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许多种植户化肥使用过量、肥料利用不合理等现状,该文就开辟有机肥源、合理施肥、减量施肥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重点提出按需精准施肥、增苗减肥技术、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及推广种养综合模式等若干技术路径,着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致力于实现稻米转型升级,农业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稻生产;化肥减量;路径;马鞍山市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074-02
1 马鞍山市水稻生产中肥料利用现状
“十一五”以来,马鞍山市粮食产业发展以追求产量为主,呈现连年增产态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肥料的使用不合理、不科学。马鞍山市水稻生产中肥料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化肥使用量过大 据调研,马鞍山市水稻种植户2008年以前化肥施用量约为750kg/hm2,现在化肥施用量约为1125kg/hm2,部分甚至超过1350kg/hm2。但由于我国化肥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增量施肥增产的边际效应几乎为0。同时,化肥用量的大幅增加,不仅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更加速了土壤理化性状的恶化[1]。
1.2 有机肥使用面积较少 大多数农户过度依赖化肥,只有少数有机水稻、绿色水稻种植户注重施用有机肥,由于秸秆禁烧政策的严令实施,种植户被动将秸秆粉碎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机肥的施用面积。总体来说,马鞍山市水田有机质含量偏低(基本在2%以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偏高,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较高。
1.3 肥料使用时期、类型不合理 笔者在马鞍山市内各县(区)水稻种植户肥料使用习惯调查中发现:农民在肥料施用上主观臆断性强,不会因苗施用,也不能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科学适量施用基肥、分蘖肥、穗肥;部分农民不施用基肥,将基肥的肥料延迟到分蘖末期施用,造成缺磷少钾田块苗期生长不良、产量低;部分农民只施用一次基肥(非缓释肥料),不追肥,造成群体不够、穗粒数偏小、植株早衰,产量不高;也有少数农民所有追肥均使用复合肥(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5%,总含量45%),造成磷、钾元素的浪费等等。
2 水稻生产中肥料减量使用的基本思路
树立低碳、循环、生态的农业发展理念,要在摸清水稻生育进程需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一是减少不合理施肥,实现肥料利用率提升[2];二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改良[3];三是优化种植结构,实现用地养地结合。
2.1 立足科学施肥,实现减量增效 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确定施肥总量,再按照水稻生育阶段的需肥特点科学制定配方,实施精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比常规施肥减量20%和减量30%,其产量和产投比较合理,可在生产上逐步推广应用[4]。
2.2 广僻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 大力推广全量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能保障土壤本身的特性和结构,使其不受单纯化学肥料的破坏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将化肥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土壤的增肥增产效果,同时解决稻田自身资源循环利用和大气污染问题[5]。充分利用种养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还田,达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目的,对有条件的种植户,要树立地力保护意识,恢复大集大造有机肥的优良传统,增加稻田有机肥施用量,提升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实现水稻高产、优质。
2.3 优化种植结构,培肥土壤地力 稻麦连作为主的地区,可以通过水稻与经济作物或绿肥连作,充分发挥稻田土壤自身调节、培肥的功能,同时可以采用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的模式,不施或少施化肥,达到化肥减量、地力培肥的目的。
3 化肥减量施用的技术路径探讨
3.1 在生产过程中按需精准施肥 根据单位面积目标产量-基础产量(在不施用任何肥料能收获的产量),计算出各种营养元素需求量,再根据氮素利用率(按照40%计算)测算出氮元素的施用总量,磷、钾元素分别按照表1、表2要求测算出施用量。根据水稻需肥规律分别计算出基肥、分蘖肥、穗肥用量,实现按需精准施肥,同时配合深施、匀施等施肥方式,以达到减少营养元素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
3.2 探索“增苗减肥”技术 笔者通过深入种植大户发现,在常规的机插秧密度下,稻米加工后白粒多、碎米多,造成整精米率下降。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在2015年建议种植大户增加机插秧基本苗(每穴增加1~1.5个基本苗),主攻水稻6~7这2片叶片抽生时发出第2分蘖,同时适当提前考田,大大减少晚发分蘖和小分蘖的发生。采用上述种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分蘖肥使用量(约减少1/3),同时减少了高位分蘖、无效分蘖数量,提高了平均穗粒数,实现了稻米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同步提升。
3.3 合理设计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 农户特别是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要科学合理规划全年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建议安排全部种植田1/3左右实施杂交稻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油菜品种连作,以充分发挥油菜用地养地作用。同时,由于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对下一茬水稻影响较小;安排1/3的田块实施生育期较短的粳稻品种与小麦连作,在保证水稻产量的情况下,又能保证下一茬小麦在适期内播种,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安排1/3田块实施生育期较长的高产粳稻品种与绿肥连作(绿肥可选用紫云英或普通油菜,在盛花期翻耕),解决水稻收获迟,种植小麦产量不高、效益低的问题,同时又能培肥地力,减少下一茬作物化肥使用量(该模式非常适宜绿色水稻种植大户)。以上3种模式在全部种植田内轮换实施,实现减量施肥、平衡养地的效果。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不仅能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保证全年各茬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错开田间管理时间、提高各茬作物田间管理的到位率和效果。
3.4 统筹布局种养循环、农牧结合 笔者近年来在推动优质水稻生产过程中,主要致力于推动绿色水稻生产模式和有机水稻生产模式。绿色水稻生产要求氮元素肥料施用量的50%来源于有机肥,在施肥上要注重秸秆全量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比例,同时辅以稻鸭共生技术,以达到增施有机肥、减少病虫草害的作用。稻鸭共生模式下的绿色水稻生产技术可以减少1/3以上的化肥使用量。有机水稻生产上可采用稻虾连作混养、稻虾鳖连作混养、稻鸭共生技术3种模式,上述模式的共同点是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只需要在水稻移栽后5d施用饼肥或米糠(施用量约为750kg/hm2)作基肥,在抽穗杨花前结合灌水施用腐熟的饼肥(施用量约为150kg/hm2),有机水稻收获后可种植绿肥作物,既能为春季田间的水产品提供饵料,又能肥田。
参考文献
[1]蔡炳祥,刘晓霞,李建国,等.连续实施化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4):471-474.
[2]謝文法,叶惠华.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68.
[3]周峰.有机无机肥结合对土壤环境和蔬菜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资,2014(4).
[4]康洪灿,李国生,钏兴宽,等.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技术试验初探[J].中国稻米,2017,23(4):176-179.
[5]明万兴.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价值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2):13.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水稻生产;化肥减量;路径;马鞍山市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074-02
1 马鞍山市水稻生产中肥料利用现状
“十一五”以来,马鞍山市粮食产业发展以追求产量为主,呈现连年增产态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肥料的使用不合理、不科学。马鞍山市水稻生产中肥料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化肥使用量过大 据调研,马鞍山市水稻种植户2008年以前化肥施用量约为750kg/hm2,现在化肥施用量约为1125kg/hm2,部分甚至超过1350kg/hm2。但由于我国化肥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增量施肥增产的边际效应几乎为0。同时,化肥用量的大幅增加,不仅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更加速了土壤理化性状的恶化[1]。
1.2 有机肥使用面积较少 大多数农户过度依赖化肥,只有少数有机水稻、绿色水稻种植户注重施用有机肥,由于秸秆禁烧政策的严令实施,种植户被动将秸秆粉碎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机肥的施用面积。总体来说,马鞍山市水田有机质含量偏低(基本在2%以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偏高,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较高。
1.3 肥料使用时期、类型不合理 笔者在马鞍山市内各县(区)水稻种植户肥料使用习惯调查中发现:农民在肥料施用上主观臆断性强,不会因苗施用,也不能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科学适量施用基肥、分蘖肥、穗肥;部分农民不施用基肥,将基肥的肥料延迟到分蘖末期施用,造成缺磷少钾田块苗期生长不良、产量低;部分农民只施用一次基肥(非缓释肥料),不追肥,造成群体不够、穗粒数偏小、植株早衰,产量不高;也有少数农民所有追肥均使用复合肥(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5%,总含量45%),造成磷、钾元素的浪费等等。
2 水稻生产中肥料减量使用的基本思路
树立低碳、循环、生态的农业发展理念,要在摸清水稻生育进程需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一是减少不合理施肥,实现肥料利用率提升[2];二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改良[3];三是优化种植结构,实现用地养地结合。
2.1 立足科学施肥,实现减量增效 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确定施肥总量,再按照水稻生育阶段的需肥特点科学制定配方,实施精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比常规施肥减量20%和减量30%,其产量和产投比较合理,可在生产上逐步推广应用[4]。
2.2 广僻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 大力推广全量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能保障土壤本身的特性和结构,使其不受单纯化学肥料的破坏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将化肥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土壤的增肥增产效果,同时解决稻田自身资源循环利用和大气污染问题[5]。充分利用种养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还田,达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目的,对有条件的种植户,要树立地力保护意识,恢复大集大造有机肥的优良传统,增加稻田有机肥施用量,提升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实现水稻高产、优质。
2.3 优化种植结构,培肥土壤地力 稻麦连作为主的地区,可以通过水稻与经济作物或绿肥连作,充分发挥稻田土壤自身调节、培肥的功能,同时可以采用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的模式,不施或少施化肥,达到化肥减量、地力培肥的目的。
3 化肥减量施用的技术路径探讨
3.1 在生产过程中按需精准施肥 根据单位面积目标产量-基础产量(在不施用任何肥料能收获的产量),计算出各种营养元素需求量,再根据氮素利用率(按照40%计算)测算出氮元素的施用总量,磷、钾元素分别按照表1、表2要求测算出施用量。根据水稻需肥规律分别计算出基肥、分蘖肥、穗肥用量,实现按需精准施肥,同时配合深施、匀施等施肥方式,以达到减少营养元素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
3.2 探索“增苗减肥”技术 笔者通过深入种植大户发现,在常规的机插秧密度下,稻米加工后白粒多、碎米多,造成整精米率下降。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在2015年建议种植大户增加机插秧基本苗(每穴增加1~1.5个基本苗),主攻水稻6~7这2片叶片抽生时发出第2分蘖,同时适当提前考田,大大减少晚发分蘖和小分蘖的发生。采用上述种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分蘖肥使用量(约减少1/3),同时减少了高位分蘖、无效分蘖数量,提高了平均穗粒数,实现了稻米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同步提升。
3.3 合理设计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 农户特别是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要科学合理规划全年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建议安排全部种植田1/3左右实施杂交稻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油菜品种连作,以充分发挥油菜用地养地作用。同时,由于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对下一茬水稻影响较小;安排1/3的田块实施生育期较短的粳稻品种与小麦连作,在保证水稻产量的情况下,又能保证下一茬小麦在适期内播种,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安排1/3田块实施生育期较长的高产粳稻品种与绿肥连作(绿肥可选用紫云英或普通油菜,在盛花期翻耕),解决水稻收获迟,种植小麦产量不高、效益低的问题,同时又能培肥地力,减少下一茬作物化肥使用量(该模式非常适宜绿色水稻种植大户)。以上3种模式在全部种植田内轮换实施,实现减量施肥、平衡养地的效果。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不仅能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保证全年各茬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错开田间管理时间、提高各茬作物田间管理的到位率和效果。
3.4 统筹布局种养循环、农牧结合 笔者近年来在推动优质水稻生产过程中,主要致力于推动绿色水稻生产模式和有机水稻生产模式。绿色水稻生产要求氮元素肥料施用量的50%来源于有机肥,在施肥上要注重秸秆全量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比例,同时辅以稻鸭共生技术,以达到增施有机肥、减少病虫草害的作用。稻鸭共生模式下的绿色水稻生产技术可以减少1/3以上的化肥使用量。有机水稻生产上可采用稻虾连作混养、稻虾鳖连作混养、稻鸭共生技术3种模式,上述模式的共同点是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只需要在水稻移栽后5d施用饼肥或米糠(施用量约为750kg/hm2)作基肥,在抽穗杨花前结合灌水施用腐熟的饼肥(施用量约为150kg/hm2),有机水稻收获后可种植绿肥作物,既能为春季田间的水产品提供饵料,又能肥田。
参考文献
[1]蔡炳祥,刘晓霞,李建国,等.连续实施化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4):471-474.
[2]謝文法,叶惠华.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68.
[3]周峰.有机无机肥结合对土壤环境和蔬菜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资,2014(4).
[4]康洪灿,李国生,钏兴宽,等.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技术试验初探[J].中国稻米,2017,23(4):176-179.
[5]明万兴.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价值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2):1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