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河南三弦书的演出活动出现了萧条的现状。河南三弦书的变迁不是反常的现象,因为它不仅属于传统,也应该属于现代,所以,我们应该接受三弦书所发生的文化功能的转变,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其发展,让三弦书弹唱不断地进行,这样,我们才能让民族的文化保存其“历史的记忆”,让这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合理地得到利用,并且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河南;三弦书;发展现状;传承
一、河南三弦书三弦书的发展现状
河南三弦书因三弦为其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南阳地区称三弦铰子书,尉氏、兰考一带叫仪封三弦,洛阳地区加入扬琴伴奏后称洛阳琴书,豫北安阳则叫三弦平。流行河南全省及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三弦平,因主要唱三弦书中的平调而得名。流行于豫北汤阴、浚县、安阳、濮阳一带,清未余福泉(1886-1960)较有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阳三弦书迅速得到复苏与发展,一批三弦书艺人参加专业三弦书团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专业三弦书团队采取集中培训、跟团学艺和以师带徒等办法,培养了一批三弦书新秀。他们除继承传统演唱武段子、带武身子(武术动作)外,还在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如注意唱腔的婉转抒情和表演的细腻优美,增添服饰化妆和伴奏乐器等,方城、南阳的艺人还将三弦的和弦伴奏改为随腔伴奏,收到了良好效果。尤其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他们打破了传统唱腔的程式化局限。创制新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省各地举办三弦书学习班时,均学唱南阳三弦书。
1977年后,随着传统曲(书)目的开放。民间三弦书演出活动重新活跃,但演出武段子的女演员后继乏人。为拯救三弦书艺术,南阳地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对三弦书传统曲(书)目进行了挖掘搜集,同时,南阳地区文化局连续举办八次不同规模的三弦书会(调)演,在会演期间的座谈中,认为三弦书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诸多艺术技巧未能得到全面继承和发展,尤其女演员的培养存在着缺陷。而民间的职业艺人又缺乏艺术革新。随着专业三弦书团队的减少和缺乏有影响的演员与作品,三弦书的演出活动也越来越少。
二、河南三弦书三弦书的传承
(一)让年轻的三弦书人关注三弦书
传统与创新永远是众多文艺门类持续的话题。近几年,一批怀揣着理想、怀揣着激情的“80后”、“90后”投身三弦书事业,他们勇于借鉴和吸收姊妹艺术,努力尝试新内容新形式新手段,有的甚至成了文化时尚、生活时尚的代言。然而热闹后,越来越多年轻的三弦书人开始意识到自身艺术把握的偏差和舞台技巧的稚嫩,传统不断被重视、关注起来。
(二)促进三弦书产业的协调发展
随着经营性三弦书文化市场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扩张的同时,许多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对此,有的三弦书产业经营者将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引入日常经营,有的还通过企业化的运作不断扩大产业的规模和影响,获得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地区发展不均衡、作品权益保障、人才流动不规范等问题,不少三弦书产业的研究者、经营人开始谋划更有利于整个三弦书产业协调发展、资源共享的办法和途径。
(三)推进三弦书理论评论和教育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界和各级部门都在推进三弦书理论评论和教育研究工作上做出了积极努力,三弦书理论评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高峰论坛、学术研讨等形式,为三弦书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极大帮助。与此同时,三弦书的教育研究工作也在积极地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框架在有条不紊地规划,教育教材和教学模式在扎实有序地编制。
结合当前三弦书艺术的实际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以更崇高的艺术标准和艺术追求来推动三弦书事业发展。今天,当我们努力地迈进市场、直面观众时,娱乐化、庸俗化似乎已经是躲不过的困惑和现实,开放的、活跃的艺术文化是应该倡导和支持的,可有些现象必须进行反思。有社会责任感的三弦书人应该旗帜鲜明地将“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作为遵从和坚持的核心价值,用正面的、积极的、智慧的作品来吸引和回报观众,充分发挥三弦书艺术娱人和育人相辅相成的艺术特点。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也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确定严格的奖惩办法,尤其是对于一些不良现象和苗头要进行坚决的制止。
二是继续加强传统曲种、曲目的挖掘整理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口迁徙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普及,许多三弦书曲种赖以存续的土壤、语境变得狭窄。首先应强调保护先行,切不可因为某种形式生存状态良好、市场前景广阔便忽视或者漠视对它的挖掘和整理,默许任意的拆解经典、胡乱改编,而应当借助较好的生存状况,尽快地开展全面的保护和传承;其次要确立以“人”为核心的保护模式,围绕着“人”尤其是老艺人,开展长期的采访、研究、整理,确保挖掘整理的效果。
三是持续推进创作人才的培养和精品力作的打磨。要解决创作人才的缺乏,就必须在培养方式方法上找个更好的突破口,重视如何引导创作者“接地气”,只有知道观众想要什么,才能为作品找到扎实的根基。在推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规范有序的作品交流、交易、共享的平台,使作品与演出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机制,让有潜力的作品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真正成为“精品”。针对一些随意将他人作品“拿来主义”的现象,还应该加快普及权益保护的意识,完善权益保护相关政策法规,为健康的三弦书产业发展创造好的氛围。
(四)沁州三弦书艺术发展的启发
2012年沁州获得“中国三弦书之乡”的荣耀,为古老的沁州大地增添了光彩,也为沁县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近年来,在沁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沁州三弦书”这棵古树再发新芽,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推动当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再生动力。
作为“重头戏”的沁州三弦书,沁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让其在传承中进一步发扬光大,相继出台了《沁州三弦书保护和传承实施方案》、《中国三弦书之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机构,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政府副县长郭爱斌主抓三弦书之乡建设工作,并责成县委宣传部、县文化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策划、组织及督促落实。2009年以来,沁县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善,改造了沁州剧院,规划建设了集室内说唱、创作编排以及室外露天书场为一体的“沁州三弦书广场”,县内13个乡镇文化站、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30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以及县城西湖公园、南湖公园等文化广场都是三弦书活动场所,全县各类三弦书活动场所达到330多处;不断加强民间组织建设,组建成立了沁县三弦书家协会,网罗了全县百余名三弦书工作者、三弦书演员、三弦书爱好者以及三弦书迷。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沁县积极尝试和探索,大力培养三弦书新人,近年来,开展了“三弦书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深入学校和社区、农村进行讲课教唱三弦书,将三弦书培训纳入全县基层宣传文化员培训班课程,形成了学习说唱三弦书的浓厚氛围。
综上所述,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状态,沁州政府对地方文化三弦书的提升和宣传,使三弦书成了推动旅游发展的文化资源,成了宣传历史的文化窗口。一种民间文艺形式特征的变迁不是反常的现象,因为它不仅属于传统,也应该属于现代,所以,我们应该接受三弦书所发生的文化功能的转变,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其发展,让三弦书弹唱不断地进行,这样,我们才能让民族的文化保存其“历史的记忆”,让这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合理地得到利用。
关键词:河南;三弦书;发展现状;传承
一、河南三弦书三弦书的发展现状
河南三弦书因三弦为其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南阳地区称三弦铰子书,尉氏、兰考一带叫仪封三弦,洛阳地区加入扬琴伴奏后称洛阳琴书,豫北安阳则叫三弦平。流行河南全省及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三弦平,因主要唱三弦书中的平调而得名。流行于豫北汤阴、浚县、安阳、濮阳一带,清未余福泉(1886-1960)较有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阳三弦书迅速得到复苏与发展,一批三弦书艺人参加专业三弦书团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专业三弦书团队采取集中培训、跟团学艺和以师带徒等办法,培养了一批三弦书新秀。他们除继承传统演唱武段子、带武身子(武术动作)外,还在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如注意唱腔的婉转抒情和表演的细腻优美,增添服饰化妆和伴奏乐器等,方城、南阳的艺人还将三弦的和弦伴奏改为随腔伴奏,收到了良好效果。尤其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他们打破了传统唱腔的程式化局限。创制新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省各地举办三弦书学习班时,均学唱南阳三弦书。
1977年后,随着传统曲(书)目的开放。民间三弦书演出活动重新活跃,但演出武段子的女演员后继乏人。为拯救三弦书艺术,南阳地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对三弦书传统曲(书)目进行了挖掘搜集,同时,南阳地区文化局连续举办八次不同规模的三弦书会(调)演,在会演期间的座谈中,认为三弦书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诸多艺术技巧未能得到全面继承和发展,尤其女演员的培养存在着缺陷。而民间的职业艺人又缺乏艺术革新。随着专业三弦书团队的减少和缺乏有影响的演员与作品,三弦书的演出活动也越来越少。
二、河南三弦书三弦书的传承
(一)让年轻的三弦书人关注三弦书
传统与创新永远是众多文艺门类持续的话题。近几年,一批怀揣着理想、怀揣着激情的“80后”、“90后”投身三弦书事业,他们勇于借鉴和吸收姊妹艺术,努力尝试新内容新形式新手段,有的甚至成了文化时尚、生活时尚的代言。然而热闹后,越来越多年轻的三弦书人开始意识到自身艺术把握的偏差和舞台技巧的稚嫩,传统不断被重视、关注起来。
(二)促进三弦书产业的协调发展
随着经营性三弦书文化市场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扩张的同时,许多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对此,有的三弦书产业经营者将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引入日常经营,有的还通过企业化的运作不断扩大产业的规模和影响,获得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地区发展不均衡、作品权益保障、人才流动不规范等问题,不少三弦书产业的研究者、经营人开始谋划更有利于整个三弦书产业协调发展、资源共享的办法和途径。
(三)推进三弦书理论评论和教育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界和各级部门都在推进三弦书理论评论和教育研究工作上做出了积极努力,三弦书理论评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高峰论坛、学术研讨等形式,为三弦书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极大帮助。与此同时,三弦书的教育研究工作也在积极地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框架在有条不紊地规划,教育教材和教学模式在扎实有序地编制。
结合当前三弦书艺术的实际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以更崇高的艺术标准和艺术追求来推动三弦书事业发展。今天,当我们努力地迈进市场、直面观众时,娱乐化、庸俗化似乎已经是躲不过的困惑和现实,开放的、活跃的艺术文化是应该倡导和支持的,可有些现象必须进行反思。有社会责任感的三弦书人应该旗帜鲜明地将“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作为遵从和坚持的核心价值,用正面的、积极的、智慧的作品来吸引和回报观众,充分发挥三弦书艺术娱人和育人相辅相成的艺术特点。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也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确定严格的奖惩办法,尤其是对于一些不良现象和苗头要进行坚决的制止。
二是继续加强传统曲种、曲目的挖掘整理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口迁徙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普及,许多三弦书曲种赖以存续的土壤、语境变得狭窄。首先应强调保护先行,切不可因为某种形式生存状态良好、市场前景广阔便忽视或者漠视对它的挖掘和整理,默许任意的拆解经典、胡乱改编,而应当借助较好的生存状况,尽快地开展全面的保护和传承;其次要确立以“人”为核心的保护模式,围绕着“人”尤其是老艺人,开展长期的采访、研究、整理,确保挖掘整理的效果。
三是持续推进创作人才的培养和精品力作的打磨。要解决创作人才的缺乏,就必须在培养方式方法上找个更好的突破口,重视如何引导创作者“接地气”,只有知道观众想要什么,才能为作品找到扎实的根基。在推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规范有序的作品交流、交易、共享的平台,使作品与演出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机制,让有潜力的作品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真正成为“精品”。针对一些随意将他人作品“拿来主义”的现象,还应该加快普及权益保护的意识,完善权益保护相关政策法规,为健康的三弦书产业发展创造好的氛围。
(四)沁州三弦书艺术发展的启发
2012年沁州获得“中国三弦书之乡”的荣耀,为古老的沁州大地增添了光彩,也为沁县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近年来,在沁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沁州三弦书”这棵古树再发新芽,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推动当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再生动力。
作为“重头戏”的沁州三弦书,沁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让其在传承中进一步发扬光大,相继出台了《沁州三弦书保护和传承实施方案》、《中国三弦书之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机构,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政府副县长郭爱斌主抓三弦书之乡建设工作,并责成县委宣传部、县文化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策划、组织及督促落实。2009年以来,沁县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善,改造了沁州剧院,规划建设了集室内说唱、创作编排以及室外露天书场为一体的“沁州三弦书广场”,县内13个乡镇文化站、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30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以及县城西湖公园、南湖公园等文化广场都是三弦书活动场所,全县各类三弦书活动场所达到330多处;不断加强民间组织建设,组建成立了沁县三弦书家协会,网罗了全县百余名三弦书工作者、三弦书演员、三弦书爱好者以及三弦书迷。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沁县积极尝试和探索,大力培养三弦书新人,近年来,开展了“三弦书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深入学校和社区、农村进行讲课教唱三弦书,将三弦书培训纳入全县基层宣传文化员培训班课程,形成了学习说唱三弦书的浓厚氛围。
综上所述,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状态,沁州政府对地方文化三弦书的提升和宣传,使三弦书成了推动旅游发展的文化资源,成了宣传历史的文化窗口。一种民间文艺形式特征的变迁不是反常的现象,因为它不仅属于传统,也应该属于现代,所以,我们应该接受三弦书所发生的文化功能的转变,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其发展,让三弦书弹唱不断地进行,这样,我们才能让民族的文化保存其“历史的记忆”,让这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合理地得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