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巴马自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一直在寻求改变美国过去的外交姿态。今年4月奥巴马在布拉格发表了“无核武器世界”演说,承诺将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由于美国以往的态度消极,未批准该条约,使该条约多年来一直难以生效。6月奥巴马在开罗发表演说,呼吁与伊斯兰世界进行对话,使得自9.11以来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紧张情绪多少有所缓和。9月奥巴马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美国随即重新返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对联合国这个多边框架组织给予了应有的尊重。此次奥巴马东亚之行,先是在日本发表了亚洲政策演说,宣称美国是太平洋国家,有强烈意愿深入参与亚太地区事务,并把这一地区定位为“攸关美国生死的地区”。随后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上,奥巴马又进一步展现出了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积极态度。访华无疑是奥巴马东亚之行的重心所在,而清晰地发出“美国不会抑制中国的崛起”的讯息,为中美两国走向全面合作的新局面扫清了一大障碍。
个别的人和个别的集团,常常会由于过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迷误,但一个国家却绝不会长久地迷误下去,因为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必须从长计议,维护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利益。奥巴马寻求确立美国新的外交姿态,当是一种原则性变动,而非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以往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取得了成功,而苏联的解体的确使美国成了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外交上开始迷误于单边主义政策。在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甚至撇开联合国,并不顾一些盟国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在经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治经济实力的下降显而易见,在混乱的国际金融体系和不稳定的国际关系之中,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却明显在崛起。世界变得再也不会像以往那样可以由美国随心所欲地控制和左右,一个多极化时代已经到来。
多极化世界的另一面是多边化。冷战刚结束时,重要的国际机构仅有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等很有限的几个。地区性的机构也很少。1990年时,地区贸易协定仅有30个,而目前已接近250个。仅在东亚地区,各种新的国际框架组织纷纷涌现。而在全球层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还催生了“20国集团”(G20)峰会,而“八国集团”失去了原有的主导作用。这一转变的速度和程度,即便在几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美国如果继续奉行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就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弃于一旁,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会加速滑落。
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外交姿态改变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从短期看,所有的国家都受到这次危机的冲击;但从长远看,西方世界所遭受的创伤更为深重,尤其是美国。因为危机是从美欧国家内在因素引发的,并导致了其金融体系的崩溃。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世界来说,危机来自于外部,主要是出口市场受到了影响,而政治经济制度和金融系统并未受创伤,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加强。简单地说,目前世界上两支基本力量的走向不同: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以美国为代表,明显衰落;而发展中世界的政治经济,以中国为代表,正在加速崛起。这两支力量不同的运动方向,决定了中美两国必然会在半路上相遇。
事实上,近年来美国国内政治思潮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动。在对中国的政策上,保守的一派越来越占下风,强调同中国积极合作的意见成为主流。不久前离世的美国前驻华大使李洁明生前就曾抱怨说,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外交和情报界隐约形成了“一言堂”现象,存在一种“政治正确”的风气,“把中方的一切举措都从最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他还对中美之间“战略伙伴关系”(Strategic partnership)的定位提出过质疑,认为称“战略关系”(strategicrelationship)更为准确。
无论是“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关系”、“战略互信”、“战略保证”,还是“利益攸关者”,都只是概念上的不同,它们本身都需要进一步说明。如果用一个更加中性的词,可以简单地把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看成是两支力量的“联结”,因为“联结”的含义明确,就是从不同的方向,把不同的异质要素结合在一起,不同质的力量之间相互支撑、彼此合作。
中美两国全面合作的前景异常广阔,因为目前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框架虽然已受到重创,但还远没有彻底垮台。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更健全的、新的多边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美国仍然可以起领导作用,而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必须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中美两国的“联结”能够促成这样一种局面,无疑既符合中国和美国的利益,也符合整个世界的利益。
个别的人和个别的集团,常常会由于过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迷误,但一个国家却绝不会长久地迷误下去,因为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必须从长计议,维护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利益。奥巴马寻求确立美国新的外交姿态,当是一种原则性变动,而非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以往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取得了成功,而苏联的解体的确使美国成了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外交上开始迷误于单边主义政策。在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甚至撇开联合国,并不顾一些盟国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在经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治经济实力的下降显而易见,在混乱的国际金融体系和不稳定的国际关系之中,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却明显在崛起。世界变得再也不会像以往那样可以由美国随心所欲地控制和左右,一个多极化时代已经到来。
多极化世界的另一面是多边化。冷战刚结束时,重要的国际机构仅有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等很有限的几个。地区性的机构也很少。1990年时,地区贸易协定仅有30个,而目前已接近250个。仅在东亚地区,各种新的国际框架组织纷纷涌现。而在全球层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还催生了“20国集团”(G20)峰会,而“八国集团”失去了原有的主导作用。这一转变的速度和程度,即便在几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美国如果继续奉行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就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弃于一旁,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会加速滑落。
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外交姿态改变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从短期看,所有的国家都受到这次危机的冲击;但从长远看,西方世界所遭受的创伤更为深重,尤其是美国。因为危机是从美欧国家内在因素引发的,并导致了其金融体系的崩溃。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世界来说,危机来自于外部,主要是出口市场受到了影响,而政治经济制度和金融系统并未受创伤,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加强。简单地说,目前世界上两支基本力量的走向不同: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以美国为代表,明显衰落;而发展中世界的政治经济,以中国为代表,正在加速崛起。这两支力量不同的运动方向,决定了中美两国必然会在半路上相遇。
事实上,近年来美国国内政治思潮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动。在对中国的政策上,保守的一派越来越占下风,强调同中国积极合作的意见成为主流。不久前离世的美国前驻华大使李洁明生前就曾抱怨说,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外交和情报界隐约形成了“一言堂”现象,存在一种“政治正确”的风气,“把中方的一切举措都从最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他还对中美之间“战略伙伴关系”(Strategic partnership)的定位提出过质疑,认为称“战略关系”(strategicrelationship)更为准确。
无论是“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关系”、“战略互信”、“战略保证”,还是“利益攸关者”,都只是概念上的不同,它们本身都需要进一步说明。如果用一个更加中性的词,可以简单地把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看成是两支力量的“联结”,因为“联结”的含义明确,就是从不同的方向,把不同的异质要素结合在一起,不同质的力量之间相互支撑、彼此合作。
中美两国全面合作的前景异常广阔,因为目前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框架虽然已受到重创,但还远没有彻底垮台。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更健全的、新的多边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美国仍然可以起领导作用,而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必须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中美两国的“联结”能够促成这样一种局面,无疑既符合中国和美国的利益,也符合整个世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