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自觉自愿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或不情愿学习。要让学生实现这些变化,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优化初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兴趣;开发
“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自觉自愿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或不情愿学习。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与学的关系是“导”与“学”的关系,教学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教学的实质正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其中教师的主导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变知识为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学会”变为“会学”。要让学生实现这些变化,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苏人版初一《思想品德》新教材打破了原来思想政治教材先给出观点,然后论述、事例论证,附加活动的呈现方式,创设了以学生的生活事件和遇到的问题在前台,知识观点结论在后台,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作为两者的桥梁的呈现方式。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发现这套教材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能善于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去合作探究,亲身体验,思考感悟主动践行,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将一改以前死记硬背的传统,成为学生心智快乐发展的平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1 以学为本,活用教材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苏人版初一《思想品德》教材以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梳理了这一年龄段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现象和思想品德发展的问题,摸清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划分的三个层面的关系和四个领域的内容,生成主题。每个单元和主题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生活在线”由生活实践或学生熟悉的经典材料、故事等引发问题;第二板块“探究平台”这是课文的主体部分,通过两个栏目及其中的几个层层递进的小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体验和感悟;第三板块“拓展天地”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如典型的图片和漫画等,而且特别注意选择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的材料,将其恰当地引进到课堂中,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把课内外融为一体。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政治学科所必备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在讲授《伟大的旗帜》时,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其重要作用。这些科学理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笔者认为是非常困难的,如何让他们容易的掌握这些科学理论呢?笔者收集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所取得成就的图片以及文字材料,然后让他们把这些不同时期的史实对照了书本将它们与我国四代领导集体进行连线,在此基础上寻找四代领导集体所对应的科学理论。笔者大胆摒弃了教材深奥繁琐的内容,通过简单的连线方式让学生很快明白了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主要贡献,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达成。
2 设疑导学,激发兴趣
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开始。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及时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此,设疑导入新课学习常常成为一线教师最普遍的导入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苏人版初一思想品德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主题都是由学生的生活事件或熟悉的经典材料故事等引发问题,这也使得思想品德课的设疑导入变得较容易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设疑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哲理小故事,图表图画,生活常识问答等等。如在讲授《做情绪的主人》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多愁的老奶奶”这个故事作为导入,设疑“两个儿子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改变,为什么老奶奶却由天天愁变成了天天乐了呢?是什么改变了她?”学生七嘴八舌的出谋划策,想法五花八门,虽然不是都具有合理性,但大家得出的结论几乎一致,那就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看法来改变自己的情绪,由此导入新课如何做情绪的主人。又如在讲授《适应学校新生活》一课时,笔者通过一张简单的表格填写导入新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说说中学和小学在校园环境,老师,同学,学习科目,作业等方面的不同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的导入没有花哨形式和深奥的哲理,但对于刚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来说却有着太多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通过汇总,学生无一例外的对新的学习环境存在着新奇,担忧甚至害怕,如何来适应新的学校、新的学习生活呢?新课学习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3 优化过程,创设情景
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无意识注意占很大比例,年级越低越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局面,要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操作等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作用,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情境,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苏人版初一教材《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本课主要分为民俗风情知多少,差异在哪里,交往的障碍三个层层递进的主题,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了避免交往中出现的障碍,一定要认识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习俗的差异。为了完成本课的三个主题,笔者大胆的设计了一个情景剧《小明做客记》:讲地是中国小朋友小明到外国小朋友家去做客,共分三幕“高兴”:圣诞节时小明被美国小朋友马克邀请上他家做客,让学生分别说说中国和美国的一些节日,风俗习惯等,通过这一幕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第二幕“惊讶”:马克当场打开了小明送的礼物,小明感到比较惊讶,通过设问这样对不对的争论,让学生明白不同国家民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许多事情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文化是有差异的。第三幕“生气”:本来以为马克会好好的请他吃一顿,但却只是吃了块蛋糕,参观了一下房间就结束了,太小气了,白白送了礼物。引导学生讨论小明该不该生气,你该怎么办?从中得出我们在同其他国家民族人们交往时,如果不尊重或不了解这些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往往容易造成我们交往的障碍和困难,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差异。一堂思想品德课的学习难点和重点就在学生表演的一系列情景剧中一一化解,真正做到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4 实践探究,锻炼潜能
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参观、访问、调察等方式能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可以使学生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通过各种感官的并用进一步激发起兴趣,使兴趣上升到更高层次。一般来讲,学生获得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越紧密,其学习的兴趣越浓厚;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学习的兴趣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苏人版初一思想品德教材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在区别小学以游戏为主,玩中学的课程形式后,注重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事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究践行,在做中学,学中行,思辨和理性层次提高了,实践性要求也更高,尤其是在每一课后面都设有“拓展天地”这一板块,更是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积极去主动探究学习。如在讲授《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时,笔者布置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到身边的同学中去调查他们自己听说过的,看到过的或者曾经受到过的不法伤害或者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受伤害的实例,然后分工合作多渠道寻找预防和解决不法侵害的方法或措施,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汇总成文,在全班整理成熟的基础上,以《告全体学生书》的形式,给全校每位同学都印发一份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防范的宣传材料,收到了很大的反响。学生们做得时候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情绪高涨,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才能不断独立、自主地学习新知,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关键词】自主学习;兴趣;开发
“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自觉自愿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或不情愿学习。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与学的关系是“导”与“学”的关系,教学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教学的实质正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其中教师的主导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变知识为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学会”变为“会学”。要让学生实现这些变化,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苏人版初一《思想品德》新教材打破了原来思想政治教材先给出观点,然后论述、事例论证,附加活动的呈现方式,创设了以学生的生活事件和遇到的问题在前台,知识观点结论在后台,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作为两者的桥梁的呈现方式。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发现这套教材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能善于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去合作探究,亲身体验,思考感悟主动践行,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将一改以前死记硬背的传统,成为学生心智快乐发展的平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1 以学为本,活用教材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苏人版初一《思想品德》教材以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梳理了这一年龄段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现象和思想品德发展的问题,摸清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划分的三个层面的关系和四个领域的内容,生成主题。每个单元和主题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生活在线”由生活实践或学生熟悉的经典材料、故事等引发问题;第二板块“探究平台”这是课文的主体部分,通过两个栏目及其中的几个层层递进的小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体验和感悟;第三板块“拓展天地”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如典型的图片和漫画等,而且特别注意选择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的材料,将其恰当地引进到课堂中,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把课内外融为一体。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政治学科所必备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在讲授《伟大的旗帜》时,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其重要作用。这些科学理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笔者认为是非常困难的,如何让他们容易的掌握这些科学理论呢?笔者收集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所取得成就的图片以及文字材料,然后让他们把这些不同时期的史实对照了书本将它们与我国四代领导集体进行连线,在此基础上寻找四代领导集体所对应的科学理论。笔者大胆摒弃了教材深奥繁琐的内容,通过简单的连线方式让学生很快明白了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主要贡献,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达成。
2 设疑导学,激发兴趣
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开始。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及时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此,设疑导入新课学习常常成为一线教师最普遍的导入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苏人版初一思想品德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主题都是由学生的生活事件或熟悉的经典材料故事等引发问题,这也使得思想品德课的设疑导入变得较容易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设疑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哲理小故事,图表图画,生活常识问答等等。如在讲授《做情绪的主人》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多愁的老奶奶”这个故事作为导入,设疑“两个儿子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改变,为什么老奶奶却由天天愁变成了天天乐了呢?是什么改变了她?”学生七嘴八舌的出谋划策,想法五花八门,虽然不是都具有合理性,但大家得出的结论几乎一致,那就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看法来改变自己的情绪,由此导入新课如何做情绪的主人。又如在讲授《适应学校新生活》一课时,笔者通过一张简单的表格填写导入新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说说中学和小学在校园环境,老师,同学,学习科目,作业等方面的不同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的导入没有花哨形式和深奥的哲理,但对于刚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来说却有着太多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通过汇总,学生无一例外的对新的学习环境存在着新奇,担忧甚至害怕,如何来适应新的学校、新的学习生活呢?新课学习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3 优化过程,创设情景
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无意识注意占很大比例,年级越低越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局面,要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操作等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作用,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情境,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苏人版初一教材《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本课主要分为民俗风情知多少,差异在哪里,交往的障碍三个层层递进的主题,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了避免交往中出现的障碍,一定要认识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习俗的差异。为了完成本课的三个主题,笔者大胆的设计了一个情景剧《小明做客记》:讲地是中国小朋友小明到外国小朋友家去做客,共分三幕“高兴”:圣诞节时小明被美国小朋友马克邀请上他家做客,让学生分别说说中国和美国的一些节日,风俗习惯等,通过这一幕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第二幕“惊讶”:马克当场打开了小明送的礼物,小明感到比较惊讶,通过设问这样对不对的争论,让学生明白不同国家民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许多事情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文化是有差异的。第三幕“生气”:本来以为马克会好好的请他吃一顿,但却只是吃了块蛋糕,参观了一下房间就结束了,太小气了,白白送了礼物。引导学生讨论小明该不该生气,你该怎么办?从中得出我们在同其他国家民族人们交往时,如果不尊重或不了解这些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往往容易造成我们交往的障碍和困难,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差异。一堂思想品德课的学习难点和重点就在学生表演的一系列情景剧中一一化解,真正做到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4 实践探究,锻炼潜能
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参观、访问、调察等方式能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可以使学生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通过各种感官的并用进一步激发起兴趣,使兴趣上升到更高层次。一般来讲,学生获得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越紧密,其学习的兴趣越浓厚;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学习的兴趣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苏人版初一思想品德教材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在区别小学以游戏为主,玩中学的课程形式后,注重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事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究践行,在做中学,学中行,思辨和理性层次提高了,实践性要求也更高,尤其是在每一课后面都设有“拓展天地”这一板块,更是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积极去主动探究学习。如在讲授《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时,笔者布置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到身边的同学中去调查他们自己听说过的,看到过的或者曾经受到过的不法伤害或者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受伤害的实例,然后分工合作多渠道寻找预防和解决不法侵害的方法或措施,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汇总成文,在全班整理成熟的基础上,以《告全体学生书》的形式,给全校每位同学都印发一份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防范的宣传材料,收到了很大的反响。学生们做得时候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情绪高涨,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才能不断独立、自主地学习新知,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