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梵高奶奶“67岁高龄时才开始作画,美国风俗画家摩西奶奶在78岁高龄才开始绘画创作,她们展现了精彩的作品,也带给了许多人希望:“原来只要你用心做一件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梵高奶奶”:把乡愁留在人间
“梵高奶奶”常秀峰走了,她生于1936年10月16日,2019年8月1日辞世,享年83岁。她的名字、作品和故事,曾经是我们这个国家呈现的温暖和希望之一。
她是河南方城县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2003年在儿子江华的坚持下,她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小村庄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广州,为了给城里生长的小孙女讲述农村老家的故事和景色,她拿起画笔,一点点地画出了故乡的景色。2006年起,儿子开始把母亲的画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并写下关于母亲的一系列故事。没想到,画作在网络上大受好评。
由于常秀峰在向世界献上这些非凡的画之前,竟从未接触过绘画,这惊人的天赋和热情的画风,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位伟大的现代派画家梵高。媒体和网友也亲切地称她为“梵高奶奶”。
“我心里想着,这个梵高奶奶,我总是觉得别扭,跟梵高素不相识,咋会是梵高奶奶呢?想不通,还是叫我常秀峰常奶奶可以吧。”从儿媳的口中,常秀峰知道了梵高是个画家,但对于这个称号,她始终有些困惑。
一个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是,梵高的代表画作之一向日葵,也是常秀峰爱画的。在她眼里,向日葵能出油,是农民最喜欢的画。
常秀峰还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而她画的向日葵长在土地里,向着阳光。“有土地养着它,有水滋润着它,就像我画它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著名畫家陈丹青曾这样评价“梵高奶奶”的画作: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她用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谛。
香港开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鲁豫问她知道有多少人在追捧她的作品吗,这个单纯的老奶奶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大约十几个吧。”观众都被这个单纯的老奶奶给逗乐了。
在儿子看来,母亲画笔下的那些植物花鸟,都是母亲一生中见过并且时刻相伴的山区朋友。“我以前问过她,画画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她说画的场景、所有的东西都在眼前,仿佛回到了老家和过去。”
欣赏“梵高奶奶”的画作,淳朴、天然,生动又自成一派,包含着对乡村真挚的热爱,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还勾起了在异乡奔波游子们的乡愁。高楼背后的田野村庄,存放着不舍的记忆和稚嫩的青春。欢闹时打滚的那片田野,嘴馋时摘下的青涩石榴,秋收时充实的快乐,汇聚成一条涌向家乡的乡愁之河。闹市的熙熙攘攘也不及躺在田野中看繁星点点的星河……
一位网友给梵高奶奶留言:“我不懂得赏画,但我喜欢这种平淡生活和浓墨飞舞的痕迹。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
一个没有名利概念画不出城市的车水马龙,也不知道“红”为何物的老人。就这样用她的画和画中的故事,勾起了每个人心中质朴的乡愁,温暖了终日奔波在浮躁都市的人们。
儿子江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母亲常说,每个人没有必要分什么层次,只要认真做事,都可以做得很好。”江华记得母亲常说:“我一个农民,能做到这样,其实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据悉,在“梵高奶奶”卧病在床的那几年,一直都没有放弃过绘画,直到她的手拿不起画笔的那一刻。
在社会层面上,梦想不分伟大抑或是不伟大,对于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解,但就个人意义而言,只要将一种想法确立成了梦想,对那个人来说就是伟大,因为这是一种目标,一种对现状的反思,一种对自我的不放弃。
正如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中所说: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
绘画是“摩西奶奶“的温情宣言
“做你喜欢的事,上帝会很高兴地为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摩西奶奶说。
摩西奶奶是美国知名的风俗画家,在78岁高龄才开始绘画创作,在她跨越一个世纪的人生中,绘画陪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20年。
摩西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多家博物馆展出。她用色明快,善于场面的刻画,诸如农夫抱柴生火,铁匠钉马掌,小孩子们肚子贴地滑下雪坡。这些都是她记忆里早期的生活体验,而对于现代化的生活,她则会清醒地保持一定距离。比较有趣的是,她的画有意将后来兴建的电话亭、工厂、拖拉机等剔除。
摩西奶奶本名安娜·玛丽·罗伯逊·摩西,1860年生于纽约州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辛勤地养育了十个孩子,从小过着贫困的生活。在12岁到27岁之间,摩西给富裕的邻居做帮工,打扫、做饭、缝纫,也在农场上干活,补贴家用。
她打工的邻居里有一家人叫Whitesides,主人喜欢收集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石刻版画卡片。这些版画精致生动,画面里扑面而来的是外面世界的讯息,这让小小年纪的摩西如获至宝,经常借来翻看。摩西对图像和绘画的热忱很快显露出来,并被细心的邻居注意到。很贴心地,这家主人专门从镇上捎回粉笔和蜡笔,鼓励她在空闲的时候作画。
27岁的摩西嫁给了农场的工人Thomas Moses,给奶牛挤奶,给家畜接生,给孩子们做四季的衣服,帮邻居张罗红白喜事,帮手村里的大小节庆。偶尔空闲,她也会享受开门即是青山,白云悠悠的村庄生活。抑或是拿起针线,把自家门前的田地,屋后的果树,圈里的家禽牲畜,一针一线地绣成桌布、枕套、窗帘等。之后风湿的侵袭,导致手关节变形,这让她不得不放弃了刺绣,反倒是画画更便于驾驭。
摩西奶奶的画作色彩鲜活,善于营造朴素、写实的怀旧气息。在她的画布上,村庄里大大小小的日常琐碎变得温情而多彩。她的画作常被用于节日贺卡和装饰上面,所以在美国,每缝瑞雪初降,感恩、圣诞双至,抑或是春木抽芽,人们都会想起可爱的摩西奶奶。
摩西的画既有天然乐观的童真谐趣,也有西方传统农民画的朴素写实。摩西奶奶曾被艺术史研究者称为“闲情艺术家”。所谓“闲情”,即画画不是主业,只是打发闲散时间、陶冶性情的消遣。闲情中迸发的创造力往往能够打破艺术既定的壁垒,有别样的呈现。就在不经意间,摩西奶奶走进了艺术收藏家的视线。
艺术品收藏家Louis J. Caldor在一间药店的橱窗里邂逅了摩西奶奶的画作。他当即买下全部,每一幅按尺寸2到3美元不等。之后,Caldor把这些画作推荐给了一众画商,但往往得到的回复是,老人年近古稀,投资的回报估计不大。他们谁都没有料到,日后,摩西奶奶竟可以在百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
Caldor的诚意最先打动的是当时MoMA艺术委员会主席Sidney Janis,他为摩西奶奶开设先例,举办了只针对会员艺术家的“无闻的当代艺术家”小型系列个展。碰巧的是,隔壁就是美术馆的年度大展——“毕加索:四十年艺术回顾展”。毕加索对非洲原始绘画风格的运用,和摩西天真自然的笔触相映成趣,竟成就巧合之中的契合。
摩西奶奶在耄耋之年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个展,画廊主人兼策展人Otto Kallir为画展取了一个直白、接地气的名字——“乡村大婶绘画作品展”。此后,Kallir频繁地出入于摩西晚年艺术生活,不仅为她策划了欧美巡回展,也以类似挚友兼经纪人的身份为摩西编纂个人传记《摩西奶奶:美国原始画派》,并管理作品授权,制作圣诞贺卡等。
摩西奶奶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目睹了冷战正酣时人心的凋蔽萧索。然而乡间的生活如一个罩子将她完好地隔绝在自我的“桃源”中。当光和影成为果子时,时间催熟了人心对生活的领悟。
绘画是摩西奶奶温情的宣言——她选择留在记忆中属于她自己的年代。
“梵高奶奶”:把乡愁留在人间
“梵高奶奶”常秀峰走了,她生于1936年10月16日,2019年8月1日辞世,享年83岁。她的名字、作品和故事,曾经是我们这个国家呈现的温暖和希望之一。
她是河南方城县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2003年在儿子江华的坚持下,她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小村庄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广州,为了给城里生长的小孙女讲述农村老家的故事和景色,她拿起画笔,一点点地画出了故乡的景色。2006年起,儿子开始把母亲的画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并写下关于母亲的一系列故事。没想到,画作在网络上大受好评。
由于常秀峰在向世界献上这些非凡的画之前,竟从未接触过绘画,这惊人的天赋和热情的画风,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位伟大的现代派画家梵高。媒体和网友也亲切地称她为“梵高奶奶”。
“我心里想着,这个梵高奶奶,我总是觉得别扭,跟梵高素不相识,咋会是梵高奶奶呢?想不通,还是叫我常秀峰常奶奶可以吧。”从儿媳的口中,常秀峰知道了梵高是个画家,但对于这个称号,她始终有些困惑。
一个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是,梵高的代表画作之一向日葵,也是常秀峰爱画的。在她眼里,向日葵能出油,是农民最喜欢的画。
常秀峰还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而她画的向日葵长在土地里,向着阳光。“有土地养着它,有水滋润着它,就像我画它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著名畫家陈丹青曾这样评价“梵高奶奶”的画作: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她用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谛。
香港开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鲁豫问她知道有多少人在追捧她的作品吗,这个单纯的老奶奶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大约十几个吧。”观众都被这个单纯的老奶奶给逗乐了。
在儿子看来,母亲画笔下的那些植物花鸟,都是母亲一生中见过并且时刻相伴的山区朋友。“我以前问过她,画画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她说画的场景、所有的东西都在眼前,仿佛回到了老家和过去。”
欣赏“梵高奶奶”的画作,淳朴、天然,生动又自成一派,包含着对乡村真挚的热爱,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还勾起了在异乡奔波游子们的乡愁。高楼背后的田野村庄,存放着不舍的记忆和稚嫩的青春。欢闹时打滚的那片田野,嘴馋时摘下的青涩石榴,秋收时充实的快乐,汇聚成一条涌向家乡的乡愁之河。闹市的熙熙攘攘也不及躺在田野中看繁星点点的星河……
一位网友给梵高奶奶留言:“我不懂得赏画,但我喜欢这种平淡生活和浓墨飞舞的痕迹。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
一个没有名利概念画不出城市的车水马龙,也不知道“红”为何物的老人。就这样用她的画和画中的故事,勾起了每个人心中质朴的乡愁,温暖了终日奔波在浮躁都市的人们。
儿子江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母亲常说,每个人没有必要分什么层次,只要认真做事,都可以做得很好。”江华记得母亲常说:“我一个农民,能做到这样,其实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据悉,在“梵高奶奶”卧病在床的那几年,一直都没有放弃过绘画,直到她的手拿不起画笔的那一刻。
在社会层面上,梦想不分伟大抑或是不伟大,对于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解,但就个人意义而言,只要将一种想法确立成了梦想,对那个人来说就是伟大,因为这是一种目标,一种对现状的反思,一种对自我的不放弃。
正如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中所说: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
绘画是“摩西奶奶“的温情宣言
“做你喜欢的事,上帝会很高兴地为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摩西奶奶说。
摩西奶奶是美国知名的风俗画家,在78岁高龄才开始绘画创作,在她跨越一个世纪的人生中,绘画陪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20年。
摩西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多家博物馆展出。她用色明快,善于场面的刻画,诸如农夫抱柴生火,铁匠钉马掌,小孩子们肚子贴地滑下雪坡。这些都是她记忆里早期的生活体验,而对于现代化的生活,她则会清醒地保持一定距离。比较有趣的是,她的画有意将后来兴建的电话亭、工厂、拖拉机等剔除。
摩西奶奶本名安娜·玛丽·罗伯逊·摩西,1860年生于纽约州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辛勤地养育了十个孩子,从小过着贫困的生活。在12岁到27岁之间,摩西给富裕的邻居做帮工,打扫、做饭、缝纫,也在农场上干活,补贴家用。
她打工的邻居里有一家人叫Whitesides,主人喜欢收集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石刻版画卡片。这些版画精致生动,画面里扑面而来的是外面世界的讯息,这让小小年纪的摩西如获至宝,经常借来翻看。摩西对图像和绘画的热忱很快显露出来,并被细心的邻居注意到。很贴心地,这家主人专门从镇上捎回粉笔和蜡笔,鼓励她在空闲的时候作画。
27岁的摩西嫁给了农场的工人Thomas Moses,给奶牛挤奶,给家畜接生,给孩子们做四季的衣服,帮邻居张罗红白喜事,帮手村里的大小节庆。偶尔空闲,她也会享受开门即是青山,白云悠悠的村庄生活。抑或是拿起针线,把自家门前的田地,屋后的果树,圈里的家禽牲畜,一针一线地绣成桌布、枕套、窗帘等。之后风湿的侵袭,导致手关节变形,这让她不得不放弃了刺绣,反倒是画画更便于驾驭。
摩西奶奶的画作色彩鲜活,善于营造朴素、写实的怀旧气息。在她的画布上,村庄里大大小小的日常琐碎变得温情而多彩。她的画作常被用于节日贺卡和装饰上面,所以在美国,每缝瑞雪初降,感恩、圣诞双至,抑或是春木抽芽,人们都会想起可爱的摩西奶奶。
摩西的画既有天然乐观的童真谐趣,也有西方传统农民画的朴素写实。摩西奶奶曾被艺术史研究者称为“闲情艺术家”。所谓“闲情”,即画画不是主业,只是打发闲散时间、陶冶性情的消遣。闲情中迸发的创造力往往能够打破艺术既定的壁垒,有别样的呈现。就在不经意间,摩西奶奶走进了艺术收藏家的视线。
艺术品收藏家Louis J. Caldor在一间药店的橱窗里邂逅了摩西奶奶的画作。他当即买下全部,每一幅按尺寸2到3美元不等。之后,Caldor把这些画作推荐给了一众画商,但往往得到的回复是,老人年近古稀,投资的回报估计不大。他们谁都没有料到,日后,摩西奶奶竟可以在百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
Caldor的诚意最先打动的是当时MoMA艺术委员会主席Sidney Janis,他为摩西奶奶开设先例,举办了只针对会员艺术家的“无闻的当代艺术家”小型系列个展。碰巧的是,隔壁就是美术馆的年度大展——“毕加索:四十年艺术回顾展”。毕加索对非洲原始绘画风格的运用,和摩西天真自然的笔触相映成趣,竟成就巧合之中的契合。
摩西奶奶在耄耋之年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个展,画廊主人兼策展人Otto Kallir为画展取了一个直白、接地气的名字——“乡村大婶绘画作品展”。此后,Kallir频繁地出入于摩西晚年艺术生活,不仅为她策划了欧美巡回展,也以类似挚友兼经纪人的身份为摩西编纂个人传记《摩西奶奶:美国原始画派》,并管理作品授权,制作圣诞贺卡等。
摩西奶奶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目睹了冷战正酣时人心的凋蔽萧索。然而乡间的生活如一个罩子将她完好地隔绝在自我的“桃源”中。当光和影成为果子时,时间催熟了人心对生活的领悟。
绘画是摩西奶奶温情的宣言——她选择留在记忆中属于她自己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