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地是人类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高效规划和利用显得异常重要。本文拟从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和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解读。
关键词:土地 资源 利用规划
1 土地规划理念和理论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问题,创新土地规划理念,更新指导思想,开创土地规划工作新局面。
1.1 土地规划新理念 强化规划理性 我国之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规划理念上,上一轮土地规划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着力甚多,要求密切关注控制建设用地挤占农用地问题,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但是,规划对保障国民经济良性健康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重视不够,没有统筹兼顾总体协调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关系,对生态环境要素和社会变动要素考虑无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吸取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经验教训,我们在新一轮土地规划中要强化规划理性。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领会“五个统筹”的精神,从宏观上思考土地利用规划问题;要树立科学的土地规划指导方针、目标归宿、方式方法,以科学的精神从事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化整体意识;要灵活处理土地利用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动态研究;要真正着眼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各个变量在规划活动中的辩证关系,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总之,要做好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贯穿土地利用规划活动始终。
1.2 土地规划新理论 空间规划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土地规划工作的开展必然有着相应的理论指导,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理论除原有条件下实行的理论外,也有一部分是市场经济国家理论在我国的继承和发展,诸如地租地价理论、区位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等等。由于在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化问题上探索实践的有限性,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各种理论的大杂烩。理论体系上的混乱性给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土地规划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上所有先进的理论,批判性的学习借鉴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服务于我们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具体而言,主要是以下两个理论。
1.2.1 空间规划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亦称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空间规划是指由公共部门使用的影响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的领土组织,平衡保护环境和发展两个需求,以达成社会和经济发展总的目标。空间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是地域性。在上轮土地规划中,我们对用地数量等土地指标要求甚严,但對于分区内部的土地利用缺乏整体规划,要求模棱两可,影响了控制分区内部用地功能的发挥。
有鉴于此,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借鉴了西方的很多先进理论,比如中心地域理论、“绿化带”制度等等。在综合借鉴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土地利用的现实,根据各分区内部土地的资质以及区位,科学制定土地利用中的空间规划方案,完善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同时,在规划编修的理念上,由传统的侧重建设用地指标和规模向调控建设标准以及环境容量等方面转变。具体说,就是要着眼调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等要素间的关系,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要科学规划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生态建设用地等土地类型的布局,整体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边界和范围;要转变各级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观念,实现城区土地利用效能的最大化,统筹兼顾,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间的关系,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具体到资源的利用,就不能不提土地资源。正因为土地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各级政府更应该高度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避免人类不正常的活动造成的土地的退化、耗竭,要将土地资源的维护纳入可控的发展路径中来,想法设法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 规划方法创新
在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科学的规划理念和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要实现土地规划的整体发展,还必须探索一些新的规划方法,助推这项工作的开展。
2.1 评估方法 要科学评估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土地规划利用工作是服务于当前实际的,不能凭空而谈。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我们在修正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前,必须对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作为我们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从现实来看,我国上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已经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和现实社会脱节。概括而言,有以下几点。第一,规划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现实要求格格不入。第二,固有的用地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的要求。第三,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等客观要素的存在,城乡用地的格局急需调整。第四,各部门的土地规划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中来,实现总体协调。第五,土地利用规划五年修订一次的惯例的存在。
2.2 系统论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不是一项单纯的土地政策,它牵涉到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有着丰富的发展意蕴。土地是国家最可宝贵的、可调控的资源,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广度和深度上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实现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和要素的和谐共融,我们有必要运用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系统论方法开展这项工作。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丰富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方法体系,采用线性规划、模糊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多目标规划等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统筹谋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模式、方式方法等等。
2.3 地理信息(3S)技术的大力运用 本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家强化了地理信息(3S)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地籍数据采集是在建立地籍信息数据库过程中,采用野外数字测量或对现有地籍信息(图形信息)和调查资料(文字或数据)进行数字化,经数据处理获得地籍信息各种数据的作业过程。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189号)等文件的精神,本轮土地利用规划在原先的地籍数据采集基础上,不断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增强规划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2.4 民众参与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修仅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渠道扩大范围。在规划编制前要充分考虑民众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加大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法规建设力度,完善跟规划相关的公示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民意在土地规划活动中作用的发挥;在认真听取普通民众意见和建议的同时,不能忽视相关利益团体在活动中主体作用,在综合考虑各种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进行实事求是的修订。只有在土地规划活动中充分考虑民意,最大限度发挥民意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汉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当代经济研究,2002.10.
[3]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6.
关键词:土地 资源 利用规划
1 土地规划理念和理论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问题,创新土地规划理念,更新指导思想,开创土地规划工作新局面。
1.1 土地规划新理念 强化规划理性 我国之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规划理念上,上一轮土地规划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着力甚多,要求密切关注控制建设用地挤占农用地问题,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但是,规划对保障国民经济良性健康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重视不够,没有统筹兼顾总体协调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关系,对生态环境要素和社会变动要素考虑无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吸取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经验教训,我们在新一轮土地规划中要强化规划理性。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领会“五个统筹”的精神,从宏观上思考土地利用规划问题;要树立科学的土地规划指导方针、目标归宿、方式方法,以科学的精神从事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化整体意识;要灵活处理土地利用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动态研究;要真正着眼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各个变量在规划活动中的辩证关系,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总之,要做好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贯穿土地利用规划活动始终。
1.2 土地规划新理论 空间规划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土地规划工作的开展必然有着相应的理论指导,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理论除原有条件下实行的理论外,也有一部分是市场经济国家理论在我国的继承和发展,诸如地租地价理论、区位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等等。由于在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化问题上探索实践的有限性,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各种理论的大杂烩。理论体系上的混乱性给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土地规划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上所有先进的理论,批判性的学习借鉴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服务于我们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具体而言,主要是以下两个理论。
1.2.1 空间规划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亦称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空间规划是指由公共部门使用的影响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的领土组织,平衡保护环境和发展两个需求,以达成社会和经济发展总的目标。空间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是地域性。在上轮土地规划中,我们对用地数量等土地指标要求甚严,但對于分区内部的土地利用缺乏整体规划,要求模棱两可,影响了控制分区内部用地功能的发挥。
有鉴于此,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借鉴了西方的很多先进理论,比如中心地域理论、“绿化带”制度等等。在综合借鉴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土地利用的现实,根据各分区内部土地的资质以及区位,科学制定土地利用中的空间规划方案,完善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同时,在规划编修的理念上,由传统的侧重建设用地指标和规模向调控建设标准以及环境容量等方面转变。具体说,就是要着眼调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等要素间的关系,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要科学规划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生态建设用地等土地类型的布局,整体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边界和范围;要转变各级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观念,实现城区土地利用效能的最大化,统筹兼顾,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间的关系,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具体到资源的利用,就不能不提土地资源。正因为土地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各级政府更应该高度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避免人类不正常的活动造成的土地的退化、耗竭,要将土地资源的维护纳入可控的发展路径中来,想法设法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 规划方法创新
在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科学的规划理念和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要实现土地规划的整体发展,还必须探索一些新的规划方法,助推这项工作的开展。
2.1 评估方法 要科学评估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土地规划利用工作是服务于当前实际的,不能凭空而谈。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我们在修正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前,必须对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作为我们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从现实来看,我国上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已经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和现实社会脱节。概括而言,有以下几点。第一,规划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现实要求格格不入。第二,固有的用地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的要求。第三,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等客观要素的存在,城乡用地的格局急需调整。第四,各部门的土地规划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中来,实现总体协调。第五,土地利用规划五年修订一次的惯例的存在。
2.2 系统论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不是一项单纯的土地政策,它牵涉到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有着丰富的发展意蕴。土地是国家最可宝贵的、可调控的资源,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广度和深度上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实现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和要素的和谐共融,我们有必要运用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系统论方法开展这项工作。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丰富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方法体系,采用线性规划、模糊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多目标规划等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统筹谋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模式、方式方法等等。
2.3 地理信息(3S)技术的大力运用 本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家强化了地理信息(3S)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地籍数据采集是在建立地籍信息数据库过程中,采用野外数字测量或对现有地籍信息(图形信息)和调查资料(文字或数据)进行数字化,经数据处理获得地籍信息各种数据的作业过程。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189号)等文件的精神,本轮土地利用规划在原先的地籍数据采集基础上,不断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增强规划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2.4 民众参与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修仅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渠道扩大范围。在规划编制前要充分考虑民众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加大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法规建设力度,完善跟规划相关的公示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民意在土地规划活动中作用的发挥;在认真听取普通民众意见和建议的同时,不能忽视相关利益团体在活动中主体作用,在综合考虑各种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进行实事求是的修订。只有在土地规划活动中充分考虑民意,最大限度发挥民意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汉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当代经济研究,2002.10.
[3]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