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苏北地区,确实有诸多因素对音乐课堂教育有着相当不利的作用,如高考学科的挤压、学校领导的忽视以及场地器材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等等。但是,我想说,这一切都不能成为阻碍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的羁绊。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在教学中永远是主导者,他的作用无可替代。”我想,这当中理所当然的应包括高中音乐教师。
高中音乐课堂是一座桥梁,是一座学生接受音乐熏陶、走进音乐殿堂的桥梁,而高中音乐教师的职责,任何外在因素都不应使其推脱,并且诸多不利因素,恰恰可以成为成就一名优秀的高中音乐教师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适当利用诸多有利因素,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顺应潮流,改变观点,创造有个人特色的音乐课堂;大胆创新,巧用课堂,活化教材,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课堂,让音乐真正与学生的情感血液一起流淌呢?
一、 因校制宜,利用现有资源
现如今,许多高中不重视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方面不肯投资,正常上课应该配备的器材和资料都不齐全,此外,学校还占用课表上应该是音乐课的时间,往往导致常规音乐教学活动形同虚设。有的学校课表上写音乐欣赏课竟然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突击检查!这样,最无辜的受害者当然是这些将成为祖国栋梁的学子们。但是,学校的现状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选择的或者短时间能够改变的,因此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能够从中缓解学校与音乐学科的矛盾,因“校”制宜,用好学校现有的有限资源。
比如有的两星、三星级高中,学校没有钢琴,那么我们可以用风琴或手风琴,再没有就用电子琴;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我们就在班级上;没有电视、影碟机,我们可以用MP4、MP5插上音箱;没有现成的词谱,我们可以自己印发……总之,凡是有条件限制的,我们都可以想办法用替代手段,从而不使音乐课堂的阵地因为缺了啥东西就拱手让给其他学科。
对于那些条件具备的学校,我们更没有理由让音乐课名存实亡。不仅要用好相应的设施、设备,而且还要尽力统筹组合,让这些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 因“科”制宜,汲取课堂灵感
这个想法是笔者听了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后受到的启发。那位语文老师上了柳永的《雨霖铃》,课堂上他选用了邓丽君演唱版本的歌曲,学生很喜欢听,上课的热情也很高。在同一周的音乐课上,笔者跟同学们一起欣赏并学唱了这首歌,结果课堂效果出奇的好。由此看来,这不是学生嫌音乐欣赏课枯燥,而是问题出在我们是否能投其所好,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语文课可以激发音乐课的灵感,那么其他学科呢?我想理科学科或许较难激发灵感,但是文科学科肯定有我们需要的养料。比如历史课,学生学三国两晋我们可以学唱《历史的天空》(原唱:毛阿敏),学明史我们可以学唱《青花瓷》(原唱:周杰伦),学清史我们可以学唱《清官谣》(原唱:戴娆)……要想能够做到这些,我们应加强跟其他学科老师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近况。我想这样做也是双赢的,其他学科的老师也一定乐于与我们沟通。
三、 因“生”制宜,激发学生热情
由于学生的家教背景、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因而教师就某一首乐曲设置的问题往往有些学生热情很高,有些学生兴味索然。我们肯定不可能让整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参与你的教学活动,但是我们应该尽量让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紧跟自己的节奏。
说到底这考验的是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能力。跟文科班的学生我们可以一起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舒曼的钢琴曲《蝴蝶》,可以听王菲、听韩红、听费玉清、听罗大佑等,跟理科班的学生我们可以欣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片段,听蔡琴、听李娜、听刘欢、听滕格尔等。女生多的班级可以欣赏《红楼梦》中的《枉凝眉》《聪明累》《葬花吟》,男生多的班级我们可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临江仙》《水浒》中的《好汉歌》。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进行相应的教学选择,从而激发大多数学生的上课热情。
四、 因“时”制宜,跟紧流行风尚
我们可以结合有意义的日子,也可以结合学生思想状况,更可以结合各种重大的活动选唱流行歌曲。比如:“五四”我们可以唱《二十年后再相会》,国庆节我们可以唱《走进新时代》;在学生考试失误时可以唱《从头再来》,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可以唱《追风少年》;在学雷锋活动月里可以唱《感恩的心》,在爱国主义教育月里可以唱《红旗飘飘》。只要我们让自己的教学更具有时代性、流行性,就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喜欢甚至热爱自己的音乐课堂。
五、 因地制宜,活化教学形式
音乐欣赏没有固定的地方,教室里、操场上、花池边、小路旁……凡是能听到音乐的地方都是课堂。我们可以在广场上排合唱,可以在礼堂里搞卡拉OK比赛;我们可以亲自示范表演,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竞赛;可以在微格教室观看视频录像,也可以在自己班级听录音播放……我们应该学会让学校的每一处角落都能变成自己的音乐欣赏教育的阵地,同时还应该学会让自己的课堂组织形式活起来。我们不求真正的用音乐把所有学生套牢,那不符合实际,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建立起与大多数学生的友好关系,从而引领他们接受音乐的熏陶,走进音乐殿堂,这不仅是在坚守自己的教学阵地,也是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作出自己的努力。
要是我们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都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长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时因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那么我们就不愁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了。
(盐城市第一中学)
高中音乐课堂是一座桥梁,是一座学生接受音乐熏陶、走进音乐殿堂的桥梁,而高中音乐教师的职责,任何外在因素都不应使其推脱,并且诸多不利因素,恰恰可以成为成就一名优秀的高中音乐教师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适当利用诸多有利因素,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顺应潮流,改变观点,创造有个人特色的音乐课堂;大胆创新,巧用课堂,活化教材,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课堂,让音乐真正与学生的情感血液一起流淌呢?
一、 因校制宜,利用现有资源
现如今,许多高中不重视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方面不肯投资,正常上课应该配备的器材和资料都不齐全,此外,学校还占用课表上应该是音乐课的时间,往往导致常规音乐教学活动形同虚设。有的学校课表上写音乐欣赏课竟然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突击检查!这样,最无辜的受害者当然是这些将成为祖国栋梁的学子们。但是,学校的现状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选择的或者短时间能够改变的,因此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能够从中缓解学校与音乐学科的矛盾,因“校”制宜,用好学校现有的有限资源。
比如有的两星、三星级高中,学校没有钢琴,那么我们可以用风琴或手风琴,再没有就用电子琴;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我们就在班级上;没有电视、影碟机,我们可以用MP4、MP5插上音箱;没有现成的词谱,我们可以自己印发……总之,凡是有条件限制的,我们都可以想办法用替代手段,从而不使音乐课堂的阵地因为缺了啥东西就拱手让给其他学科。
对于那些条件具备的学校,我们更没有理由让音乐课名存实亡。不仅要用好相应的设施、设备,而且还要尽力统筹组合,让这些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 因“科”制宜,汲取课堂灵感
这个想法是笔者听了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后受到的启发。那位语文老师上了柳永的《雨霖铃》,课堂上他选用了邓丽君演唱版本的歌曲,学生很喜欢听,上课的热情也很高。在同一周的音乐课上,笔者跟同学们一起欣赏并学唱了这首歌,结果课堂效果出奇的好。由此看来,这不是学生嫌音乐欣赏课枯燥,而是问题出在我们是否能投其所好,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语文课可以激发音乐课的灵感,那么其他学科呢?我想理科学科或许较难激发灵感,但是文科学科肯定有我们需要的养料。比如历史课,学生学三国两晋我们可以学唱《历史的天空》(原唱:毛阿敏),学明史我们可以学唱《青花瓷》(原唱:周杰伦),学清史我们可以学唱《清官谣》(原唱:戴娆)……要想能够做到这些,我们应加强跟其他学科老师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近况。我想这样做也是双赢的,其他学科的老师也一定乐于与我们沟通。
三、 因“生”制宜,激发学生热情
由于学生的家教背景、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因而教师就某一首乐曲设置的问题往往有些学生热情很高,有些学生兴味索然。我们肯定不可能让整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参与你的教学活动,但是我们应该尽量让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紧跟自己的节奏。
说到底这考验的是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能力。跟文科班的学生我们可以一起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舒曼的钢琴曲《蝴蝶》,可以听王菲、听韩红、听费玉清、听罗大佑等,跟理科班的学生我们可以欣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片段,听蔡琴、听李娜、听刘欢、听滕格尔等。女生多的班级可以欣赏《红楼梦》中的《枉凝眉》《聪明累》《葬花吟》,男生多的班级我们可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临江仙》《水浒》中的《好汉歌》。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进行相应的教学选择,从而激发大多数学生的上课热情。
四、 因“时”制宜,跟紧流行风尚
我们可以结合有意义的日子,也可以结合学生思想状况,更可以结合各种重大的活动选唱流行歌曲。比如:“五四”我们可以唱《二十年后再相会》,国庆节我们可以唱《走进新时代》;在学生考试失误时可以唱《从头再来》,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可以唱《追风少年》;在学雷锋活动月里可以唱《感恩的心》,在爱国主义教育月里可以唱《红旗飘飘》。只要我们让自己的教学更具有时代性、流行性,就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喜欢甚至热爱自己的音乐课堂。
五、 因地制宜,活化教学形式
音乐欣赏没有固定的地方,教室里、操场上、花池边、小路旁……凡是能听到音乐的地方都是课堂。我们可以在广场上排合唱,可以在礼堂里搞卡拉OK比赛;我们可以亲自示范表演,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竞赛;可以在微格教室观看视频录像,也可以在自己班级听录音播放……我们应该学会让学校的每一处角落都能变成自己的音乐欣赏教育的阵地,同时还应该学会让自己的课堂组织形式活起来。我们不求真正的用音乐把所有学生套牢,那不符合实际,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建立起与大多数学生的友好关系,从而引领他们接受音乐的熏陶,走进音乐殿堂,这不仅是在坚守自己的教学阵地,也是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作出自己的努力。
要是我们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都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长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时因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那么我们就不愁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了。
(盐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