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
王笑梅,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校长,通州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名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最美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儿童生命语文”创立者。连续主持江苏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其中,“儿童生命语文的实践与探索”课题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应邀到北京、上海、新疆等20多个省市执教公开课、做专题讲座,撰写了100多篇论文,计70多万字,散见于《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期刊,已出版个人专著。
·讲 述·
30多年教育之旅,充满劳绩,也充满诗意。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每一个深夜都是一次充实的回味。蓦然回首,梦想花开,一路风景。
记得刚走上讲台时,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十八九岁的我们自然成为各种实验课的主力。我工作的第一年就开始面向全市300多名青年教师执教公开课。随后,组内研究课、校内示范课、市级竞赛课接踵而至。每次公开课,都是一次“涅槃”。最痛苦的是每次试教后的“会诊”,教学权威们聚在一起,不留情面地轮番轰炸,我常常被批得面红耳赤。但是,最幸福的也是每次“会诊”,一个点子就是一种思想,一个方法就是一次启迪,师父们倾情传授,毫无保留。在每次“会诊”过程中,面对扑面而来的众多信息,如何筛选、整合、提炼,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在这样千锤百炼的考验中,我的教学基本功得到了扎实的训练。
非常幸运的是,在工作的第三個年头,我加入了李吉林老师所带领的情境教学实验班,从此有了跟名师李吉林老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情境教学的丰富内涵以及生动形式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心。怀着对名师的仰慕,我从一招一式开始模仿,从一点一滴进行解读,潜移默化之中,情境教学的思想已经在我内心深处扎下了根。慢慢地,我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展实验:低年级“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并进,探索小学语文提前读写的路径;中高年级大单元组合教学,通过知识链接迁移学习能力;开展野外情境系列活动,丰富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提升孩子自由流畅的表达能力……从“教室小课堂”到“天地大课堂”,演绎着教改实验的别样风景。
和很多教师一样,我的专业成长也曾一度处于高原期,困顿窘迫,徘徊不前。2006年,南通市教育局在全市启动了“名师第一梯队培养工程”。当时已是特级教师的我,见此机会,迅速丢下包袱,自我加压,和其他优秀教师一起展开了角逐,封闭备课、抽签上课、论文答辩……历时一天半的PK,通过专家打分、测评、考察,我最终得以入选。于是,我的专业发展开始有了导师团的直接指导。完成个人发展计划,确定研究课题,开辟个人博客,定期参加会课,定期提交论文……“以培养名师成就教育”,梯队浓厚的学习氛围深深地刺激了我,我对自己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更加明确的成长目标……
2011年,我幸运地成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于是,我进入了一个名家大师汇聚的学术圈。杨九俊、金生鈜、董洪亮、孙孔懿、周川……每一个导师都是那么的渊博……薛法根、祝禧……每一个同学都是那么的出色。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我收获了友谊,学到了扎实的业务知识,离理想教育的境界又近了一步。从杨九俊院长到朱嘉耀团长,导师们叮嘱最多的就是“名师,应该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师,最重要的是‘独特’和‘灵性’”。受此点化,我对自己多年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提升。我提出了“生命语文‘我’课堂”的语文教学模式。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加生动的学习资源,我结合江海地域文化,精心策划了“水趣”“树趣”“苇趣”“筝趣”“农趣”“捕趣”“采趣”“割趣”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作为一校之长,我从女性视角出发,又提出了“管理若水”这一理念……
而在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也收获了许多荣誉。2015年4月14日,作为全国中小学唯一一名校长代表,我参加了刘延东副总理主持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座谈会”。我在会上的发言也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的多次点赞。所有这些荣誉,对我个人又是新的鼓励,新的鞭策。30年杏坛生涯,往前看,路漫漫兮……■
王笑梅,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校长,通州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名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最美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儿童生命语文”创立者。连续主持江苏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其中,“儿童生命语文的实践与探索”课题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应邀到北京、上海、新疆等20多个省市执教公开课、做专题讲座,撰写了100多篇论文,计70多万字,散见于《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期刊,已出版个人专著。
·讲 述·
30多年教育之旅,充满劳绩,也充满诗意。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每一个深夜都是一次充实的回味。蓦然回首,梦想花开,一路风景。
记得刚走上讲台时,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十八九岁的我们自然成为各种实验课的主力。我工作的第一年就开始面向全市300多名青年教师执教公开课。随后,组内研究课、校内示范课、市级竞赛课接踵而至。每次公开课,都是一次“涅槃”。最痛苦的是每次试教后的“会诊”,教学权威们聚在一起,不留情面地轮番轰炸,我常常被批得面红耳赤。但是,最幸福的也是每次“会诊”,一个点子就是一种思想,一个方法就是一次启迪,师父们倾情传授,毫无保留。在每次“会诊”过程中,面对扑面而来的众多信息,如何筛选、整合、提炼,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在这样千锤百炼的考验中,我的教学基本功得到了扎实的训练。
非常幸运的是,在工作的第三個年头,我加入了李吉林老师所带领的情境教学实验班,从此有了跟名师李吉林老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情境教学的丰富内涵以及生动形式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心。怀着对名师的仰慕,我从一招一式开始模仿,从一点一滴进行解读,潜移默化之中,情境教学的思想已经在我内心深处扎下了根。慢慢地,我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展实验:低年级“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并进,探索小学语文提前读写的路径;中高年级大单元组合教学,通过知识链接迁移学习能力;开展野外情境系列活动,丰富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提升孩子自由流畅的表达能力……从“教室小课堂”到“天地大课堂”,演绎着教改实验的别样风景。
和很多教师一样,我的专业成长也曾一度处于高原期,困顿窘迫,徘徊不前。2006年,南通市教育局在全市启动了“名师第一梯队培养工程”。当时已是特级教师的我,见此机会,迅速丢下包袱,自我加压,和其他优秀教师一起展开了角逐,封闭备课、抽签上课、论文答辩……历时一天半的PK,通过专家打分、测评、考察,我最终得以入选。于是,我的专业发展开始有了导师团的直接指导。完成个人发展计划,确定研究课题,开辟个人博客,定期参加会课,定期提交论文……“以培养名师成就教育”,梯队浓厚的学习氛围深深地刺激了我,我对自己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更加明确的成长目标……
2011年,我幸运地成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于是,我进入了一个名家大师汇聚的学术圈。杨九俊、金生鈜、董洪亮、孙孔懿、周川……每一个导师都是那么的渊博……薛法根、祝禧……每一个同学都是那么的出色。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我收获了友谊,学到了扎实的业务知识,离理想教育的境界又近了一步。从杨九俊院长到朱嘉耀团长,导师们叮嘱最多的就是“名师,应该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师,最重要的是‘独特’和‘灵性’”。受此点化,我对自己多年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提升。我提出了“生命语文‘我’课堂”的语文教学模式。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加生动的学习资源,我结合江海地域文化,精心策划了“水趣”“树趣”“苇趣”“筝趣”“农趣”“捕趣”“采趣”“割趣”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作为一校之长,我从女性视角出发,又提出了“管理若水”这一理念……
而在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也收获了许多荣誉。2015年4月14日,作为全国中小学唯一一名校长代表,我参加了刘延东副总理主持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座谈会”。我在会上的发言也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的多次点赞。所有这些荣誉,对我个人又是新的鼓励,新的鞭策。30年杏坛生涯,往前看,路漫漫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