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构建研究

来源 :中国国际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4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共生,作为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创新途径,已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废弃物资源化重要的创新型工具。本文在对产业共生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概述基础上,提出了由电子废弃物生产者、回收者、分解者、吸收者组成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模型,旨在将产业共生理论拓展到研究城市电子废弃物的协同处理问题中,推动理论界对此问題进一步研究,也为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提供创新途径。
  [关键词]产业共生理论;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
  1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由大量电子废弃物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伴随而来,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回收处理模式的研究成为各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据有关数据统计,电子废弃物正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城市其它固体废物年增长速度的3到5倍,其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环境危害大,回收处置率低。我国的电子废弃物产生量巨大,位居全球第二。我国已进入电子产品报废的高峰期,电子废弃物已然成为我国现代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城市问题”。
  电子废弃物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其具有潜在的高价值以及环境危害性,而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电子废弃物政策法规制定、绿色生产、资源减量化、物质再利用,废弃物再循环以及无害化处理等,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过程中的各个主体之间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本文将基于此引入产业共生理论,将共生理论拓展到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的协同治理中,构建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以期为城市电子废弃物治理提供创新途径。
  2产业共生理论概述
  2.1产业共生的内涵
  产业共生,也被广泛称之为区域资源(副产品)协同、产业废弃物资源化网络。最早对产业共生的定义为:在产业链中一个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能作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材料或资源,从而减少工业副产品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产业共生强调从系统层面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与资源化,侧重活动所带来生态效益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企业间的集群、信赖、合作与协调。其作为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创新途径,以及推动经济绿色增长和提高资源效率的战略性工具。随着产业共生应用的逐渐丰富和完善,它逐渐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重要的创新型工具,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2.2产业共生的分类
  共生表现为一种自组织现象,在共生理论的基本框架中,包含了共生单元、共生能量、共生现象三个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之间不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在相互的作用下,共生系统通过系统演化促进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发展和共同进化,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组织系统。
  较早对产业共生分类的学者是Chertow[6],认为产业共生一般以生态产业园区为中心,按照物质交换的范围与内容将其分为五类:废弃物交易(一般指产品报废阶段),企业或其它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生态产业园区内各主体之间的物质交换,区域内或跨区域的企业间的物质交换。Golev[7]等从经济与环境复原的角度,讲产业共生分为9类,该分类指明了产业共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路径。如图所示:
  完善的产业共生分类体系,有助于理解产业共生的形成与演化,指明产业共生发展的路径,为产业共生发展提供可持续战略与政策。
  2.3产业共生的应用
  产业共生理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在于生态产业和工业产业链等方面,它强调企业或组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产业共生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而这种组织形式主要体现在企业之间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而由生态产业共生延伸的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则是指由在产业共生链中各企业在相同的环境价值取向引导下,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追求共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而彼此合作形成的一个关系集合。
  产业生态共生网络是生态产业共生体构成的必要条件和核心内容,也是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推进生态产业建设和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基本要素。产业共生中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与当前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治理中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及“生态城市”等发展观念一致,这也是为什么本文会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引入产业共生理论的原因所在。
  3基于产业共生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
  3.1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生成机理分析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简单来说就是把电子废弃物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循环利用,提高电子废弃物的利用率,从而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本文认为其资源化的循环过程主要是通过构建由电子废弃物的生产者、回收者、分解者和吸收者组成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资源循环模型,共生网络的构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的价值导向,从传统产业链发展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新)产品”的循环模式。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作为生态产业共生网络的一种典型网络模式,它主要以生态工业园的形式普遍存在,而且有着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所具有的全部共性特征,但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分为两大方面:既有内在的动力机制影响作用,也有外部因素的推进作用。内在动力机制影响主要表现在共生网络内企业间“1+1>2”的协同作用机理;外部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过程中的成本推动机理、效益拉动机理和环境取向机理。总之,共生网络内的企业共同致力于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与生存,电子废弃物绿色回收处理、资源化利用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通过企业间的协同模式,不仅可以实现总体成本的大幅降低,还可以使参与企业获得集群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3.2基于产业共生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构建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作为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链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由电子废弃物生产者、回收者、分解者、吸收者等多元主体组成,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网络组织。因此,基于产业共生网络设计废物回收处理体系使得电子废弃物得到再利用,资源流由传统的线性变成环形构成网络,最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網络具体包括了产业链前端原材料的绿色开采、绿色采购以及绿色生产,企业间物质循环利用的绿色设计,销售过程中的绿色物流、绿色消费及产业链末端的绿色回收处理。其资源化共生网络管理框如图所示:
  由电子电器产品原材料开采部门、生产部门、物流管理部门、消费群体、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部门及相关主体之间的物质交换、能源利用等关系构成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系统。但是完整的管理框架还需要基于资源减量化、物质再利用、废物再循环的管理目标和现代信息数据平台的支持,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废物资源化中应用。数据平台可以使各部门、各领域、各主体间的信息的互通互联,将电子废弃物中的能源、资源和信息耦合在一起,它使各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成为可能,能实现对整个城市电子废弃物各环节的信息管理和数据监测,有效提高城市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监测,从而打造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共生循环链。
  4结束语
  为构建生态城市,解决“城市问题”,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应将产业共生理论拓展到城市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治理问题中,以城市电子废弃物为主要的资源化对象,通过回收企业、拆解企业、各类深加工企业等关联企业之间的协作,构建资源化共生网络,以创造更多的协同机会,为潜在生产企业提供资源或能源,从而提高废弃物资源化效率,使共生网络内相关主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最终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效益。 但共生管理体系中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开发还需更多的学者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期构建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信息数据库和共享服务平台,为我国城市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蔡小军,李双杰,刘启浩.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J].软科学,2006(3):12-14.
  [2]王琪,杨旸,马红烨.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潜力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147-153.
  [3]胡小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4]王珍珍,鲍星华.产业共生理论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0):131-135.
  [5]靳现凯,刘宇.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生成机理分析[J].生态经济,2011(1):116-119.
  [6]ChertowM.R.IndustrialSymbiosis:LiteratureandTaxonomy[J].AnnualReviewofEnergyandtheEnvironment,2000,25(2):313-337.
  [7]ColevA.,CorderG.D.DevelopingaClassificationSystemforRegionalResourceSynergies[J].MineralsEngineering,2012,29(SI):58-64.
  [8]江晓晗,郭涛,任晓璐.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及其治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4(7):101-106.
  [9]刘光富,鲁圣鹏,李雪芹.产业共生研究综述: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处理视角[J].管理评论,2014(5):149-160.
  [10]施晓清,李笑诺,杨建新.基于生命周期的产业资源生态管理效益分析[J].生态学报,2013(19):6398-6410.
  基金项目:
  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upportedbyPostgraduateInnovationFundProjectby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基于智慧型生态城市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6ycx061)
  作者简介:
  唐静(1993-),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广安,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单位省市:四川绵阳,邮编:621010,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战略管理。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溶液的性质,包括其密度、粘滞性、表面张力、扩散系数、电导等均与溶液的结构因子密切相关。为表征硼酸盐由晶体到非晶,再到溶液的过程中硼酸盐阴离子结构变化,本文主要做了
本论文以功能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基于有机-无机界面化学,通过自组装合成介观尺度有序的新型功能材料(氧化硅基光活性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体系):采用简单的物理、化
学位
结构精细控制的聚合物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从聚合物的结构控制出发,研究具有蠕虫形貌聚合物的合成和作为药物载体的性质研究;并且,设计合成了具有过渡金属离
检测和定量分析离子或有机化合物的选择性传感器在环境和安全检测,废水处理,营养和临床毒理学等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理想的探针的各个组成部分应当能对被分析物产生快
本论文以结构可控的功能性嵌段聚合物为基础,设计并制备多种用于负载抗肿瘤药物的聚合物纳米载药系统,研究其载药释药性能及抗肿瘤活性,以发展其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以
运用晶体工程学原理与方法,设计和制备具有结构新颖或性能优良的配位化合物涉及结构化学、材料化学以及超分子化学等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与研究热点。然而如何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构筑块并且通过何种特定的自组装来获得具有预期结构与功能的晶体材料是现今晶体工程研究的核心任务和极具挑战性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基于晶体工程学的研究和发展所形成的结构预测需要建立在大量实验数据和经验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从各个角度出发开展各
聚酰亚胺是一类综合性能优异的耐热高分子材料,它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等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异构聚酰亚胺由于与传统的聚酰亚胺相比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低
以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Kisao et K.C.Hisa)新鲜鳞茎为试材,选取3种有效提取富含油脂、多糖和酚类植物材料总RNA的方法,比较提取总RNA的效果。结果表明,改良SD
有机共轭聚合物由于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经济成本低、可柔性加工及结构可调控等特点,已作为一类有机光电功能材料成功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在有机电致发光领域,以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为代表的平面显示技术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商业化应用,但红、蓝光材料仍存在许多缺陷,对大规模产业化带来了不利。在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光电转换效率虽已超过了11%,但距离15%的可商业化应用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