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为何能写出《大众哲学》一书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gale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1月,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出版,《大众哲学》是中国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开山之作,艾思奇为何能写出《大众哲学》一书?
  曾被蔡锷将军收为义子
  艾思奇的原名叫李生萱,艾思奇是他的笔名。1910年2月3日,艾思奇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清光绪年间,考入京师大学堂,攻读经济特科兼读外语,后来在黄兴的介绍下,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李曰垓参加了昆明起义,云南军政府成立后,被委任为军政部次长。袁世凯复辟期间,他任蔡锷为总司令的护国第一军秘书长,据史料载,“护国军”之名就是出自李曰垓的建议而得,著名的讨袁檄文也是由他与第二军秘书长钟动一道起草的,文中留下了“昆仑山下谁非黄帝子孙?逐鹿中原合洗蚩尤兵甲”的名句,被好友章太炎誉为“滇南一支笔”。
  艾思奇有兄弟姐妹5个,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因为从小比较聪颖,曾被蔡锷收为义子。艾思奇的大哥李生庄,是五四时期云南新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对艾思奇的影响也很大。
  弥勒佛不会吃,
  供它干什么
  1923年,由于李曰垓受到军阀唐继尧的排挤,全家人被迫迁到香港,艾思奇考入了教会办的岭南分校就读,校内课程设置以圣经、国文、英文为主,艾思奇在班上各科成绩优良,唯独对《圣经》课没有兴趣。一次,校长讲到圣经中的福音时说:“当人打你的右脸时,你再让他打你的左脸。”艾思奇听后,愤忿地站起来反驳说:“我国之所以贫弱,就是因为受了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而不敢反抗的结果。我坚决反对圣经中的这段话。”
  据艾思奇的弟弟妹妹回忆,艾思奇自幼就不信虚无缥缈的东西,他只相信客观存在的事物才是真实的。有一次他们的母亲摆了一桌糕点供奉菩萨,艾思奇就偷偷拿了几块,母亲发现之后,就追问是谁干的,艾思奇就说:“是弥勒佛偷吃了。”他的母亲训斥道:“胡说!弥勒佛是瓷制的,怎么会偷了吃?”艾思奇又说:“既然弥勒佛不会吃,供它干什么?不要迷信了,根本就没有鬼神。”他的母亲无言以对。
  热衷艺术,
  与聂耳是好友
  1925年,艾思奇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学校有一个话剧团,因为当时一中所有的学生都是男生,找不到女生来扮演女角,艾思奇便自告奋勇,来演女角,而且演得惟妙惟肖。五卅惨案发生后,昆明的学生声援五卅运动,聂耳是云南省一师的学生代表,经常到省一中开会,就这样聂耳与艾思奇认识了,并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后来,艾思奇到日本去留学,第一次从日本回昆明时,还给聂耳带回了一些书籍,其中有许多是世界音乐家的传记,还有《国际歌》《马赛曲》《伏尔加船夫曲》等著名歌曲。《伏尔加纤夫曲》是一首著名的苏俄歌曲,而将《伏尔加船夫曲》译成中文的就是当时仅有18岁的艾思奇,他的翻译通顺有力,琅琅上口,而且词意通俗而深刻。艾思奇把这首歌交给聂耳在昆明教唱,经过了八九十年的考验,得到了音乐界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17岁被俘入狱,
  险些被判处死刑
  在省一中期间,艾思奇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昆明学生掀起声援抗议运动高潮,当局决定镇压学生运动,艾思奇被列入黑名单,军阀唐继尧亲自下令逮捕自己的政治死敌李曰垓的儿子艾思奇。 后来,艾思奇乔装成一个英国牧师的家庭教师,才离开昆明,于1926年底来到苏州父亲身边。
  1927年,艾思奇又从苏州前往南京,找到了正在东南大学学习西洋哲学的大哥李生庄,当时,李生庄已经加入了共产党。艾思奇也考入南京东南大学的高中部读书,并在大哥的影响下,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外围组织“新滇社”。但没有多久,大哥李生庄被穷途末路的军阀孙传芳列入黑名单,一天,艾思奇去东南大学宿舍找大哥,大哥不在,恰逢军警来抓人,就这样艾思奇被军警不分青红皂白地抓走了,在狱中艾思奇受到严刑拷打,并被判处死刑,因为当时他才年仅17岁,加上大哥与父亲多方奔走,艾思奇才被保释出狱。
  留学日本主修冶金专业,
  却对马克思主义有特别兴趣
  李曰垓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工业不发达,决定送儿子艾思奇去日本学习工业。1927年春天,艾思奇第一次东渡日本,这期间他阅读了《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等日译本书籍,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看书,他的头发总是很长很长也无暇顾及,衣服也要很久很久才换洗一次。因劳累过度,艾思奇患了胃病,他不得不中断学习回昆明老家养病。
  日本福岗工业大学办得非常出色,恢复健康后的艾思奇再赴日本,并考取了这所学校的冶金系学习,艾思奇除认真学习冶金系的功课外,还广泛地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种知识,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各国哲学流派的理论著作更感兴趣。艾思奇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为了取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看的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文原版著作,当时他一边学日语,还要一边学德语。
  走上宣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
  从日本回国后,艾思奇来到上海,1934年6月,由中共领导下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安排,24岁的艾思奇担任《申报》副刊“读书问答”专栏的撰稿工作。后来,《申报》副刊“读书问答”栏目从《申报》独立出来,改名为《读书生活》半月刊,艾思奇开始为《读书生活》每一期写一篇哲学讲话,第一篇的题目是《哲学并不神秘》,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撩开了哲学神秘的面纱,使哲学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走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1935年11月,共发表了24篇文章,随后,艾思奇将这24篇文章集结出版,书名定为《哲学讲话》,但这本书的畅销吓坏了国民党反动派,不久,即遭查禁,再版时,更名为《大众哲学》。
  (摘自《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其他文献
那个秋天,我身心俱疲。一种无法言说的疲惫如影相随,像永远在路上的挑夫,累了,就把生活的扁担从左肩换到右肩,再从右肩换到左肩,如此反复,永无止境,像西西弗斯和他巨大的石块。  感情的罐子已经开始漏水。每夜醒来,望着身边空空的床,忧伤便会如涨潮的海水淹没我。没有日光灯的照耀,我的黑暗连同对未来的忧虑一起来临。但我并未就此沉沦,我知道,每天早上,我依然会有一个如蛋黄般令人垂涎欲滴的太阳可以期待。  一些
期刊
如果来到博物馆,我们总能发现有这么一群人,正直、热情、无私、奉献。他们让博物馆走近大众,他们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他们生动地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他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志愿者。  在国家博物馆四层展厅中央,一名黑色西装、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被一群观众围绕着,只见她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地述说着文物背后的故事,周围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静静地聆听着,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叹。她,就是已经65岁,在国
期刊
施秀椰女士,福建师范大学香港校友会名誉会长、副监事长,福州第十六中学退休教师。退休之后,对诸多不良社会现象的深思及对学子们教育条件的殷切关注,对祖国和香港的热爱与维护,让年逾七旬的她亦发挥着光和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期以来,教育事业皆为国家大计。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传统,作为一位退休教师,施秀椰女士在教师岗位上辛勤奉献几十载,她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对青年一代予以厚望
期刊
她出生在福建山城永安一个普通的穷人家庭,从山区长大。小时候,她发现每次哥哥从山上回来,篮子里的果果都比其他伙伴的多。他问哥哥,哥哥用衣角擦擦脸上的汗水,告诉她:“我在树上摘的和其他人差不多,下树后,其他伙伴急着回家,而我会把树下草里的每一个果果捡起来,这样才会更多一些。捡起每一个小果果,拾到篮篮的才是自己的。”,哥哥说这话的时候,仰着头,一脸坚毅。她用清水洗去山果上面的泥土,放进嘴里,真脆,真甜。
期刊
如山父爱助她飞出黄土地  1985年,王二妮出生在陕西榆林市大河塔乡冯家湾村,姐弟四人自小和父母挤在一个破败的土窑洞中生活。  二妮从懂事起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她经常和姐姐一起去打猪草、放牛,尽可能地做家务活,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一天的劳碌过后,她最喜欢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父母和爷爷奶奶唱信天游,一曲高歌,响遏行云,悠扬入耳,荡气回肠,一天的疲劳也被这韵味十足的陕北民歌驱散了。三四岁时,她已经在不知
期刊
丈夫渐入梦乡,她站起身,望着窗外美好的月色,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丈夫的双腿经过不断地按摩、练习,已出现红润。白天里,听到医生说血液在丈夫的双下肢里运行的很好的时候,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一千百多个日夜的努力和坚持终见成效。  是的,她17岁时认识了李刚——现在的丈夫,性格相投的两人很快坠入爱河。热恋的甜蜜沉淀出厚重的爱情,彼此的信任结晶出幸福的果实。在她20岁时,两个人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走进了婚姻的殿
期刊
院子里的花,败落了一半,这令我感到难过。如果说,只是因为季节,那么就复得自然,我也不必为此愧疚。数天的青藏线,是经历了暑寒参半,但临走的时候,就寻思着,待回来的时候,院子里的花怕是要枯死一半了。  其实,我说的院子,是一个不大的阳台,只是因为爱花,所以种了不少。但偏偏无法做到惜花之人,一趟远行,它们就成了被抛弃的孤儿。等我满腹归来,它们又是苟延残喘。有些时候,我一直不懂,为了一趟远方,而忽略了眼前
期刊
人到中年,常喜欢盘点一下走过的路。有的人会觉得功到名盛,风光无限;但也有人自惭卑微,眼看当年一道胸怀抱负信誓旦旦的同学朋友现在出落得风生水起,难免有点酸溜,甚至幻想有机会重走人生、重开棋局……  说起这点,我每每想起逝去的母亲。母亲只是一介家庭妇女,不但谈不上什么宏图大业,连一份有单位的工作也沾不上,穷其一生无非是照顾丈夫、养育子女。但母亲却一点儿不觉得做人抬不起头,而是整天乐呵呵的,看着丈夫安心
期刊
美国中情局联手民间大亨实施的“亚速尔群岛人计划”,号称冷战期间构思最复杂、代价最高且保密最严的间谍行动;徒勞无功的结局,更令当事者对此讳莫如深。  这个虎头蛇尾的谍战故事始于1968年3月。当时,苏联海军一艘携带核导弹和70名船员的“高尔夫”级潜艇在例行巡逻中发生爆炸,沉入夏威夷西北1900海里的太平洋底。得悉噩耗的苏联人悄悄地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搜索,空手而归。  老对手的异动引起了美国情报部门的
期刊
一  那年,我在一家药品批发企业做人力资源主任。工作很清闲,主要负责招聘合适的员工,面试,然后上报,最终由老板决定是否录用。  阿寿是我工作以来,应聘者中最特殊的一个。因为别人都是自己来应聘,而他是由妈妈陪伴而来。他看起来三十岁左右,进了屋子就眼观鼻,鼻观口地站着。  看到这样的状况,我很反感。一个连找工作都需要妈妈陪的男人,根本不算个男人。最起码说明他没有自立能力,没有主见。  于是我生硬地回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