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晏几道的二百多首词中,其中有五十二首写到"梦",且"梦"字共出现59次,平均每五首就有一首词写梦,其数量之多,频率之繁,在古今词集中极为罕见,以致其《小山词》具有一种如梦如幻,灵动飘渺的风韵。本文试从晏几道词的具体篇目入手探讨晏小山的词中的梦境。
关键词:晏几道;梦词;分类
工于言情是小山词的主要特色,但他很少直抒胸臆,往往采用婉曲的表达方式,选择富有特征的形象和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运用精美贴切的语言,抒写缠绵伤感的情思。也即是说晏小山的小山词也与其他词人一样,同是以写恋情为主(除个别篇目外),但是又大不同于晚唐五代和宋初词人所写的恋情,晚唐五代和宋初词人所写的恋情往往是没有具体的思恋对象的泛化的恋情,而《小山词》所写的恋情,则是而有着明确而具体的对象。在《小山词序》中有记到:“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菜、云,品清证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宠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位于人间……考其篇中所記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抚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滞无实也。”由此可见,小山的词主要是表现他与友人沈、陈家的莲、鸿、频、云四位歌女之间的情爱悲欢。
一、小山为何写梦
读过汪正先生的《二晏词》之后,发现不仅晏小山的二百多首词几乎全是在写恋情,而且里面很多都在写梦境。在他的二百多首词中,写到“梦”的竟有52首59次,占到小山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一。为何晏小山独爱以梦境来处其词呢?
1.坎坷经历之困
小山喜以梦境处词最重要的原因要从晏小山一生的经历谈起。晏小山出生于当朝宰相晏殊之家,并且他是在晏殊47岁的时候出生的,可谓是晏殊的“暮子”。因为父亲是当红的宰相,又是“暮子”, 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晏几道格外受宠爱,他在绮罗脂粉堆中长大,他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然而在小山父亲晏殊被罢相后,年仅15岁的小山的生活开始不如以前,而其父又于1055因病回到京师并不幸去世,从此晏家彻底衰落,退出了北宋历史的政治、经济、历史舞台。父亲的离去和家庭的衰败所造成的巨大生活反差给年仅26岁的小山造成了很大的刺激和影响,虽然晏小山遭到如此变故,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为当时人们不喜的狂傲之气,他无意科举,不屑仕途的耿介孤傲更是遭到当时众多官员的不喜欢甚至排斥。又由于曾因郑侠事牵连入狱,更使他深感官场难测社会污浊,从而使他逃避官场和社会险恶之事,独把感情倾注于男女恋情上面。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言: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由此可看出,小山博学多才,自视颇高,但他的才气却不被世人所赏识所接受。向晏殊以前的属下韩维献词失败后,他的性情更是孤傲,性格更是达到了痴怪的程度,哪怕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苏轼想见他,他也拒绝了。晏几道如此特立独行,孤傲耿介,注定了他的仕途不能像他父亲一样扶摇直上,如鱼得水。此悲剧坎坷的人生经历使晏小山很自然地选择在梦境中去寻找丝丝慰藉。
2.世俗观念的排斥
另一重要原因便是,虽然小山几乎将其所有心思都用于男女恋情上面,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这种恋情其实是不完整的。他所心仪的女子大多为青楼女子,词中写得最多的莲、鸿、频、云四位都是歌女,由于世俗等多种束缚,他是不可能与心仪姑娘长相厮守的。同时沈、陈两位友人的相继离去,四位歌女呀散落在其他地方,他更加难以再续往日饮酒作乐之美景,他所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也就这样失去,他唯一能够做到的就只有独自回味与姑娘们相处的每一个细节。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活动就如同梦一样,都是来自就紧张状态下大脑的松弛,是对被压抑欲望的变相的满足。正因不能正面表达情感,所以小山便“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频繁的回味与想念,使他很自然地将情感用梦境表达出来,从而造就了他的二百多首词中就有五十二首写到“梦”的惊人现象。
二、《小山词》梦的分类
梦是避风港,温柔乡,那里没有官场上的腐败黑暗,没有事业上的壮志难酬。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是《小山词》的显著特点,晏小山写了这么多梦词,其实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分类的方法去具体探讨小山梦词境界。
他的梦有“春日梦”,如《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箭。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这首词写的是春夜怀人,虽然是酒宴之间一见钟情的单相思,但是,这位歌女的容貌于歌声留给词人的记忆过于美好了,词人沉浸在甜蜜的回味中。词中所叙的是一位词人在酒宴上见过的歌女,聆听了她的婉转咽喉,让词人怦然心动,刻骨难忘以至于分手后日夜想念,于是便以春日为景为梦短暂地满足了再度相见乃至相爱地愿望。
他的梦有“秋日梦”,如《采桑子》:
秋来更觉消魂苦,小字还稀。坐想行思,怎得相看似旧时。
南楼把手凭肩处,风月应知。别后除非,梦里时时得见伊。
在秋日里,小山的痴情更是到浓厚之处,相思之情更是占据小山所有心思,便以梦相见旧人,诉说他别离后的孤苦相思。
他的梦亦有“前日梦”、“虚梦”,比如《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虹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以时为序,上阕回忆当年酒宴时的觥筹交错,两人初次相逢,一见钟情,尽欢尽兴。其中“杨柳”“桃花”“月”“楼”都是那时春天夜晚的景物,但是“杨柳”“月”是实景,“桃花”“风”则是虚写。对仗精巧,似实却虚,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下阕道重逢之喜,先写相思之苦。“从别后”就开始“忆相逢”,饱含无限深情与思。
他的梦亦有“归梦”,比如《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上阕直言游子背井离乡的相思之情。用关山的长暗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深。词人抱怨那些送信的鸿雁使者太少,没有及时把亲人给他的信捎给他,从表面上看来,他的埋怨未免有些不讲道理,却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因而真切感人。下阕,词人归乡心切,恍惚间,他就进入了梦境,竟然真的看到了朝思暮想的爱人。词人没有用大量抒情的语句,,而是喃喃低语,通过一种不真实的梦来道出自己的心声,比大发感慨更为真挚感人。
晏小山的梦不仅有“春梦”“秋梦”“前日梦”、“虚梦” “归梦”,更是还有“今宵梦”“雨梦”“夜梦”“蝴蝶梦”“鸳屏梦”“桃源梦”“巫峡梦”“高唐梦”等很多种。以梦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将自己所伤所感通过看似不真实的梦境表达出来,更能让人感受到小山的真挚,让后世更易触摸到晏小山的内心深处。
三、结语
十分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一个耿介孤傲且不俗,持才傲物,痴情善感的,既纯且真的为后人所喜的晏小山。
深切思念之人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相遇,便寄情于梦境中的欢聚。曾经的繁华喧嚣无迹可寻,今日所拥有的只是梦后的深沉与孤寂。然而纵使一朝梦里重逢,也会因惊喜而迷离恍惚,如梦似幻,况且梦中重逢的欢娱何其短暂,梦后独处的凄怆却格外深长。正是如此更是使其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写作方法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明娜,《小山词校笺注》,文津出版社印行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诸葛忆兵编著,《宋词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 北京: 中华书局,1979.
[5]黄庭坚《小山词序》(电子版)
[6]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孙名之等译,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晏几道;梦词;分类
工于言情是小山词的主要特色,但他很少直抒胸臆,往往采用婉曲的表达方式,选择富有特征的形象和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运用精美贴切的语言,抒写缠绵伤感的情思。也即是说晏小山的小山词也与其他词人一样,同是以写恋情为主(除个别篇目外),但是又大不同于晚唐五代和宋初词人所写的恋情,晚唐五代和宋初词人所写的恋情往往是没有具体的思恋对象的泛化的恋情,而《小山词》所写的恋情,则是而有着明确而具体的对象。在《小山词序》中有记到:“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菜、云,品清证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宠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位于人间……考其篇中所記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抚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滞无实也。”由此可见,小山的词主要是表现他与友人沈、陈家的莲、鸿、频、云四位歌女之间的情爱悲欢。
一、小山为何写梦
读过汪正先生的《二晏词》之后,发现不仅晏小山的二百多首词几乎全是在写恋情,而且里面很多都在写梦境。在他的二百多首词中,写到“梦”的竟有52首59次,占到小山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一。为何晏小山独爱以梦境来处其词呢?
1.坎坷经历之困
小山喜以梦境处词最重要的原因要从晏小山一生的经历谈起。晏小山出生于当朝宰相晏殊之家,并且他是在晏殊47岁的时候出生的,可谓是晏殊的“暮子”。因为父亲是当红的宰相,又是“暮子”, 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晏几道格外受宠爱,他在绮罗脂粉堆中长大,他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然而在小山父亲晏殊被罢相后,年仅15岁的小山的生活开始不如以前,而其父又于1055因病回到京师并不幸去世,从此晏家彻底衰落,退出了北宋历史的政治、经济、历史舞台。父亲的离去和家庭的衰败所造成的巨大生活反差给年仅26岁的小山造成了很大的刺激和影响,虽然晏小山遭到如此变故,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为当时人们不喜的狂傲之气,他无意科举,不屑仕途的耿介孤傲更是遭到当时众多官员的不喜欢甚至排斥。又由于曾因郑侠事牵连入狱,更使他深感官场难测社会污浊,从而使他逃避官场和社会险恶之事,独把感情倾注于男女恋情上面。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言: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由此可看出,小山博学多才,自视颇高,但他的才气却不被世人所赏识所接受。向晏殊以前的属下韩维献词失败后,他的性情更是孤傲,性格更是达到了痴怪的程度,哪怕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苏轼想见他,他也拒绝了。晏几道如此特立独行,孤傲耿介,注定了他的仕途不能像他父亲一样扶摇直上,如鱼得水。此悲剧坎坷的人生经历使晏小山很自然地选择在梦境中去寻找丝丝慰藉。
2.世俗观念的排斥
另一重要原因便是,虽然小山几乎将其所有心思都用于男女恋情上面,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这种恋情其实是不完整的。他所心仪的女子大多为青楼女子,词中写得最多的莲、鸿、频、云四位都是歌女,由于世俗等多种束缚,他是不可能与心仪姑娘长相厮守的。同时沈、陈两位友人的相继离去,四位歌女呀散落在其他地方,他更加难以再续往日饮酒作乐之美景,他所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也就这样失去,他唯一能够做到的就只有独自回味与姑娘们相处的每一个细节。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活动就如同梦一样,都是来自就紧张状态下大脑的松弛,是对被压抑欲望的变相的满足。正因不能正面表达情感,所以小山便“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频繁的回味与想念,使他很自然地将情感用梦境表达出来,从而造就了他的二百多首词中就有五十二首写到“梦”的惊人现象。
二、《小山词》梦的分类
梦是避风港,温柔乡,那里没有官场上的腐败黑暗,没有事业上的壮志难酬。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是《小山词》的显著特点,晏小山写了这么多梦词,其实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分类的方法去具体探讨小山梦词境界。
他的梦有“春日梦”,如《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箭。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这首词写的是春夜怀人,虽然是酒宴之间一见钟情的单相思,但是,这位歌女的容貌于歌声留给词人的记忆过于美好了,词人沉浸在甜蜜的回味中。词中所叙的是一位词人在酒宴上见过的歌女,聆听了她的婉转咽喉,让词人怦然心动,刻骨难忘以至于分手后日夜想念,于是便以春日为景为梦短暂地满足了再度相见乃至相爱地愿望。
他的梦有“秋日梦”,如《采桑子》:
秋来更觉消魂苦,小字还稀。坐想行思,怎得相看似旧时。
南楼把手凭肩处,风月应知。别后除非,梦里时时得见伊。
在秋日里,小山的痴情更是到浓厚之处,相思之情更是占据小山所有心思,便以梦相见旧人,诉说他别离后的孤苦相思。
他的梦亦有“前日梦”、“虚梦”,比如《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虹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以时为序,上阕回忆当年酒宴时的觥筹交错,两人初次相逢,一见钟情,尽欢尽兴。其中“杨柳”“桃花”“月”“楼”都是那时春天夜晚的景物,但是“杨柳”“月”是实景,“桃花”“风”则是虚写。对仗精巧,似实却虚,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下阕道重逢之喜,先写相思之苦。“从别后”就开始“忆相逢”,饱含无限深情与思。
他的梦亦有“归梦”,比如《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上阕直言游子背井离乡的相思之情。用关山的长暗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深。词人抱怨那些送信的鸿雁使者太少,没有及时把亲人给他的信捎给他,从表面上看来,他的埋怨未免有些不讲道理,却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因而真切感人。下阕,词人归乡心切,恍惚间,他就进入了梦境,竟然真的看到了朝思暮想的爱人。词人没有用大量抒情的语句,,而是喃喃低语,通过一种不真实的梦来道出自己的心声,比大发感慨更为真挚感人。
晏小山的梦不仅有“春梦”“秋梦”“前日梦”、“虚梦” “归梦”,更是还有“今宵梦”“雨梦”“夜梦”“蝴蝶梦”“鸳屏梦”“桃源梦”“巫峡梦”“高唐梦”等很多种。以梦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将自己所伤所感通过看似不真实的梦境表达出来,更能让人感受到小山的真挚,让后世更易触摸到晏小山的内心深处。
三、结语
十分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一个耿介孤傲且不俗,持才傲物,痴情善感的,既纯且真的为后人所喜的晏小山。
深切思念之人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相遇,便寄情于梦境中的欢聚。曾经的繁华喧嚣无迹可寻,今日所拥有的只是梦后的深沉与孤寂。然而纵使一朝梦里重逢,也会因惊喜而迷离恍惚,如梦似幻,况且梦中重逢的欢娱何其短暂,梦后独处的凄怆却格外深长。正是如此更是使其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写作方法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明娜,《小山词校笺注》,文津出版社印行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诸葛忆兵编著,《宋词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 北京: 中华书局,1979.
[5]黄庭坚《小山词序》(电子版)
[6]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孙名之等译,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