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改革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因材施教 能力培养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使许多学生对
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课改教师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能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有位教师在上《厘米的认识》一课时,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采取直接从观察直尺导入,而是在引导学生用肉眼不易直接比较物体长短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用各自选用的不同测量工具(铅笔、文具盒、信封等)测量课桌的长度,在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同样长的物体为什么测出的结果不相同呢?这样就产生统一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需要,从中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厘米,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他们的考试、进大学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必然形成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过去的学习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他走,而新的学习是要他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不仅应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应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如: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组织学生进行抓一抓、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并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才能使大家一眼就看出谁比谁多几个或少几个。很多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摆成一一对应的情况,并且知道没有对应到的那部分棋子就是多出来的,即从大数里面去掉小数就是谁比谁多的或少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用减法算的道理,而且发展了操作和思维能力。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
所谓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就是指学生主动收集和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即学生对信息的“择取”、“储存”、“运用”的初步意识和能力。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习惯于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缺少现实性的信息,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些“人为加工”的应用题,如:呈现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正好,有的教师甚至还强调凡是应用题,每个条件都必须用上,如果没用上,那么肯定错了。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很多学生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题,却往往不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才会出现学生不会求课桌面的面积(因为长、宽未知)的状况;也才会出现一个老爷爷养了30只白羊、40只黑羊,老爷爷就是30+40=70岁的笑话。创设开放问题情境是发展学生信息处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应用教学中,教师们不但应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而且应呈现多样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有条件和问题都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有条件以图呈现,而问题以文字呈现的;有条件问题齐全的;有呈现条件,而缺少问题的;有具备问题,缺少条件的等等。在解决这些灵活多样的现实问题过程中,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学生思维出现僵化的现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发展了学生判断、选择信息,收集、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教师们应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如:某老师在安排了学生同桌“抓棋子比相差多少”的反馈活动中,当发现快的组比慢的组抓的次数明显多时,教师及时地让学生思考并总结了“游戏的过程中也是要讲究方法”。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五、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全面发展
1.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确定差异性的目标要求,力争做到“好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2.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量放手让他们通过独立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获取新知,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感受知识的内在魅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一些帮助、指导和鼓励,使他们也能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更多的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3. 设计弹性分层的实践应用练习。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的差异不仅要体现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同样也应体现在获取新知后的实践应用阶段。如:可提供各种层次的弹性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实践和解决。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改革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因材施教 能力培养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使许多学生对
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课改教师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能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有位教师在上《厘米的认识》一课时,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采取直接从观察直尺导入,而是在引导学生用肉眼不易直接比较物体长短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用各自选用的不同测量工具(铅笔、文具盒、信封等)测量课桌的长度,在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同样长的物体为什么测出的结果不相同呢?这样就产生统一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需要,从中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厘米,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他们的考试、进大学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必然形成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过去的学习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他走,而新的学习是要他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不仅应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应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如: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组织学生进行抓一抓、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并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才能使大家一眼就看出谁比谁多几个或少几个。很多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摆成一一对应的情况,并且知道没有对应到的那部分棋子就是多出来的,即从大数里面去掉小数就是谁比谁多的或少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用减法算的道理,而且发展了操作和思维能力。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
所谓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就是指学生主动收集和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即学生对信息的“择取”、“储存”、“运用”的初步意识和能力。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习惯于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缺少现实性的信息,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些“人为加工”的应用题,如:呈现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正好,有的教师甚至还强调凡是应用题,每个条件都必须用上,如果没用上,那么肯定错了。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很多学生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题,却往往不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才会出现学生不会求课桌面的面积(因为长、宽未知)的状况;也才会出现一个老爷爷养了30只白羊、40只黑羊,老爷爷就是30+40=70岁的笑话。创设开放问题情境是发展学生信息处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应用教学中,教师们不但应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而且应呈现多样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有条件和问题都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有条件以图呈现,而问题以文字呈现的;有条件问题齐全的;有呈现条件,而缺少问题的;有具备问题,缺少条件的等等。在解决这些灵活多样的现实问题过程中,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学生思维出现僵化的现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发展了学生判断、选择信息,收集、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教师们应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如:某老师在安排了学生同桌“抓棋子比相差多少”的反馈活动中,当发现快的组比慢的组抓的次数明显多时,教师及时地让学生思考并总结了“游戏的过程中也是要讲究方法”。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五、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全面发展
1.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确定差异性的目标要求,力争做到“好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2.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量放手让他们通过独立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获取新知,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感受知识的内在魅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一些帮助、指导和鼓励,使他们也能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更多的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3. 设计弹性分层的实践应用练习。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的差异不仅要体现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同样也应体现在获取新知后的实践应用阶段。如:可提供各种层次的弹性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实践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