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班级德育活动操作中的几个问题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更依赖于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因此,在中小学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组织班级德育活动,努力挖掘学生内在的能动因素,发挥活动、交往、实践的教育潜能.让学生在亲身活动所获得的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等直接经验中发展道德素质。
  立足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组织班级德育活动,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活动目标的针对性
  班级德育活动应该有明确、可行的目标作为导向。这一目标,既要符合学校总体德育序列要求,又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讲求针对性。因此,班主任在制订德育目标时应注意:
  1.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体现科学性、层次性。
  2.要着眼于学生全面道德素质的提高,把目标定位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上。
  3.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使教育目标直接触及教育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实际问题,以便引起学生的认同,被学生接受。
  有位六年级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尊敬家长,认为家长思想保守,对他们不理解,甚至对家长发脾气、顶嘴,闹得家庭很不愉快。针对这一现象,班主任认为要消除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隔阂,首先要使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学会体贴父母,于是在新学期里制订了“懂得孝敬父母,学会关心体贴父母”的教育目标,通过“我的名字——父辈的期望”、“你对父母知多少?”、“中秋家庭联欢会”等系列班会活动开展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德育目标的针对性越强,越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就越能激起教育主体积极的情绪体验,使目标落到实处。
  二、活动组织的自主性
  独立性、自主性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德育心理研究指出,道德品质是个人意志的凝结,是一种基于自觉自愿选择的行动过程。特别是现在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服从、依赖意识弱了,自立、自治的意识强了,在学习、生活中都希望有选择的自由。根据这一情况,组织班级德育活动时应做到:
  1.要让学生自己当家做主,从确定内容到设计形式,从活动准备、实施到评价小结,都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即使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班主任也要善于指导,敢于放手,不包办代替。
  2.要让班级人人参与,防止出现“教师忙得团团转,学生干部靠边站,其他同学没事干”的现象。
  从班级本身的组织特点来说,实现德育活动的自主性,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班集体的相对稳定性,使学习对象个体之间彼此熟悉,便于相互交流;对班集体的向心力和荣誉感,使学生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约束,愿意尽力把活动搞得成功;集体生活中学生愿意展现自己的优良才能和品质,易于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活动自主性改变了过去德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道德客体的做法,成为主体性班级德育活动的重要特征。
  三、活动过程的践行性
  人只有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才会显现并发展其素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丰富,要转化为内在品质,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过程,朱熹曰:“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要想在班级德育中取得实效,就要保证德育活动的践行性,使教育主体参与到道德活动的过程中去,既完成德育目标的学习任务,又学会道德活动的本领。在操作中要注意:
  1.每次班级德育活动都必须突出实践环节的设计,并考虑全体学生都能有条件参加;
  2.践行的主题要集中,行为要求简明易行,但又要给学生留有发挥创造才能的余地:
  3.教师要不断激发教育主体的道德需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践行过程中的内部心理障碍和外部干扰,强化他们践行的意志力,顺利完成活动设计的道德践行任务。
  四、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班级德育活动在形式的选择上,既要面向全班,适应整体的需要,又要着眼个体,兼顾个别差异;既要有活泼生动的主题教育,又要使活动表现出多渠道、多层次的特点。
  集体活动主题鲜明,内容集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设计集体德育活动,班主任应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品德行为学习的实际,不断开拓新意性、多样性,以吸引少年儿童的主动参与。如为向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一位班主任组织了以集体活动为主的系列德育班会:“我是谁?”、“帮帮小马虎”、“家乡小镇的设计师”、“2020年的我”。这些活动动脑动手,有动有静,情景交融,知行结合,达到了教育目的。
  小组活动形式不拘一格,能保证学生人人参加,便于学生充分交流,互相促进,发挥能动作用。另外,将活动能力差的学生分散在小组中,还可以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帮助和锻炼,从而取得进步。
  个体为主的独立活动形式,适用于某些践行周期较长,重在行为养成的内容。如学生意志品格的锤炼,日常行为规范中各种习惯的养成等。这可以和培养学生有益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因势利导,以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活动指导的民主性
  班级德育活动要立足于教育主体的能动性,还需要民主的、和谐愉快的教育氛围,需要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班主任和辅导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实现观念的转变,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师生观,充分认识坚持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意义,改变以往那种以施教者的主观愿望和需要来进行德育的做法,把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作为班级德育的重要原则,建立人性化的道德观。教师在活动的指导和参与中,应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交往,双向交流,注重学生心理需要和感情认同。在具体德育方法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说理、情感陶冶、榜样示范、暗示等方法,减少直接地灌输和生硬地命令。要让学生敢于讲心里话,敢于说出不同看法、允许学生在认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暂时求同存异。只有在民主和谐的德育氛围中,教师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活跃的道德思维、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独立的道德行为能力。当然,教师指导的民主性并不否定教师在班级德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坚持了指导的民主性,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
  六、活动评价的激励性
  评价对目标的达成有矫正、强化和激励的功能。从教育的主体性出发;班主任在班级德育活动中穿插评价环节。除为了发现目标偏差而对活动进行调控之外,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发挥评价功能的激励性,通过评价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对活动的热情,激励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外部活动相关的道德素质,只能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活动表现才能评价。所以,活动指导的评价,应把重点放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密切观察活动整体发展的情况,特别是学生具体的参与程度和行为表现,及时组织评价。按照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评价中要贯彻“面向全体、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指导思想,遵循“着眼素质、注重发展、重在践行、承认差别、着重合作、讲究参与”等原则,采用集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重在个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师生他评相结合,重在自评等方法进行,以强化评价的激励性。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第十一小学)
其他文献
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中所培养的应用意识其实就是要让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从而提升学生应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教法和新理论也越来越多,如,有效教学、生本理念、结构认知法等。可以说,已经比较全面地将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但是关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却很少见到。其实每个数学教师都明白,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都是和生活
学分制管理是医学教育国际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怎样做好学分制下医学实践性教学管理,我们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中的一些探索。1,临床实践性教学必修学时管理:学生必
如果我们把“效果”理解为“做正确的事,目标达成的程度”,把“效率”理解为“正确地做成事,付出代价的多少”,那么“效能”就可以视为“效果”与“效率”的综合。效能、效果、效率三者之间既是传导关系,又是递进关系。学校管理效能是学校管理层在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管理效率、管理效果的综合反映。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就是努力追求教育、教学、教研、教管工作的高效能,也就是把正确的事做得对、做得好、做得快。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采用群体调查法,开展调查实践,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获取有关遗传病知识。通过调查,结果说明遗传病的发生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为了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体现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要做到这些,可以从下面五点入手:  一、承认差异,关注个体  基于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家庭与社会教育情况等因素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是存在的,具体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性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体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