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考核中的具体实施,包括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及考核方式,探讨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在实践中得出,与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病理学 形成性评价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23-02
《病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校原有病理学考试模式采用期末终结性评价考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课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验课成绩占20%,平时成绩仅占10%,基本上是单凭一次期末考试就完成对一个人一门课程的评价。学生临时抱佛脚,短时间死记硬背,也能取得好成绩。终结性评价考试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表现,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
形成性评价是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芬1967年提出的,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形成过程的跟踪评价与完善,让教师与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理想效果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2]。
为此从2013年开始,尝试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病理学》本科教学中,希望提高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推理能力等,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形成规范、完善、有效的学习成绩评定体系。现就试点性的形成性评价,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形成性评价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安排
《病理学》是本科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考试课,教学安排为理论课73学时、实验课39学时。
1.理论部分
病理学分两大部分,即总论和各论,总论主要介绍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基本病变。各论主要介绍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传染病等重要疾病。
2.实验部分
主要围绕病理学理论课所讲内容,观察常见疾病的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变特点,观看教学录像,开展病案讨论。同时还针对性开展了一些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
二、明确考核方式
在每学期第一次上病理课时即要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成绩的构成:期末理论考试(50分)、期末实验课测验(20分)、平时课堂评价(10分)、读书报告(5分)、临床病例分析(5分),期中测试(10分)。
1.期末考试
理论课结束后的期末闭卷考试是考核的重要一环,占总成绩的50%。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等,覆盖面广。为了拉开层次,另有部分为较高层次的应用性论述题和病案分析,书本中没有现成答案,得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2.实验课测验
实验课结束后,对所学标本和组织切片进行测验,占总成绩的20%。
3.平时课堂评价
占总成绩的10%。包括上课考勤、平时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等,由带习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成绩。
4.读书报告
占总成绩的5%。读书报告范围由上课老师指定,主要围绕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拓展。但必须是参考其他书籍或文献,而非教材上的内容,并附参考文献。要求800字以上,手写而非打印。
5.临床病例分析
围绕教师给出的临床典型病例,进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写出详细病例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5%。教师介绍报告写作的基本要领和格式、技巧,要求内容科学,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层次清晰,用词准确,字数不限,独立完成,不得雷同。
6.阶段性测试
主要针对已学过的理论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多次进行阶段性测试。主要题型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考核同学掌握病理学基本概念的情况。
三、形成性评价的效果
学生座谈会上,大部分学生对应用形成性评价给予充分肯定,表示以前的学习平时松懈,到期末搞突击,知识掌握不牢,形成性评价有利于督促和监控自己平时的学习,能够及时预习和复习,期末考试也感到轻松。
四、形成性评价的应用体会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的测试次数、种类明显增多,并记录在平时课堂评价中。实践表明,此方法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起到了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受到激励的状态下,其学习能力仅能发挥最佳能力的20%~30%,如果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学习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最佳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3]。
2.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形成性评价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病例分析。临床病例分析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病例,使各学科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以病例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4]。
3.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了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利用图书馆的书刊及电子阅览资源、网络等前沿科技刊物广泛查阅文献,这样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
4.加强教师自身素养,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的教学魅力、学识魅力、人格魅力能够深深吸引学生,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认真思考。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就更加喜欢这门课程,也就更有利于教学。所以教师也需不断学习,认真备课,提高内涵,才能教学相长,互相进步。
5.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随时与学生沟通,从而发现学生的学习薄弱点。比如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并思考,假如学生反应比较快,回答问题的热情比较高,说明学生对该问题掌握较好;如果学生表情非常茫然,甚至害怕与教师的眼神接触,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式,如反复讲授或换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直至学生弄明白为止。
五、形态性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反馈要及时、个体化
形成性评价的信息反馈要及时,有利于学生根据反馈信息来判断自己的学习情况,尽快改进学习态度和方法,弥补不足,同时也有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态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但目前相对于学生数量而言,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通常一位教师承担2~3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师个人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与较多学生交流的时间时常无法保证,使反馈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2.形成性评价标准要一致
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病理学课程,是由不同教师承担的。在评价过程中,不同教师进行形成性评价时掌握的标准可能不一致。因此,形成性评价要制定客观、易掌握的标准。
3.临床病例的选择
在进行病理教学时,要注意病例的选择既要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又具有适当的启发性、趣味性,同时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4.现有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的自评、互评
总的来说,通过这两年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教研室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均明显提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逐渐完善,其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将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白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32(5):89-92.
[2]周小春.形成性评价方法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6):63-64.
[3]高原,王哲,于丹,等.形成性评价在中医院校七年制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1):3328-3329.
[4]沈巍,孙曌,谢芸,等.成性评价应用于针灸治疗学考核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6:157-158.
基金项目:2013年川北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12-06)。
【关键词】病理学 形成性评价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23-02
《病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校原有病理学考试模式采用期末终结性评价考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课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验课成绩占20%,平时成绩仅占10%,基本上是单凭一次期末考试就完成对一个人一门课程的评价。学生临时抱佛脚,短时间死记硬背,也能取得好成绩。终结性评价考试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表现,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
形成性评价是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芬1967年提出的,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形成过程的跟踪评价与完善,让教师与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理想效果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2]。
为此从2013年开始,尝试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病理学》本科教学中,希望提高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推理能力等,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形成规范、完善、有效的学习成绩评定体系。现就试点性的形成性评价,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形成性评价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安排
《病理学》是本科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考试课,教学安排为理论课73学时、实验课39学时。
1.理论部分
病理学分两大部分,即总论和各论,总论主要介绍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基本病变。各论主要介绍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传染病等重要疾病。
2.实验部分
主要围绕病理学理论课所讲内容,观察常见疾病的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变特点,观看教学录像,开展病案讨论。同时还针对性开展了一些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
二、明确考核方式
在每学期第一次上病理课时即要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成绩的构成:期末理论考试(50分)、期末实验课测验(20分)、平时课堂评价(10分)、读书报告(5分)、临床病例分析(5分),期中测试(10分)。
1.期末考试
理论课结束后的期末闭卷考试是考核的重要一环,占总成绩的50%。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等,覆盖面广。为了拉开层次,另有部分为较高层次的应用性论述题和病案分析,书本中没有现成答案,得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2.实验课测验
实验课结束后,对所学标本和组织切片进行测验,占总成绩的20%。
3.平时课堂评价
占总成绩的10%。包括上课考勤、平时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等,由带习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成绩。
4.读书报告
占总成绩的5%。读书报告范围由上课老师指定,主要围绕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拓展。但必须是参考其他书籍或文献,而非教材上的内容,并附参考文献。要求800字以上,手写而非打印。
5.临床病例分析
围绕教师给出的临床典型病例,进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写出详细病例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5%。教师介绍报告写作的基本要领和格式、技巧,要求内容科学,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层次清晰,用词准确,字数不限,独立完成,不得雷同。
6.阶段性测试
主要针对已学过的理论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多次进行阶段性测试。主要题型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考核同学掌握病理学基本概念的情况。
三、形成性评价的效果
学生座谈会上,大部分学生对应用形成性评价给予充分肯定,表示以前的学习平时松懈,到期末搞突击,知识掌握不牢,形成性评价有利于督促和监控自己平时的学习,能够及时预习和复习,期末考试也感到轻松。
四、形成性评价的应用体会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的测试次数、种类明显增多,并记录在平时课堂评价中。实践表明,此方法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起到了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受到激励的状态下,其学习能力仅能发挥最佳能力的20%~30%,如果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学习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最佳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3]。
2.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形成性评价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病例分析。临床病例分析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病例,使各学科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以病例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4]。
3.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了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利用图书馆的书刊及电子阅览资源、网络等前沿科技刊物广泛查阅文献,这样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
4.加强教师自身素养,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的教学魅力、学识魅力、人格魅力能够深深吸引学生,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认真思考。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就更加喜欢这门课程,也就更有利于教学。所以教师也需不断学习,认真备课,提高内涵,才能教学相长,互相进步。
5.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随时与学生沟通,从而发现学生的学习薄弱点。比如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并思考,假如学生反应比较快,回答问题的热情比较高,说明学生对该问题掌握较好;如果学生表情非常茫然,甚至害怕与教师的眼神接触,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式,如反复讲授或换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直至学生弄明白为止。
五、形态性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反馈要及时、个体化
形成性评价的信息反馈要及时,有利于学生根据反馈信息来判断自己的学习情况,尽快改进学习态度和方法,弥补不足,同时也有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态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但目前相对于学生数量而言,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通常一位教师承担2~3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师个人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与较多学生交流的时间时常无法保证,使反馈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2.形成性评价标准要一致
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病理学课程,是由不同教师承担的。在评价过程中,不同教师进行形成性评价时掌握的标准可能不一致。因此,形成性评价要制定客观、易掌握的标准。
3.临床病例的选择
在进行病理教学时,要注意病例的选择既要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又具有适当的启发性、趣味性,同时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4.现有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的自评、互评
总的来说,通过这两年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教研室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均明显提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逐渐完善,其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将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白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32(5):89-92.
[2]周小春.形成性评价方法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6):63-64.
[3]高原,王哲,于丹,等.形成性评价在中医院校七年制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1):3328-3329.
[4]沈巍,孙曌,谢芸,等.成性评价应用于针灸治疗学考核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6:157-158.
基金项目:2013年川北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