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超痕量重金属元素Pb在南极冰盖内因其含量极微(pS·g~(-1)级)、本底极低,对环境质量极为灵敏,成为南极冰盖冰川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中介绍了中国学者采用LEAF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对南极冰盖表层雪(相当于现代降水)中Pb含量系统研究的结果,揭示了沿“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路线,冰盖表层雪内Pb含量呈“西低东高”的分布规律,东南极洲冰盖的Pb含量比Larsen冰架和南极半岛高出1~2倍,
【出 处】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痕量重金属元素Pb在南极冰盖内因其含量极微(pS·g~(-1)级)、本底极低,对环境质量极为灵敏,成为南极冰盖冰川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中介绍了中国学者采用LEAF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对南极冰盖表层雪(相当于现代降水)中Pb含量系统研究的结果,揭示了沿“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路线,冰盖表层雪内Pb含量呈“西低东高”的分布规律,东南极洲冰盖的Pb含量比Larsen冰架和南极半岛高出1~2倍,前苏联南极考察队的考察活动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因.Larsen冰架、南极半岛的Pb浓度值可视为80年代末南
其他文献
对MFX:Eu体系的ESR和发光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的ESR参数和发光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Hamilton参量b~0_2随体系晶格常数a的增长而增加,而超精细分裂常数~(151)A_(11)则减少.随着温度的降低,b~0_2在减小,Eu~(2+)的d→f跃迁减弱,而f→f跃迁增强.ESR研究提供的信息表明,声子作用对d→f和f→f跃迁几率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晶体中M
利用胞内电生理记录及染料标记技术,首次揭示了飞蝗末端腹神经节中与低频声接收有关的尾铗-巨中间神经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该系统包含双侧对称的四对巨中间神经元(giant interneuron,GI1~4),每个GI均有各自独特的树突分枝构型,细胞体位置,及主轴突的定位与朝向;并揭示了该系统对低频声刺激的反应特征:放电模式、反应阈值-刺激频率关系曲线、强度特征,以及对刺激频率的编码方式,讨论了飞蝗尾铗
对不同生长阶段小鼠前脑和脾脏组织中DNA聚合酶α,δ,ε的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聚合酶α的活性通过α单克隆抗体或特异性抑制剂BuPdGTP的抑制作用进行计算得出;聚合酶δ的活性需在HA柱上,将它和其它2种酶分开以后进行测定;对于聚合酶ε,则通过在HA柱洗脱液中,使用α单克隆抗体或BuPdGTP抑制聚合酶α活性后来测定.结果表明:在小鼠前脑中,出生前2d 3种酶活性最高,出生后3种酶活性急剧下降,第8
报道了内皮衍生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生成抑制剂、big-内皮素转换酶抑制剂(phosphoramidon)、内皮素抗血清、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123和JKC301)及抗蛇毒中草药(七叶一枝花和半边莲)对内皮素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一氧化氮(NO)的生成,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增加血浆内皮素含量,并升高血压;给予合成NO的前体L-精氨酸,可逆转上述变化.抑制或促进前列环
报道了房山岩体第二次侵入体闪长岩质岩石包体和寄主岩石中磷灰石、榍石、磁铁矿、锆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稀土元素的数据,讨论了它们的组成特点、总体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它们所反映出的岩石成因学意义,指出房山岩体中矿物稀土元素的组成特点和变异规律反映了包体与主岩间存在着同源演化关系认为闪长岩质包体可能是同源岩浆早期结晶作用的产物.
用人工设计和合成的两个核酶(B,C)在体外对来源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DNA STC-119(576nt)的RNA分子进行了剪切,结果发观:(1)核酶C在不少于0.4μmol/L时能单独剪切576mer的RNA分子,而B则无论在何种浓度下均不能剪切底物,说明B的位点被包裹在高级结构中.(2)核酶C的存在可以使B呈现剪切活性,表现在C不低于0.04μmol/L,B为0.4μmol/L时,
利用皮秒(10~(-12)s)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蓝菌Westiellopsis prolifica中藻胆体(PBS)低温下(77K)的激发能传递的动力学过程.观察到低温下(77K)藻胆体内从C-PC-杆到APC-核之间的2条能量传递途径,它们分别是:F650→(19ps)F662→(60ps)F679和F650→(42ps)F668→(250ps)F685.并认为藻胆体内的2个终端发射体之
提出生物代谢动态过程的电磁干扰假说,并建立了外电磁波作用下新陈代谢过程中带电粒子和基团的动力学方程,引入“干扰因子”的概念对电磁干扰的强度进行了理论计算.作为例子,计算了电磁波对脑细胞中~(45)Ca~(2+)溢出量的影响,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根据古土壤、黄土、风成砂各5块样品的逐段加热法与磷酸法获得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讨论了碳、氧同位素在不同温度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分馏机理和古气候意义.初步的研究表明:用逐段加热法分析黄土沉积物中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在不同的温度区间,碳、氧同位素组成不同;古土壤、黄土和风成砂在研究温度范围内,其碳、氧同位素组成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分布.现有分析结果表明:700~800℃的δ~(13)C值是灵敏的古
利用美国TIROS-N/NOAA气象卫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云系和大降水后留下雨迹进行了连续3年的监测.文中着重揭示沙漠雨迹的观测事实及其统计特征,扼要阐明形成沙漠雨迹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沙漠雨迹的重要意义及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