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6月,79岁的姜淑梅出版了自己的第四本书《俺男人》。她的书被读者称为“奇书”。
从75岁开始,姜淑梅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实现着作家梦。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个传奇奶奶60岁之前还不认字!那一年,丈夫突然离世,她一度迷失自己。在女儿的鼓励下,她开始认字读书……
为疗丧夫之痛:跟着女儿学认字
1996年12月,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市委办公室工作、29岁的作家张爱玲,从北京鲁迅文学院回到安达市老家。一推门,她就看见母亲姜淑梅失魂落魄地站在客厅,望着父亲的遗像出神……
在张爱玲的记忆里,母亲是个如花般的美人。她1937年出生在山东省巨野县,因为战乱,从未读过书。1954年母亲与父亲张富春结婚,婚后随父亲来到黑龙江安达市,成了砖厂家属工。很快,六个孩子相继降生。1967年出生的张爱玲是家中的大女儿。
母亲吃苦耐劳,善良隐忍。为让孩子们吃饱饭,母亲几乎没吃过菜;张爱玲上中学时,母亲得了结肠炎,瘦得皮包骨头。医生说:“看不好了,回去等吧。”从此,张爱玲每次放学都能看见母亲撑着病体,坐在炕头缝棉衣。后来,她才知道,母亲以为时日不多,希望能缝好六个孩子未来几年所有的冬衣。所幸,在吃了几片消炎药后,母亲挺了过来。
中考时,张爱玲没考上中专,母亲说:“老天想让你考大学!”高二那年,她的语文老师被调走,她难过得直哭,母亲安慰她:“你语文好,正好可以在其他学科上下功夫!”在母亲激励下,张爱玲考上大学、当了老师、公务员,1988年她与大学同学结婚。
父亲爱喝酒,醉了就爱和母亲吵架。无数次,张爱玲听着父母的争吵声,躲在角落里抹泪,她发誓:“将来要救母亲出去,再不要让父亲看见母亲。”
她没想到,自己的誓言竟以车祸的形式“实现”了!1996年9月25日,母亲和父亲坐着货车,从安达市回山东省巨野县老家。途经秦皇岛时,与一辆迎面而来的车相撞,父亲被甩出车外,当场殒命……
这次回家,张爱玲发现,母亲整夜失眠,经常偷偷哭。她对母亲说:“妈,一起去看看父亲的墓吧!”母亲摇头道:“我不去。我要是不去就觉得他还在。”
母亲的话,让张爱玲心痛。她意识到,父母虽然磕绊一辈子,但他们并肩站立了42年,彼此的根已扎入对方的生命里。她在日记里写道:“岁月的风吹过了四十二个春秋,父亲风化成土,母亲再也找不到自己了。”她开始思考,该怎样帮母亲迈过人生这道坎呢?
那个寒假过完,张爱玲回到北京。母亲跟着其他子女一起生活。有一次,张爱玲回去看她,她问女儿:“我要不要出去卖馒头挣点钱?”“娘,你这么大岁数了卖什么馒头,你需要钱跟我们要就行!”
女儿的拒绝让姜淑梅泄气:“我做点事你都拦,要我坐吃等死?”母亲的话让张爱玲心痛。她决定把母亲接到身边。她说:“娘,爸活着时你围着我爸活;爸走了,你为小辈活;以后你就为自己活!”“为自己活,咋活啊?”姜淑梅叹口气,直到她在女儿的书柜前立住,拿起一本有女儿照片的书,她眼前一亮:“这是你写的?”张爱玲点点头。母亲叹道:“可惜我不认字,好想看看我闺女写的啥。”张爱玲灵机一动:“娘,那你学认字啊。”姜淑梅眼神黯淡下来:“我哪有心情学认字!”张爱玲劝道:“娘,你认字了就能看我的书,还能给孩子讲故事!”姜淑梅决定试试看。
一开始,张爱玲教母亲认一些常用词。看到“父亲”两字,姜淑梅打破沉默,跟女儿讲了很多趣事:“你爸这人挺有本事,又爱说大话”;看到“丑”字,她讲起第一次与丈夫见面:“去领证那天,才第一次看见你爸。你爸长得丑,个子不高、身板不直溜……”在认字过程中,丧夫之痛在姜淑梅心里慢慢淡化。
這期间,姜淑梅学得很认真。电视里的戏文、街边的广告……都成了她学习的素材。1998年8月,张爱玲出版了散文集《领着自己回家》。她把书放在母亲面前说:“娘,你给俺签个名吧!”姜淑梅激动地摩挲半天,把想好的话口述给女儿,让女儿写在纸上,她再照着练。练了一整天,她才“画”到书上:“根是苦菜花,发出甘蔗芽。本是乌鸦娘,抱出金凤凰。”这是姜淑梅第一次“画”出自己的名字。
转眼间,姜淑梅认的字越来越多,她开始围着书柜转。张爱玲说:“娘,书你随便看!”姜淑梅戴着老花镜瞅半天,最终选了《一千零一夜》。张爱玲说:“娘,不认识的字,用笔画下来。我回头教你。”
姜淑梅兴致勃勃地看起来,边看边说:“这书里很多字,我是不认识,但一顺就知道啥意思!”在女儿的鼓励下,姜淑梅三个月“顺”完了一本童话书。她把不认识的字都抄在一本记账本的背面,让女儿每天教她。很快,这个本子就被她磨卷了边。接着,张爱玲又给母亲推荐《红高粱》等一些文学作品。姜淑梅扎进书海,一发不可收拾。
75岁当作家:我是女儿最棒的学生
看书看多了,姜淑梅脑海开始文思泉涌。她对女儿说:“我这个脑瓜里有好多故事,我给你讲,你给我写下来,投出去指定能发表!”张爱玲支起耳朵听,母亲开始了:“俺那年十岁,发高烧,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讲完后她问女儿:“有意思吗?”“嗯,有意思。”“好,那你把它写下来。”张爱玲点点头。
过了一星期,姜淑梅问:“你给我写了没有?”张爱玲摇摇头。“那啥,没事,我再给你讲个,这个比那个好!”姜淑梅又自顾自地讲开了。讲完又过了好几天,她问女儿:“写了没?”张爱玲又摇头。三番五次,姜淑梅生气了:“你咋不写呢?”张爱玲说道:“娘,我忙,要不你自己写?”姜淑梅生气了,把手一甩:“我要会写我找你干吗!”她决定,再也不指望女儿了,自己把肚里的“货”摆出来!她哪里知道,女儿用的正是激将法,要将她不服输的劲激发出来。2012年6月15日,姜淑梅宣布:“我要动笔了!”张爱玲心中暗喜,给母亲拿来一沓纸、一个橡皮、一支铅笔。就这样,憋着一股劲,75岁的姜淑梅开始写故事了。
那天下班回家,张爱玲看到这样一幕:满头白发的母亲抱着一个箱子坐在卧室小床上,吃力地弓着腰,粗糙的手握着铅笔,在一沓废稿纸上哆嗦地画着。为找到支点,她的一只脚还蹬在对面床沿上。 “娘,你咋不用书桌呢?”“我用不惯,写字不得劲!”姜淑梅一边说,一边把只写了几行字的“作业”交给女儿:“年纪大了,我连一道横都画不直,像锯齿。不写了吧!”张爱玲连忙拉住母亲的胳膊:“没事的,娘,你想想小学生学写字不都是这样吗,你看小学生们没有因此不学吧?”听了女儿的安慰,姜淑梅又有了写下去的动力。因为不懂笔画,姜淑梅的每个字都是“画”出来的。张爱玲教她:“娘,写字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她握着母亲的手做示范。母亲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刺拉拉的,上面还长满茧子。看着这双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忙活了一辈子的手,笨拙地握起了笔,张爱玲的内心潮湿了。
十天之后,姜淑梅能写满一张纸了。只是,因为很多字还不熟悉,她就用方框框起来。张爱玲回家后,就跟母亲在灯下对字。“这个方框是想写什么字?”“孬!”姜淑梅急急地解释:“这一篇我写的是跟你爸登记,第一眼看见他,不孬也不好。”张爱玲把方框补上,姜淑梅再把字抄在厚厚的本子上。
慢慢地,在母亲的笔下,张爱玲看到了母亲如何结婚、挨饿;如何胡萝卜连吃四十天,往舌头上一放,像黄连一样苦;如何饿得两眼发黑,差点抱着儿子跳河……如果不是看到这些文字,张爱玲无法想象,以前那么多苦日子,母亲如何挺过来。她还看到母亲笔下的父亲,为了让妻子坐好月子,买了十个鸡蛋,却被母亲痛骂得流泪:“结婚七年多,跟他过了很多苦日子,第一次见他落泪,俺也心疼。”
一天晚上,张爱玲跟丈夫分享母亲的文字,丈夫感叹:“娘写得真好。你看,在她笔下,通篇都是大白话,连个形容词都没有,但读起来却惊心动魄。”张爱玲想了想,的确如此。
当然,学生也有犯错的时候。有一次,姜淑梅把几个故事放在同一篇文章里。张爱玲板着脸:“娘,你必须重写!”姜淑梅只好老老实实去重写。谁知,写好以后还是不合格。姜淑梅连写了三遍,才算过关。得知过关,姜淑梅长舒一口气:“你这老师还挺严格呢!”张爱玲笑着说:“对学生必须得这样!”
2012年8月,张爱玲把母亲相继写出来的稿子敲入电脑,贴在博客上。很快,这篇文章被朋友推荐到了《读库》。几个月后姜淑梅收到三千元的稿费,她激动得手舞足蹈:“我写的东西竟然能发表!”
作品发表,让姜淑梅越来越有信心。2013年4月的一天,姜淑梅正在写字,张爱玲回到家,打开博客,竟然收到磨铁图书发来的约书邀请。她激动地喊:“娘,你可以出书了!”“真的吗?”姜淑梅不敢相信。“真的啊!”母女俩紧紧搂在一起。
抱着母亲,张爱玲忽然发现,1.63米的母親竟是这样瘦小。她恍然间回到童年时代,母亲也是这样抱着小小的自己。时光轮回,她跟母亲换了角色。想到母亲这15年的变化,她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2013年10月,姜淑梅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新书一经出版,便在文坛掀起巨波。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梁文道评价说:“她笔下是民间草莽的声音,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新周刊》称:“这是本奇书,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更有网友直言:“平铺直叙,清似流水,文字浅白,如话家常,却读得我泪水打转。”很快姜淑梅有了很多“姜丝”,大家称她“传奇奶奶”。
姜淑梅没想到自己就这样火了。有一天,她感叹道:“如果你爸活着,知道我出了书,不知道该怎么挤兑我。”看着母亲陷入沉思,张爱玲小心翼翼地说:“娘,这些年,父亲去世一直是你心里一道坎,你可以试着把这件事写出来。”姜淑梅点了点头。
然而,揭开伤痛,对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谈何容易!本来,姜淑梅每天能写七八百字,两三天就能写一篇文章,而《车祸》她写了半个月。每天她都说:“我写不下去了。”张爱玲安慰她:“那您下去转转吧。”姜淑梅放下笔,下楼了。张爱玲站在阳台,看着母亲走到健身广场,落寞的身影伫立良久。
半个月后,姜淑梅交作业了。张爱玲看到,在文字里,母亲还原了车祸现场,她写道:“老伴死了一年多,俺还不能听别人说,谁家出车祸了。听说谁家出车祸,俺的心就翻个儿。在马路上走,见不了碎玻璃。看见车祸后的碎玻璃,俺的心也翻个儿。俺的心一翻个儿,就说不上来的难受,五六天夜里睡不着,白天不爱吃饭。俺以前一个星期最少去两次公园,锻炼身体。老伴死了,俺两年半去了一次公园,公园里的锣鼓声俺听不了,别人的笑声俺也听不了。”看完文章,张爱玲眼泪流下来,她对母亲说:“娘,你心里最难过的坎过去了。”
告慰俺男人:90岁我还能当画家
新书出版后,姜淑梅和女儿一起登上了央视《读书》节目。节目中姜淑梅说:“我准备一年出一本书。”下台后,张爱玲对母亲说:“娘啊,你话说大了。”姜淑梅问女儿:“你出几本了?”“三本。”“你写了那么多年,才出三本书,那我一年一本,不就很快撵上你了?”张爱玲被母亲“秒杀”得哑口无言。
出了第一本书,姜淑梅写作越来越顺利。每天凌晨四点,她的房间就会传出“沙沙”的写字声。
2014年寒假,张爱玲正读大三的儿子李一从学校回来了,跟姥姥住一个屋子。天生贪玩的他,大学里还挂过科。他回家后,姜淑梅把写作阵地转移到客厅。每天早晨,李一起来上厕所,一开门就看见客厅里满头白发的姥姥开着台灯,坐在那里写作。那一刹那他深受触动。那个寒假刚结束,李一就回到学校,自觉加入了考研队伍,从“最不靠谱”变成了“最刻苦”。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他奇迹般考上辽宁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还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
2014年2月,张爱玲下班回家,发现母亲眼睛里藏着笑:“我听你的话,开始专门写你爸爸了。”在《俺男人》的文章里,她回忆丈夫打猎、说大话、耍酒疯,每个故事都写得栩栩如生。在文尾,她写道:“俺男人现在要是活着,那该有多好。不用说大话,也有吹的。儿子闺女穷的富的,都团结到一起的时候都是欢声笑语。孙子在自家的房子里开个小饭店,孙媳妇聪明、漂亮又善良,生意很好。孙女、外孙女、外孙子里有两个研究生,还有两个项目经理。不光有了作家闺女,连俺这没文化的人,都成作家了。他想咋吹咋吹。”张爱玲看完,向母亲跷起大拇指,她发现母亲的回忆里再也没有了悲伤。在女儿指导下,姜淑梅2014年8月出版了《苦菜花,甘蔗芽》,2015年出版《长脖子女人》、2016年出版了《俺男人》,她果真兑现了一年出一本书的承诺。不仅如此,她还加入了中国作协。 写作、出书、媒体报道,给姜淑梅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信,也让张爱玲承受了很大压力。她向母亲抱怨:“娘,你成名以前,你是张老师的母亲;现在你成名了,我变成姜淑梅的女儿了!”还有一次,张爱玲把母亲图书加印的消息告知她。母亲问:“你三本书加印过几次?”“一本都没加印过。”“都说你写得好,写得好咋不加印呢?”张爱玲被母亲打击到了,她说:“如果你不是我娘,我一定会嫉妒你!”姜淑梅笑了:“闺女,别泄气,咱俩一起进步。今天我请你出去吃大餐,娘现在有钱了!”
張爱玲哪里会真嫉妒母亲,她高兴还来不及。每次母亲出书,她都卖力“吆喝”。她写了一篇文章《我的学生姜淑梅》,文中她写道:“在我的学生中,姜淑梅同学年纪最大,学龄最长,她芳龄七十五,学龄十五年。在我的学生中,她和我最亲近,她是俺娘……她不知道,她一直都是我的导师,跟她学了四十多年,我才走到今天。”在母亲的感染下,张爱玲的文字也更加返璞归真,以情动人。
母亲出书后,张爱玲把母亲请到课堂上给学生上课。有同学问张爱玲:“张老师,都是您的学生,我们和姜奶奶有什么不同吗?”张爱玲笑着说:“这个问题我想让你们来回答。”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没有姜奶奶勤奋!”
何尝不是如此!梦想不止,勤奋不止。2015年的冬天,出版社的编辑找张爱玲商议适合她母亲图书的插图。张爱玲想了想,对编辑说:“我娘会剪纸。”编辑当下就提出:“可以让姜奶奶试试。”
跟写作一样,姜淑梅以前从来不懂画画。听到编辑这么说,她找来画笔,涂抹几笔后,就把画笔撂下了:“我不会,不画了!”张爱玲笑意盈盈:“娘,要是谁天生就会画画,那画家不都饿死了!”过了几天,张爱玲看到母亲又偷偷把画笔拿起来了。2016年3月,姜淑梅为了认真学画画,特意去医院做眼部检查,并听从医生建议做了白内障手术。
2017年正月十七,是姜淑梅的80大寿。儿女们把母亲接回安达,计划好好地给她过个生日。谁知没住到正月初十,母亲就非要回绥化。张爱玲跟着一起回去,发现母亲一回家就去找画笔,一边找一边唠叨:“过生日太耽误时间了!”
如今,姜淑梅正在筹备自己的新书《鲁西南民谣集》。这本书,她要给自己搜集来的民谣配插图。她给自己定下小目标:“我90岁的梦想是当画家!”
看着母亲鹤发童颜朝气蓬勃的样子,张爱玲多想对另一个世界的父亲说:“爹,俺娘很好,越来越好,不光成了作家,还想当画家呢。”
编辑/王茜
从75岁开始,姜淑梅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实现着作家梦。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个传奇奶奶60岁之前还不认字!那一年,丈夫突然离世,她一度迷失自己。在女儿的鼓励下,她开始认字读书……
为疗丧夫之痛:跟着女儿学认字
1996年12月,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市委办公室工作、29岁的作家张爱玲,从北京鲁迅文学院回到安达市老家。一推门,她就看见母亲姜淑梅失魂落魄地站在客厅,望着父亲的遗像出神……
在张爱玲的记忆里,母亲是个如花般的美人。她1937年出生在山东省巨野县,因为战乱,从未读过书。1954年母亲与父亲张富春结婚,婚后随父亲来到黑龙江安达市,成了砖厂家属工。很快,六个孩子相继降生。1967年出生的张爱玲是家中的大女儿。
母亲吃苦耐劳,善良隐忍。为让孩子们吃饱饭,母亲几乎没吃过菜;张爱玲上中学时,母亲得了结肠炎,瘦得皮包骨头。医生说:“看不好了,回去等吧。”从此,张爱玲每次放学都能看见母亲撑着病体,坐在炕头缝棉衣。后来,她才知道,母亲以为时日不多,希望能缝好六个孩子未来几年所有的冬衣。所幸,在吃了几片消炎药后,母亲挺了过来。
中考时,张爱玲没考上中专,母亲说:“老天想让你考大学!”高二那年,她的语文老师被调走,她难过得直哭,母亲安慰她:“你语文好,正好可以在其他学科上下功夫!”在母亲激励下,张爱玲考上大学、当了老师、公务员,1988年她与大学同学结婚。
父亲爱喝酒,醉了就爱和母亲吵架。无数次,张爱玲听着父母的争吵声,躲在角落里抹泪,她发誓:“将来要救母亲出去,再不要让父亲看见母亲。”
她没想到,自己的誓言竟以车祸的形式“实现”了!1996年9月25日,母亲和父亲坐着货车,从安达市回山东省巨野县老家。途经秦皇岛时,与一辆迎面而来的车相撞,父亲被甩出车外,当场殒命……
这次回家,张爱玲发现,母亲整夜失眠,经常偷偷哭。她对母亲说:“妈,一起去看看父亲的墓吧!”母亲摇头道:“我不去。我要是不去就觉得他还在。”
母亲的话,让张爱玲心痛。她意识到,父母虽然磕绊一辈子,但他们并肩站立了42年,彼此的根已扎入对方的生命里。她在日记里写道:“岁月的风吹过了四十二个春秋,父亲风化成土,母亲再也找不到自己了。”她开始思考,该怎样帮母亲迈过人生这道坎呢?
那个寒假过完,张爱玲回到北京。母亲跟着其他子女一起生活。有一次,张爱玲回去看她,她问女儿:“我要不要出去卖馒头挣点钱?”“娘,你这么大岁数了卖什么馒头,你需要钱跟我们要就行!”
女儿的拒绝让姜淑梅泄气:“我做点事你都拦,要我坐吃等死?”母亲的话让张爱玲心痛。她决定把母亲接到身边。她说:“娘,爸活着时你围着我爸活;爸走了,你为小辈活;以后你就为自己活!”“为自己活,咋活啊?”姜淑梅叹口气,直到她在女儿的书柜前立住,拿起一本有女儿照片的书,她眼前一亮:“这是你写的?”张爱玲点点头。母亲叹道:“可惜我不认字,好想看看我闺女写的啥。”张爱玲灵机一动:“娘,那你学认字啊。”姜淑梅眼神黯淡下来:“我哪有心情学认字!”张爱玲劝道:“娘,你认字了就能看我的书,还能给孩子讲故事!”姜淑梅决定试试看。
一开始,张爱玲教母亲认一些常用词。看到“父亲”两字,姜淑梅打破沉默,跟女儿讲了很多趣事:“你爸这人挺有本事,又爱说大话”;看到“丑”字,她讲起第一次与丈夫见面:“去领证那天,才第一次看见你爸。你爸长得丑,个子不高、身板不直溜……”在认字过程中,丧夫之痛在姜淑梅心里慢慢淡化。
這期间,姜淑梅学得很认真。电视里的戏文、街边的广告……都成了她学习的素材。1998年8月,张爱玲出版了散文集《领着自己回家》。她把书放在母亲面前说:“娘,你给俺签个名吧!”姜淑梅激动地摩挲半天,把想好的话口述给女儿,让女儿写在纸上,她再照着练。练了一整天,她才“画”到书上:“根是苦菜花,发出甘蔗芽。本是乌鸦娘,抱出金凤凰。”这是姜淑梅第一次“画”出自己的名字。
转眼间,姜淑梅认的字越来越多,她开始围着书柜转。张爱玲说:“娘,书你随便看!”姜淑梅戴着老花镜瞅半天,最终选了《一千零一夜》。张爱玲说:“娘,不认识的字,用笔画下来。我回头教你。”
姜淑梅兴致勃勃地看起来,边看边说:“这书里很多字,我是不认识,但一顺就知道啥意思!”在女儿的鼓励下,姜淑梅三个月“顺”完了一本童话书。她把不认识的字都抄在一本记账本的背面,让女儿每天教她。很快,这个本子就被她磨卷了边。接着,张爱玲又给母亲推荐《红高粱》等一些文学作品。姜淑梅扎进书海,一发不可收拾。
75岁当作家:我是女儿最棒的学生
看书看多了,姜淑梅脑海开始文思泉涌。她对女儿说:“我这个脑瓜里有好多故事,我给你讲,你给我写下来,投出去指定能发表!”张爱玲支起耳朵听,母亲开始了:“俺那年十岁,发高烧,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讲完后她问女儿:“有意思吗?”“嗯,有意思。”“好,那你把它写下来。”张爱玲点点头。
过了一星期,姜淑梅问:“你给我写了没有?”张爱玲摇摇头。“那啥,没事,我再给你讲个,这个比那个好!”姜淑梅又自顾自地讲开了。讲完又过了好几天,她问女儿:“写了没?”张爱玲又摇头。三番五次,姜淑梅生气了:“你咋不写呢?”张爱玲说道:“娘,我忙,要不你自己写?”姜淑梅生气了,把手一甩:“我要会写我找你干吗!”她决定,再也不指望女儿了,自己把肚里的“货”摆出来!她哪里知道,女儿用的正是激将法,要将她不服输的劲激发出来。2012年6月15日,姜淑梅宣布:“我要动笔了!”张爱玲心中暗喜,给母亲拿来一沓纸、一个橡皮、一支铅笔。就这样,憋着一股劲,75岁的姜淑梅开始写故事了。
那天下班回家,张爱玲看到这样一幕:满头白发的母亲抱着一个箱子坐在卧室小床上,吃力地弓着腰,粗糙的手握着铅笔,在一沓废稿纸上哆嗦地画着。为找到支点,她的一只脚还蹬在对面床沿上。 “娘,你咋不用书桌呢?”“我用不惯,写字不得劲!”姜淑梅一边说,一边把只写了几行字的“作业”交给女儿:“年纪大了,我连一道横都画不直,像锯齿。不写了吧!”张爱玲连忙拉住母亲的胳膊:“没事的,娘,你想想小学生学写字不都是这样吗,你看小学生们没有因此不学吧?”听了女儿的安慰,姜淑梅又有了写下去的动力。因为不懂笔画,姜淑梅的每个字都是“画”出来的。张爱玲教她:“娘,写字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她握着母亲的手做示范。母亲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刺拉拉的,上面还长满茧子。看着这双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忙活了一辈子的手,笨拙地握起了笔,张爱玲的内心潮湿了。
十天之后,姜淑梅能写满一张纸了。只是,因为很多字还不熟悉,她就用方框框起来。张爱玲回家后,就跟母亲在灯下对字。“这个方框是想写什么字?”“孬!”姜淑梅急急地解释:“这一篇我写的是跟你爸登记,第一眼看见他,不孬也不好。”张爱玲把方框补上,姜淑梅再把字抄在厚厚的本子上。
慢慢地,在母亲的笔下,张爱玲看到了母亲如何结婚、挨饿;如何胡萝卜连吃四十天,往舌头上一放,像黄连一样苦;如何饿得两眼发黑,差点抱着儿子跳河……如果不是看到这些文字,张爱玲无法想象,以前那么多苦日子,母亲如何挺过来。她还看到母亲笔下的父亲,为了让妻子坐好月子,买了十个鸡蛋,却被母亲痛骂得流泪:“结婚七年多,跟他过了很多苦日子,第一次见他落泪,俺也心疼。”
一天晚上,张爱玲跟丈夫分享母亲的文字,丈夫感叹:“娘写得真好。你看,在她笔下,通篇都是大白话,连个形容词都没有,但读起来却惊心动魄。”张爱玲想了想,的确如此。
当然,学生也有犯错的时候。有一次,姜淑梅把几个故事放在同一篇文章里。张爱玲板着脸:“娘,你必须重写!”姜淑梅只好老老实实去重写。谁知,写好以后还是不合格。姜淑梅连写了三遍,才算过关。得知过关,姜淑梅长舒一口气:“你这老师还挺严格呢!”张爱玲笑着说:“对学生必须得这样!”
2012年8月,张爱玲把母亲相继写出来的稿子敲入电脑,贴在博客上。很快,这篇文章被朋友推荐到了《读库》。几个月后姜淑梅收到三千元的稿费,她激动得手舞足蹈:“我写的东西竟然能发表!”
作品发表,让姜淑梅越来越有信心。2013年4月的一天,姜淑梅正在写字,张爱玲回到家,打开博客,竟然收到磨铁图书发来的约书邀请。她激动地喊:“娘,你可以出书了!”“真的吗?”姜淑梅不敢相信。“真的啊!”母女俩紧紧搂在一起。
抱着母亲,张爱玲忽然发现,1.63米的母親竟是这样瘦小。她恍然间回到童年时代,母亲也是这样抱着小小的自己。时光轮回,她跟母亲换了角色。想到母亲这15年的变化,她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2013年10月,姜淑梅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新书一经出版,便在文坛掀起巨波。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梁文道评价说:“她笔下是民间草莽的声音,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新周刊》称:“这是本奇书,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更有网友直言:“平铺直叙,清似流水,文字浅白,如话家常,却读得我泪水打转。”很快姜淑梅有了很多“姜丝”,大家称她“传奇奶奶”。
姜淑梅没想到自己就这样火了。有一天,她感叹道:“如果你爸活着,知道我出了书,不知道该怎么挤兑我。”看着母亲陷入沉思,张爱玲小心翼翼地说:“娘,这些年,父亲去世一直是你心里一道坎,你可以试着把这件事写出来。”姜淑梅点了点头。
然而,揭开伤痛,对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谈何容易!本来,姜淑梅每天能写七八百字,两三天就能写一篇文章,而《车祸》她写了半个月。每天她都说:“我写不下去了。”张爱玲安慰她:“那您下去转转吧。”姜淑梅放下笔,下楼了。张爱玲站在阳台,看着母亲走到健身广场,落寞的身影伫立良久。
半个月后,姜淑梅交作业了。张爱玲看到,在文字里,母亲还原了车祸现场,她写道:“老伴死了一年多,俺还不能听别人说,谁家出车祸了。听说谁家出车祸,俺的心就翻个儿。在马路上走,见不了碎玻璃。看见车祸后的碎玻璃,俺的心也翻个儿。俺的心一翻个儿,就说不上来的难受,五六天夜里睡不着,白天不爱吃饭。俺以前一个星期最少去两次公园,锻炼身体。老伴死了,俺两年半去了一次公园,公园里的锣鼓声俺听不了,别人的笑声俺也听不了。”看完文章,张爱玲眼泪流下来,她对母亲说:“娘,你心里最难过的坎过去了。”
告慰俺男人:90岁我还能当画家
新书出版后,姜淑梅和女儿一起登上了央视《读书》节目。节目中姜淑梅说:“我准备一年出一本书。”下台后,张爱玲对母亲说:“娘啊,你话说大了。”姜淑梅问女儿:“你出几本了?”“三本。”“你写了那么多年,才出三本书,那我一年一本,不就很快撵上你了?”张爱玲被母亲“秒杀”得哑口无言。
出了第一本书,姜淑梅写作越来越顺利。每天凌晨四点,她的房间就会传出“沙沙”的写字声。
2014年寒假,张爱玲正读大三的儿子李一从学校回来了,跟姥姥住一个屋子。天生贪玩的他,大学里还挂过科。他回家后,姜淑梅把写作阵地转移到客厅。每天早晨,李一起来上厕所,一开门就看见客厅里满头白发的姥姥开着台灯,坐在那里写作。那一刹那他深受触动。那个寒假刚结束,李一就回到学校,自觉加入了考研队伍,从“最不靠谱”变成了“最刻苦”。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他奇迹般考上辽宁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还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
2014年2月,张爱玲下班回家,发现母亲眼睛里藏着笑:“我听你的话,开始专门写你爸爸了。”在《俺男人》的文章里,她回忆丈夫打猎、说大话、耍酒疯,每个故事都写得栩栩如生。在文尾,她写道:“俺男人现在要是活着,那该有多好。不用说大话,也有吹的。儿子闺女穷的富的,都团结到一起的时候都是欢声笑语。孙子在自家的房子里开个小饭店,孙媳妇聪明、漂亮又善良,生意很好。孙女、外孙女、外孙子里有两个研究生,还有两个项目经理。不光有了作家闺女,连俺这没文化的人,都成作家了。他想咋吹咋吹。”张爱玲看完,向母亲跷起大拇指,她发现母亲的回忆里再也没有了悲伤。在女儿指导下,姜淑梅2014年8月出版了《苦菜花,甘蔗芽》,2015年出版《长脖子女人》、2016年出版了《俺男人》,她果真兑现了一年出一本书的承诺。不仅如此,她还加入了中国作协。 写作、出书、媒体报道,给姜淑梅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信,也让张爱玲承受了很大压力。她向母亲抱怨:“娘,你成名以前,你是张老师的母亲;现在你成名了,我变成姜淑梅的女儿了!”还有一次,张爱玲把母亲图书加印的消息告知她。母亲问:“你三本书加印过几次?”“一本都没加印过。”“都说你写得好,写得好咋不加印呢?”张爱玲被母亲打击到了,她说:“如果你不是我娘,我一定会嫉妒你!”姜淑梅笑了:“闺女,别泄气,咱俩一起进步。今天我请你出去吃大餐,娘现在有钱了!”
張爱玲哪里会真嫉妒母亲,她高兴还来不及。每次母亲出书,她都卖力“吆喝”。她写了一篇文章《我的学生姜淑梅》,文中她写道:“在我的学生中,姜淑梅同学年纪最大,学龄最长,她芳龄七十五,学龄十五年。在我的学生中,她和我最亲近,她是俺娘……她不知道,她一直都是我的导师,跟她学了四十多年,我才走到今天。”在母亲的感染下,张爱玲的文字也更加返璞归真,以情动人。
母亲出书后,张爱玲把母亲请到课堂上给学生上课。有同学问张爱玲:“张老师,都是您的学生,我们和姜奶奶有什么不同吗?”张爱玲笑着说:“这个问题我想让你们来回答。”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没有姜奶奶勤奋!”
何尝不是如此!梦想不止,勤奋不止。2015年的冬天,出版社的编辑找张爱玲商议适合她母亲图书的插图。张爱玲想了想,对编辑说:“我娘会剪纸。”编辑当下就提出:“可以让姜奶奶试试。”
跟写作一样,姜淑梅以前从来不懂画画。听到编辑这么说,她找来画笔,涂抹几笔后,就把画笔撂下了:“我不会,不画了!”张爱玲笑意盈盈:“娘,要是谁天生就会画画,那画家不都饿死了!”过了几天,张爱玲看到母亲又偷偷把画笔拿起来了。2016年3月,姜淑梅为了认真学画画,特意去医院做眼部检查,并听从医生建议做了白内障手术。
2017年正月十七,是姜淑梅的80大寿。儿女们把母亲接回安达,计划好好地给她过个生日。谁知没住到正月初十,母亲就非要回绥化。张爱玲跟着一起回去,发现母亲一回家就去找画笔,一边找一边唠叨:“过生日太耽误时间了!”
如今,姜淑梅正在筹备自己的新书《鲁西南民谣集》。这本书,她要给自己搜集来的民谣配插图。她给自己定下小目标:“我90岁的梦想是当画家!”
看着母亲鹤发童颜朝气蓬勃的样子,张爱玲多想对另一个世界的父亲说:“爹,俺娘很好,越来越好,不光成了作家,还想当画家呢。”
编辑/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