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的重要课题。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讲话,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一贯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党中央的系列文件中,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国家与社会对道德提升的需求与呼唤。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对提高个体道德素质至关重要,尤其是儿童时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对个体一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从个体道德养成来看,儿童道德教育是个体道德教育的基点和起始,儿童时期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质会对个体行为形成习惯性道德影响。正如《汉书·贾谊传》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也正是出于此原因,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一贯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有明一代更是我国古代儿童道德教育的成熟与鼎盛时期。本研究旨在对明代童蒙德育的背景、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其作出评价,从方法论的角度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儿童道德教育提供有益参考。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和衰亡的开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即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与基层德育平台的建构与完善使明代童蒙德育独树一帜。明王朝建立初始就面临着一个重大任务,即:恢复由战乱所造成的混乱的社会秩序。由此,以重振礼法制度为切入点,对全社会进行封建伦理教育成为有明一代的重要工作。注重“蒙学”的道德教育,以童蒙的道德教育为抓手,从而使封建伦理教育深入人心就成为明代道德教育的一大特点。明代对童蒙德育的重视表现在:教材选择上,以德育为主、种类众多且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上,将道德教育活动贯穿于蒙学课堂内外;教育方法上,以“考德法”将理论灌输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形式上,倡导从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诗歌、游戏、童谣等都是常见的教学形式;教育途径上,大兴蒙学,充分发挥家庭德育优势,定期举办各种乡礼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使童蒙德育受到全社会的共同重视,为童蒙德育提供了大量教育平台、创设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处于新时代的中国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高发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公共环境中的“熊孩子”等等社会热点都反映了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管我们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但效果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其特殊要求和基本规律,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要有所创新。明代对童蒙德育的重视以及具体方法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历史教训。创造性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地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对明代童蒙德育中的正反经验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吸收并借鉴传统思想的精华内容,可以为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