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吉县是农业部认定的苹果最佳优生区,是山西省果业生产重点县。自1987年规模化发展以来,在经历打基础、扩规模、调品种三次飞跃之后,目前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主抓质量效益的关键阶段。但是,目前遇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成为制约全县苹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吉县 苹果产业 生产
一、发展现状
吉县海拔高、温差大、光照充足,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目前,全县果树总面积已达15.2万亩,年总产量12.6万吨,总产值2.5亿元。全县果园分布以吉昌镇为中心,包括周边中垛、柏山寺、东城、文城、车城为全县果业生产六大乡镇,果园面积占全县的90%以上;东西两边屯里、壶口约占10%。全县苹果中红富士约占70%,红星约占10%,秦冠占5%,金冠占5%,其他早熟品种占10%。其中中、晚熟品种所占比例大,约90—95%,中早熟品种少,占5—10%。从全县种植业结构来看,作为主导产业的果业同其它种植业的比较效益明显,总体上,一亩果树的收入是烤烟等经济作物的2—3倍,是粮食作物的5倍,是核桃等干果的5—7倍。因而,大力发展果树产业仍是我县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存在问题
(一)有机肥源亏缺问题
由于受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影响,吉县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果树生产必须的有机肥得不到保证。按当前每亩地平均施用1.5吨有机肥计算,吉县18万亩果树,有机肥需求量为27万吨,而全县每年有机肥总产量充其量也就8万吨左右,缺口19万吨。由于果园连年施用化肥,有机肥源亏缺,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苹果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和多种微量元素短缺,造成果品内在品质下降,口味变淡,风味退化。吉县苹果和其他地区苹果相比,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口感和风味,如果这个优势没有了,我们的果业市场将严重萎缩。
(二)干旱缺水的问题
吉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垣区,年降雨量仅500多毫米,且降雨不均,在春夏开花座果及果实膨大期旱象严重,秋季果实着色期雨量又过大,盛夏有雨而又多发冰雹灾害。同时由于地下水源匮乏,部分安装节水设施的果园也不能充分灌溉。这样就造成果面粗糙、水裂纹严重、果品外观品相变差,有商品无精品的尴尬局面。全县苹果精品果率不足30%,这和果业生产干旱缺水有直接关系。
(三)果园郁闭问题
由于受栽植密度影响,全县目前有60%的15年以上盛果期果园面临着密度大,树冠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果品质量和产量下降的问题。同时,由于栽植密度大,肥水跟不上,这部分果园树势衰弱,腐烂病滋生,经济寿命短。苹果树平均经济寿命在60年左右,而吉县果树平均经济寿命只有30年。因而,要提升果品质量,延长果树经济寿命,就必须减密间伐,大力推行隔株间伐措施。
(四)标准化生产问题
近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势宣传推介下,吉县苹果品牌声誉不断攀升,连续两年卖出了非常好的价钱。部分果农认为,吉县苹果是全国第一,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滋长了粗放管理的习气,诱发了掠夺式经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标准化、精细化生产的推动力不足。全县没有真正形成县乡政府行政干预领导、职能部门联合监管、群众积极参与实施标准化生产的良性发展局面,果农对标准化、精细化生产认识不足,不能积极主动按照要求生产。
2.有标不依,执标不严。果业中心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吉县实际,制定印发了科学可行的《吉县苹果转型发展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广大果农如果能严格操作落实到位,苹果质量将能高位提升。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各乡镇、村委、果园不能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按标准生产。
3.果商的收购方式影响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由于近年来,吉县果品持续畅销,在果品上市期间呈抢购态势,果商收购苹果不分级,对质量要求不严格,一律以通货方式收购,果品优劣价格差异不明显,导致部分果农认识错误,管理松懈,标准化,精品化意识淡薄。
三、对策建议
(一)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果农加大有机肥投入。一是县政府、县职能部门要大力扶持规模养殖,开发有机肥源,同时对到外县拉运羊粪、鸡粪等有机肥的果农给予适当补助,鼓励果农开辟外地肥源;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沼气项目,扶持果农养猪,养畜,生产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果业部门要大力推广果园秸秆覆盖、果园种油菜等增加果园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的技术措施。
(二)整合资金,多措并举,解决旱作果园缺水问题。一是水利、扶贫、发改等部门争取资金建设水利设施,尤其要建设大型蓄水池,闲时蓄,忙时用,冬蓄春灌;二是果业部门推广节水栽培模式,指导果农大力实施集雨穴井、铺设保墒黑膜等技术措施;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果农利用冬季用水低峰期,水源相对充盈时进行冬灌,冬季果树一次性浇足灌饱,可全年抗旱。
(三)大力开展减密间伐。县、乡、村出台政策,农资补助和行政推动并举,对l5年以上的郁闭果园进行隔株间伐。一是对能积极主动间伐到位的果园,给予肥料、果袋等农资补助;二是每个乡镇都要建设间伐示范园,通过间伐前后的质量、产量和效益对比,引导果农主动实施减密间伐技术。
(四)大力推行苹果标准化生产。一是全面推广落实《苹果转型发展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保障《规程》一园一本,果农能学会用;二是示范带动,各乡镇按照优中选优,精益求精的原则,选择1—2个规模较大、基础较好、设施较全、交通便利,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村组作为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重点建设。对选定的园区加强技术指导、生产监督,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农资扶持;三是以检促管,反向推动,推行果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检测,为不同品质果品设立分级入市门槛和阶梯价格,优果优价,督促果农加强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果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冯琴,汪军龙.对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分析与研究.科学之友.2012(13)
[2]赵玉山.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措施.中国果业信息.2011(06)
【作者简介】
李田芳(1979,10,17)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人;本科学历,从事统计工作。
【关键词】:吉县 苹果产业 生产
一、发展现状
吉县海拔高、温差大、光照充足,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目前,全县果树总面积已达15.2万亩,年总产量12.6万吨,总产值2.5亿元。全县果园分布以吉昌镇为中心,包括周边中垛、柏山寺、东城、文城、车城为全县果业生产六大乡镇,果园面积占全县的90%以上;东西两边屯里、壶口约占10%。全县苹果中红富士约占70%,红星约占10%,秦冠占5%,金冠占5%,其他早熟品种占10%。其中中、晚熟品种所占比例大,约90—95%,中早熟品种少,占5—10%。从全县种植业结构来看,作为主导产业的果业同其它种植业的比较效益明显,总体上,一亩果树的收入是烤烟等经济作物的2—3倍,是粮食作物的5倍,是核桃等干果的5—7倍。因而,大力发展果树产业仍是我县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存在问题
(一)有机肥源亏缺问题
由于受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影响,吉县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果树生产必须的有机肥得不到保证。按当前每亩地平均施用1.5吨有机肥计算,吉县18万亩果树,有机肥需求量为27万吨,而全县每年有机肥总产量充其量也就8万吨左右,缺口19万吨。由于果园连年施用化肥,有机肥源亏缺,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苹果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和多种微量元素短缺,造成果品内在品质下降,口味变淡,风味退化。吉县苹果和其他地区苹果相比,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口感和风味,如果这个优势没有了,我们的果业市场将严重萎缩。
(二)干旱缺水的问题
吉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垣区,年降雨量仅500多毫米,且降雨不均,在春夏开花座果及果实膨大期旱象严重,秋季果实着色期雨量又过大,盛夏有雨而又多发冰雹灾害。同时由于地下水源匮乏,部分安装节水设施的果园也不能充分灌溉。这样就造成果面粗糙、水裂纹严重、果品外观品相变差,有商品无精品的尴尬局面。全县苹果精品果率不足30%,这和果业生产干旱缺水有直接关系。
(三)果园郁闭问题
由于受栽植密度影响,全县目前有60%的15年以上盛果期果园面临着密度大,树冠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果品质量和产量下降的问题。同时,由于栽植密度大,肥水跟不上,这部分果园树势衰弱,腐烂病滋生,经济寿命短。苹果树平均经济寿命在60年左右,而吉县果树平均经济寿命只有30年。因而,要提升果品质量,延长果树经济寿命,就必须减密间伐,大力推行隔株间伐措施。
(四)标准化生产问题
近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势宣传推介下,吉县苹果品牌声誉不断攀升,连续两年卖出了非常好的价钱。部分果农认为,吉县苹果是全国第一,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滋长了粗放管理的习气,诱发了掠夺式经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标准化、精细化生产的推动力不足。全县没有真正形成县乡政府行政干预领导、职能部门联合监管、群众积极参与实施标准化生产的良性发展局面,果农对标准化、精细化生产认识不足,不能积极主动按照要求生产。
2.有标不依,执标不严。果业中心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吉县实际,制定印发了科学可行的《吉县苹果转型发展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广大果农如果能严格操作落实到位,苹果质量将能高位提升。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各乡镇、村委、果园不能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按标准生产。
3.果商的收购方式影响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由于近年来,吉县果品持续畅销,在果品上市期间呈抢购态势,果商收购苹果不分级,对质量要求不严格,一律以通货方式收购,果品优劣价格差异不明显,导致部分果农认识错误,管理松懈,标准化,精品化意识淡薄。
三、对策建议
(一)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果农加大有机肥投入。一是县政府、县职能部门要大力扶持规模养殖,开发有机肥源,同时对到外县拉运羊粪、鸡粪等有机肥的果农给予适当补助,鼓励果农开辟外地肥源;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沼气项目,扶持果农养猪,养畜,生产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果业部门要大力推广果园秸秆覆盖、果园种油菜等增加果园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的技术措施。
(二)整合资金,多措并举,解决旱作果园缺水问题。一是水利、扶贫、发改等部门争取资金建设水利设施,尤其要建设大型蓄水池,闲时蓄,忙时用,冬蓄春灌;二是果业部门推广节水栽培模式,指导果农大力实施集雨穴井、铺设保墒黑膜等技术措施;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果农利用冬季用水低峰期,水源相对充盈时进行冬灌,冬季果树一次性浇足灌饱,可全年抗旱。
(三)大力开展减密间伐。县、乡、村出台政策,农资补助和行政推动并举,对l5年以上的郁闭果园进行隔株间伐。一是对能积极主动间伐到位的果园,给予肥料、果袋等农资补助;二是每个乡镇都要建设间伐示范园,通过间伐前后的质量、产量和效益对比,引导果农主动实施减密间伐技术。
(四)大力推行苹果标准化生产。一是全面推广落实《苹果转型发展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保障《规程》一园一本,果农能学会用;二是示范带动,各乡镇按照优中选优,精益求精的原则,选择1—2个规模较大、基础较好、设施较全、交通便利,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村组作为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重点建设。对选定的园区加强技术指导、生产监督,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农资扶持;三是以检促管,反向推动,推行果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检测,为不同品质果品设立分级入市门槛和阶梯价格,优果优价,督促果农加强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果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冯琴,汪军龙.对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分析与研究.科学之友.2012(13)
[2]赵玉山.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措施.中国果业信息.2011(06)
【作者简介】
李田芳(1979,10,17)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人;本科学历,从事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