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浙江从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省”、“经济强省”,许多县、市也从欠发达的农业县市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经济强县(市)”。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经济百强县中,浙江有27个,为全国最多的省份。
今年上半年,笔者曾根据山西省组织部统一安排,在浙江台州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挂职锻炼。挂职期间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用生动的实践,诠释了“创业、创新”的内涵。无论是宁波的“解放思想立大志,奋力开拓创大业”,还是台州的培育“三个台州”(内生台州、海上台州、市外台州),无不体现着“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思维与实践。
浙江经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浙江位于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它很早就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冲击,从而造就了以海洋文化为主导,海洋文化与传统大陆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文化,造就了浙江人思想观念中“学习他人、适应他人、赶超他人”的开放意识、经营意识,以及“敢闯敢冒、创业创新”的人文精神。
浙江逼仄的生存空间和零资源的客观条件,则为其创业精神的激发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没有了对资源的依赖,浙江人首选的创业之路是“走出去”,并通过“走出去”学习了别人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了解了本地区之外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建立了本地的市场,积累了本地发展的经济基础。
浙江人多地少,新中国成立后,国有企业与国家投资都偏少,迫使浙江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政策更是解放了思想,使得浙江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迸发。这些都为浙江人“走出去、能吃苦、敢冒险、善合作、讲实效”的创业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环境。
在浙江,“人人都是创业者”,“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浙江人吃苦耐劳品质的真实写照。在浙江,好多商界名人是白手起家,像目前一些活跃于商海的“浙商”代表人物,如正泰集团的南存辉、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万向集团的鲁冠球等,都是从社会最底层做起的。
浙江人承袭了海洋文化特有的“敢于冒险”的精神。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还在猜测观望等中央政策时,浙江人却已经开始“先吃第一口,先迈第一步”了。全国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发放、第一批闻名全国的农村专业市场建立、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登记等,都发生在浙江。
“有钱大家赚”是浙江人奉行的一条经营理念。浙江人讲求“合作”,讲求“抱团”。许多企业在创办之初,都是三五个朋友或者几家亲戚合股创办的,有的一开始就是股份合作制。如今,“团结协作”这一理念又折射到经济社会的其他领域。在浙江,大大小小的零配件供应商和整机生产企业间的团结协作,构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成就了浙江一个个制造业基地。
山西与浙江的差距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远离海洋,较少或者较迟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典型的大陆传统文化,强调勤俭、和谐与秩序,养成了谨小慎微、中规中矩的中庸文化思想,凡事讲求稳定、平和,信奉“祖宗之法不可变”。
同时,山西有着丰富的煤炭、焦炭、电力、钢铁等资源,建国后建设的国有大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很多,人们的工作和收入稳定,加上历史上留下来的守家守业传统,人们不愿意走出去,创业创新的意识不强。
虽然明清晋商也有“走西口”的创业经历,但主要是迫于当时的生存条件:自然灾害频发、自然资源的利用还未开始。而现代山西人既没有“人多地少”之忧,也没有遭遇大的自然灾害,自然资源更是成为身边最大的财富,所以晋商的精神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
山西人的遵循秩序、不善尝试表现在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上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少有所创新。山西人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较深,顾及面子,看重形式,在就业选择上,更多地愿意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抱着“铁饭碗”,而不愿意到企业,更不愿意自己创业,在商业领域的合作精神也相对欠缺。
从浙江和山西的对比,笔者以为,山西要实现又好又快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创业创新的社会基础。
一是必须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使思想解放的程度达到或“超越”浙江,树立“指导思想上不靠资源,政策上藐视资源,行动上抛开资源,产业结构上调整资源”的新观念,要勇于承担脱胎换骨般的痛苦,逐步快速地走出单纯依靠资源发展的老路。
二是要走出去,多了解、多学习、多接受。了解发达地区的情况,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
三是要弘扬“锲而不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的新时代人文精神,培育“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培养和造就一批创业者。在山西尽快形成创业创新的社会基础,构建山西产业升级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山西如何实现“创业、创新”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强势的产业就没有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创业、创新的产业基础方面,浙江已经形成了优势产业格局,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各类成熟的产业市场,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很多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有些已经获得了国际标准认定;企业成长梯队也渐成气候,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而且也在努力引进优秀人才。
近年来,山西通过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全力培育并形成了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工业和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文化产业和物流商贸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但长期过度依赖煤炭等资源,形成的粗、笨、重的产业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不仅带来了资源浪费、能耗过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无法形成相互协调、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
“产业—企业—技术—认证—品牌—人才”,构成了创业、创新的产业基础。长期以来,山西创业创新的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国际认证少,技术中心建设落后,品牌意识淡薄,人才培养不够,既是地理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山西人思想观念保守,各级政府引导作用不强的直接反映。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航母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引导全民创业既是山西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赋予资源大省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
目前,山西创业、创新的体系还不健全,创业创新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业、创新的政策氛围还不浓厚。我们不仅要学习浙江创业、创新的社会与产业基础优势,政府还应尽快出台完善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进而形成全民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为山西的产业升级提供有利支撑。
今年上半年,笔者曾根据山西省组织部统一安排,在浙江台州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挂职锻炼。挂职期间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用生动的实践,诠释了“创业、创新”的内涵。无论是宁波的“解放思想立大志,奋力开拓创大业”,还是台州的培育“三个台州”(内生台州、海上台州、市外台州),无不体现着“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思维与实践。
浙江经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浙江位于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它很早就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冲击,从而造就了以海洋文化为主导,海洋文化与传统大陆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文化,造就了浙江人思想观念中“学习他人、适应他人、赶超他人”的开放意识、经营意识,以及“敢闯敢冒、创业创新”的人文精神。
浙江逼仄的生存空间和零资源的客观条件,则为其创业精神的激发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没有了对资源的依赖,浙江人首选的创业之路是“走出去”,并通过“走出去”学习了别人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了解了本地区之外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建立了本地的市场,积累了本地发展的经济基础。
浙江人多地少,新中国成立后,国有企业与国家投资都偏少,迫使浙江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政策更是解放了思想,使得浙江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迸发。这些都为浙江人“走出去、能吃苦、敢冒险、善合作、讲实效”的创业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环境。
在浙江,“人人都是创业者”,“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浙江人吃苦耐劳品质的真实写照。在浙江,好多商界名人是白手起家,像目前一些活跃于商海的“浙商”代表人物,如正泰集团的南存辉、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万向集团的鲁冠球等,都是从社会最底层做起的。
浙江人承袭了海洋文化特有的“敢于冒险”的精神。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还在猜测观望等中央政策时,浙江人却已经开始“先吃第一口,先迈第一步”了。全国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发放、第一批闻名全国的农村专业市场建立、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登记等,都发生在浙江。
“有钱大家赚”是浙江人奉行的一条经营理念。浙江人讲求“合作”,讲求“抱团”。许多企业在创办之初,都是三五个朋友或者几家亲戚合股创办的,有的一开始就是股份合作制。如今,“团结协作”这一理念又折射到经济社会的其他领域。在浙江,大大小小的零配件供应商和整机生产企业间的团结协作,构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成就了浙江一个个制造业基地。
山西与浙江的差距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远离海洋,较少或者较迟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典型的大陆传统文化,强调勤俭、和谐与秩序,养成了谨小慎微、中规中矩的中庸文化思想,凡事讲求稳定、平和,信奉“祖宗之法不可变”。
同时,山西有着丰富的煤炭、焦炭、电力、钢铁等资源,建国后建设的国有大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很多,人们的工作和收入稳定,加上历史上留下来的守家守业传统,人们不愿意走出去,创业创新的意识不强。
虽然明清晋商也有“走西口”的创业经历,但主要是迫于当时的生存条件:自然灾害频发、自然资源的利用还未开始。而现代山西人既没有“人多地少”之忧,也没有遭遇大的自然灾害,自然资源更是成为身边最大的财富,所以晋商的精神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
山西人的遵循秩序、不善尝试表现在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上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少有所创新。山西人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较深,顾及面子,看重形式,在就业选择上,更多地愿意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抱着“铁饭碗”,而不愿意到企业,更不愿意自己创业,在商业领域的合作精神也相对欠缺。
从浙江和山西的对比,笔者以为,山西要实现又好又快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创业创新的社会基础。
一是必须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使思想解放的程度达到或“超越”浙江,树立“指导思想上不靠资源,政策上藐视资源,行动上抛开资源,产业结构上调整资源”的新观念,要勇于承担脱胎换骨般的痛苦,逐步快速地走出单纯依靠资源发展的老路。
二是要走出去,多了解、多学习、多接受。了解发达地区的情况,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
三是要弘扬“锲而不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的新时代人文精神,培育“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培养和造就一批创业者。在山西尽快形成创业创新的社会基础,构建山西产业升级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山西如何实现“创业、创新”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强势的产业就没有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创业、创新的产业基础方面,浙江已经形成了优势产业格局,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各类成熟的产业市场,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很多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有些已经获得了国际标准认定;企业成长梯队也渐成气候,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而且也在努力引进优秀人才。
近年来,山西通过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全力培育并形成了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工业和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文化产业和物流商贸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但长期过度依赖煤炭等资源,形成的粗、笨、重的产业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不仅带来了资源浪费、能耗过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无法形成相互协调、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
“产业—企业—技术—认证—品牌—人才”,构成了创业、创新的产业基础。长期以来,山西创业创新的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国际认证少,技术中心建设落后,品牌意识淡薄,人才培养不够,既是地理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山西人思想观念保守,各级政府引导作用不强的直接反映。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航母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引导全民创业既是山西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赋予资源大省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
目前,山西创业、创新的体系还不健全,创业创新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业、创新的政策氛围还不浓厚。我们不仅要学习浙江创业、创新的社会与产业基础优势,政府还应尽快出台完善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进而形成全民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为山西的产业升级提供有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