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基础知识和教学问题中的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启发学生思维,再逐个地解决提出的问题。通过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课中设疑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课后整理归纳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良好习惯和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指导学生 阅读课文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的杠杆。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方面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设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新知识,自觉地动脑去思考问题。如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的有关基本概念和性质,我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弄懂有关长方体的概念和性质,为讲解这一节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注意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密切配合。如出示粉笔盒、小积木块(长方体的),指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又如,学生动手操作时,学生拿出课前老师为他们准备的长方体(积木块),用粉笔点出所有的顶点,画出每一条棱,然后进行下列活动:一是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面?多少棱?多少个顶点?二是看一看长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形状?哪几个面的面积相等?三是量一量长方体哪几条棱的长度相等。
以上这些教学步骤,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形式,要求具体,目的明确,而且注意了动静交错、手脑并用,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快乐的气氛,把学知识、掌握要领寓于愉快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并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抓住特点,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课中巧妙设疑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课文能力时,对课文中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要把知识点讲授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从学过的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出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在阅读时既能钻得进去,又能跳得出来,把难点分散,解答疑问,深化知识。所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要精心设计问题,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给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对“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设疑:为什么要写上“在除法里”?“同时扩大或缩小”怎样理解? “相同的倍数”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精炼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再阅读课文的兴趣,解决了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又如,我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性质变化”时,在学生练习中巧妙设计一道填空题:“38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有一位学生填写38,另一位学生填写38.00。针对两个不同的填写,我让全班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要求各自说一说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填写38的这位学生说:“根据小数的性质,为了我们书写简便,小数末尾的0完全可以省略不写。”而填写38.00的这位学生则说道:“如果要求保留两位小数,这就得填写38.00。根据同学的争辩,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有一位学生接过话茬说:“因为题中没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这两种做法都算是正确的。”全班同学在这样一个有质疑、有争论的数学课堂上,大家学习数学知识的创造性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知识在这样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课后整理归纳,巩固学习成果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以利巩固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练习编排意图,紧密配合例题,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也可以布置些课外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经常指導学生课后整理归纳,例如,学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对这些图形我要求学生整理归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牢牢记住。这对巩固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侯纬.研修共进引领成长——校本科研的实施简述[J]. 教学随笔, 2012.
[3] 赵玉霜.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J]. 上海中学数学, 200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指导学生 阅读课文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的杠杆。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方面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设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新知识,自觉地动脑去思考问题。如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的有关基本概念和性质,我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弄懂有关长方体的概念和性质,为讲解这一节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注意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密切配合。如出示粉笔盒、小积木块(长方体的),指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又如,学生动手操作时,学生拿出课前老师为他们准备的长方体(积木块),用粉笔点出所有的顶点,画出每一条棱,然后进行下列活动:一是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面?多少棱?多少个顶点?二是看一看长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形状?哪几个面的面积相等?三是量一量长方体哪几条棱的长度相等。
以上这些教学步骤,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形式,要求具体,目的明确,而且注意了动静交错、手脑并用,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快乐的气氛,把学知识、掌握要领寓于愉快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并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抓住特点,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课中巧妙设疑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课文能力时,对课文中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要把知识点讲授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从学过的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出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在阅读时既能钻得进去,又能跳得出来,把难点分散,解答疑问,深化知识。所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要精心设计问题,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给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对“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设疑:为什么要写上“在除法里”?“同时扩大或缩小”怎样理解? “相同的倍数”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精炼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再阅读课文的兴趣,解决了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又如,我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性质变化”时,在学生练习中巧妙设计一道填空题:“38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有一位学生填写38,另一位学生填写38.00。针对两个不同的填写,我让全班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要求各自说一说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填写38的这位学生说:“根据小数的性质,为了我们书写简便,小数末尾的0完全可以省略不写。”而填写38.00的这位学生则说道:“如果要求保留两位小数,这就得填写38.00。根据同学的争辩,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有一位学生接过话茬说:“因为题中没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这两种做法都算是正确的。”全班同学在这样一个有质疑、有争论的数学课堂上,大家学习数学知识的创造性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知识在这样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课后整理归纳,巩固学习成果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以利巩固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练习编排意图,紧密配合例题,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也可以布置些课外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经常指導学生课后整理归纳,例如,学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对这些图形我要求学生整理归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牢牢记住。这对巩固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侯纬.研修共进引领成长——校本科研的实施简述[J]. 教学随笔, 2012.
[3] 赵玉霜.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J]. 上海中学数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