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舞蹈是用肢体作为艺术的主要表达手段;电影则是最现代的艺术,是所有艺术行业中最具象的、最直接的、最综合的艺术表达方式。舞蹈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而又息息相关。舞蹈作为一种早于电影的艺术形式,给了电影成长的养分;而通过电影技巧的引入,舞蹈也呈现出新的生机和状态。当舞蹈这一最古老的艺术遇到电影这一最年轻的艺术,激发了许许多多人充满激情的热爱。本文即通过电影中舞蹈元素的分析,试图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电影与舞蹈的关系。
关键词:舞蹈 电影 融合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在文化产业兴盛的今天,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而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已不能满足观众更多的审美需要。艺术家们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使舞蹈艺术与影视艺术有了美丽的邂逅。舞蹈片断在影视中的不断出现,以及影视作品中大量的运用舞蹈场景,都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
舞蹈与电影的结合为人们呈现出新时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而舞蹈运用的多元化正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本文介绍了电影艺术是如何借助舞蹈艺术在电影中巧妙运用,从而对电影起到增光添彩、辅助剧情的催化烘托作用。然后再由小见大通过舞蹈艺术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使我们认识到了在新时代的今天,舞蹈艺术可以广泛地与诸多艺术种类相结合,充分认识理解舞蹈运用的多元化,从而实现艺术的大融合、大交流。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这一课题有了较深入研究,非常重视。但普遍研究资料及相应文献并不充足,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
一 电影中的舞蹈元素
电影作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舞蹈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样舞蹈艺术也为影视作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表演的舞蹈就颇受好评,她身穿彩衣、长袖善舞,极富美感,这段舞蹈也成为了此部电影的最大亮点。再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多部电影,也都出现了“越人舞”和“宫廷舞”等各种形式和种类的舞蹈艺术,这都充分说明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为人们呈现出新时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舞蹈在影视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舞蹈元素在电影中的多元化运用。
1 “舞”与“武”
我们在欣赏古装武打片时,大侠们时而飞檐走壁,时而腾空挪步,常常搞不清楚这是在武打呢?还是在跳舞。其实舞蹈和武术是有很深的共同渊源的。从原理上看,舞蹈和武术都讲究“动静分明”、“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等等,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电影《卧虎藏龙》中,武打设计的美如舞蹈,在片中武打的整体气氛质朴而悠远,如梦如幻,又不浮夸,尤其是双人的对打(杨紫琼与章子怡)干净利落,有张有弛,再配上鼓点,给观众营造出了似武即舞、武舞一体的精彩片断,从而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2 “舞”与“人”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感情、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作者(编导和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贾樟柯的电影《站台》,他的电影被大家称之为“平民化的影像史话”,他充分运用舞蹈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舞蹈也成为女主角独特的影视语言,投射着贾氏电影的审美内涵。看过《站台》的人,都会对影片后半部分一人独自跳舞的镜头印象深刻。她用舞蹈来诠释内心的感受和心灵的无奈,这种情感的表现和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是舞蹈,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二 越来越多的舞蹈电影大放异彩
1 通过舞蹈讲述电影
谈到电影与舞蹈的结合,不得不提舞蹈电影,说到舞蹈电影就不能不说经典歌舞影片《雨中曲》。《雨中曲》又名《万花嬉春》,由美国20世纪40年代舞王金·凯利自导自演,拍摄于1942年,是著名的好莱坞歌舞片。在《雨中曲》中,舞王金·凯利与唐纳·欧康诺、芭比·雷慈给我们带来了一道视听盛宴。整个影片洋溢着热情、轻松和幽默,更有一种特有的单纯和真诚,很是让人感动。
影片中有很多精彩的踢踏舞场面,尤其是金·凯利一个人在雨中边舞边唱的《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那段,更是歌舞片中的经典,呈现出好莱坞影片在歌舞片类型中所能有的最高水准,不需要明亮辉煌的灯光,不需要开阔奢华的舞台,不需要精致镂丝的华服,只需一把伞,一场雨,或许你就能成就一个经典。金·凯利出门后沉浸在美好的爱情憧憬中,在清澈,密度很大的雨水中跳起了令人心仪的爵士踢踏舞,他已完全陶醉在美好的爱情雨里,在这种环境下他的舞姿尤为自然、洒脱。可以说影片在词曲与人物的水乳交融、歌曲气氛与舞蹈技艺的相互辉映方面,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实在是一部以踢踏舞为主的经典歌舞片。
2 通过电影讲述舞蹈
《中央舞台》应该是我们看到的最专业的舞蹈电影之一,片中演员都是纽约舞蹈学院的舞蹈演员,而且是专业的芭蕾舞演员。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芭蕾。从古典芭蕾《天鹅湖》、《胡桃夹子》,到现代芭蕾,本片记录了才华横溢的舞蹈新秀们为在“中央舞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懈奋斗的故事。一群年轻的舞蹈学生,为了实现自己在竞争激烈的专业舞蹈界出人头地、成为明星的希望和梦想,而互助友爱、刻苦学习和奋斗的过程。
为了达到真实性,本片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起用现实中真正的舞蹈演员,片中大部分优美高难度的舞蹈镜头都是由专业舞蹈演员完成。观众可通过此片更接近舞蹈演员的真实世界,也更能深刻感受舞蹈演员的艰辛,同时,还能细细品味优美的舞姿和激越的舞情。
3 电影与舞蹈交相辉映
谈到印度舞蹈,人们自然会联想起印度电影中的歌舞。与好来坞相抗衡,印度电影以载歌载舞闻名于世。经过几十年演变,过去那种小规模的独舞和双人舞,已被大规模群舞和伴舞的华丽场面所代替。
这种电影舞蹈不仅在艺术上已经越来越戏剧化和情节化,而且在技术上也已经达到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地步。几乎没有一部印度电影没有歌舞,几乎没有一个电影演员不掌握亦歌亦舞的技能。只有在这里,人们能看到这种有着几十甚至上百人为两名男女主角伴舞的舞蹈场面。那些布景越来越豪华的舞台和外景,那些阵营越来越强大的群舞和伴舞,不仅最大程度地凸显了印度(有时甚至是外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传统,而且越来越多地糅合了西方做派和现代风格。但令人惊讶的是,印度的古典舞、民间舞与电影舞蹈的发展并行不悖,它们相互间并不排斥和歧视,而是不断对话进行互补。民间舞蹈经常生动活泼地展现于大雅之堂,而雍容华贵的古典舞蹈和电影歌舞除了表现浪漫和幻想之外,也开始反映现实生活的艰难、民间的疾苦。这就使得印度的舞蹈世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另外,由于印度的民间舞几乎都是土生土长,舞蹈乃为印度民众与生俱来的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无须刻意模仿。在印度不仅人人都会跳舞,而且跳起舞来十分自信,没有扭捏难为和矫揉造作。许多印度人日常生活中就穿民族服装,用不着过多的打扮和化妆,跳起舞来显得朴实自然。也许正是这些特点,才使我们对印度舞蹈产生由衷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三 电影导演与舞蹈编导的合作
要想解析舞蹈与电影的这种关系,一定要了解电影导演与舞蹈编导的合作。在华语文化圈内,张艺谋导演可以说是一个最突出的范例。比如,《十面埋伏》的许多场景,是武,更是舞。依然是唯美的精心制作,《十面埋伏》开首一场,章子怡与刘德华“以舞会武”,可进入新经典之列:刘德华用豆子击鼓,章子怡扬起水袖鸣鼓,一静接一动,将舞蹈的曼妙与武术力度的铿锵融为一体,拍出舞一般的比武,展示了中国武打的美感,悦目而典雅。随后章子怡、金城武二人在花地上被官兵围捕,一逼一退,镜头有韵律地移动,引发出双人舞与集体舞互动的节奏,颇有舞剧精彩舞段的韵味。
张艺谋导演对舞蹈情有独钟,他的艺术触角,从银幕直接延伸到了舞蹈的舞台。他参与创作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虽褒贬不一,但因他的参与,在艺术表现上确实有新的拓展。诚如舞蹈对电影语言的拓展,电影技巧的引入,对舞蹈表现也带来了新的境界。如何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通过蒙太奇的节奏与结构,通过形式化的视听语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感情,这是电影表现的本质。移花接木,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则转变成了舞台手段的体现。正如张艺谋所说:“中国芭蕾要发展,应该‘走出来’,打破原有的模式,吸纳更多的表现形式与更多的各方人才,强化与注重其社会效果,与大量的观众发生更直接的交流与关联。否则谈不到生存,更谈不到发展”。
四 电影是舞蹈艺术走向大众的一种途径
电影舞蹈以其完整的故事情节、美妙的音乐效果、优雅诙谐的舞姿以及特殊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教育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和接受,成为舞蹈艺术普及传播的方法之一。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别人认识生活,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电影舞蹈传播与普及有助于人们开拓视野和提升艺术修养,是人们开阔舞蹈艺术视野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平台”。
通过电影舞蹈,使人们不仅学习舞蹈知识和舞蹈艺术的风格特点,对于电影和舞蹈相关的历史、人文、风俗有进一步的了解,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引发人们对艺术美、对美的本质等做哲学层面的思考。人们感动于张艺谋摄影的电影《黄土地》中安塞腰鼓宏大的气势,粗旷豪放的舞姿、整齐划一的动作,更对其激情澎湃的音效而震撼。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舞蹈与电影的完美结合。以至于《黄土地》大大的加速了安塞腰鼓的大众普及速度,老百姓们哪个不会“扭一扭”?通过电影对舞蹈艺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了舞蹈,学习舞蹈,喜欢上了舞蹈,痴迷于舞蹈。借助电影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舞蹈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对舞蹈的普及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最近30年来,舞蹈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从通过电影对舞蹈单纯地欣赏到模仿参与,舞蹈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走向生活,走向大众。
舞蹈通过电影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心中有阳光,你所在之处,便会是你的舞台。舞蹈通过电影告诉我们,音乐飞扬之际,每一场舞蹈,都像是瞬间即逝却又燃烧不息的生命之火,是灵魂深处最美丽的诗歌。舞蹈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交流方式,也是宣泄情感前最有效的热身运动。再向回追溯,跳舞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这种禀赋。有少数人则是听见了自己身体里的声音,这声音说,他想动,随着音乐而舞动。一定意义上讲,舞蹈是人的一种乡音,所以在人的艺术生活中,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舞蹈的影子和启迪。
舞蹈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电影中的舞蹈作为舞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特有的时间性、空间性以及主题性,尤其是电影主题对电影舞蹈欣赏有着很强的导向性,特别是优秀的电影作品在电影舞蹈的运用,和电影主题间是相得益彰的。
参考文献:
[1] 王克芬:《中国舞蹈词典》,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2] 胡彦殊:《困境中的舞者——以几个“舞蹈”段落为例探讨贾樟柯电影的表述策略》,《电影文学》,2007年第6期。
[3] 蓝文:《张艺谋电影中的舞蹈艺术浅析》,《作家》,2009年第10期。
[4] 李晓红:《课堂因你而精彩——浅谈电影舞蹈鉴赏教学》,《电影评介》,2008年第23期。
作者简介:符姗姗,女,1962—,湖南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和管理,工作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舞蹈 电影 融合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在文化产业兴盛的今天,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而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已不能满足观众更多的审美需要。艺术家们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使舞蹈艺术与影视艺术有了美丽的邂逅。舞蹈片断在影视中的不断出现,以及影视作品中大量的运用舞蹈场景,都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
舞蹈与电影的结合为人们呈现出新时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而舞蹈运用的多元化正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本文介绍了电影艺术是如何借助舞蹈艺术在电影中巧妙运用,从而对电影起到增光添彩、辅助剧情的催化烘托作用。然后再由小见大通过舞蹈艺术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使我们认识到了在新时代的今天,舞蹈艺术可以广泛地与诸多艺术种类相结合,充分认识理解舞蹈运用的多元化,从而实现艺术的大融合、大交流。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这一课题有了较深入研究,非常重视。但普遍研究资料及相应文献并不充足,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
一 电影中的舞蹈元素
电影作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舞蹈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样舞蹈艺术也为影视作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表演的舞蹈就颇受好评,她身穿彩衣、长袖善舞,极富美感,这段舞蹈也成为了此部电影的最大亮点。再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多部电影,也都出现了“越人舞”和“宫廷舞”等各种形式和种类的舞蹈艺术,这都充分说明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为人们呈现出新时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舞蹈在影视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舞蹈元素在电影中的多元化运用。
1 “舞”与“武”
我们在欣赏古装武打片时,大侠们时而飞檐走壁,时而腾空挪步,常常搞不清楚这是在武打呢?还是在跳舞。其实舞蹈和武术是有很深的共同渊源的。从原理上看,舞蹈和武术都讲究“动静分明”、“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等等,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电影《卧虎藏龙》中,武打设计的美如舞蹈,在片中武打的整体气氛质朴而悠远,如梦如幻,又不浮夸,尤其是双人的对打(杨紫琼与章子怡)干净利落,有张有弛,再配上鼓点,给观众营造出了似武即舞、武舞一体的精彩片断,从而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2 “舞”与“人”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感情、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作者(编导和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贾樟柯的电影《站台》,他的电影被大家称之为“平民化的影像史话”,他充分运用舞蹈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舞蹈也成为女主角独特的影视语言,投射着贾氏电影的审美内涵。看过《站台》的人,都会对影片后半部分一人独自跳舞的镜头印象深刻。她用舞蹈来诠释内心的感受和心灵的无奈,这种情感的表现和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是舞蹈,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二 越来越多的舞蹈电影大放异彩
1 通过舞蹈讲述电影
谈到电影与舞蹈的结合,不得不提舞蹈电影,说到舞蹈电影就不能不说经典歌舞影片《雨中曲》。《雨中曲》又名《万花嬉春》,由美国20世纪40年代舞王金·凯利自导自演,拍摄于1942年,是著名的好莱坞歌舞片。在《雨中曲》中,舞王金·凯利与唐纳·欧康诺、芭比·雷慈给我们带来了一道视听盛宴。整个影片洋溢着热情、轻松和幽默,更有一种特有的单纯和真诚,很是让人感动。
影片中有很多精彩的踢踏舞场面,尤其是金·凯利一个人在雨中边舞边唱的《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那段,更是歌舞片中的经典,呈现出好莱坞影片在歌舞片类型中所能有的最高水准,不需要明亮辉煌的灯光,不需要开阔奢华的舞台,不需要精致镂丝的华服,只需一把伞,一场雨,或许你就能成就一个经典。金·凯利出门后沉浸在美好的爱情憧憬中,在清澈,密度很大的雨水中跳起了令人心仪的爵士踢踏舞,他已完全陶醉在美好的爱情雨里,在这种环境下他的舞姿尤为自然、洒脱。可以说影片在词曲与人物的水乳交融、歌曲气氛与舞蹈技艺的相互辉映方面,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实在是一部以踢踏舞为主的经典歌舞片。
2 通过电影讲述舞蹈
《中央舞台》应该是我们看到的最专业的舞蹈电影之一,片中演员都是纽约舞蹈学院的舞蹈演员,而且是专业的芭蕾舞演员。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芭蕾。从古典芭蕾《天鹅湖》、《胡桃夹子》,到现代芭蕾,本片记录了才华横溢的舞蹈新秀们为在“中央舞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懈奋斗的故事。一群年轻的舞蹈学生,为了实现自己在竞争激烈的专业舞蹈界出人头地、成为明星的希望和梦想,而互助友爱、刻苦学习和奋斗的过程。
为了达到真实性,本片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起用现实中真正的舞蹈演员,片中大部分优美高难度的舞蹈镜头都是由专业舞蹈演员完成。观众可通过此片更接近舞蹈演员的真实世界,也更能深刻感受舞蹈演员的艰辛,同时,还能细细品味优美的舞姿和激越的舞情。
3 电影与舞蹈交相辉映
谈到印度舞蹈,人们自然会联想起印度电影中的歌舞。与好来坞相抗衡,印度电影以载歌载舞闻名于世。经过几十年演变,过去那种小规模的独舞和双人舞,已被大规模群舞和伴舞的华丽场面所代替。
这种电影舞蹈不仅在艺术上已经越来越戏剧化和情节化,而且在技术上也已经达到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地步。几乎没有一部印度电影没有歌舞,几乎没有一个电影演员不掌握亦歌亦舞的技能。只有在这里,人们能看到这种有着几十甚至上百人为两名男女主角伴舞的舞蹈场面。那些布景越来越豪华的舞台和外景,那些阵营越来越强大的群舞和伴舞,不仅最大程度地凸显了印度(有时甚至是外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传统,而且越来越多地糅合了西方做派和现代风格。但令人惊讶的是,印度的古典舞、民间舞与电影舞蹈的发展并行不悖,它们相互间并不排斥和歧视,而是不断对话进行互补。民间舞蹈经常生动活泼地展现于大雅之堂,而雍容华贵的古典舞蹈和电影歌舞除了表现浪漫和幻想之外,也开始反映现实生活的艰难、民间的疾苦。这就使得印度的舞蹈世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另外,由于印度的民间舞几乎都是土生土长,舞蹈乃为印度民众与生俱来的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无须刻意模仿。在印度不仅人人都会跳舞,而且跳起舞来十分自信,没有扭捏难为和矫揉造作。许多印度人日常生活中就穿民族服装,用不着过多的打扮和化妆,跳起舞来显得朴实自然。也许正是这些特点,才使我们对印度舞蹈产生由衷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三 电影导演与舞蹈编导的合作
要想解析舞蹈与电影的这种关系,一定要了解电影导演与舞蹈编导的合作。在华语文化圈内,张艺谋导演可以说是一个最突出的范例。比如,《十面埋伏》的许多场景,是武,更是舞。依然是唯美的精心制作,《十面埋伏》开首一场,章子怡与刘德华“以舞会武”,可进入新经典之列:刘德华用豆子击鼓,章子怡扬起水袖鸣鼓,一静接一动,将舞蹈的曼妙与武术力度的铿锵融为一体,拍出舞一般的比武,展示了中国武打的美感,悦目而典雅。随后章子怡、金城武二人在花地上被官兵围捕,一逼一退,镜头有韵律地移动,引发出双人舞与集体舞互动的节奏,颇有舞剧精彩舞段的韵味。
张艺谋导演对舞蹈情有独钟,他的艺术触角,从银幕直接延伸到了舞蹈的舞台。他参与创作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虽褒贬不一,但因他的参与,在艺术表现上确实有新的拓展。诚如舞蹈对电影语言的拓展,电影技巧的引入,对舞蹈表现也带来了新的境界。如何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通过蒙太奇的节奏与结构,通过形式化的视听语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感情,这是电影表现的本质。移花接木,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则转变成了舞台手段的体现。正如张艺谋所说:“中国芭蕾要发展,应该‘走出来’,打破原有的模式,吸纳更多的表现形式与更多的各方人才,强化与注重其社会效果,与大量的观众发生更直接的交流与关联。否则谈不到生存,更谈不到发展”。
四 电影是舞蹈艺术走向大众的一种途径
电影舞蹈以其完整的故事情节、美妙的音乐效果、优雅诙谐的舞姿以及特殊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教育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和接受,成为舞蹈艺术普及传播的方法之一。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别人认识生活,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电影舞蹈传播与普及有助于人们开拓视野和提升艺术修养,是人们开阔舞蹈艺术视野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平台”。
通过电影舞蹈,使人们不仅学习舞蹈知识和舞蹈艺术的风格特点,对于电影和舞蹈相关的历史、人文、风俗有进一步的了解,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引发人们对艺术美、对美的本质等做哲学层面的思考。人们感动于张艺谋摄影的电影《黄土地》中安塞腰鼓宏大的气势,粗旷豪放的舞姿、整齐划一的动作,更对其激情澎湃的音效而震撼。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舞蹈与电影的完美结合。以至于《黄土地》大大的加速了安塞腰鼓的大众普及速度,老百姓们哪个不会“扭一扭”?通过电影对舞蹈艺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了舞蹈,学习舞蹈,喜欢上了舞蹈,痴迷于舞蹈。借助电影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舞蹈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对舞蹈的普及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最近30年来,舞蹈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从通过电影对舞蹈单纯地欣赏到模仿参与,舞蹈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走向生活,走向大众。
舞蹈通过电影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心中有阳光,你所在之处,便会是你的舞台。舞蹈通过电影告诉我们,音乐飞扬之际,每一场舞蹈,都像是瞬间即逝却又燃烧不息的生命之火,是灵魂深处最美丽的诗歌。舞蹈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交流方式,也是宣泄情感前最有效的热身运动。再向回追溯,跳舞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这种禀赋。有少数人则是听见了自己身体里的声音,这声音说,他想动,随着音乐而舞动。一定意义上讲,舞蹈是人的一种乡音,所以在人的艺术生活中,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舞蹈的影子和启迪。
舞蹈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电影中的舞蹈作为舞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特有的时间性、空间性以及主题性,尤其是电影主题对电影舞蹈欣赏有着很强的导向性,特别是优秀的电影作品在电影舞蹈的运用,和电影主题间是相得益彰的。
参考文献:
[1] 王克芬:《中国舞蹈词典》,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2] 胡彦殊:《困境中的舞者——以几个“舞蹈”段落为例探讨贾樟柯电影的表述策略》,《电影文学》,2007年第6期。
[3] 蓝文:《张艺谋电影中的舞蹈艺术浅析》,《作家》,2009年第10期。
[4] 李晓红:《课堂因你而精彩——浅谈电影舞蹈鉴赏教学》,《电影评介》,2008年第23期。
作者简介:符姗姗,女,1962—,湖南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和管理,工作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