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极端自然事件的频发,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改造的加剧,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演变进程大大加快。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还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减灾防灾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 可持续发展 关系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354-1
0前言
随着世界人口密度的增大,土地的过度使用,植物的大量破坏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建设,人造工程越来越多和工程规模的日益增大会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各种地质灾害频发,做好减灾防灾工作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1环境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通常是指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发生频繁,种类多,范围广是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的诱发动力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的,还有的是人为的。按照动力成因,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人为地质灾害主要受人类工程开发建设活动制约。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交通、水利、资源开发等大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地质灾害日趋严重,危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环境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人类的各种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我们要科学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及生活的载体,为人类提供了水分、空气、食物、矿产、能源等丰富的自然資源,这对于促进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深刻认识到地球环境系统的属性和特点,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规律。由于环境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出合理协调人和地质环境关系及有效预防和减缓由于其不可逆环境灾害过程造成的环境灾害和损害,实现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地质环境的影响,而人的活动又会影响到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地球自身运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质环境在不断演变过程中,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化比较快速,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及强度都在增加,追求经济效益的脚步越来越快,因此,地质环境的变化速度,已超过人们的想象,并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这样的结果就致使了大量人为地质灾害的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它不可能脱离地质环境而独立存在,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一起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它们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
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影响到区域环境的质量。当区域环境系统的变化超过了其自身的自适应力以后,就容易诱发相关的地质灾害。而地质灾害的危害较大,会给人们的身心和生产带来不可估量损失。再加上,我国地域十分辽阔、地质条件也较为复杂,每年地质灾害所导致的各种损失十分巨大。由此可见,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地质灾害具有下面2方面的影响:一是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从区域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影响了反映区域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发展速度越快,危险性越大,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2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
2.1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有很大关系,所以,可以加大植树造林工作,也就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优化区域的生态环境,这样有利于提高环境承载力,防治自然灾害。不同的区域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如大面积退耕还湖、还林、封山育林等等,只有预防措施到位,由岩土工程所引发的的自然灾害才会明显减少。
2.2提升地质灾害监测水平
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存在着明显的前兆,如滑坡发生前期,井水会突然干涸、地面会出现大面积的位移与裂缝等,通过对这些前兆的有效观察,及时制定合理的预警措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开展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研究工作作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地质灾害的检测和防治方法多种多样,而如何合理的组合与部署以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也是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及时全面的把握地质环境的变化发展的数据信息以精准评价地质环境的变化。作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在地质灾害的检测和防治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3地质灾害应急保障服务平台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为了充分发挥四川省地理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市、县各级应急部门的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及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服务,在省应急保障地理信息平台基础上建设地质灾害应急保障服务平台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2.4综合防治措施
进行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必须要遵循地质环境发展规律,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可持续的防预措施,减少其发生的几率,或者是在灾害发生之后,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治理措施,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这两者就是人们常说的“防”与“治”。只有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防止将拟建工程设施(含居民点)放进有致灾作用存在或有其发生危险的危险区,这是“避”;二是将已处于致灾作用威胁之下的人、物、设施撤离危险区。
3结束语
地质灾害一直都是地质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它不仅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同样重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做好环境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防、应急、环境灾害管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传正.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科技支撑[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04) .
[2]叶礼伟,谢忠.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0(01).
[3]金贤锋,袁超,陈甲全.3S技术与地理信息在规划现状分析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11(04) .
[4]谢慧芬.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03) .
[关键词]地质灾害 可持续发展 关系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354-1
0前言
随着世界人口密度的增大,土地的过度使用,植物的大量破坏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建设,人造工程越来越多和工程规模的日益增大会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各种地质灾害频发,做好减灾防灾工作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1环境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通常是指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发生频繁,种类多,范围广是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的诱发动力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的,还有的是人为的。按照动力成因,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人为地质灾害主要受人类工程开发建设活动制约。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交通、水利、资源开发等大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地质灾害日趋严重,危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环境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人类的各种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我们要科学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及生活的载体,为人类提供了水分、空气、食物、矿产、能源等丰富的自然資源,这对于促进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深刻认识到地球环境系统的属性和特点,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规律。由于环境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出合理协调人和地质环境关系及有效预防和减缓由于其不可逆环境灾害过程造成的环境灾害和损害,实现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地质环境的影响,而人的活动又会影响到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地球自身运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质环境在不断演变过程中,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化比较快速,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及强度都在增加,追求经济效益的脚步越来越快,因此,地质环境的变化速度,已超过人们的想象,并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这样的结果就致使了大量人为地质灾害的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它不可能脱离地质环境而独立存在,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一起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它们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
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影响到区域环境的质量。当区域环境系统的变化超过了其自身的自适应力以后,就容易诱发相关的地质灾害。而地质灾害的危害较大,会给人们的身心和生产带来不可估量损失。再加上,我国地域十分辽阔、地质条件也较为复杂,每年地质灾害所导致的各种损失十分巨大。由此可见,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地质灾害具有下面2方面的影响:一是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从区域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影响了反映区域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发展速度越快,危险性越大,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2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
2.1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有很大关系,所以,可以加大植树造林工作,也就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优化区域的生态环境,这样有利于提高环境承载力,防治自然灾害。不同的区域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如大面积退耕还湖、还林、封山育林等等,只有预防措施到位,由岩土工程所引发的的自然灾害才会明显减少。
2.2提升地质灾害监测水平
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存在着明显的前兆,如滑坡发生前期,井水会突然干涸、地面会出现大面积的位移与裂缝等,通过对这些前兆的有效观察,及时制定合理的预警措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开展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研究工作作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地质灾害的检测和防治方法多种多样,而如何合理的组合与部署以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也是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及时全面的把握地质环境的变化发展的数据信息以精准评价地质环境的变化。作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在地质灾害的检测和防治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3地质灾害应急保障服务平台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为了充分发挥四川省地理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市、县各级应急部门的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及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服务,在省应急保障地理信息平台基础上建设地质灾害应急保障服务平台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2.4综合防治措施
进行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必须要遵循地质环境发展规律,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可持续的防预措施,减少其发生的几率,或者是在灾害发生之后,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治理措施,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这两者就是人们常说的“防”与“治”。只有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防止将拟建工程设施(含居民点)放进有致灾作用存在或有其发生危险的危险区,这是“避”;二是将已处于致灾作用威胁之下的人、物、设施撤离危险区。
3结束语
地质灾害一直都是地质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它不仅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同样重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做好环境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防、应急、环境灾害管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传正.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科技支撑[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04) .
[2]叶礼伟,谢忠.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0(01).
[3]金贤锋,袁超,陈甲全.3S技术与地理信息在规划现状分析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11(04) .
[4]谢慧芬.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