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陕西城镇化的进程对于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城镇现代化指标和城乡一体化指标来研究全省城镇化的质量,发现陕西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简单的发展规划。
【关键词】城镇化;质量评价;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097-01
1 研究背景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高度发展,能够为工业和第三产业创造较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通过拉动消费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差距的缩小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截至2006年底,城市达到13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10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建制镇822个、县城83个。城镇在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地区城镇数量的多少、城镇等级高低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联系,城镇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日益突出。
但是陕西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低、规模小、数量少。2005年,陕西仅西安市属特大城市;咸阳和宝鸡城市人口分别达到62万人和53万人,刚刚达到大城市水平;其余均为中小城市。对于本省的城镇化进程和发展的规划进行深入地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陕西城镇化质量研究
从通常的城镇人口的比重指标来衡量,陕西省按2005年统计值计算的城镇化率为37.23%,低于全国的42.99%。但是考虑到我国二元的户籍制度,大量长期在城镇务工的人员并未统计在城镇居民之内,所以需要利用更为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城镇化的质量。
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质量两方面,前者指城镇现代化,后者指城乡一体化。
2.1 城镇现代化的指标及计算
城镇现代化是城市素质的综合反映,本文利用佟光霁[1]等人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考虑数据可得性及陕西省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个别调整,选取以下3大类指标:第1类是反映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包括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率和第三产业贡献率3个指标;第2类是反映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包括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万人拥有医生数和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机数4个指标;第3类是反映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包括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四个指标。依据以上3大类11个指标的重要性,分别对其赋予权重。
综合评价要求选取个指标的目标值。我们以人均GDP水平最高的上海同期统计值作为基准。根据陕西省200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城市现代化水平。
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并将其加总。可以将现代化水平分为4个等级:S>90%为高度现代化;70% 2.2 城乡一体化的指标计算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反映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的指标、生产生活水平及反映城乡差异的指标。但由于受统计数据资料限制,反映城乡生产效率差异及经济社会联系的指标难以获得,因此只能选择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反映城乡生活水平)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反映生活质量)这两个指标来衡量陕西省当前城乡一体化的水平。用I1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2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D=1-I1/I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定义为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减去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之差。
由计算结果可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为0.75,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为6.8%。一般认为:当D>0.5时,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当恩格尔系数差异程度在5~10%之间时,生活质量差异较大,属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过渡时期。结果表明陕西省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相当明显。
3 发展对策与规划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陕西省的城镇化,不仅有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比重的需要,而且城镇现代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在城镇化的质量上也不容乐观。基于评价中所发现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发展的思路:
3.1 继续增强西安的竞争力
西安作為陕西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对于全省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西安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来讲并不十分突出,要担负起西部经济、金融、商贸、信息和科教中心的重任还比较困难。所以,继续推动“西咸一体化”就成为当务之急。西安要发展成为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高科技中心,成为技术进步和扩散的辐射点。咸阳依据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自身优势,建成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医药保健、食品加工、物流和郊区农业。使西安与咸阳错位发展,形成大西安都市体系。
3.2 弥补次级大城市缺位
除西咸大都市之外,省内还必须形成其他中心城市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从目前人口数来看,只有宝鸡达到了大城市的标准,其他的均为中小型城市。与未来发展的角度,陕西省内还应出现延安、安康、渭南3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和榆林、汉中、杨凌3个特色型城市,以完善目前的城镇体系。
3.3 加强小城镇规划,提高小城镇质量
小城镇规划包括小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小城镇体系规划要与陕西省城市体系总体规划相衔接,在当前国家倡导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契机下,要有重点的建设中心城市周围的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和产业,成为能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的小城市,形成西安为中心的都市圈,并向陕南,陕北进行辐射,加大各城市(县)间、各城市(县)与周边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梯度扩散。
参考文献:
[1] 佟光霁.聚集与积累[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佩林.重庆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4(06).
[3] 张思锋.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陕西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6(03).
【关键词】城镇化;质量评价;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097-01
1 研究背景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高度发展,能够为工业和第三产业创造较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通过拉动消费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差距的缩小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截至2006年底,城市达到13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10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建制镇822个、县城83个。城镇在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地区城镇数量的多少、城镇等级高低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联系,城镇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日益突出。
但是陕西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低、规模小、数量少。2005年,陕西仅西安市属特大城市;咸阳和宝鸡城市人口分别达到62万人和53万人,刚刚达到大城市水平;其余均为中小城市。对于本省的城镇化进程和发展的规划进行深入地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陕西城镇化质量研究
从通常的城镇人口的比重指标来衡量,陕西省按2005年统计值计算的城镇化率为37.23%,低于全国的42.99%。但是考虑到我国二元的户籍制度,大量长期在城镇务工的人员并未统计在城镇居民之内,所以需要利用更为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城镇化的质量。
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质量两方面,前者指城镇现代化,后者指城乡一体化。
2.1 城镇现代化的指标及计算
城镇现代化是城市素质的综合反映,本文利用佟光霁[1]等人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考虑数据可得性及陕西省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个别调整,选取以下3大类指标:第1类是反映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包括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率和第三产业贡献率3个指标;第2类是反映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包括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万人拥有医生数和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机数4个指标;第3类是反映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包括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四个指标。依据以上3大类11个指标的重要性,分别对其赋予权重。
综合评价要求选取个指标的目标值。我们以人均GDP水平最高的上海同期统计值作为基准。根据陕西省200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城市现代化水平。
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并将其加总。可以将现代化水平分为4个等级:S>90%为高度现代化;70%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反映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的指标、生产生活水平及反映城乡差异的指标。但由于受统计数据资料限制,反映城乡生产效率差异及经济社会联系的指标难以获得,因此只能选择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反映城乡生活水平)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反映生活质量)这两个指标来衡量陕西省当前城乡一体化的水平。用I1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2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D=1-I1/I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定义为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减去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之差。
由计算结果可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为0.75,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为6.8%。一般认为:当D>0.5时,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当恩格尔系数差异程度在5~10%之间时,生活质量差异较大,属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过渡时期。结果表明陕西省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相当明显。
3 发展对策与规划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陕西省的城镇化,不仅有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比重的需要,而且城镇现代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在城镇化的质量上也不容乐观。基于评价中所发现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发展的思路:
3.1 继续增强西安的竞争力
西安作為陕西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对于全省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西安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来讲并不十分突出,要担负起西部经济、金融、商贸、信息和科教中心的重任还比较困难。所以,继续推动“西咸一体化”就成为当务之急。西安要发展成为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高科技中心,成为技术进步和扩散的辐射点。咸阳依据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自身优势,建成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医药保健、食品加工、物流和郊区农业。使西安与咸阳错位发展,形成大西安都市体系。
3.2 弥补次级大城市缺位
除西咸大都市之外,省内还必须形成其他中心城市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从目前人口数来看,只有宝鸡达到了大城市的标准,其他的均为中小型城市。与未来发展的角度,陕西省内还应出现延安、安康、渭南3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和榆林、汉中、杨凌3个特色型城市,以完善目前的城镇体系。
3.3 加强小城镇规划,提高小城镇质量
小城镇规划包括小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小城镇体系规划要与陕西省城市体系总体规划相衔接,在当前国家倡导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契机下,要有重点的建设中心城市周围的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和产业,成为能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的小城市,形成西安为中心的都市圈,并向陕南,陕北进行辐射,加大各城市(县)间、各城市(县)与周边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梯度扩散。
参考文献:
[1] 佟光霁.聚集与积累[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佩林.重庆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4(06).
[3] 张思锋.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陕西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