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集体可以视为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一种,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也可视为群体互动的过程。本文通过借鉴小群体互动理论模式,分别从互动的相关背景因素、内在影响、结果等三个方面考察班集体建设的三个维度,以期实现班集体结构的完整、功能的强化。
关键词小群体互动班集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组织完备、富有凝聚力、积极向上的一个团体,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大量的建议。然而本文認为高校班集体建设是多种要素不断相互作用的一个持续开放的过程,班集体建设本质上而言是班级成员互动的过程。就此而言,群体互动的研究则能够给予我们丰富的启示。
1 作为社会群体的班集体
从组织上看,大学班集体是高校实施教学、教育以及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大学生个体实现生活、学习成长的重要载体;但从本质上而言,它具有一个社会群体的属性,它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汇聚到同一所学校并且被分派到了同一个班级,初看起来,它只能说是一个松散的集群而谈不上是一个社会群体。然而在学校特定的规章制度、专业、教师等因素的强化下,便具备一个社会群体所拥有的属性和特征。社会学研究认为,作为社会群体而言,不管其规模、类型以及具体结构如何,它都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即存在共同联系的纽带、有共同的目标、有群体规范、有群体意识。毫无疑问,大学班集体作为众多社会群体的一种,既具备社会群体的本质属性又符合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像研究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从社会群体组织与结构、群体互动等层面对班集体进行研究,实现班集体建设的预设目标。
2 小群体互动理论及其系统模型
在班集体当中存在很多互动形式,无论是班集体管理成员的选举、具体班级活动的组织,还是班集体同学之间的日常交流,我们都可以归入到班集体互动这样一个范畴中来。因此,准确有效地掌握影响群体互动的各个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班集体成员的相互作用及班集体建设的实现十分关键。
美国东密西根大学管理学教授特布斯(StewartL. Tubbs)运用系统论方法对小群体进行专门研究,并提出小群体互动的一般系统模型(如下图)。模型包括三个部分,即相关背景因素(包括对应框内的六个方面)、内在影响(包括对应框内的十二个方面)和结果(包括对应框内的六个方面)。特布斯将这个模型当作一个开放式系统,小群体互动就是这三个部分因素的相互影响。背景因素先于群体存在,最先对群体互动产生影响。内在影响因素的不同也会对群体互动产生影响。结果对相关背景因素和内在影响因素产生反作用。
从小群体互动理论模式模型可以看出,特布斯将小群体互动视作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群体内的每个个体以及个体身上所包含的各种背景因素,群体互动过程中的每一种形式及机制,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必然形成相应的群体互动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反过来影响个体及群体的内在机制,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尽管从规模而论,班级较之特布斯所研究的小群体要大,但从群体互动的视角而言,仍足以给班集体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3 小群体互动理论对班集体建设的启示
对内而言,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就是班集体成员之间进行多种互动的过程;对外而言,班集体建设也是班集体与外部环境的一种互动。无论我们是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还是关注班集体组织、文化的建设,都要对群体内部互动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我们研究高校班集体建设,就可以运用小群体互动理论模式所确立的思维,分别从群体的相关背景因素、内在影响、结果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3.1 个体层面——班集体成员的综合属性
班集体终究是由单个的个体形成。小群体互动理论模式所强调的相关背景因素(人格、性别、年龄、健康、态度、价值)只是集体成员所具备的个人属性。组成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都包含着这些背景因素。性别、年龄、健康等因素相对简单,但是班集体成员的人格、态度、价值则受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相对复杂。
个人作为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体,其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地域文化背景、家庭、所接受的教育等等因素都将影响他最终人格的形成,进而影响其参与群体互动的状态及效果。笔者曾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某男生寝室其成员分别为三个北方人和一个南方人,四个人经过一个学期的相处之后慢慢地出现了一些状况,有的寝室成员要么跑到其他宿舍玩,要么在教室自修,甚至有人提出换寝室的申请。对此,班导师召集该寝室的四个人进行开放式的谈话,让他们坦诚地说出对其他三人的想法,最后才发现导致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地域文化差异。三个北方人与一个南方人相互之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大,其中再辅以生活习惯等差异影响,彼此之间又缺乏必要的沟通,于是造成相互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地域文化背景作为个体社会属性的一种,在班集体的日常互动之间有着切实的影响。
3.2 内在影响——班集体结构的完善
除了人的因素以外,诸如群体规模与结构、群体类型、群体规范等客观层面同样是制约群体互动的重要因素。相关文献指出,给班集体设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一致团结、富有能力的班级管理团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打造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等都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以上诸多方面的努力,其理论基础在于班集体互动环境的改善,使得班级成员能够在一个更为和谐、融洽的群体环境中展开互动,最终实现班级系统功能的优化。就当前而言,影响大学班集体建设的外部因素相互之间差异比较小,同一所高校的不同班级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基本相似的。因此,影响班集体建设的客观因素主要趋向于班级内部,这也就是一个学校内班集体之间差异比较大的原因,特布斯的小群体互动理论模型中也尤其强调了群体内部因素。
超越个体层面的因素将如何影响班集体的整个结构和功能呢?笔者管理的班级中有这么一种情形:该班级从进校起起步良好,班集体选举的班委会也非常认真负责,半年下来开展了丰富的班级活动。然而在与班级同学的交流当中发现,该班内部隐约存在一条裂痕,这条裂痕将班级群体分成两个小群体:一类小群体异常活跃、接触频繁,行事高调,另一类小群体则比较安静、沉闷,并似乎从班集体方面感受一种压力。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这样一种裂痕乃是在个人性格类型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群体互动中形成的。班级中那些沉默内向的同学非但没有被集体气氛所感染,置身其下反而感受到一种压抑。这种裂痕形成之后如不加以引导和调整,势必越来越深,最终导致班集体的割裂。
3.3 结果——班集体功能的强化
无论是班集体人际关系的改善还是信息沟通效果的改善,都是班集体群体互动效果的一个表现,同时也只能作为阶段效果来看到。小群体互动理论的视角启示我们,群体互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开放的过程,互动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它也同时反作用于班集体的其他组成部分。
在班集体建设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一个班集体如果大一没有建设好,那么后面要投入成倍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未必能够建设好。一个各方面都不理想的班集体,缺乏必要的凝聚力,没有合适的领导、没有很好的学习风气,必然造成集体成员的离散,即便我们可以从班级结构重整、班级功能调整及强化等着手改进,班集体群体互动在过程和效果上都将收到来自内部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因此,班集体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只有准确把握系统内的各要素及其互动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班集体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小群体互动班集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组织完备、富有凝聚力、积极向上的一个团体,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大量的建议。然而本文認为高校班集体建设是多种要素不断相互作用的一个持续开放的过程,班集体建设本质上而言是班级成员互动的过程。就此而言,群体互动的研究则能够给予我们丰富的启示。
1 作为社会群体的班集体
从组织上看,大学班集体是高校实施教学、教育以及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大学生个体实现生活、学习成长的重要载体;但从本质上而言,它具有一个社会群体的属性,它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汇聚到同一所学校并且被分派到了同一个班级,初看起来,它只能说是一个松散的集群而谈不上是一个社会群体。然而在学校特定的规章制度、专业、教师等因素的强化下,便具备一个社会群体所拥有的属性和特征。社会学研究认为,作为社会群体而言,不管其规模、类型以及具体结构如何,它都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即存在共同联系的纽带、有共同的目标、有群体规范、有群体意识。毫无疑问,大学班集体作为众多社会群体的一种,既具备社会群体的本质属性又符合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像研究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从社会群体组织与结构、群体互动等层面对班集体进行研究,实现班集体建设的预设目标。
2 小群体互动理论及其系统模型
在班集体当中存在很多互动形式,无论是班集体管理成员的选举、具体班级活动的组织,还是班集体同学之间的日常交流,我们都可以归入到班集体互动这样一个范畴中来。因此,准确有效地掌握影响群体互动的各个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班集体成员的相互作用及班集体建设的实现十分关键。
美国东密西根大学管理学教授特布斯(StewartL. Tubbs)运用系统论方法对小群体进行专门研究,并提出小群体互动的一般系统模型(如下图)。模型包括三个部分,即相关背景因素(包括对应框内的六个方面)、内在影响(包括对应框内的十二个方面)和结果(包括对应框内的六个方面)。特布斯将这个模型当作一个开放式系统,小群体互动就是这三个部分因素的相互影响。背景因素先于群体存在,最先对群体互动产生影响。内在影响因素的不同也会对群体互动产生影响。结果对相关背景因素和内在影响因素产生反作用。
从小群体互动理论模式模型可以看出,特布斯将小群体互动视作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群体内的每个个体以及个体身上所包含的各种背景因素,群体互动过程中的每一种形式及机制,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必然形成相应的群体互动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反过来影响个体及群体的内在机制,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尽管从规模而论,班级较之特布斯所研究的小群体要大,但从群体互动的视角而言,仍足以给班集体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3 小群体互动理论对班集体建设的启示
对内而言,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就是班集体成员之间进行多种互动的过程;对外而言,班集体建设也是班集体与外部环境的一种互动。无论我们是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还是关注班集体组织、文化的建设,都要对群体内部互动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我们研究高校班集体建设,就可以运用小群体互动理论模式所确立的思维,分别从群体的相关背景因素、内在影响、结果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3.1 个体层面——班集体成员的综合属性
班集体终究是由单个的个体形成。小群体互动理论模式所强调的相关背景因素(人格、性别、年龄、健康、态度、价值)只是集体成员所具备的个人属性。组成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都包含着这些背景因素。性别、年龄、健康等因素相对简单,但是班集体成员的人格、态度、价值则受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相对复杂。
个人作为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体,其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地域文化背景、家庭、所接受的教育等等因素都将影响他最终人格的形成,进而影响其参与群体互动的状态及效果。笔者曾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某男生寝室其成员分别为三个北方人和一个南方人,四个人经过一个学期的相处之后慢慢地出现了一些状况,有的寝室成员要么跑到其他宿舍玩,要么在教室自修,甚至有人提出换寝室的申请。对此,班导师召集该寝室的四个人进行开放式的谈话,让他们坦诚地说出对其他三人的想法,最后才发现导致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地域文化差异。三个北方人与一个南方人相互之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大,其中再辅以生活习惯等差异影响,彼此之间又缺乏必要的沟通,于是造成相互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地域文化背景作为个体社会属性的一种,在班集体的日常互动之间有着切实的影响。
3.2 内在影响——班集体结构的完善
除了人的因素以外,诸如群体规模与结构、群体类型、群体规范等客观层面同样是制约群体互动的重要因素。相关文献指出,给班集体设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一致团结、富有能力的班级管理团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打造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等都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以上诸多方面的努力,其理论基础在于班集体互动环境的改善,使得班级成员能够在一个更为和谐、融洽的群体环境中展开互动,最终实现班级系统功能的优化。就当前而言,影响大学班集体建设的外部因素相互之间差异比较小,同一所高校的不同班级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基本相似的。因此,影响班集体建设的客观因素主要趋向于班级内部,这也就是一个学校内班集体之间差异比较大的原因,特布斯的小群体互动理论模型中也尤其强调了群体内部因素。
超越个体层面的因素将如何影响班集体的整个结构和功能呢?笔者管理的班级中有这么一种情形:该班级从进校起起步良好,班集体选举的班委会也非常认真负责,半年下来开展了丰富的班级活动。然而在与班级同学的交流当中发现,该班内部隐约存在一条裂痕,这条裂痕将班级群体分成两个小群体:一类小群体异常活跃、接触频繁,行事高调,另一类小群体则比较安静、沉闷,并似乎从班集体方面感受一种压力。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这样一种裂痕乃是在个人性格类型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群体互动中形成的。班级中那些沉默内向的同学非但没有被集体气氛所感染,置身其下反而感受到一种压抑。这种裂痕形成之后如不加以引导和调整,势必越来越深,最终导致班集体的割裂。
3.3 结果——班集体功能的强化
无论是班集体人际关系的改善还是信息沟通效果的改善,都是班集体群体互动效果的一个表现,同时也只能作为阶段效果来看到。小群体互动理论的视角启示我们,群体互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开放的过程,互动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它也同时反作用于班集体的其他组成部分。
在班集体建设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一个班集体如果大一没有建设好,那么后面要投入成倍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未必能够建设好。一个各方面都不理想的班集体,缺乏必要的凝聚力,没有合适的领导、没有很好的学习风气,必然造成集体成员的离散,即便我们可以从班级结构重整、班级功能调整及强化等着手改进,班集体群体互动在过程和效果上都将收到来自内部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因此,班集体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只有准确把握系统内的各要素及其互动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班集体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