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态势良好。但由于社会转型、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以及大学生自律理性偏弱等,导致了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功利性特征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明显脱节等问题的出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加大高校德育的实践力度、培养一支立场坚定、愿意扎根边疆的教师队伍以及强化公民教育,塑造责任公民,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和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西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63-04
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是时代面貌的重要塑造者,也是边境民族地区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客观、全面地认识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对进一步提升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和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本课题组从2011年9月到2012年2月历时5个多月对保山、德宏、红河、丽江、临沧、思茅、文山、西双版纳、普洱等9个地市、自治州的11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调研。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半结构化访谈为辅开展资料搜集工作。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3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5份,有效回收率99.22%,半结构化访谈对象共87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除4位没有表明自己性别外,男生517人,女生1394人;分布于不同年级,其中,大一学生769人,大二学生726人,大三学生359人,大四学生54人,有7人未表明所属年级;从民族构成上看,汉族大学生869人,占45.4%,佤族、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1046人,占54.6%。
二、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态势良好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良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国家认同度高。本研究曾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重要性的主观态度进行调查了解。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爱国主义非常重要的占75.6%,认为爱国主义比较重要的占22.2%,综合以上两个数据,对爱国主义重要性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占97.8%。就“在你的民族国家认同中,你更多认同”的调查题项中,明确回答“我是中国人”的占64.1%;“我是某个民族的人”的占2.9%;“我是某个民族的中国人”占5.2%;“我是中国某个民族的人”占24.8%,具有明确国家人民的占97%。这表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度高,具有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认同党的执政理念,拥护党的领导,政治觉悟水平较高。目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各种信仰的主体。调查显示:认为“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达64.5%;认同“对于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占76.13%;肯定科学发展观中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的达91.54%;在价值取向认同的题选中,认同公平公开公正的达79%,认同民主和平等的达67%,认同“八荣八耻”的达56%;对“富民、兴边、强国、睦邻”政策积极作用的认同调查显示,“完全同意,感同身受”的占37.2%,“大部分同意”的占49.0%,两项相加达86.2%。所以,总体上看,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认同度较高。
第三,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一个必备素质,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维护边境和谐稳定的历史使命。本课题组就“你是否想过,将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2%的大学生表示能将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其中33.5%的学生表示自己“认真想过,密切了解国家发展动向,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在对“加入共产党的主要动机”的回答中,“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的达到56.5%,“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的占46%。在问及“假如有一天,你看见一位倒在路边的老奶奶,你会怎样做”时,明确回答“毫不犹豫把她扶起”的占47%、“会打110或120求助”的占34.5%、“心里很想帮助她”的占17.3%。可见,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
第四,有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对“信仰问题”进行深度访谈中多个高校的大学生提出“信”而不“仰”的话题。就大学生“在恋爱时会考量的因素”的调查中,89.6%的学生回答考虑“感情因素”;在问及“对待不同信仰的态度”时,有51.4%的学生表示“理解、接纳”;在对“人生信条是什么”的回答中,43.7%学生认为“我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手里”,25.4%的学生回答“知识就是力量,尽我所能学到一技之长成就一番事业”。这些数据和现象表明当代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比过去时代的青年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三、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部分学生道德信念缺失,功利性特征明显。本研究针对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是否有信仰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没有特定的信仰,有14.1%的被调查者表示“说不清”,明确表示自己有信仰的被调查者仅占41.4%。就“您对周围同学入党动机是怎样评价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15%受访者认为入党是“信仰共产主义”,17.70%是为了“追求崇高人格”,31.40%“为今后发展谋求政治资本”,28.95%认为是“方便以后找工作”,17.60%“不予以评论”。认可“这个物质的世界,钱就是一切”被调查学生占4.11%,认可“个人至上”的占4%,认可“金钱是激励你奋斗的主要原因”的占32.67%。在问及“思想政治理论逃课的原因”时,38.5%学生回答“该课程与专业关系不大”。这种功利化倾向使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与择业意愿上,更多考虑个人因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国家社会的需要。 第二,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在道德评价方面采取双重标准。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却较少考虑他人,不能以礼待人。课题组就“大学生打架理由”问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有一部分学生回答,“我心情不好,打架还需要理由吗”之类的。部分学生因地处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受到来自两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他们对城市生活有较强烈的向往,渴望获得尊重却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出现自卑,不愿与他人交往而使自己封闭起来,在交往中明显具有排他倾向,不能很好地尊重他人也不会以礼待人。第二,维权意识较高,却不尽守法之责。部分学生期待建立和谐的道德规范和规章制度,但自身却不愿接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希望这是用来约束他人的而非自己。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评价方面持双重标准,既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长远来看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三,部分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明显脱节。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明显脱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着清晰的道德认知却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道德实践,部分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知行不一致”现象较明显。调查显示,34.7%的学生对“在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表示“可以理解”;“在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资助”时,有5%的大学生表示“会想办法争取”,有18.4的学生表示会“适当夸大大家庭困难情况”;在问及“如何看待大学生毕业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现象”时,35.4%的学生表示“就业艰难嘛,可以理解”,甚至有2.1%的学生认为“无论怎样,自己为了就业可以使用欺骗手段”;问及“恋爱时会考量的主要因素”,回答中89.6%的学生认为主要考虑“感情因素”,但是在访谈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女大生“流行”“找饭卡”(笔者注:“找饭卡”是部分女大学生找男友的俗称)。这表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由道德认知和认可内化为他们的自觉实践,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
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成因透析第一,社会转型的消极影响是导致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困惑的主要原因。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也让人们获得了更多闲暇,但同时人们对生活价值和人生价值出现失落感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欲望不断地被激发,享乐欲的刺激和无限实利的诱惑,使不少人日益被欲望所主宰和奴役。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少企业一夜破产,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加艰难,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中国正处于一个价值多元、文化多元以及价值评价的标准呈多维转型时期,对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的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而言,在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难免因缺乏自省、自查和正确判断而影响了自身的道德素养。
第二,边境大学生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胡锦涛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在国际地缘战略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对云南周边国家事务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大,也力图对我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实施“洗脑”以消解我边境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敌对势力加紧在云南边境线上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加紧与我们争夺青年,消解了边境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弱化他们的民族国家观念。本课题组调查分析显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人数占一定比例,信仰呈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基督教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呈较快发展之势。如:中缅边境个别佤族村寨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占受访大学生的51.3%。这应引起我们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毕竟“民族、宗教无小事”。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标准化”、教材理论“滞后现实”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材都是使用全国通用的“标准化教材”,而且与中学重复内容较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大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本课题调查显示,43.7%的大学生群体认为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逃课的主要原因是“课时安排不合理,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感兴趣”。同时,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的许多内容未及时展现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加上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法呆板,使高校大学生抵御境外意识形态渗透的免疫力下降。本课题组调查显示:只有15.7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信仰状况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渠道影响获得的。
第四,大学生身心不成熟,自律理性不高。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正处于建构过程中,他们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性,即“急剧变化的自然性、日趋成熟的社会性、逐步完善的实践性”[1]。特别是随着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入学年龄偏小,整体平均素质普遍下降,尤其是五年制的学生,社会阅历较浅,边境成长环境复杂,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弱,并且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自控能力较差,较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学生的自律理性不高,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文化环境、消极思想观念和低品位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五、加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与建议第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大多数学生群体的认可和接受,调查显示:在“你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回答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62.52%。因此,我们应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化人和武装人,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环节,内化为大学生的崇高价值追求。 第二,不断完善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加大高校德育课程的实践力度。精心编撰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减少与中学及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积极挖掘爱国主义乡土教材,是增强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美德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这要求我们不但要注重道德理论的说教,更要重视道德实践的引导,毕竟“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诚如麦金泰尔所说:“美德是一种获取性人类品质,拥有并实践它,我们将能够获取那些内在于实践的善,缺乏他则会严重地阻碍我们获取那些善。”[2]因此,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兴边富民行动”等党的惠民政策离他们并不遥远,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深刻内涵,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
第三,培养一支立场坚定愿意扎根边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明显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本课题组调查显示:29.6%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在的“大班教学人太多,教师与学生无法互动”、12.2%的学生认为“教师水平不高,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百年大计,教师为本。因而优化校园环境,通过制度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等举措,努力建设并留住一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敬业奉献、政治敏锐、熟悉民族文化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第四,强化公民教育,塑造责任公民。马丁?路德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来说,应大兴公民教育,将学生从“臣民意识”中解放出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诚信意识和忠诚意识等公民意识,塑造具有责任意识的公民。同时,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与增强边境民族地区的“四个认同”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担当责任,夯实边境“精神长城”,进而实现边境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1]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龚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outhwest Border——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Yunnan Province
AI Bing-you1, FAN Yi-min2, WU Jia-wang3
(1.Ideology and Politics Department, Lincang College, Lincang, 677000, Yunnan, China;
2. Anyang College, Anyang 455002, Henan, China; 3.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Lincang College, Lincang, 677000, Yunnan, China)
Abstract:Currently, the overall trend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in ethnic areas of Yunnan border is positive. But there are a variety of issues o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ideas and beliefs, utilitarian features, inconsistence between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practice and so on, due to such factors 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strong penetration of foreign ideologies, in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poor self-disciplin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we must adhere to the social core value system to guide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make efforts to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establish a teacher team with a firm position and a willingness to take root in border area, strengthen civic education, and educate citizens with responsibility.
Keywords:ethnic areas of southwest border; students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李官〕
关键词:西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63-04
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是时代面貌的重要塑造者,也是边境民族地区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客观、全面地认识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对进一步提升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和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本课题组从2011年9月到2012年2月历时5个多月对保山、德宏、红河、丽江、临沧、思茅、文山、西双版纳、普洱等9个地市、自治州的11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调研。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半结构化访谈为辅开展资料搜集工作。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3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5份,有效回收率99.22%,半结构化访谈对象共87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除4位没有表明自己性别外,男生517人,女生1394人;分布于不同年级,其中,大一学生769人,大二学生726人,大三学生359人,大四学生54人,有7人未表明所属年级;从民族构成上看,汉族大学生869人,占45.4%,佤族、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1046人,占54.6%。
二、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态势良好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良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国家认同度高。本研究曾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重要性的主观态度进行调查了解。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爱国主义非常重要的占75.6%,认为爱国主义比较重要的占22.2%,综合以上两个数据,对爱国主义重要性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占97.8%。就“在你的民族国家认同中,你更多认同”的调查题项中,明确回答“我是中国人”的占64.1%;“我是某个民族的人”的占2.9%;“我是某个民族的中国人”占5.2%;“我是中国某个民族的人”占24.8%,具有明确国家人民的占97%。这表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度高,具有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认同党的执政理念,拥护党的领导,政治觉悟水平较高。目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各种信仰的主体。调查显示:认为“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达64.5%;认同“对于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占76.13%;肯定科学发展观中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的达91.54%;在价值取向认同的题选中,认同公平公开公正的达79%,认同民主和平等的达67%,认同“八荣八耻”的达56%;对“富民、兴边、强国、睦邻”政策积极作用的认同调查显示,“完全同意,感同身受”的占37.2%,“大部分同意”的占49.0%,两项相加达86.2%。所以,总体上看,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认同度较高。
第三,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一个必备素质,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维护边境和谐稳定的历史使命。本课题组就“你是否想过,将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2%的大学生表示能将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其中33.5%的学生表示自己“认真想过,密切了解国家发展动向,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在对“加入共产党的主要动机”的回答中,“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的达到56.5%,“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的占46%。在问及“假如有一天,你看见一位倒在路边的老奶奶,你会怎样做”时,明确回答“毫不犹豫把她扶起”的占47%、“会打110或120求助”的占34.5%、“心里很想帮助她”的占17.3%。可见,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
第四,有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对“信仰问题”进行深度访谈中多个高校的大学生提出“信”而不“仰”的话题。就大学生“在恋爱时会考量的因素”的调查中,89.6%的学生回答考虑“感情因素”;在问及“对待不同信仰的态度”时,有51.4%的学生表示“理解、接纳”;在对“人生信条是什么”的回答中,43.7%学生认为“我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手里”,25.4%的学生回答“知识就是力量,尽我所能学到一技之长成就一番事业”。这些数据和现象表明当代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比过去时代的青年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三、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部分学生道德信念缺失,功利性特征明显。本研究针对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是否有信仰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没有特定的信仰,有14.1%的被调查者表示“说不清”,明确表示自己有信仰的被调查者仅占41.4%。就“您对周围同学入党动机是怎样评价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15%受访者认为入党是“信仰共产主义”,17.70%是为了“追求崇高人格”,31.40%“为今后发展谋求政治资本”,28.95%认为是“方便以后找工作”,17.60%“不予以评论”。认可“这个物质的世界,钱就是一切”被调查学生占4.11%,认可“个人至上”的占4%,认可“金钱是激励你奋斗的主要原因”的占32.67%。在问及“思想政治理论逃课的原因”时,38.5%学生回答“该课程与专业关系不大”。这种功利化倾向使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与择业意愿上,更多考虑个人因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国家社会的需要。 第二,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在道德评价方面采取双重标准。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却较少考虑他人,不能以礼待人。课题组就“大学生打架理由”问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有一部分学生回答,“我心情不好,打架还需要理由吗”之类的。部分学生因地处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受到来自两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他们对城市生活有较强烈的向往,渴望获得尊重却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出现自卑,不愿与他人交往而使自己封闭起来,在交往中明显具有排他倾向,不能很好地尊重他人也不会以礼待人。第二,维权意识较高,却不尽守法之责。部分学生期待建立和谐的道德规范和规章制度,但自身却不愿接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希望这是用来约束他人的而非自己。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评价方面持双重标准,既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长远来看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三,部分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明显脱节。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明显脱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着清晰的道德认知却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道德实践,部分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知行不一致”现象较明显。调查显示,34.7%的学生对“在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表示“可以理解”;“在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资助”时,有5%的大学生表示“会想办法争取”,有18.4的学生表示会“适当夸大大家庭困难情况”;在问及“如何看待大学生毕业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现象”时,35.4%的学生表示“就业艰难嘛,可以理解”,甚至有2.1%的学生认为“无论怎样,自己为了就业可以使用欺骗手段”;问及“恋爱时会考量的主要因素”,回答中89.6%的学生认为主要考虑“感情因素”,但是在访谈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女大生“流行”“找饭卡”(笔者注:“找饭卡”是部分女大学生找男友的俗称)。这表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由道德认知和认可内化为他们的自觉实践,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
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成因透析第一,社会转型的消极影响是导致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困惑的主要原因。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也让人们获得了更多闲暇,但同时人们对生活价值和人生价值出现失落感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欲望不断地被激发,享乐欲的刺激和无限实利的诱惑,使不少人日益被欲望所主宰和奴役。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少企业一夜破产,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加艰难,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中国正处于一个价值多元、文化多元以及价值评价的标准呈多维转型时期,对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的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而言,在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难免因缺乏自省、自查和正确判断而影响了自身的道德素养。
第二,边境大学生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胡锦涛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在国际地缘战略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对云南周边国家事务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大,也力图对我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实施“洗脑”以消解我边境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敌对势力加紧在云南边境线上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加紧与我们争夺青年,消解了边境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弱化他们的民族国家观念。本课题组调查分析显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人数占一定比例,信仰呈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基督教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呈较快发展之势。如:中缅边境个别佤族村寨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占受访大学生的51.3%。这应引起我们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毕竟“民族、宗教无小事”。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标准化”、教材理论“滞后现实”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材都是使用全国通用的“标准化教材”,而且与中学重复内容较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大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本课题调查显示,43.7%的大学生群体认为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逃课的主要原因是“课时安排不合理,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感兴趣”。同时,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的许多内容未及时展现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加上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法呆板,使高校大学生抵御境外意识形态渗透的免疫力下降。本课题组调查显示:只有15.7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信仰状况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渠道影响获得的。
第四,大学生身心不成熟,自律理性不高。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正处于建构过程中,他们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性,即“急剧变化的自然性、日趋成熟的社会性、逐步完善的实践性”[1]。特别是随着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入学年龄偏小,整体平均素质普遍下降,尤其是五年制的学生,社会阅历较浅,边境成长环境复杂,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弱,并且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自控能力较差,较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学生的自律理性不高,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文化环境、消极思想观念和低品位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五、加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与建议第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大多数学生群体的认可和接受,调查显示:在“你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回答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62.52%。因此,我们应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化人和武装人,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环节,内化为大学生的崇高价值追求。 第二,不断完善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加大高校德育课程的实践力度。精心编撰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减少与中学及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积极挖掘爱国主义乡土教材,是增强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美德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这要求我们不但要注重道德理论的说教,更要重视道德实践的引导,毕竟“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诚如麦金泰尔所说:“美德是一种获取性人类品质,拥有并实践它,我们将能够获取那些内在于实践的善,缺乏他则会严重地阻碍我们获取那些善。”[2]因此,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兴边富民行动”等党的惠民政策离他们并不遥远,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深刻内涵,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
第三,培养一支立场坚定愿意扎根边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明显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本课题组调查显示:29.6%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在的“大班教学人太多,教师与学生无法互动”、12.2%的学生认为“教师水平不高,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百年大计,教师为本。因而优化校园环境,通过制度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等举措,努力建设并留住一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敬业奉献、政治敏锐、熟悉民族文化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第四,强化公民教育,塑造责任公民。马丁?路德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来说,应大兴公民教育,将学生从“臣民意识”中解放出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诚信意识和忠诚意识等公民意识,塑造具有责任意识的公民。同时,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与增强边境民族地区的“四个认同”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担当责任,夯实边境“精神长城”,进而实现边境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1]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龚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outhwest Border——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Yunnan Province
AI Bing-you1, FAN Yi-min2, WU Jia-wang3
(1.Ideology and Politics Department, Lincang College, Lincang, 677000, Yunnan, China;
2. Anyang College, Anyang 455002, Henan, China; 3.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Lincang College, Lincang, 677000, Yunnan, China)
Abstract:Currently, the overall trend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in ethnic areas of Yunnan border is positive. But there are a variety of issues o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ideas and beliefs, utilitarian features, inconsistence between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practice and so on, due to such factors 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strong penetration of foreign ideologies, in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poor self-disciplin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we must adhere to the social core value system to guide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make efforts to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establish a teacher team with a firm position and a willingness to take root in border area, strengthen civic education, and educate citizens with responsibility.
Keywords:ethnic areas of southwest border; students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