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财务分析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高校财务分析除了提供基本财务状况外,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通过分析指标体系化、分析方法与思路多样化、分析工作制度化、分析手段信息化来强化财务分析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校; 财务分析; 财务管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作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学校日益重视资金的统筹规划和使用效益。同时随着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这些都对高校财务管理及提供决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通过适当的指标和方法对高校特定时期内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正确认识和评价财务活动及财务状况,提高对财务运行的掌控能力和决策能力。
一、财务分析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供学校综合财务状况
高校综合财务状况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债权人和捐赠人等各相关方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定位、财务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依据。财务报表由于专业性较强、面向对象单一、内容和格式相对固定等原因,难以直接提供灵活多样的财务信息。而在报表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对收支规模、收支结构、自主收入能力、发展态势、资产及负债水平、净资产变动及结余情况、财务指标与其他高校相比的相对水平等指标和事项的分析可以全面反映高校的综合财务状况。
(二)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及执行力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编制科学且执行有效是保证高校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预算管理需要大量的分析作为支撑:不仅要对各种维持运转费用的合理支出水平、教学科研活动的成本、影响当期财务收支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还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年度工作重点,根据财力状况进行统筹规划;不仅要对上期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和修正本期预算,还应对本期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监督,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及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保证预算指标的顺利实现。
(三)挖掘收入潜力、提高投资收益
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除积极向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争取事业经费拨款外,还应对各渠道来源资金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内部收入潜力。如通过对学费收缴情况的分析,提高学费收缴率;通过对校办产业和对外投资收益的分析改善经营模式或利益分配方式;通过对学校一定期间内资金需求量和资金沉淀量的分析,采取改变存款期限或其他短期投资的方式获得更好的资金收益;通过教学、科研活动及其他收入预算数与实际数、本期数与上期数的对比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改进措施;通过分析本校与其他高校收入来源及构成的差异,开拓增收渠道,建立增收长效机制。
(四)促进资金的科学调配与节约使用
高校的资金支出结构决定其运行绩效,虽然在现实中无法确定什么样的支出结构才是最有效的,但可以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水平、重点和矛盾,通过对支出结构的对比分析,不断调整和优化。如对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以及资本性支出的结构及变化进行分析,并与同类或实力大致相当的高校进行对比,从而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对支出结构在参考值内进行适当的调整;还可以对人员支出中的职工人均收入水平、离退休人员人均收入水平、生均受资助额度及对公用支出中交通费、差旅费、招待费、设备购置费等作出类似的分析,以便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控制和调整优化。
(五)维持财务稳健、防范财务风险
随着高校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资金需求量急剧增长,高校事业发展与经费短缺的矛盾较为突出。高校内外举债、挪用沉淀资金搞建设和投资,或者超收入安排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学校发展面临潜在的财务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学校可调配的净结余资金、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内外负债规模等情况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从而合理把握学校负债、投资及赤字预算的度。除资金周转风险外,高校还面临其他各种风险,如账务处理的合法与合规性、各项收费的合法性、科研经费及专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固定资产处置和对外投资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合规性以及合同风险、税务风险等,应定期对这些关键风险控制点进行分析和自查,防患于未然,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发展。
(六)提供其他专项财务管理信息
财务分析还能为其他的专项管理及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如分析往来账项的构成、账龄及形成原因,以便进行债权债务的清理;根据需要对特定对象的投入或成本进行分析,如生均培养成本、科研活动应分摊的间接成本等进行归集和测算;对日常管理中发现的效率损失进行剖析,对业务流程或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对高校预算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等。
二、强化财务分析应用的途径
(一)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化
财务指标是财务分析的有力工具,能将可以量化的财务信息更清晰的表现出来,因此有必要根据财务分析的内容和财务管理的目的,建立完整和恰当的指标体系。财务分析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性分析指标和专项分析指标。一般性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满足于教育主管部门、债权人和高校自身对财务状况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分析指标。由于比较粗略、缺乏针对性和行业标准,一般性财务指标对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具体实践缺乏指导性,因此必须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建立专项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1.一般性财务指标
一般性财务指标可反映学校整体的财务状况,在实践中可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规模及增长率、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支出结构与生均支出水平等基本财务指标,也可采用多个反映同一问题不同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一些更为综合的指标。如拨款增长率、经费自给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事业基金增长率等,经费、资产及结余,增长速度的指标可以反映高校通过自身努力,从政府拨款和自筹经费等渠道获取经费和占有资源的能力,可代表高校的综合财务实力;教学科研活动的收入及其他自筹经费的增长可以反映高校利用现有资源获取经济收益的能力,即运行效率,可代表高校的运行绩效;年末货币资金可周转月数、资产负债率、收支盈余率等支付能力指标可以衡量高校正常运转的可持续性,可代表高校的发展潜力。
2.专项财务指标
专项财务指标服务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在预算管理中,可设置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公用支出中行政支出、教学支出、后勤支出等支出的比重,运转性支出(软件支出)与设备购置、维修基建等条件建设支出(硬件建设)的比重,事业支出与基建支出的比重等,来分析支出预算结构的合理性;用收入支出的预算完成率及项目执行的偏离度等指标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用经常性收入预算与日常维持运转费用预算的比率反映预算的配比度或稳健性,如果该比率小于1,说明经常性收入不足以支付维持运转费,从稳健出发应压缩经常性支出预算。在筹资与投资管理中,可设置投资收益率、校办产业资产收益率、学费收缴率、各项事业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比重和增长率,以便分析收入实现的瓶颈、漏洞或潜力。在支出管理中,可用各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公务用车、临时出国、招待费等重点控制支出的相对增长速度等分析实际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在资金管理中,用净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组成、国库资金的支付进度等指标为合理调度资金提供信息。在风险管理中,可以设计比资产负债率更为准确的指标来反映偿付能力,如用年末货币性资产/外债的比率衡量对外债的偿付能力;用年末货币性净资产/内债的比率(其中,年末货币性净资产=年末货币资产-借入款 应收及暂付款-应付及暂存款,内债=未完项目收支差 已纳入预算但未实施的金额)衡量学校的运行风险,如果该比率小于1,说明结余货币资金不足以支付未执行完毕的项目或计划,高校正常运行存在潜在风险。此外,还可以针对某些专项财务管理问题设置灵活多样的分析指标。
(二)财务分析方法与思路多样化
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是财务分析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分析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要针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以便更加准确地评判财务活动和财务状况、揭示存在问题和发展规律。在综合运用以上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之外,还应针对特殊的问题采用其他的分析方法,如在财务预警系统中,为某一指标设置阀值或参考值;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和受主观判断影响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包含多方面指标的经营成果和办学绩效采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法等。
在分析思路上,不仅要重视定量分析,也要重视定性分析,如对影响收入变化的内外部因素,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资源配置的科学性等进行分析,对业务活动及处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分析等;不仅要重视事后分析,也要重视事前分析,利用一些前瞻性和规律性的信息,对未来财务状况和事项作出预测。此外财务分析应紧密结合业务背景,认真领会数据背后所隐含的收支增减、政策约束等信息,提高财务分析对决策和管理的有用性。
(三)财务分析工作制度化
长期以来,高校会计人员主要满足于日常的审核报账和填报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各类报表及数据,财务分析不是硬性要求,所以得不到实施和应有的重视,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必要将财务分析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并常态化。
首先应将财务分析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和责任人。根据财务分析的内容,将分析工作与业务相结合,如预算管理人员承担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与预算相关的分析工作;报表管理人员承担对实际收支规模、收支结构、发展趋势、资产负债及结余状况等综合财务信息的分析;学费管理人员承担对学费收缴、学生奖助等情况的分析;工资管理人员对各类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行分析;资金管理人员对现金流量、资金收益状况进行分析等。财务部门的主管人员能够接触到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更能准确把握哪些信息对决策更为有用,因此财务主管人员应该在以上基本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更为综合的分析,为本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提出建议和为校级领导及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信息。
其次应制定具体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如根据需要规定各类财务分析报告的期限(月度、季度或年度)、报告的内容、报告的对象、对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的报告程序等。此外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应建立财务信息的收集和传导机制。因此应明确财务部门各岗位以及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数据的责任人、外部数据的收集渠道及共享方式。
(四)财务分析手段信息化
目前高校账务处理已实行电算化,但财务分析的手段相对落后,大多仍凭借手工收集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工作量大,效益低。因此,财务分析人员应对账务处理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系统的各项功能,以便根据需要快速提取数据。同时要注重专业财务分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并与现有账务系统进行对接,使财务分析工作更为便捷高效。
【参考文献】
[1] 余昌群.财务分析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6):97-98.
[2] 谢桦.论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的改进与完善[J].财务与金融,2010(4):91-95.
[3] 王远飞.高校财务分析浅议[J].中国商界,2009(8):121-126.
【关键词】 高校; 财务分析; 财务管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作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学校日益重视资金的统筹规划和使用效益。同时随着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这些都对高校财务管理及提供决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通过适当的指标和方法对高校特定时期内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正确认识和评价财务活动及财务状况,提高对财务运行的掌控能力和决策能力。
一、财务分析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供学校综合财务状况
高校综合财务状况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债权人和捐赠人等各相关方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定位、财务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依据。财务报表由于专业性较强、面向对象单一、内容和格式相对固定等原因,难以直接提供灵活多样的财务信息。而在报表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对收支规模、收支结构、自主收入能力、发展态势、资产及负债水平、净资产变动及结余情况、财务指标与其他高校相比的相对水平等指标和事项的分析可以全面反映高校的综合财务状况。
(二)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及执行力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编制科学且执行有效是保证高校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预算管理需要大量的分析作为支撑:不仅要对各种维持运转费用的合理支出水平、教学科研活动的成本、影响当期财务收支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还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年度工作重点,根据财力状况进行统筹规划;不仅要对上期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和修正本期预算,还应对本期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监督,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及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保证预算指标的顺利实现。
(三)挖掘收入潜力、提高投资收益
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除积极向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争取事业经费拨款外,还应对各渠道来源资金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内部收入潜力。如通过对学费收缴情况的分析,提高学费收缴率;通过对校办产业和对外投资收益的分析改善经营模式或利益分配方式;通过对学校一定期间内资金需求量和资金沉淀量的分析,采取改变存款期限或其他短期投资的方式获得更好的资金收益;通过教学、科研活动及其他收入预算数与实际数、本期数与上期数的对比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改进措施;通过分析本校与其他高校收入来源及构成的差异,开拓增收渠道,建立增收长效机制。
(四)促进资金的科学调配与节约使用
高校的资金支出结构决定其运行绩效,虽然在现实中无法确定什么样的支出结构才是最有效的,但可以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水平、重点和矛盾,通过对支出结构的对比分析,不断调整和优化。如对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以及资本性支出的结构及变化进行分析,并与同类或实力大致相当的高校进行对比,从而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对支出结构在参考值内进行适当的调整;还可以对人员支出中的职工人均收入水平、离退休人员人均收入水平、生均受资助额度及对公用支出中交通费、差旅费、招待费、设备购置费等作出类似的分析,以便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控制和调整优化。
(五)维持财务稳健、防范财务风险
随着高校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资金需求量急剧增长,高校事业发展与经费短缺的矛盾较为突出。高校内外举债、挪用沉淀资金搞建设和投资,或者超收入安排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学校发展面临潜在的财务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学校可调配的净结余资金、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内外负债规模等情况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从而合理把握学校负债、投资及赤字预算的度。除资金周转风险外,高校还面临其他各种风险,如账务处理的合法与合规性、各项收费的合法性、科研经费及专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固定资产处置和对外投资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合规性以及合同风险、税务风险等,应定期对这些关键风险控制点进行分析和自查,防患于未然,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发展。
(六)提供其他专项财务管理信息
财务分析还能为其他的专项管理及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如分析往来账项的构成、账龄及形成原因,以便进行债权债务的清理;根据需要对特定对象的投入或成本进行分析,如生均培养成本、科研活动应分摊的间接成本等进行归集和测算;对日常管理中发现的效率损失进行剖析,对业务流程或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对高校预算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等。
二、强化财务分析应用的途径
(一)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化
财务指标是财务分析的有力工具,能将可以量化的财务信息更清晰的表现出来,因此有必要根据财务分析的内容和财务管理的目的,建立完整和恰当的指标体系。财务分析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性分析指标和专项分析指标。一般性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满足于教育主管部门、债权人和高校自身对财务状况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分析指标。由于比较粗略、缺乏针对性和行业标准,一般性财务指标对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具体实践缺乏指导性,因此必须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建立专项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1.一般性财务指标
一般性财务指标可反映学校整体的财务状况,在实践中可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规模及增长率、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支出结构与生均支出水平等基本财务指标,也可采用多个反映同一问题不同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一些更为综合的指标。如拨款增长率、经费自给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事业基金增长率等,经费、资产及结余,增长速度的指标可以反映高校通过自身努力,从政府拨款和自筹经费等渠道获取经费和占有资源的能力,可代表高校的综合财务实力;教学科研活动的收入及其他自筹经费的增长可以反映高校利用现有资源获取经济收益的能力,即运行效率,可代表高校的运行绩效;年末货币资金可周转月数、资产负债率、收支盈余率等支付能力指标可以衡量高校正常运转的可持续性,可代表高校的发展潜力。
2.专项财务指标
专项财务指标服务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在预算管理中,可设置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公用支出中行政支出、教学支出、后勤支出等支出的比重,运转性支出(软件支出)与设备购置、维修基建等条件建设支出(硬件建设)的比重,事业支出与基建支出的比重等,来分析支出预算结构的合理性;用收入支出的预算完成率及项目执行的偏离度等指标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用经常性收入预算与日常维持运转费用预算的比率反映预算的配比度或稳健性,如果该比率小于1,说明经常性收入不足以支付维持运转费,从稳健出发应压缩经常性支出预算。在筹资与投资管理中,可设置投资收益率、校办产业资产收益率、学费收缴率、各项事业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比重和增长率,以便分析收入实现的瓶颈、漏洞或潜力。在支出管理中,可用各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公务用车、临时出国、招待费等重点控制支出的相对增长速度等分析实际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在资金管理中,用净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组成、国库资金的支付进度等指标为合理调度资金提供信息。在风险管理中,可以设计比资产负债率更为准确的指标来反映偿付能力,如用年末货币性资产/外债的比率衡量对外债的偿付能力;用年末货币性净资产/内债的比率(其中,年末货币性净资产=年末货币资产-借入款 应收及暂付款-应付及暂存款,内债=未完项目收支差 已纳入预算但未实施的金额)衡量学校的运行风险,如果该比率小于1,说明结余货币资金不足以支付未执行完毕的项目或计划,高校正常运行存在潜在风险。此外,还可以针对某些专项财务管理问题设置灵活多样的分析指标。
(二)财务分析方法与思路多样化
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是财务分析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分析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要针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以便更加准确地评判财务活动和财务状况、揭示存在问题和发展规律。在综合运用以上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之外,还应针对特殊的问题采用其他的分析方法,如在财务预警系统中,为某一指标设置阀值或参考值;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和受主观判断影响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包含多方面指标的经营成果和办学绩效采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法等。
在分析思路上,不仅要重视定量分析,也要重视定性分析,如对影响收入变化的内外部因素,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资源配置的科学性等进行分析,对业务活动及处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分析等;不仅要重视事后分析,也要重视事前分析,利用一些前瞻性和规律性的信息,对未来财务状况和事项作出预测。此外财务分析应紧密结合业务背景,认真领会数据背后所隐含的收支增减、政策约束等信息,提高财务分析对决策和管理的有用性。
(三)财务分析工作制度化
长期以来,高校会计人员主要满足于日常的审核报账和填报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各类报表及数据,财务分析不是硬性要求,所以得不到实施和应有的重视,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必要将财务分析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并常态化。
首先应将财务分析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和责任人。根据财务分析的内容,将分析工作与业务相结合,如预算管理人员承担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与预算相关的分析工作;报表管理人员承担对实际收支规模、收支结构、发展趋势、资产负债及结余状况等综合财务信息的分析;学费管理人员承担对学费收缴、学生奖助等情况的分析;工资管理人员对各类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行分析;资金管理人员对现金流量、资金收益状况进行分析等。财务部门的主管人员能够接触到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更能准确把握哪些信息对决策更为有用,因此财务主管人员应该在以上基本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更为综合的分析,为本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提出建议和为校级领导及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信息。
其次应制定具体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如根据需要规定各类财务分析报告的期限(月度、季度或年度)、报告的内容、报告的对象、对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的报告程序等。此外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应建立财务信息的收集和传导机制。因此应明确财务部门各岗位以及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数据的责任人、外部数据的收集渠道及共享方式。
(四)财务分析手段信息化
目前高校账务处理已实行电算化,但财务分析的手段相对落后,大多仍凭借手工收集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工作量大,效益低。因此,财务分析人员应对账务处理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系统的各项功能,以便根据需要快速提取数据。同时要注重专业财务分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并与现有账务系统进行对接,使财务分析工作更为便捷高效。
【参考文献】
[1] 余昌群.财务分析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6):97-98.
[2] 谢桦.论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的改进与完善[J].财务与金融,2010(4):91-95.
[3] 王远飞.高校财务分析浅议[J].中国商界,2009(8):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