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无性系品种抗寒性的LT50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翠玲(1971- ),女,副研究员,从事茶树无性系良种选育与推广工作。
  摘要:植物的半致死温度(LT50)能较确切地反映植物的抗寒能力。本研究对13个茶树无性系品种及1个黄山群体种进行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确定植物组织半致死温度,以确定各品种的抗寒性强弱。通过聚类分析, 浙农113、农抗早两个品种属高抗寒种质资源, 可作为耐寒性育种的基因材料,而仙寓早、平阳特早、春波绿3个品种的抗寒性较差,属不抗寒品种。
  关键词:茶树;无性系;抗寒性;LT50
  中图分类号:S571.1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024-02
  植物抗寒性的强弱是其自身对低温胁迫的一种反应,很大程度取决于遗传特性,但是也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植物的抗寒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它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植物的半致死温度(LT50)能较确切地反映植物的抗寒能力。Lyons(1973)[1]指出,膜脂相变是低温胁迫的普遍反应。低温对膜的伤害可以导致电解质透出率的增加。Dexter等(1932)[2]采用电导法测定了植物抗寒性,该方法经过改进现已被广泛应用。目前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确定植物组织半致死温度,已成为普遍采用的试验方法[3,4]。本研究对13个无性系品种及1个黄山群体种[5~7]进行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确定植物组织半致死温度,以确定各品种的抗寒性强弱,供茶农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9年12月进行,每隔10天随机采集13个无性系品种及1个黄山群体种的顶芽下的第四片老叶,剪成约1 cm长的样段,用去离子水漂洗3次,每次15 min,用滤纸吸干水分。称取01 g装入试管,先在0℃下预冷10 min,然后接种冰晶,放于冰瓶内做系列低温处理。处理温度设置为0、-3、-6、-9、-12、-15、-18、-21℃。 处理1 h后取出,加4 ml去离子水,真空渗入15 min,振荡。加塞后于25℃静置3 h,再振荡,静置后在DDS-11A型电导率仪上测第1次电导率。然后置沸水浴中5 min,冷却后测第2次电导率。按下列公式计算相对电导率:
  相对电导率(%)=(冰冻电导率/煮沸电导率)×100
  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回归方程为:
  式中:y为细胞伤害率;K 为 细胞伤害率的饱和容量;a、b为方程参数。
  21 不同低温处理下不同无性系品种叶片Logistic方程与LT50
  2009年12月测定14个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根据不同温度处理下的相对电导率、Logistic方程与拟合度,计算出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各品种模拟的Logistic方程拟合度均达到显著水平,以其作为半致死温度的模型是可靠的。14个茶树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为-684~-1152℃,差别比较大。其中抗寒性最强的品种是浙农113,其次是农抗早、中茶102等;抗寒性最差的是仙寓早、平阳特早。
  22 茶树LT50的聚类分析
  对茶树半致死温度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浙农113、农抗早分为一类,属抗寒性强的品种,中茶102、龙井43、中茶108、浙农117、浙农139、龙井长叶、福鼎大白茶、黄山群体种、乌牛早属于抗寒性中等的品种,而春波绿、平阳特早、仙寓早属于抗寒性差的品种。
  3 结论
  茶树原产于云南,其野生资源均属乔木、大叶型,而引种到北方地区的大面积栽培的却是灌木型中、小叶种。本试验中的13个无性系品种及1个黄山群体种其抗寒性是有差异的,半致死温度(LT50)为-684~-1152℃,差别比较大。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对13个茶树无性系及1个黄山群体种的抗寒性鉴定结果, 能较准确地反映出茶树的抗寒性强弱, 非常适用于茶树种质资源抗寒性基因筛选、茶树大量育种材料的早期抗寒性鉴定。通过聚类分析, 浙农113、农抗早两个品种属高抗寒种质资源, 可作为耐寒性育种的基因材料,而仙寓早、平阳特早、春波绿3个品种的抗寒性较差,属不抗寒品种,这对于生产实践以及抗寒育种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Lyons J M Chilling injury in plants[J]Annu RevPlant Physiol,1973,24:445-446
  [2] Dexter S T,Tottingham W E , Graber L F Investigations of the hardiness of plants by measurement of electrical condictivity[J] Plant Physiol,1932,7(1): 63-78
  [3] 许 宁 模糊综合评判在茶树种质资源抗寒性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 福建茶叶, 1993,3:16-19
  [4] 王文举, 张亚红, 牛锦凤, 等 电导法测定鲜食葡萄的抗寒性[J]果树学报, 2007, 24(1): 34-37
  [5] 张翠玲,侯君合,王芝云,等青岛地区茶树无性系品种抗寒性比较试验[J]山东林业科技,2008,2:30-31
  [6] 张翠玲,侯君合,胡维军,等几个适制卷茶的无性系茶树品种比较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9,12:40-42
  [7] 张翠玲,胡维军,刘学才,等几个适制扁茶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引种试验[J] 山东农业科学,2009,3:51-54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013,45(6):26~29
其他文献
摘 要:对冬小麦新品种长麦6135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早熟、抗倒、抗逆性强、抗多种病害和品质较好等特点;成穗率高、后期综合抗性好和群体质量高是其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这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提供了现实佐证。  关键词:冬小麦;长麦6135;生育特点;育种启示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041-02  长麦6
期刊
摘 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抗倒强度(D)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同一品种在灌浆的不同时期差异不显著;当D值超过25 N/m时田间未出现倒伏,20~25 N/m时出现少量倒伏,低于20 N/m时出现严重倒伏。D与总拉力F、外拉力f和花后13天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倒折率、重心高及花后13天的节长和株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穿刺力呈不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植株鲜重呈正相关、与气生根
期刊
摘 要:以11个紫薯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品种间全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加与不加硝酸银各紫薯品种间全粉的 RVA 谱特征值均有显著差异。不加硝酸银全粉的峰值黏度范围为113.50~1 129.00 RVU;谷值黏度以渝紫7号最大,为674.50 RVU;烟0747和徐2001谷值黏度最小,同为56.50 RVU;徐8008崩解值最小,为54.50 RVU;渝紫7号终值黏度和回复值最大,分别为945.
期刊
摘 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对露地菜豆前期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碱解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菜豆的前期产量和经济效益以纯氮用量为178 kg/hm2时达到最高,分别为8 690.48 kg/hm2和32 222.00元/hm2,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氮肥用量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565。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菜豆的前期产量和效益,菜豆露
期刊
摘 要: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单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和0.2%秋水仙素与不同浓度二甲基亚砜(DMSO)混用对山东桔梗愈伤组织诱导多倍体的效果。结果表明:用0.2%秋水仙素和2% DMSO浸泡山东桔梗愈伤组织16 h,多倍体诱导率最高,达43.3%。桔梗多倍体植株叶颜色深、有皱褶,叶片大且厚,茎秆粗壮,节间距长。经显微鉴定,多倍体叶气孔增大,但单位面积气孔数目减少。  关键词:桔梗;秋水仙素;二甲基
期刊
摘 要:采用NCⅡ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8个玉米自交系的穗长、穗重、秃尖长、穗行数、穗粒数、穗粒重6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2711、2713、2716的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较高,2709×2715、2709×2716、2710×2712、2713×2714、2713×2715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期刊
摘 要:研究了蒙脱石和麦饭石两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调理剂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蒙脱石和麦饭石均可增加大蒜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面积,降低大蒜叶枯病的发生,提高蒜头和蒜薹产量;蒙脱石比对照增产蒜头11.0%,增产蒜薹19.0%;而麦饭石比对照增产蒜头8.5%,增产蒜薹4.9%。两种调理剂相比较,蒙脱石效果好于麦饭石。  关键词:土壤调理剂;麦饭石;蒙脱石;大蒜;生长发育;产量  中
期刊
摘 要:潍花11号是潍坊市农科院最新育成的花生新品种,2012年通过山东省审定。本文简要介绍潍花1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花生;潍花1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117-02  潍花11号是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最新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花生新品种,具有高产、果大仁大、
期刊
作者简介:刘红光(1973-),男,农艺师,从事蓖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王光明(1964-),男,研究员,从事蓖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论述了利用野生蓖麻资源培育抗病自交系的可行性,以及应用常规技术进行群体改良和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种质创新的重要性。根据我国蓖麻栽培的区域性特点,提出了高产高油、适应机械化栽培、高抗病性和较强抗逆性等四个主要育种目标。  关键词:蓖麻;种质资源
期刊
同等第一作者:叶 帅(198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分子遗传学;王凤德(1979-),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分子生物学。  摘要:Ran是一种大量分布于细胞核内的小分子的GTP酶,在核质运输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参与调控细胞分裂及其信号传导。本研究利用基于同源序列的PCR技术,从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中成功克隆了PpRan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