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然而,目睹当今的孩子,大多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他人索要,却很少知道要感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孩子:父母烧的饭菜,孩子总是把好吃的放在自己面前;放学时,家长从孩子手中接过沉甸甸的书包,孩子也心安理得,竟没有一声“谢谢”;自己的生日,要求父母买这买那,而父母的生日,却不知道是哪一天……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中的独苗,从小到大,长辈们给予他们的太多,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理所当然。其次,感恩教育的缺失,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此外,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种种没有感恩之心的事实,也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迫在眉睫!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更应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唤醒孩子的感恩情怀,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相信很多人都被电视上一句“妈妈,我帮你洗脚”的广告词深深地感动过,可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孩的各种习惯与行为首先来源于家人。所以当你或者你的孩子接受了別人的帮助时,请示范表达感激之情;当你为孩子服务时,请告诉他,应该谢谢你;无论你的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公园赏花观景;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稀有食物先给老人留出一份……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妈妈上班很累,等她回来,我要给妈妈倒杯水”等等。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如果父母总能把每件事做得又快又好,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插手帮忙。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理所当然地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先满足他,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父母学着在孩子面前“示弱”,孩子能够做的事情就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去吃苦就能让他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
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
当孩子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些感恩行为,例如,主动关心长辈的身体状况,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公益活动等等,家长一定要给予及时鼓励,决不能以学习任务为由不予支持。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感恩意识。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怕孩子做不好而不让孩子做事,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
角色互换,让孩子学会感恩
父母可以在家庭中开展“角色互换”的亲子游戏,让孩子当一天家长。你可以学着孩子平时的样子,比如“儿子,请给我倒杯水,我渴了”,“我身上痒痒,快来给我挠挠”,让孩子体验做父母的辛苦,也让孩子明白,平时自己的这些娇惯行为是不正确的。通过当一天的家长,他日后在发生类似行为时,就会先想一想:我这样叫爸爸妈妈给我做这做那,他们是不是很辛苦。
在生活环境中实施感恩
对孩子的感恩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开展感恩活动:
坚持开展家庭“感恩”活动,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爸爸、妈妈,您辛苦了!”经常给爸爸、妈妈写信,交流思想感情;经常为爸爸、妈妈等长辈制作“感恩”卡——例如:生日卡、节日卡等,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在生活中力求让孩子自强自理,在双休日想方设法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洗碗、拖地板、烧饭等;多为父母做一些侍奉性的事——例如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擦擦汗等,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巧用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
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春节等节日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时机。
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道人生美丽的风景线。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收获和平与快乐。只有不忘祖国之恩、父母之恩、他人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从家庭做起,进行感恩教育,从而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佳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第一小学教师)
然而,目睹当今的孩子,大多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他人索要,却很少知道要感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孩子:父母烧的饭菜,孩子总是把好吃的放在自己面前;放学时,家长从孩子手中接过沉甸甸的书包,孩子也心安理得,竟没有一声“谢谢”;自己的生日,要求父母买这买那,而父母的生日,却不知道是哪一天……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中的独苗,从小到大,长辈们给予他们的太多,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理所当然。其次,感恩教育的缺失,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此外,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种种没有感恩之心的事实,也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迫在眉睫!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更应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唤醒孩子的感恩情怀,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相信很多人都被电视上一句“妈妈,我帮你洗脚”的广告词深深地感动过,可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孩的各种习惯与行为首先来源于家人。所以当你或者你的孩子接受了別人的帮助时,请示范表达感激之情;当你为孩子服务时,请告诉他,应该谢谢你;无论你的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公园赏花观景;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稀有食物先给老人留出一份……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妈妈上班很累,等她回来,我要给妈妈倒杯水”等等。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如果父母总能把每件事做得又快又好,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插手帮忙。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理所当然地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先满足他,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父母学着在孩子面前“示弱”,孩子能够做的事情就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去吃苦就能让他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
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
当孩子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些感恩行为,例如,主动关心长辈的身体状况,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公益活动等等,家长一定要给予及时鼓励,决不能以学习任务为由不予支持。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感恩意识。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怕孩子做不好而不让孩子做事,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
角色互换,让孩子学会感恩
父母可以在家庭中开展“角色互换”的亲子游戏,让孩子当一天家长。你可以学着孩子平时的样子,比如“儿子,请给我倒杯水,我渴了”,“我身上痒痒,快来给我挠挠”,让孩子体验做父母的辛苦,也让孩子明白,平时自己的这些娇惯行为是不正确的。通过当一天的家长,他日后在发生类似行为时,就会先想一想:我这样叫爸爸妈妈给我做这做那,他们是不是很辛苦。
在生活环境中实施感恩
对孩子的感恩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开展感恩活动:
坚持开展家庭“感恩”活动,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爸爸、妈妈,您辛苦了!”经常给爸爸、妈妈写信,交流思想感情;经常为爸爸、妈妈等长辈制作“感恩”卡——例如:生日卡、节日卡等,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在生活中力求让孩子自强自理,在双休日想方设法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洗碗、拖地板、烧饭等;多为父母做一些侍奉性的事——例如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擦擦汗等,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巧用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
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春节等节日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时机。
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道人生美丽的风景线。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收获和平与快乐。只有不忘祖国之恩、父母之恩、他人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从家庭做起,进行感恩教育,从而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佳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第一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