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在上个世纪末出现并蓬勃发展,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对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亦然。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总体良好,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着积极的影响,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政治社会化的空间和渠道,增加了政治社会化的资源,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加大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0035-02
网络的发展使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社会群体结构、社会互动方式均被打破。网络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内容乃至进程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增强社会群体问的互动。它作为大学生认识、了解世界的窗口,对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方向、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
1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亦然。其积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获得丰富的政治信息,进行自主性政治文化选择。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政治社会化离不开信息媒介。传统的信息传播受环境及其文化条件的制约,局限在家庭、学校、单位和所处的社会圈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狭隘性。而网络的诞生和发展正在改变这种局面,网络能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在这样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积累政治知识,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政治人格,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顺利地完成政治社会化。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信息的海量递增从容地选择、吸收全人类的政治文化遗产、丰富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同时在对网络信息了解和掌握的日益加深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多元化自由的网络信息在积累政治知识的基础上,将其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融入政治人格系统中,培育一种新的人类政治精神。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人类政治活动的范围幅度拓宽,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更新,这也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压力和动力,促使青年必须努力学习新鲜的政治知识和技能,积极调整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也就不断地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新一轮的政治社会化。
1.2 拓展政治交往的范围,丰富政治交流内容。社会群体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它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提供场所和条件。网络信息传播的全方位。多层次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更方便更宽广的交往机会。扩展了大学生的政治交往范围,同时也丰富了政治交流的内容。例如网络的发展使生活中的选择越来越多,相应地,政党和政治家则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义务,如今许多英美的政治家和国内许多城市的市长都开通了自己的E-Main和主页,以满足公众的要求。同时,西方的公众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发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与政治家进行沟通和交流,西方的公众也可直接向国家总理发电子邮件,这样顺达通畅的电子访问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有机会得以平等交流,有助于在轻松的状态下自主地推进社会化进程。此外,大量意识形态取向或利益要求一致的网民聚集在虚拟社区,在这种政治群体中的大学生得以相当容易地开展民意测验,举行“电子投票”以及组织“电子政党”,进行利益表达和综合,大大提高青年参与政治实践的机会,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民主政治意识的形成和政治参与能力的锻炼。网络环境下,沟通的创新,政治参与的扩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拓展了空间,丰富了内容。
1.3 进行政治角色实践,提高政治社会化的质量。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乃是角色活动与行为的整合。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角色人,使其在权利义务范围内,被社会公认为按照特定的行为模式进行活动。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进行角色换位,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不同政治角色知觉,发展不同的政治技术,并借助网络信息反馈验证自身的角色行为。在不断反复的角色实践中,逐步把握在现实社会中扮演各类政治角色的尺度。以目前方兴未艾的虚拟国家为例,虽然在理论上虚拟国家是建立在互联网上,基于宪章,符号和政府系统的想象中的国家,但是近年来已出现了麦尔奇泽德克自治领(Dominion of melchizedek,简称DOM)和锡兰大公国(Pilncipality ofsealand)等若干网上国家。他们通过互联网发售护照。招揽国民,甚至建立了五脏俱全的国家机构。如麦尔奇泽德克自治领不仅有自己的成文宪法,有一个总统,内阁成员和大使们组成的行政机构,有一个名日“长老院”的立法机构。还有一个由最高法院领导的司法机构。毫无疑问,大学生在这样的虚拟国家中,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进行政治角色实践,缓解政治紧张,体验政治角色冲突,为正确扮演政治角色打好基础。
2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在肯定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也有三个方面:
2.1 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受到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等形成、传习和发展的过程。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现阶段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旋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念、健康的政治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知并接受共同的政治行为模式,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洪流中去。但是,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政治文化的变迁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激烈和深刻得多,以致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非主流政治文化甚至是反主流政治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表现出比对国内政治经济更加强烈,虽然差距不多,但值得我们注意。在收到“法轮功”等反动信息的人群中,有少数大学生甚至认为是真实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信息会影响其对社会的看法。
2.2 政治态度的模糊和政治信仰的缺失。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目的的人都可以在其间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网络使政治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对每一问题的思考都必然是多向度的,试图从一个立场、一个角度、一种价值观给出唯一答案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面对网络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大学生表现出政治态度上的模糊。网络在促进不同政治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也为某些西方国家乘机构建其意识形态霸权提供了有利契机。如果说在殖民时代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船坚炮利”来达到这一目的的话,那么到了网络时代,通过互联网快速而强大的信息传播机制,这一目的或许就能够更为方便的实现。对大学生而言,面对网络中如此海量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观点,在感到十分新奇的同时也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在猎奇心理和反叛心态的刺激下,一些零碎甚至片面的政治感受都可能动摇和改变其政治信仰。
2.3 政治责任感淡化的态度。网络是一个不需要护照,没有边防检查站。出入通畅的“数字化王国”。基于互联网低成本、大范围的信息传递方式,任何个体都可以藉助电子邮件、新闻组、网上论坛等现代化手段向全球的网民传播信息。受众多元化的概念被社会普遍接受,传统意义上受众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化。由此,弱势群体逐步具备同强势群体相抗衡的力量。但是,这也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任何别有用心的人都可以在网络空间肆意“涂鸦”。当前的技术条件还未达到对网络虚拟行为的有效监控,一些网络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大学生在面临外部海置信息的刺激时,很容易接受某种暗示,并表现出强烈的从众意识和行为。一部分人出于一时的冲动,可能对一些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不考虑后果,恶意制造混乱,传播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言论。
网络时代的出现是无法逆转的客观态势,日益勃兴的网络必然会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造成巨大冲击。面对网络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绝不能无所适从,甚至因噎废食,相反,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正视并极力消除网络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0035-02
网络的发展使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社会群体结构、社会互动方式均被打破。网络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内容乃至进程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增强社会群体问的互动。它作为大学生认识、了解世界的窗口,对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方向、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
1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亦然。其积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获得丰富的政治信息,进行自主性政治文化选择。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政治社会化离不开信息媒介。传统的信息传播受环境及其文化条件的制约,局限在家庭、学校、单位和所处的社会圈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狭隘性。而网络的诞生和发展正在改变这种局面,网络能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在这样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积累政治知识,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政治人格,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顺利地完成政治社会化。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信息的海量递增从容地选择、吸收全人类的政治文化遗产、丰富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同时在对网络信息了解和掌握的日益加深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多元化自由的网络信息在积累政治知识的基础上,将其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融入政治人格系统中,培育一种新的人类政治精神。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人类政治活动的范围幅度拓宽,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更新,这也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压力和动力,促使青年必须努力学习新鲜的政治知识和技能,积极调整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也就不断地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新一轮的政治社会化。
1.2 拓展政治交往的范围,丰富政治交流内容。社会群体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它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提供场所和条件。网络信息传播的全方位。多层次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更方便更宽广的交往机会。扩展了大学生的政治交往范围,同时也丰富了政治交流的内容。例如网络的发展使生活中的选择越来越多,相应地,政党和政治家则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义务,如今许多英美的政治家和国内许多城市的市长都开通了自己的E-Main和主页,以满足公众的要求。同时,西方的公众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发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与政治家进行沟通和交流,西方的公众也可直接向国家总理发电子邮件,这样顺达通畅的电子访问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有机会得以平等交流,有助于在轻松的状态下自主地推进社会化进程。此外,大量意识形态取向或利益要求一致的网民聚集在虚拟社区,在这种政治群体中的大学生得以相当容易地开展民意测验,举行“电子投票”以及组织“电子政党”,进行利益表达和综合,大大提高青年参与政治实践的机会,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民主政治意识的形成和政治参与能力的锻炼。网络环境下,沟通的创新,政治参与的扩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拓展了空间,丰富了内容。
1.3 进行政治角色实践,提高政治社会化的质量。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乃是角色活动与行为的整合。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角色人,使其在权利义务范围内,被社会公认为按照特定的行为模式进行活动。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进行角色换位,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不同政治角色知觉,发展不同的政治技术,并借助网络信息反馈验证自身的角色行为。在不断反复的角色实践中,逐步把握在现实社会中扮演各类政治角色的尺度。以目前方兴未艾的虚拟国家为例,虽然在理论上虚拟国家是建立在互联网上,基于宪章,符号和政府系统的想象中的国家,但是近年来已出现了麦尔奇泽德克自治领(Dominion of melchizedek,简称DOM)和锡兰大公国(Pilncipality ofsealand)等若干网上国家。他们通过互联网发售护照。招揽国民,甚至建立了五脏俱全的国家机构。如麦尔奇泽德克自治领不仅有自己的成文宪法,有一个总统,内阁成员和大使们组成的行政机构,有一个名日“长老院”的立法机构。还有一个由最高法院领导的司法机构。毫无疑问,大学生在这样的虚拟国家中,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进行政治角色实践,缓解政治紧张,体验政治角色冲突,为正确扮演政治角色打好基础。
2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在肯定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也有三个方面:
2.1 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受到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等形成、传习和发展的过程。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现阶段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旋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念、健康的政治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知并接受共同的政治行为模式,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洪流中去。但是,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政治文化的变迁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激烈和深刻得多,以致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非主流政治文化甚至是反主流政治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表现出比对国内政治经济更加强烈,虽然差距不多,但值得我们注意。在收到“法轮功”等反动信息的人群中,有少数大学生甚至认为是真实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信息会影响其对社会的看法。
2.2 政治态度的模糊和政治信仰的缺失。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目的的人都可以在其间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网络使政治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对每一问题的思考都必然是多向度的,试图从一个立场、一个角度、一种价值观给出唯一答案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面对网络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大学生表现出政治态度上的模糊。网络在促进不同政治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也为某些西方国家乘机构建其意识形态霸权提供了有利契机。如果说在殖民时代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船坚炮利”来达到这一目的的话,那么到了网络时代,通过互联网快速而强大的信息传播机制,这一目的或许就能够更为方便的实现。对大学生而言,面对网络中如此海量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观点,在感到十分新奇的同时也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在猎奇心理和反叛心态的刺激下,一些零碎甚至片面的政治感受都可能动摇和改变其政治信仰。
2.3 政治责任感淡化的态度。网络是一个不需要护照,没有边防检查站。出入通畅的“数字化王国”。基于互联网低成本、大范围的信息传递方式,任何个体都可以藉助电子邮件、新闻组、网上论坛等现代化手段向全球的网民传播信息。受众多元化的概念被社会普遍接受,传统意义上受众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化。由此,弱势群体逐步具备同强势群体相抗衡的力量。但是,这也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任何别有用心的人都可以在网络空间肆意“涂鸦”。当前的技术条件还未达到对网络虚拟行为的有效监控,一些网络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大学生在面临外部海置信息的刺激时,很容易接受某种暗示,并表现出强烈的从众意识和行为。一部分人出于一时的冲动,可能对一些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不考虑后果,恶意制造混乱,传播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言论。
网络时代的出现是无法逆转的客观态势,日益勃兴的网络必然会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造成巨大冲击。面对网络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绝不能无所适从,甚至因噎废食,相反,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正视并极力消除网络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