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近4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在采编新闻、做好报道工作的同时,对新闻事业史、尤其是报业史也颇有兴趣。上世纪80年代,我奉派支援《西藏日报》工作期间,通过访问西藏老报人、藏族学者和寺庙高僧,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西藏的第一份现代报纸,是于清朝晚期在拉萨创办的《西藏白话报》。在一位藏族朋友的帮助下,我还得以到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查看了该会收藏的一份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八月下旬印刷的《西藏白话报》,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西藏白话报》,弥足珍贵。
《西藏白话报》是清政府最后一任驻藏大臣联豫创办的,当时的驻藏帮办大臣张荫棠也为创办这份报纸出了不少力。联豫是满洲正黄旗人,张荫棠是汉人。两人都是洋务派,出使过欧美不少国家,接受了西方文明,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联豫被派为驻藏帮办大臣,翌年接替昏聩无能的有泰任驻藏大臣。张荫棠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奉派入藏查办案件,并任驻藏帮办大臣。两人在任时,在西藏推行了编练新军,改革官制,创办汉藏文传习所,成立印书局,建立初级小学和武备学堂等一系列新政,都主张在西藏创办白话报纸以启迪民智。张荫棠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就上书光绪提出了在西藏创办白话报纸的必要性。联豫在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四月给皇帝的奏折中,更对创办《西藏白话报》的宗旨及有关事宜作了详细说明。奏折中说:“奴才详察藏中人士锢蔽已深,欲事开通,难求速效。因思渐开民智,莫善于白话报,与其开导以唇舌,实难家喻而户晓,不如启发以俗话,自可默化于无形。奴才现已于藏中开设白话报馆一所,参仿四川旬报及各省官报办理,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通篇全译唐古忒(西藏)文字,取其便于番民览阅。商之该商上噶勒丹池巴等,亦甚踊跃赞成,并将前藏僧俗各官花名开单关阅,请先派销约计三百余分,其自我购阅者,尚不在内。适查办大臣张荫棠带来石印机器一付,旋将第一期本报,由奴才捐廉印刷发送,探悉番情,均甚乐观。现已专差赴嘎里嘎达(即印度加尔各答)添购机器,不日可到。其中如有不甚恰当之处,力事改良,以期用笔代舌,开化迷信。将来文明渐进,购买自多,庶成知外国情形,举一切新政,似尚不无裨益。”
从联豫的奏折中可以看出,《西藏白话报》大体创办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四月,是仿照内地各省官报形式的藏文白话通俗报纸,为石印的旬报,每期发行300多份。
我在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见到的《西藏白话报》,是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八月下旬出版印刷的一期报纸。该期报纸和我国内地早期的报纸样式一样,呈书册状。这期报纸共7页,用进口的白色优质机制纸印刷装订,每页长34.5厘米、宽21.5厘米。首页为封面,封面正中用红、蓝双色勾勒套印了一个长方形的框。上部自左至右印有蓝色的汉藏两种文字的“西藏白话报”,下部正中印有红色团龙一条,四角饰云纹。方框右边印有墨书汉文“宣统二年八月下旬第二十一期”13个字。末页为该报的一些说明文字,用汉藏两种文字印刷,字迹虽有些模糊,但基本可以辨认。说明文字是:“本报系每十日出版一本,每本收藏圆一枚,每月三本,每年三十本……
中间5页为正文,全部为黑墨油印的藏文行书,其内容有江孜警察学校将于八月二十日开学等西藏新闻,黑龙江、江西两省局部地区遭受水灾,清政府拨出白银赈济灾民;广东对修建粤汉铁路的经费预算进行审查;北京将开办一所公安学校,中学生可报名参加考试等内地新闻,南洋举办博览会等国际新闻,四川总督赵尔丰请求清政府为逝世的热心办学的陈老师在其家乡为其建立牌坊,为后人树立榜样的社会新闻。还刊登有有关开垦荒地、开辟商埠等方面的消息,并刊登有介绍古代人怎样饲养牲畜,怎样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正文共有各类报道15条。
1911年辛亥革命后,西藏局面一度十分混乱,《西藏白话报》也随之停刊了,联豫于1912年离藏返回北京。
《西藏白话报》是西藏现代报纸的开山之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之一,对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报业历史和西藏报业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现存的宣统二年八月下旬出版的第二十一期《西藏白话报》,引起了报业史学者的重视。
编校:张红玲
《西藏白话报》是清政府最后一任驻藏大臣联豫创办的,当时的驻藏帮办大臣张荫棠也为创办这份报纸出了不少力。联豫是满洲正黄旗人,张荫棠是汉人。两人都是洋务派,出使过欧美不少国家,接受了西方文明,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联豫被派为驻藏帮办大臣,翌年接替昏聩无能的有泰任驻藏大臣。张荫棠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奉派入藏查办案件,并任驻藏帮办大臣。两人在任时,在西藏推行了编练新军,改革官制,创办汉藏文传习所,成立印书局,建立初级小学和武备学堂等一系列新政,都主张在西藏创办白话报纸以启迪民智。张荫棠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就上书光绪提出了在西藏创办白话报纸的必要性。联豫在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四月给皇帝的奏折中,更对创办《西藏白话报》的宗旨及有关事宜作了详细说明。奏折中说:“奴才详察藏中人士锢蔽已深,欲事开通,难求速效。因思渐开民智,莫善于白话报,与其开导以唇舌,实难家喻而户晓,不如启发以俗话,自可默化于无形。奴才现已于藏中开设白话报馆一所,参仿四川旬报及各省官报办理,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通篇全译唐古忒(西藏)文字,取其便于番民览阅。商之该商上噶勒丹池巴等,亦甚踊跃赞成,并将前藏僧俗各官花名开单关阅,请先派销约计三百余分,其自我购阅者,尚不在内。适查办大臣张荫棠带来石印机器一付,旋将第一期本报,由奴才捐廉印刷发送,探悉番情,均甚乐观。现已专差赴嘎里嘎达(即印度加尔各答)添购机器,不日可到。其中如有不甚恰当之处,力事改良,以期用笔代舌,开化迷信。将来文明渐进,购买自多,庶成知外国情形,举一切新政,似尚不无裨益。”
从联豫的奏折中可以看出,《西藏白话报》大体创办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四月,是仿照内地各省官报形式的藏文白话通俗报纸,为石印的旬报,每期发行300多份。
我在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见到的《西藏白话报》,是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八月下旬出版印刷的一期报纸。该期报纸和我国内地早期的报纸样式一样,呈书册状。这期报纸共7页,用进口的白色优质机制纸印刷装订,每页长34.5厘米、宽21.5厘米。首页为封面,封面正中用红、蓝双色勾勒套印了一个长方形的框。上部自左至右印有蓝色的汉藏两种文字的“西藏白话报”,下部正中印有红色团龙一条,四角饰云纹。方框右边印有墨书汉文“宣统二年八月下旬第二十一期”13个字。末页为该报的一些说明文字,用汉藏两种文字印刷,字迹虽有些模糊,但基本可以辨认。说明文字是:“本报系每十日出版一本,每本收藏圆一枚,每月三本,每年三十本……
中间5页为正文,全部为黑墨油印的藏文行书,其内容有江孜警察学校将于八月二十日开学等西藏新闻,黑龙江、江西两省局部地区遭受水灾,清政府拨出白银赈济灾民;广东对修建粤汉铁路的经费预算进行审查;北京将开办一所公安学校,中学生可报名参加考试等内地新闻,南洋举办博览会等国际新闻,四川总督赵尔丰请求清政府为逝世的热心办学的陈老师在其家乡为其建立牌坊,为后人树立榜样的社会新闻。还刊登有有关开垦荒地、开辟商埠等方面的消息,并刊登有介绍古代人怎样饲养牲畜,怎样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正文共有各类报道15条。
1911年辛亥革命后,西藏局面一度十分混乱,《西藏白话报》也随之停刊了,联豫于1912年离藏返回北京。
《西藏白话报》是西藏现代报纸的开山之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之一,对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报业历史和西藏报业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现存的宣统二年八月下旬出版的第二十一期《西藏白话报》,引起了报业史学者的重视。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