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学习,一种积累;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运用。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博览群书,才能使学生的头脑变成一个语言和素材的蓄养池,再加以内化吸收,作文时就运用自如了。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花时间阅读,在阅读中学习作文,从阅读中汲取作文的方法和技巧,积累优美的语言,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改写文章开头
一篇文章的开头可以有多种方式:交代式、题记式、开门见山式、引用式、比喻式、对比式、设问式、悬念式,等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麋鹿》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能否用其他的方式来开头?等学生写完后,教师再指导他们进行比较:哪一种开头方式比较适合这篇文章?这种训练,既是对文章开头的一种学习和借鉴,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热情,又能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与勤于思考的习惯,对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很有帮助。
二、续写文章结尾
一篇文章的结尾也可以有多种方式:水到渠成式、画龙点睛式、首尾呼应式、发问式、联想延伸式、升华主题式、出人意料式,等等。语文教材中很多精彩文章的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意犹未尽。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8课《爱之链》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这样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与回味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的训练,力求与原文的语言风格一致。续写的字数不应限制,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灵活掌握。这种续写训练,既能让学生从中学到所阅读文章的语言风格,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仿写优美语段
小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过渡需要很长的时间。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并非与感性经验相脱离,而是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要求小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这只能增加写作的难度,让学生无从下笔,只能空谈,而使文章内容失去实际意义。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一些典型的文章段落,细致地分析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进行一些仿写练习。语文教材的文章中,有一些语段写得非常优美。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3课《孔子游春》一文中,有一段优美的段落:“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一段落,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写出了大自然母亲的伟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模仿这种句式,仿写几个句子,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积累精美语句
语文教材中,不乏经典句子或典型素材。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一文中,有一段精美的语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像这样的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及时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这样精彩的语句,最好摘抄下来,熟读成诵。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可让学生们互换摘抄本,资源共享,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好文共读,美文共赏了。写作的素材多了,何愁笔下无言?
五、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精美语句不是最终目的,让他们能在习作中灵活地运用这些语句才是阅读的根本。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牛吃草一样,不光要吃进去,还要进行反刍,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营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在阅读中所积累的精美语句,灵活地运用于习作。千万不要忽视“反刍”这一环节,因为这一环节不仅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前提和保证。学生习作中的精彩语句,往往就是在这样的“反刍”中生成的。因此,教师若想让学生写出精彩的语句,就要指导学生把别人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放进自己的大脑,然后“捣碎”,倒进自己的感情之水和思想酵母,充分“搅拌”,进行“酝酿”与“发酵”,使其完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作文时就能运用自如了。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多阅读优美文章,积累精彩语句,更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习作的方法与技巧,并在习作中灵活地运用。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就能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责编 莫彩凤)
一、改写文章开头
一篇文章的开头可以有多种方式:交代式、题记式、开门见山式、引用式、比喻式、对比式、设问式、悬念式,等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麋鹿》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能否用其他的方式来开头?等学生写完后,教师再指导他们进行比较:哪一种开头方式比较适合这篇文章?这种训练,既是对文章开头的一种学习和借鉴,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热情,又能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与勤于思考的习惯,对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很有帮助。
二、续写文章结尾
一篇文章的结尾也可以有多种方式:水到渠成式、画龙点睛式、首尾呼应式、发问式、联想延伸式、升华主题式、出人意料式,等等。语文教材中很多精彩文章的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意犹未尽。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8课《爱之链》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这样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与回味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的训练,力求与原文的语言风格一致。续写的字数不应限制,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灵活掌握。这种续写训练,既能让学生从中学到所阅读文章的语言风格,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仿写优美语段
小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过渡需要很长的时间。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并非与感性经验相脱离,而是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要求小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这只能增加写作的难度,让学生无从下笔,只能空谈,而使文章内容失去实际意义。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一些典型的文章段落,细致地分析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进行一些仿写练习。语文教材的文章中,有一些语段写得非常优美。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3课《孔子游春》一文中,有一段优美的段落:“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一段落,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写出了大自然母亲的伟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模仿这种句式,仿写几个句子,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积累精美语句
语文教材中,不乏经典句子或典型素材。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一文中,有一段精美的语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像这样的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及时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这样精彩的语句,最好摘抄下来,熟读成诵。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可让学生们互换摘抄本,资源共享,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好文共读,美文共赏了。写作的素材多了,何愁笔下无言?
五、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精美语句不是最终目的,让他们能在习作中灵活地运用这些语句才是阅读的根本。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牛吃草一样,不光要吃进去,还要进行反刍,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营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在阅读中所积累的精美语句,灵活地运用于习作。千万不要忽视“反刍”这一环节,因为这一环节不仅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前提和保证。学生习作中的精彩语句,往往就是在这样的“反刍”中生成的。因此,教师若想让学生写出精彩的语句,就要指导学生把别人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放进自己的大脑,然后“捣碎”,倒进自己的感情之水和思想酵母,充分“搅拌”,进行“酝酿”与“发酵”,使其完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作文时就能运用自如了。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多阅读优美文章,积累精彩语句,更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习作的方法与技巧,并在习作中灵活地运用。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就能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