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性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可以使课堂变得诙谐幽默,能够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进行有效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让语文老师的教学风格富有艺术性,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思考与学习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艺术性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艺术性。”小学语文教学有很高的艺术性,语文教学决定着学生对古今中外传统文化的热爱。因此,语文教学要想吸引学生的眼球就必须讲究艺术性。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可以使课堂变得诙谐幽默,能够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注意力集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讲课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欲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感投入到教学当中去。课堂导入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钥匙,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源泉。因此,教师设计一段具有艺术性的导语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学《等我也有了胡子》一文时,我这样导言:同学们,你们心中都有一个愿望,下面就把你的愿望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这时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我的愿望是长大了当一名辛勤的园丁,培育祖国的桃李;有的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军人,保卫祖国的边防哨所;有的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为更多的患者治病。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我顺水推舟引出今天的课题:同学们的愿望都很好,希望你们长大了实现美好的愿望。那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主人,他的愿望和你们可不一样,我们看看他的愿望是什么好吗?于是老师板题《等我也有了胡子》。这时学生面对文题质疑,主人为什们要长胡子呀,他有了胡子后要做什么呢?这样,使得想读课文的欲望很强,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二、课堂提问要有技巧性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最佳时机来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激活学生创新火花的生长点。有了积极的思考才能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有了质疑问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生成拓展和延伸。思由疑而起,疑必有思,思才会促进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良好思考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有高超的提问技巧。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让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是什么力量让父亲能够坚持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儿子又是怎样坚持的?他们心中的信念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读文感悟思考。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父子情深,父亲太爱自己的儿子了,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他坚持挖下去,一定要救出自己的儿子。教师只有做到了艺术性的提问,才能启发诱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产生思想上的火花碰撞,心灵的沟通。
  三、课堂调控要有应变力
  钟启泉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教学中难免出现冷场的状态,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采取灵活机智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时,有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书中写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骑着牛儿来往,提着灯笼游走。那么牛郎织女为什么不到一起生活呢?”其实这些看上去没什么难度的问题,学生这样一问我真的不知如何回答了。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阅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学生阅读写作背景,根据课前预习自己对诗歌的了解和搜集的知识来讨论探究。知道了郭沫若的这首诗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加以改造加工,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这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痛苦。学生经过了阅读交流理解了这一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让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杨毅.语文教学要讲究艺术性[J].语文学刊,2006(08).
  编辑 王团兰
其他文献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古人早就意识到了“疑”“问”的重要性,提出了“学则须疑,学则贵疑”的主张。当前随着课改的深入,在中学化学课堂
<正> 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腐朽落后的旧社会制度不会自行灭亡,反动的统治阶级也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