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心是以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来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经济增长动力既可在需求端发力,亦可在供给端发力,二者的区别在于需求侧增长动力更注重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驅动,而供给侧增长动力更注重于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相应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和技术创新,并配以资本的协同互动,这符合于供给侧增长动力特征。对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而言,供给侧增长无非是资本与技术二者协同转换的结果,亟待将供给侧增长与后发理论相结合,强调资本与技术在供给侧的后发动力效应和路径机理,以期对中国的后发增长和供给侧动力转换提供启示。
关键词:后发追赶;供给侧增长动力;技术效率;技术创新;资本
作者简介:李俊江,男,吉林大学美国研究所、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宏观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孟勐,女,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简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中国出口企业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BJL042;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亚奇迹’的终结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3JJD790009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7)03-0045-08
伴随着“新常态”经济形势愈发严峻,中国面临着后发追赶进程中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重要关头,确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治理领域的重要纲领。从根本上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要义是经济增长动力由需求侧向供给侧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全要素增长率。经济增长动力既可在需求端发力,亦可在供给端发力,二者的区别在于需求侧增长动力更注重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而供给侧增长动力更注重于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中国当前转型改革的关键是在固有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的需求侧增长动力基础之上,着力于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即主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供给的效率和质量,着重发展供给侧增长动力。
基于前沿生产函数思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和技术创新,并配以资本的协同互动,这更符合于供给侧动力特征。在中国的后发经济追赶背景下,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和外资等对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创新的开放作用十分显著。如何发挥资本与技术在供给侧的后发动力效应,并释放被压抑的后发优势成为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现有研究忽略了供給侧增长与后发理论的结合,缺少对后发追赶进程中供给侧增长动力及转换过程的理论推演。此外,进一步研究技术效率、技术创新对后发追赶与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内在作用机理,以及探索动力转换实现过程中资本演化路径与后发技术追赶或赶超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全过程演绎
本文对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研究是源于前沿生产函数思想。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法雷尔于1957年开创性提出前沿生产函数的概念[1]。前沿生产函数是指生产要素可能生产的最大产出,表示投入要素所发挥效率的最大外部边界。这是由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很难达到最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并不能保证全部处于最优状态,因而通过实际统计数据或样本数据拟合估计生产函数时,通常得到的是实际生产函数。在静态条件假设下,实际生产函数和前沿生产函数之间在某一时间点上总是存在的差距被称为技术效率缺口,这是由于技术效率未实现最佳而导致的损失。
基于前沿生产函数思想和索洛增长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索洛模型中的A)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改善引发的增长效应是通过效率的提高来缩小与最佳产出差距(逼近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结果,技术创新引发的增长效应是创造新技术或学习并采用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结果[2]。二者的政策涵义相当不同,从量上区分了长期增长的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此外,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此处所谓的技术效率为在短期内规模收益不变(CRS)的假设条件下效率的变化,忽略了短期内规模收益变动所产生的规模效率。然而,在长期增长中往往存在规模收益可变(VRS)条件,技术效率将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具体地,规模效率是由于规模收益的变动引发的沿着原有生产前沿面移动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纯技术效率是由于技术进步引发的生产前沿面本身的移动所带来的产出增长。规模效率在综合技术效率中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以资本投入(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为主的需求侧动力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
将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增长模型中的A)分解后,经济增长动力因素也可以相应地进行三分解:由资本积累和投入带来的增长动力,由技术效率带来的增长动力,由技术创新带来的增长动力。图1可以解释产出增长的动因分解情况,F1代表t1时期的实际生产函数,F1’代表t1时期的前沿生产函数,F2代表t2时期的前沿生产函数。t1时期到t2时期的产出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图中ad段分为ab,bc,cd三段,ab段沿着实际生产函数移动的增长动因为资本积累和投入的增加,bc段实际生产函数向前沿生产函数移动的增长动因为技术效率的提高,cd段前沿生产函数自身移动的增长动因为技术进步(技术创新)。需求侧增长动力是以资本积累和要素投入为主要动力因素(见ab段),供给侧增长动力是以技术效率(见bc段)和技术创新(见cd段)为主要动力因素。经济增长动力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换是“资本积累—技术效率—技术创新”一个完整的全过程,这同时也契合于后发经济的追赶过程。在经济增长动力向供给侧转换的全过程中,始终不能够忽视需求侧资本积累和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这是由于需求侧增长动力与供给侧增长动力在时间上继起与空间上并存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关系。
二、后发追赶进程中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资本与技术演进
通过上文对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全过程和关键变量进行的理论演绎,可以看出,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的供给侧增长无非是资本与技术二者协同转换的结果。对于后发经济体特别是追赶型大国而言,增长动力由需求侧向供给侧发展的实现与否在于资本与技术的演进。 (一)资本演进路径
资本积累和投入主要作用于对需求侧的增长拉动,而资本在供给侧增长中的协同互动作用也不容小觑。当资本积累和投入达到某一程度时,将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资本边际收益率递减,此时经济增长动力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换则成为诉求,技术效率和技术创新将得以重视的同时离不开物質资本的持续投入和人力资本、研发(R
关键词:后发追赶;供给侧增长动力;技术效率;技术创新;资本
作者简介:李俊江,男,吉林大学美国研究所、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宏观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孟勐,女,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简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中国出口企业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BJL042;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亚奇迹’的终结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3JJD790009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7)03-0045-08
伴随着“新常态”经济形势愈发严峻,中国面临着后发追赶进程中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重要关头,确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治理领域的重要纲领。从根本上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要义是经济增长动力由需求侧向供给侧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全要素增长率。经济增长动力既可在需求端发力,亦可在供给端发力,二者的区别在于需求侧增长动力更注重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而供给侧增长动力更注重于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中国当前转型改革的关键是在固有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的需求侧增长动力基础之上,着力于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即主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供给的效率和质量,着重发展供给侧增长动力。
基于前沿生产函数思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和技术创新,并配以资本的协同互动,这更符合于供给侧动力特征。在中国的后发经济追赶背景下,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和外资等对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创新的开放作用十分显著。如何发挥资本与技术在供给侧的后发动力效应,并释放被压抑的后发优势成为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现有研究忽略了供給侧增长与后发理论的结合,缺少对后发追赶进程中供给侧增长动力及转换过程的理论推演。此外,进一步研究技术效率、技术创新对后发追赶与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内在作用机理,以及探索动力转换实现过程中资本演化路径与后发技术追赶或赶超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全过程演绎
本文对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研究是源于前沿生产函数思想。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法雷尔于1957年开创性提出前沿生产函数的概念[1]。前沿生产函数是指生产要素可能生产的最大产出,表示投入要素所发挥效率的最大外部边界。这是由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很难达到最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并不能保证全部处于最优状态,因而通过实际统计数据或样本数据拟合估计生产函数时,通常得到的是实际生产函数。在静态条件假设下,实际生产函数和前沿生产函数之间在某一时间点上总是存在的差距被称为技术效率缺口,这是由于技术效率未实现最佳而导致的损失。
基于前沿生产函数思想和索洛增长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索洛模型中的A)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改善引发的增长效应是通过效率的提高来缩小与最佳产出差距(逼近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结果,技术创新引发的增长效应是创造新技术或学习并采用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结果[2]。二者的政策涵义相当不同,从量上区分了长期增长的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此外,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此处所谓的技术效率为在短期内规模收益不变(CRS)的假设条件下效率的变化,忽略了短期内规模收益变动所产生的规模效率。然而,在长期增长中往往存在规模收益可变(VRS)条件,技术效率将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具体地,规模效率是由于规模收益的变动引发的沿着原有生产前沿面移动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纯技术效率是由于技术进步引发的生产前沿面本身的移动所带来的产出增长。规模效率在综合技术效率中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以资本投入(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为主的需求侧动力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
将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增长模型中的A)分解后,经济增长动力因素也可以相应地进行三分解:由资本积累和投入带来的增长动力,由技术效率带来的增长动力,由技术创新带来的增长动力。图1可以解释产出增长的动因分解情况,F1代表t1时期的实际生产函数,F1’代表t1时期的前沿生产函数,F2代表t2时期的前沿生产函数。t1时期到t2时期的产出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图中ad段分为ab,bc,cd三段,ab段沿着实际生产函数移动的增长动因为资本积累和投入的增加,bc段实际生产函数向前沿生产函数移动的增长动因为技术效率的提高,cd段前沿生产函数自身移动的增长动因为技术进步(技术创新)。需求侧增长动力是以资本积累和要素投入为主要动力因素(见ab段),供给侧增长动力是以技术效率(见bc段)和技术创新(见cd段)为主要动力因素。经济增长动力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换是“资本积累—技术效率—技术创新”一个完整的全过程,这同时也契合于后发经济的追赶过程。在经济增长动力向供给侧转换的全过程中,始终不能够忽视需求侧资本积累和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这是由于需求侧增长动力与供给侧增长动力在时间上继起与空间上并存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关系。
二、后发追赶进程中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资本与技术演进
通过上文对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的全过程和关键变量进行的理论演绎,可以看出,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的供给侧增长无非是资本与技术二者协同转换的结果。对于后发经济体特别是追赶型大国而言,增长动力由需求侧向供给侧发展的实现与否在于资本与技术的演进。 (一)资本演进路径
资本积累和投入主要作用于对需求侧的增长拉动,而资本在供给侧增长中的协同互动作用也不容小觑。当资本积累和投入达到某一程度时,将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资本边际收益率递减,此时经济增长动力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换则成为诉求,技术效率和技术创新将得以重视的同时离不开物質资本的持续投入和人力资本、研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