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有效的训练过程控制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环节。研究通过综合现场观察、实验、录像分析等方法,对陈中、罗微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训练过程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大赛前的训练应把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课实施、动作技术、训练负荷、康复营养与运动员训练行为、心理调节紧密结合,保证运动员以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竞技状态参赛。研究同时显示大型综合性比赛,其特点是比实力、比心理、比竞技能力储备、比临场指挥、比实战能力的转化。
关键词:训练过程控制;跆拳道;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86.971/20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719-0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第27届奥运会女子+67 kg冠军陈中、2003年第九届世界锦标赛女子-72 kg冠军罗微,同时两人也是参加第28届奥运会的选手。
陈中:1982年出生;身高:183 cm;体重:72 kg
1995年开始专项训练
1997年世界锦标赛 第五名
1999年世界锦标赛 第三名
2000年亚洲锦标赛 第一名
2000年悉尼奥运会 第一名
2001年世界杯 第一名
罗微:1983年出生;身高:182 cm;体重:68 kg
1999年开始专项训练
2002年亚运会 第三名
2003年世界锦标赛 第一名
2003年奥运会(世界)资格选拔赛 第一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本人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搜集整理了中国女子跆拳道队备战第28届奥运会的训练计划。
1.2.2专家访谈法走访重竞技管理中心跆拳道部部长赵磊、国家跆拳道队总教练陈立人、韩国体育大学跆拳道队总教练李胜国、运动训练学专家田麦久等专家,就有关大周期训练安排和一些与本课题有关的问题进行访谈,获得了大量备战第28届奥运会中国女子跆拳道队训练的第一手资料。并与国家跆拳道队教练、两名主力运动员及队医进行深入交谈。
1.2.3现场观察法全程跟踪2004年中国女子跆拳道队的训练课,并对相关内容做了临场记录。
1.2.4录像分析法分析陈中、罗微近两年国际大赛的录像资料,及其各级别主要对手的资料制定个人技战术模式和参赛预案。
2结果与分析
2.1体能训练与控制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应具备快速反应、连续快速攻击的能力,所以力量、速度和耐力等应是基础条件;又因跆拳道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需要有快速位移的能力作为攻击、防守、及反攻击交替运作的连结,所以敏捷也是体能素质的重要因素;另外,跆拳道运动在竞赛过程中常使用下劈、后旋踢等高位技术,在人体关节、肌肉、和韧带的配合协调转动及伸展能力上更需具备有柔韧性的体能素质。
中国跆拳道队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采取的体能训练内容、方法及要求见表1。
2.2技能训练与控制陈中的技术训练的策略是:科学合理、区别对待、巩固提高、强化能力。在2004年奥运会的决赛中,陈中以前腿下劈的迎击技术得到两分,不仅打消了对手的猛烈攻势,为其成功卫冕冠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女子跆拳道队比赛的战术原则是:全攻全守、以攻为守、攻守平衡;每场必拼、有点必抢、有空必击、有击必反、有反必防、每连必多。陈中和罗微的训练经历和个人特点及级别情况不同,在大的战术原则的前提下,战术训练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区别。陈中在以后腿为主的战术构架下,加强前腿的抢攻和组织能力,为后腿技战术的发挥创造机会;罗微以前腿的攻击、迎击为主,突出后腿的反击。
2.3运动训练计划控制
2.3.1陈中、罗微备战2004年奥运会赛前训练目标控制中国女子跆拳道队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目标控制(图1)。中国跆拳道备战雅典奥运会的总目标是,力保一枚金牌,总体成绩超上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跆拳道队把备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2.3.2陈中、罗微备战2004年奥运会赛前训练计划控制中国跆拳道队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赛前训练计划,包括阶段训练计划、周计划和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阶段性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进行过变更,周计划有过一次明显的变化:竞赛前期,由于超大负荷的实战性训练,导致两名运动员的伤病加重,教练组及时安排了一周的调整。课训练计划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统一计划,另一部分是个人计划。统一计划是两个队员都必须执行的计划,个人计划是针对两个运动员的特点而制定的计划。
2.3.3陈中、罗微备战2004年奥运会赛前训练主训、辅训部分控制
2.3.3.1训练课主训部分控制中国跆拳道队奥运会前主训部分的训练控制为:周二、周三、周六以完整的个人技战术练习为主;周一、周四、周五以单一动作、个别连击动作的提高与精雕细刻为主;周日机动。
2.3.3.2训练课辅训部分控制辅训部分的内容以弥补个人技战术构架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为主,同时配以专项素质练习及一般力量练习和弥补技战术练习中出现的能力不足问题。
2.3.4训练课负荷控制中国跆拳道队大赛前训练课的负荷安排为:
2.3.4.1宏观层面准备期以大负荷量,中等强度为主;竞赛期以大负荷强度,中等负荷量为主;调整期则保持中等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大赛前,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变化以逐渐增加或减小的方式进行转换,呈现了渐进性。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控制由相对稳定状态向不稳定状态转变,最后在更高水平时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训练课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变化虽有高低起伏,但负荷量的总体水平则始终保持在高位。
2.3.4.2微观层面以运动员原有能力为基础,以大赛对运动员的负荷水平要求为标准,逐渐加大训练的负荷水平。通过对运动员的情绪表现、体力变化、动作成功率、饮食、睡眠及语言的观察,根据经验,判断运动员承受负荷极限的能力和水平,酌情做出调整。每周进行一次生理、生化指标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量化分析,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为运动员的负荷控制提供依据。
如图2所示,从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比赛的临近,她们的运动量开始下降,而运动强度在不断提高,直到过渡期将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调降下来,以便运动员获得最佳竞技状态,为奥运会创造良好成绩打下基础。
2.4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监测部分检测结果见表2,表3。
2.5运动员疲劳恢复策略疲劳恢复是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备战雅典奥运中采取的恢复手段见表4。
2.6运动员营养干预策略运动员的营养对运动员身体健康和体力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跆拳道队在备战过程中采取的营养措施见表5。
2.7备战与参赛预案制定备战过程中打破了以往闭门造车的现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提前制定在全国锦标赛后韩国转训方案、法国队来华训练方案和与台北队交流训练的方案。海南转训让运动员适应雅典的气候,同时调整运动员的状态,由备战的疲劳状态转为临战的紧张状态。活动预案的制定,保证了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让对整个备战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战后期教练组的工作围绕训练明确分工:分工负责情报分析、制定作战方案、准备比赛需要物质、出发前的程序、到达雅典后的行动方案、指挥方案及应急措施。为出征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准备应急手册,为比赛作好保障。
3结论
1) 大赛前的训练应把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课实施、动作技术、训练负荷、康复营养与运动员训练行为、心理调节紧密结合,保证运动员以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竞技状态参赛。 2) 备战2004年奥运会的训练目标的制定更加完整、具体,对体能训练的要求更细致、更符合项目的要求。同时,也对技术、战术、心理训练提出了要求。进而使训练活动始终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展开。3) 技战术方面极为重视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将比赛法、组合训练法作为重要的训练手段,贯穿于大周期训练始终。同时通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意识。4) 通过2004年奥运会训练过程控制的研究显示,像奥运会这样的综合性比赛,其比赛的特点是:比实力、比心理、比竞技能力储备、比临场指挥、比实战能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洪商来,等.韩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某些生理、生化特点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1):22-29.
[2] 高炳宏.跆拳道比赛时间结构与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4):21.
[3] 刘宝成.跆拳道运动员焦虑水平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2):27-30.
[4] 田麦久.论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5]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 B.H 普拉托诺夫著.陆邵中等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4:176.
[7] 黄燕玲.浅谈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形成与真培养[J].体育科技,1997(1):55.
[8] 波果斯洛夫斯基(苏).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9] 陈晓蓉.体育战术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0] 谢亚龙.王汝英,等.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11] 魏香明.台湾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暨专项训练手段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
[1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关键词:训练过程控制;跆拳道;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86.971/20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719-0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第27届奥运会女子+67 kg冠军陈中、2003年第九届世界锦标赛女子-72 kg冠军罗微,同时两人也是参加第28届奥运会的选手。
陈中:1982年出生;身高:183 cm;体重:72 kg
1995年开始专项训练
1997年世界锦标赛 第五名
1999年世界锦标赛 第三名
2000年亚洲锦标赛 第一名
2000年悉尼奥运会 第一名
2001年世界杯 第一名
罗微:1983年出生;身高:182 cm;体重:68 kg
1999年开始专项训练
2002年亚运会 第三名
2003年世界锦标赛 第一名
2003年奥运会(世界)资格选拔赛 第一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本人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搜集整理了中国女子跆拳道队备战第28届奥运会的训练计划。
1.2.2专家访谈法走访重竞技管理中心跆拳道部部长赵磊、国家跆拳道队总教练陈立人、韩国体育大学跆拳道队总教练李胜国、运动训练学专家田麦久等专家,就有关大周期训练安排和一些与本课题有关的问题进行访谈,获得了大量备战第28届奥运会中国女子跆拳道队训练的第一手资料。并与国家跆拳道队教练、两名主力运动员及队医进行深入交谈。
1.2.3现场观察法全程跟踪2004年中国女子跆拳道队的训练课,并对相关内容做了临场记录。
1.2.4录像分析法分析陈中、罗微近两年国际大赛的录像资料,及其各级别主要对手的资料制定个人技战术模式和参赛预案。
2结果与分析
2.1体能训练与控制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应具备快速反应、连续快速攻击的能力,所以力量、速度和耐力等应是基础条件;又因跆拳道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需要有快速位移的能力作为攻击、防守、及反攻击交替运作的连结,所以敏捷也是体能素质的重要因素;另外,跆拳道运动在竞赛过程中常使用下劈、后旋踢等高位技术,在人体关节、肌肉、和韧带的配合协调转动及伸展能力上更需具备有柔韧性的体能素质。
中国跆拳道队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采取的体能训练内容、方法及要求见表1。
2.2技能训练与控制陈中的技术训练的策略是:科学合理、区别对待、巩固提高、强化能力。在2004年奥运会的决赛中,陈中以前腿下劈的迎击技术得到两分,不仅打消了对手的猛烈攻势,为其成功卫冕冠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女子跆拳道队比赛的战术原则是:全攻全守、以攻为守、攻守平衡;每场必拼、有点必抢、有空必击、有击必反、有反必防、每连必多。陈中和罗微的训练经历和个人特点及级别情况不同,在大的战术原则的前提下,战术训练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区别。陈中在以后腿为主的战术构架下,加强前腿的抢攻和组织能力,为后腿技战术的发挥创造机会;罗微以前腿的攻击、迎击为主,突出后腿的反击。
2.3运动训练计划控制
2.3.1陈中、罗微备战2004年奥运会赛前训练目标控制中国女子跆拳道队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目标控制(图1)。中国跆拳道备战雅典奥运会的总目标是,力保一枚金牌,总体成绩超上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跆拳道队把备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2.3.2陈中、罗微备战2004年奥运会赛前训练计划控制中国跆拳道队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赛前训练计划,包括阶段训练计划、周计划和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阶段性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进行过变更,周计划有过一次明显的变化:竞赛前期,由于超大负荷的实战性训练,导致两名运动员的伤病加重,教练组及时安排了一周的调整。课训练计划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统一计划,另一部分是个人计划。统一计划是两个队员都必须执行的计划,个人计划是针对两个运动员的特点而制定的计划。
2.3.3陈中、罗微备战2004年奥运会赛前训练主训、辅训部分控制
2.3.3.1训练课主训部分控制中国跆拳道队奥运会前主训部分的训练控制为:周二、周三、周六以完整的个人技战术练习为主;周一、周四、周五以单一动作、个别连击动作的提高与精雕细刻为主;周日机动。
2.3.3.2训练课辅训部分控制辅训部分的内容以弥补个人技战术构架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为主,同时配以专项素质练习及一般力量练习和弥补技战术练习中出现的能力不足问题。
2.3.4训练课负荷控制中国跆拳道队大赛前训练课的负荷安排为:
2.3.4.1宏观层面准备期以大负荷量,中等强度为主;竞赛期以大负荷强度,中等负荷量为主;调整期则保持中等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大赛前,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变化以逐渐增加或减小的方式进行转换,呈现了渐进性。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控制由相对稳定状态向不稳定状态转变,最后在更高水平时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训练课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变化虽有高低起伏,但负荷量的总体水平则始终保持在高位。
2.3.4.2微观层面以运动员原有能力为基础,以大赛对运动员的负荷水平要求为标准,逐渐加大训练的负荷水平。通过对运动员的情绪表现、体力变化、动作成功率、饮食、睡眠及语言的观察,根据经验,判断运动员承受负荷极限的能力和水平,酌情做出调整。每周进行一次生理、生化指标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量化分析,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为运动员的负荷控制提供依据。
如图2所示,从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比赛的临近,她们的运动量开始下降,而运动强度在不断提高,直到过渡期将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调降下来,以便运动员获得最佳竞技状态,为奥运会创造良好成绩打下基础。
2.4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监测部分检测结果见表2,表3。
2.5运动员疲劳恢复策略疲劳恢复是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备战雅典奥运中采取的恢复手段见表4。
2.6运动员营养干预策略运动员的营养对运动员身体健康和体力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跆拳道队在备战过程中采取的营养措施见表5。
2.7备战与参赛预案制定备战过程中打破了以往闭门造车的现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提前制定在全国锦标赛后韩国转训方案、法国队来华训练方案和与台北队交流训练的方案。海南转训让运动员适应雅典的气候,同时调整运动员的状态,由备战的疲劳状态转为临战的紧张状态。活动预案的制定,保证了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让对整个备战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战后期教练组的工作围绕训练明确分工:分工负责情报分析、制定作战方案、准备比赛需要物质、出发前的程序、到达雅典后的行动方案、指挥方案及应急措施。为出征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准备应急手册,为比赛作好保障。
3结论
1) 大赛前的训练应把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课实施、动作技术、训练负荷、康复营养与运动员训练行为、心理调节紧密结合,保证运动员以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竞技状态参赛。 2) 备战2004年奥运会的训练目标的制定更加完整、具体,对体能训练的要求更细致、更符合项目的要求。同时,也对技术、战术、心理训练提出了要求。进而使训练活动始终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展开。3) 技战术方面极为重视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将比赛法、组合训练法作为重要的训练手段,贯穿于大周期训练始终。同时通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意识。4) 通过2004年奥运会训练过程控制的研究显示,像奥运会这样的综合性比赛,其比赛的特点是:比实力、比心理、比竞技能力储备、比临场指挥、比实战能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洪商来,等.韩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某些生理、生化特点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1):22-29.
[2] 高炳宏.跆拳道比赛时间结构与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4):21.
[3] 刘宝成.跆拳道运动员焦虑水平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2):27-30.
[4] 田麦久.论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5]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 B.H 普拉托诺夫著.陆邵中等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4:176.
[7] 黄燕玲.浅谈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形成与真培养[J].体育科技,1997(1):55.
[8] 波果斯洛夫斯基(苏).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9] 陈晓蓉.体育战术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0] 谢亚龙.王汝英,等.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11] 魏香明.台湾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暨专项训练手段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
[1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