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人类不绝的陷阱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德烈耶夫的《谎言》,与其说是一篇小说,不如说是一则人类的寓言。谎言如蛇,盘踞在人心的某个角落,不时会爬出来,让人快乐或者受伤,甚至致命。就算有些话“表面闪着实话的色泽”,实则也是谎言。人类永远生活在谎言之中,走不出谎言的陷阱。
  小说故事情节极为简单:一个男人爱上一个酒吧初次见面的女人,女人不过逢场作戏般对他说“我爱你”,他便深深痴迷,期待和她在一起。舞会结束,女人和另一个男人约会去了,他一个人黎明时分痛苦不堪地回到家中,绝望袭来。晚上又等着她的到来,可是苦苦等待,女人一直没来。男人甚至并不知道她的名字,只记得她就是那个说谎的人,“那个永远迫使你等她,从来不来的人”, 那些谎言毒蛇一样噬咬着他的心脏,让他难受、头晕、痛苦,于是心底滋生着越来越多的疯狂。
  整个小说,与一般的叙事作品完全不同,连三个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从头至尾,只有处于痴醉迷乱中的“我”,“渴望幸福,眼睛很漂亮,眼神很安详”的“她”,还有那个“蔑视我的男人”,这三个人,表面看是三角恋情关系,实则不是。三个人无非都是第一次见面,无非是荷尔蒙过剩之后的寻常反应而已,谈不少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可是人的情感有时又是多么不可思议!“她离开了我,夺走了我的生命。”源于灵魂却又失去自我的感情,才会如此疯狂。这样深度的迷恋,才有下文的疯狂行径。故事发展顺理成章,一个被所谓爱情逼疯了、渴望真相却又无法找到真相的人,最终失去理智,做出了极端行为——在矛盾纠结的癫狂状态中,姑娘到来,他真的杀了她。
  或许,对很多作家来说,这个发生在酒吧、由谎言延伸出来的故事完全可以铺写成一部长篇,但安德烈耶夫没有。他淡化情节的目的,是让笔触深入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叙述结构出现断层,让读者更多关注作品内在的东西,一步步走进主人公的内心。小说特别注重心理刻画,如同放大镜般将情绪无限扩大,也如同流水过苔,丝缕可见。情节推移中,我们清晰看见主人公的忧伤、孤独、无助、迷茫、痛苦等所有的爱与恨,可以这样说,安德烈耶夫的笔是一把带钩的刀子,将读者引入主人公黑暗而隐秘的内心世界,然后看他抽丝剥茧,如何一刀一刀将内心细如蝉丝的沟壑挑剖给你看,触目皆惊心。小说中“谎言”一词出现多达二十次,成为读者心脏的一颗暗雷,既担心,又恐惧,随主人公祈求,哀怜,痛苦,恐吓,最终引爆——“打死了女人,可谎言却是永生的”。
  安德烈耶夫对人生一直持悲观主义态度。这种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文学作品中。从《在雾霭中》《深渊》到《大满贯》《曾经有过》等小说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死亡气息,悲观主义成为其颓废的底色。据说,安德烈耶夫曾十分痴迷尼采,1900年尼采去世,被他视为“个人的灾难”,这篇小说正好写于这一年。我们不难看出作品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有着深度的死亡感知和难以掩饰的极致的绝望。
  小说主题关乎情爱,更关乎人性、生死。周立波说,爱情,是我们都相信的谎言。“噢,为了寻找实话,人是多么疯狂痴迷啊!又是多么痛苦啊!”“救救我吧!拯救我吧!”小说既阐释了人对爱情的痴绝妄想,同时也揭开了人性之残酷,谎言之无奈,在这个不绝的谎言陷阱里,便有了结尾如此沉痛泣血的悲凉呼唤。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谎言》,让我们窥见生活的真相,并由此洞察到生命茫然的黑洞。鲁迅说:“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如他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在世界与外在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他的著作是虽然很有象征印象气息,而仍然不失其现实性的。”是的,《谎言》即是一个典型。在这样一个谎言大爆炸的时代,再读这样的经典,相信我们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责任编辑 婧 婷
其他文献
[摘 要] 采用《学习投入量表》及《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通过方便取样法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状况。结果显示,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大五高于大二和大三,居住在城市和县城者高于居住于农村者;平均每天课外学习时长4小时以上者,学习投入、自我效能感得分均高于4小时以下者;对线上学习有信心者,在学习投入及自我效能感得分均高于没有信心
期刊
2015年,《牡丹》杂志坚守文学性,刊发了一批质地精良、艺术考究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自觉表达了对社会命题的承担、对复杂人性的探询,而且展现出了可贵的潜入时代深处的取向。   2015年《牡丹》上的小说,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底层经验的呈现。赵峙的《二海》(第4期)深得短篇小说写作的精髓,情节是单纯的,文字洗练、节制,在不动声色中传达出生存的冷峻感。小说描写了生活的一个横截面,一个窘迫的家庭对于陷于
期刊
音乐陶俑  站在黑暗里。他忘了一步一履走来的痛  他的手指像一条空寂的长廊,穿过春风,走在风景中  他把小草、野花、风、天空都搬到掌心  轻轻拨动空气,树叶摇动,鸟儿歌唱  从地底发出的歌声,像溪水淙淙  明亮的欢乐不断扩展  从翳暗内部,从刀痕深处,扩展  然后,阳光停在那里  一动不动  青铜立人  一个国飘摇不定。一座城云里雾里  你站在山巅,必然呼唤一场风雨  环管状的巨手一挥  天地便揽
期刊
汾河已经断流,河床上芳草葳蕤。傍晚,我走在齐腰的草丛里,伸出的手臂双桨般拍打着虚无的波浪。当我停下来,四野岑寂,偶有一两声鸟鸣从远处传来,我知道,那是三娃在叫我的名字。  二十年前的一个夏日,我们在凉爽的汾河中嬉戏,像两条欢快的鱼。三娃从河床上抓起一把细碎的石子,浮出水面时朝空中喷出一片水雾,在水雾下落的过程中,一道彩虹赫然出现。他把手中的石子投向我,笑着说,阿伍,快来捉我!然后,便一头扎进水里,
期刊
喜欢布衣。  旧时的“布衣”是指平民。《菜根谭》里的“布衣暖,菜根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生活苦点累点没什么打紧,要紧的是姿态,放低姿态,心态平和,才会有快乐。  我喜欢的布衣是棉、麻、真丝质地的衣饰,穿在身上轻柔,熨帖,舒心,像江南的春雨,像水墨烟雨图,好虽好,却是不经保存的,易旧,爱坏。  有些衣服,当时是左挑右选,试了又试,喜欢的不得了,像偶然间遇到的知音,丝竹弄响,弦外听音,那是意外
期刊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1871—1919),无疑是俄国白银时代的文学大师。1871年,他出生在俄国一个叫阿廖尔的小城,在那里度过了他躁动不安的少年时光。出自他第一部小说集里的《小天使》就是这段时光的一种投射。“有时,萨什卡真想不再去做那些被称之为生活的事情了。”小说的开篇这样写道。但是无论他怎么报复生活,一切都是照旧,没有任何改变。十三岁的他,也不知道人们在不想活下去时都采用什么办法,便只好继续上
期刊
一   他在家里已经待了四个星期,而在这四个星期中家里一直笼罩着惶惶不安的气氛。所有人的一言一行都竭力同往常一样,只不过他们没有察觉,自己的说话声压得低低的,眼神愧疚不安。而且,说话时还不时回头往他房间所在的方向看一看。但在他房间对面的另一端,他们走路和说笑的声音很响亮,显得很不自然。但是,当他们偶尔从那几扇白门前经过时——那几扇白门整体从里面反锁着,无声无息,好像门里没有任何活物一样——便把脚
期刊
[摘要]基于《丰乳肥臀》自建了一个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封闭语料库,用话语分析和定量统计的方法分析三种词类的派生词缀和重叠形式。发现,汉语词法携带主观意义,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情感,态度主观强于情感主观。在主观性表达功能负荷量上,形容词最大,动词最小。研究旨在说明汉语词法表达主观性的功能对文学文本传情达意起着重要作用。自然语言在真实文本主观性上的特征和表达手段的研究,有助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然语言
期刊
一  有时,萨什卡真想不再去做那些被称之为生活的事情了:不愿早晨用飘着一层薄冰的凉水洗脸,不愿上学,不愿在学校去挨众人的责骂,也不愿让母亲罚他下跪,一跪一个晚上,跪得腰酸浑身痛。但是,因为他才十三岁,不知道人们在不想活下去时都采用什么办法,便只好继续上学,在家下跪。而且他觉得,生活永远也结束不了。再过上一年、两年、三年,他还是得上学,在家下跪。又因为萨什卡生性倔强,胆子也大,他从不逆来顺受,而是对
期刊
[摘要]王威廉是“80后”学院派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创作体现着对文学专业和青年视角两种创作资源的整合,这两种资源共同作用于一种全新的城市经验的书写,让王威廉的作品超越了很多青年作家同侪,具备了回答时代问题的可能。此文即从两种方向的资源整合和具备创新性的城市经验出发,分析王威廉的创作对青年写作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王威廉;城市经验;“80后”写作;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