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25年,互联网是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但目前正面临不小的挑战,用户红利逐渐消失,上市企业股价“跌跌不休”,甚至出现“泡沫破裂”等悲观的说法。不少互联网企业把人工智能视为救命稻草,以及不容错失的新赛道,纷纷投入重金,广罗人才,押注AI。那么,AI和互联网的结合,进展如何,挑战又何在?
3年来,随着国家战略和政策的陆续出台,新一代AI成为创新创业的战略性领域。产业政策重點关注计算机视觉、语音和语言、机器人和多智能体系统等领域,并推动对基础AI研究进行长期投资。BAT自然不甘人后,但发展重点不尽相同。
百度侧重技术平台建设,打造了Apollo和DuerOS两大平台,其中Apollo是自动驾驶平台,DuerOS是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开放平台。百度希望,基于DuerOS平台与国内家电制造商、芯片和服务提供商构建生态合作关系,基于Apollo平台与汽车制造商合作构建智能驾驶生态。
阿里的强项是电商,在电商领域AI技术已经渗透至各个环节,还聚焦阿里云、城市大脑、辅助驾驶、图像识别等关键技术,意图把AI技术应用于城市、工业、零售、金融、汽车、家庭等更加广阔的空间。
腾讯则基于强大的用户基础,开发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语音合成、音频指纹、语义理解、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为1 000个合作伙伴赋能。可以说,BAT的大量投入,推动了产业发展,使得AI技术在更多创新领域得到推广。
然而,要决胜智能时代还必须跨越技术与业务的鸿沟。新一代AI技术必须与实体经济相融合,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才能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以AI芯片为例,地平线和寒武纪之所以成为明星企业,就是主动和场景相结合,广泛应用到汽车等行业,推动智能驾驶的发展。旷视科技等视觉科技企业,也是因为在安防等领域得到有效应用,才被投资圈所追捧。
但有些技术与应用的结合,难度远超预期。例如IBM,投入巨资研发智能医疗模式,成立了Watson部门,先后收购若干家智慧医疗企业,其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一度表现出颠覆性的潜力。然而,IBM的智慧医疗技术,迄今都无法与现行的医疗系统无缝融合,医疗产品难以商业化应用,智能医疗服务与设想仍有很大差距。到目前为止,监管机构仅批准了少数AI医疗设备,主要聚焦在图像诊断领域,更多作为医生的助手。成立仅仅3年,IBM Watson就宣布大幅裁员,“AI+医疗”的泡沫,似乎将被戳破。
现实证明,AI技术对于医生的替代,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技术与业务之间的鸿沟,尚难逾越。这个巨大挫折,对其他投身AI的中外互联网企业,无疑是记警钟:携互联网之声势,未必能在AI领域所向披靡。
比如腾讯,虽陆续进入视觉处理、云计算、智能驾驶等领域,但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尚需时日。互联网企业以往的成功更多基于颠覆,是建立在对实体经济的“替代”上,但自己对实体场景的理解,未必入木三分。而目前,AI能获取最大效能的,恰恰是在实体领域。所以,互联网企业要想在AI领域大显身手,需摒弃颠覆思维,拥抱“赋能”思维。
未来,互联网企业的AI布局要不断寻找应用领域,帮助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在服务业领域,互联网企业将推动支付、区块链、零售、电子商务和教育转型,帮助生产型企业实现智能服务。以智能家电为例,互联网企业的AI技术可以助力制造企业,生产智能产品,打造智能家居生态。
目前,互联网企业正向生产领域延伸,整合企业内部各个价值链环节,服务于价值创造目标,形成满足行业需求的智能制造方案。阿里云、腾讯云等帮助企业收集数据,管理数据,然后利用智能化工具从数据资产中挖掘出数据洞察。唯有推动新兴技术与传统业务的真正融合,互联网企业才能利用AI技术创造出新的用户价值,从而拥有更稳固的估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