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实教学中传统模式呈现的低效与迷茫
传统教学方法的突出问题是单一的、封闭式的灌输,这是教学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宰地位固若金汤,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虚化了。
一种情形是教师把课堂变成“个人秀”,整一节课教师流畅的讲解,面面俱到,对课后习题的处理也非常娴熟,读题、分析、解题一气呵成。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展示学科功底的独角戏,学生则扮演听众。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晕头转向”,可谓“你讲你的道,我睡我的觉”。
另一种情形教师按照预先设定的框架上课,和前一种情况明显变化的是老师不断地问学生问题,问的学生哑口无言,或者忽视学生的答案,打断学生发言,取而代之的是“我懂你的意思了…”,然后硬是扯着学生或者说是急急忙忙往自身的教学预设中展开,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学生在寻求答案前,总是在揣摩老师的心理。
不管哪一种情形,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单向传输性的教學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不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和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逆反心理。
二、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历史与社会学科历史部分每课时知识容量大、跨度长、要求高,教师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优化教学环节,以适应历史教学的新要求。根据课本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在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1、重视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主体性。我们知道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没有哪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可以适应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开展“学是中心,导是关键”的教学实践。通过“学案导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先看、先想、先理、先问,教师从旁指导、引导、诱导,把教材、教师、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走上“发现”的道路。具体做法是:
①检查学案、了解学情。“学案”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案,学生在课前已明确了本节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教师按照学案设计的内容有重点地讲解,学生有重点地听,教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
②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以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出,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③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1、讲重点。2、讲难点。3、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即:1.学生自学已学会的不讲;2.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探究会的不讲;3.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有些知识虽不超课标,但比较偏,初中学生能力达不到,这些知识可不讲。
④当堂检测。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测试题当堂呈现给学生,可多媒体呈现或资料现场选题,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测试题,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并当堂点评,确保训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1、规范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以“历史学习常规”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史学习常规”包括(1)预习:要求学生浏览课本,了解大意,记下疑点。(2)上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大胆答问。(3)复习: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时常回忆,归纳重点,消除疑点。(4)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注重思路,及时订正。
②结合“养成”教育,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自学习惯。要求学生自学历史与社会课本时应养成:(1)“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2)“心眼口”三到的习惯。(3)善于自我提问的习惯。(4)“不耻下问”的习惯。要求学生成立学习互助小组,有问题一起讨论,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
2、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①明确知识框架,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体系和学习要求。细读导语,学生仔细分析,教师引导点拨。通过阅读导语,设置思考题,培养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一般性学习方法。比如学习历史事件,一般可分成背景(原因)、经过(措施)、结果(影响、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述要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考虑主观动机、客观效果,并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所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
1.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观察、辨别、调查,合理取舍素材,形成以史实为支撑的独立见解。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来做,教师仅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2.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开发。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参与实践,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有效开发,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但掌握了历史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也增强了自己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教师素养的提高。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学习尝试与思考。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最得法的是教师如何把“舞台”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评价”让给学生,从而保证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让“教师逐渐成为学生不再需要的人”,实现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描绘的理想图景——“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校园因此而充满欢乐”。
参考文献
[1] 《历史与社会》.
[2] 《课堂大问题》.
[3] 《中学历史教学行与思》.
传统教学方法的突出问题是单一的、封闭式的灌输,这是教学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宰地位固若金汤,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虚化了。
一种情形是教师把课堂变成“个人秀”,整一节课教师流畅的讲解,面面俱到,对课后习题的处理也非常娴熟,读题、分析、解题一气呵成。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展示学科功底的独角戏,学生则扮演听众。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晕头转向”,可谓“你讲你的道,我睡我的觉”。
另一种情形教师按照预先设定的框架上课,和前一种情况明显变化的是老师不断地问学生问题,问的学生哑口无言,或者忽视学生的答案,打断学生发言,取而代之的是“我懂你的意思了…”,然后硬是扯着学生或者说是急急忙忙往自身的教学预设中展开,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学生在寻求答案前,总是在揣摩老师的心理。
不管哪一种情形,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单向传输性的教學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不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和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逆反心理。
二、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历史与社会学科历史部分每课时知识容量大、跨度长、要求高,教师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优化教学环节,以适应历史教学的新要求。根据课本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在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1、重视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主体性。我们知道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没有哪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可以适应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开展“学是中心,导是关键”的教学实践。通过“学案导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先看、先想、先理、先问,教师从旁指导、引导、诱导,把教材、教师、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走上“发现”的道路。具体做法是:
①检查学案、了解学情。“学案”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案,学生在课前已明确了本节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教师按照学案设计的内容有重点地讲解,学生有重点地听,教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
②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以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出,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③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1、讲重点。2、讲难点。3、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即:1.学生自学已学会的不讲;2.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探究会的不讲;3.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有些知识虽不超课标,但比较偏,初中学生能力达不到,这些知识可不讲。
④当堂检测。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测试题当堂呈现给学生,可多媒体呈现或资料现场选题,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测试题,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并当堂点评,确保训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1、规范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以“历史学习常规”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史学习常规”包括(1)预习:要求学生浏览课本,了解大意,记下疑点。(2)上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大胆答问。(3)复习: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时常回忆,归纳重点,消除疑点。(4)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注重思路,及时订正。
②结合“养成”教育,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自学习惯。要求学生自学历史与社会课本时应养成:(1)“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2)“心眼口”三到的习惯。(3)善于自我提问的习惯。(4)“不耻下问”的习惯。要求学生成立学习互助小组,有问题一起讨论,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
2、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①明确知识框架,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体系和学习要求。细读导语,学生仔细分析,教师引导点拨。通过阅读导语,设置思考题,培养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一般性学习方法。比如学习历史事件,一般可分成背景(原因)、经过(措施)、结果(影响、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述要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考虑主观动机、客观效果,并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所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
1.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观察、辨别、调查,合理取舍素材,形成以史实为支撑的独立见解。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来做,教师仅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2.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开发。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参与实践,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有效开发,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但掌握了历史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也增强了自己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教师素养的提高。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学习尝试与思考。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最得法的是教师如何把“舞台”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评价”让给学生,从而保证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让“教师逐渐成为学生不再需要的人”,实现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描绘的理想图景——“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校园因此而充满欢乐”。
参考文献
[1] 《历史与社会》.
[2] 《课堂大问题》.
[3] 《中学历史教学行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