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国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问题包含着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众多深层次难题,是改革进展到一定程度时众多利益矛盾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按照总括性经济分析的要求、站在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问题。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分配;有序新格局
一、苏南地区现行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我国发展新阶段,应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把握关于共同富裕的几个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走共同富裕道路,需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苏南地区应当既重视做大蛋糕,又重视分好蛋糕,把两者统一起来。然而,反映老百姓富裕程度的指标却相对滞后,而且苏南地区居民收入增速低于与经济的增速;更低于珠江三角主要省市的居民收入水平。
1、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减弱了苏南地区居民实际收入
近几年年,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苏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2.7%和12.9%,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但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后,实际增长了很少。只是2014年前三季度,苏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9%,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但物价上涨的太多,使居民收入停滞。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受物价因素影响而减弱。
2、恩格尔系数虽处于富裕状态初段,但有下降缓慢趋势
恩格尔系数即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一般地,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2003年以来,苏南地区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整体上呈现出螺旋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37.8%下降到2014年的36.8%,虽然一直处于恩格尔系数划分的富裕阶段(恩格尔系数30%-40%),但主要因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影响而使其下降较为缓慢。
3、平均消费率减弱,居民储蓄率持续增加
十年来苏南地区居民平均消费率下降明显。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538元,比上年增加2861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8654元,增长10.3%;人均消费性支出20371元,增长8.2%,其中食品支出占比为34.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3598元,比上年增加1396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11979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607元,增长11.0%,其中食品支出占比为36.3%。低于同期苏南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13.1%的增速,平均消费率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2003年的75.0%螺旋下跌至2013年的60%左右,下降明显。其结余的收入部分转为包括非消费性支出和金融资产在内的广义储蓄,使居民储蓄率不断增高,表明苏南地区城市居民消费潜力较大,需要进步一引导和提升。
4、职工平均工资相对低
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了六成左右,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分配,因此企业的分配效率和分配格局影响着工资性收入。年鉴显示,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数据中, 2014年,苏南地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57985元,2003年是15712元,十年涨了2.69倍。由于占在岗职工人数一半以上的其他单位平均工资较低,这也阻碍了整体工资水平的提升。
5、居民家庭就业负担系数上升
在城市80%以上的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就业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因此城镇居民就业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体收入是否能持续稳定增长。根据有关抽样调查资料,近年来苏南地区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的就业面只有50.3%,平均每一就业者的负担系数高达1.99人。从不同分组看,收入水平愈高,就业面愈高。高低收入组的就业面相差8.4個百分点。造成就业面下降、负担系数上升,与近几年的企业改制、改组、破产力度加大有密切的关系。城镇从业人数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了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负担系数的直线上升。
6、制度对收入的影响体现在分配的各个环节
首先,税收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缺陷。目前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限制条件多且形式单一,主要按照项目进行优惠,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优惠政策体系。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经历了覆盖面的扩大之后,保障水平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养老、医疗和住房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居民。第四,金融市场不发达,且缺乏有效的监管。金融机构理财服务内容单一,造成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并且金融业从业人员缺乏综合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外部的分业监管模式存在不透明,使得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探索苏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合理有序新格局
路径一: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创新政策
1、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市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决定我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创造就业岗位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
2、鼓励民间创业,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
政府要营造鼓励民众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政府可运用新闻媒体等手段进行宣传,倡导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居民自主创业意识,同时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培育出适宜的创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路径二:实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富民政策
1、加大对农业的融资力度,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通过增加对农村的金融投入,在提高的货币流量中肯定会有较大比例成为农村居民的生产性和劳务性收入。
2、以土地入股形式,保障农民的根基
按照“土地换保障”的总体思路,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工作。探索农村居民依托土地使用权,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新途径,支持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为出资物,作价入股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3、农民股份合作为发展村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新途径
建立股份合作组织后,集体收益、提留资金及土地征用补偿款不再分光吃净,而是转化为股权配置给农民参加分配。同时,股份合作组织还将集体和个人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入生产,既解决了发展经济资金短缺的困难,又增加了集体积累和农民股红分配。
路径三:实施缩小贫富差距的约束性政策
1、建立正常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推动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全面提升
工薪收入是影响我市城镇居民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省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广东、浙江的水平,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0元,分别增长11%和11.5%,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同经济发展同步。
2、促进收入分配均衡,逐步缩小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差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居民收入的全面提升。它既包括总量上人均收入水平的全面提高,也包括最大限度缩小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分配;有序新格局
一、苏南地区现行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我国发展新阶段,应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把握关于共同富裕的几个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走共同富裕道路,需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苏南地区应当既重视做大蛋糕,又重视分好蛋糕,把两者统一起来。然而,反映老百姓富裕程度的指标却相对滞后,而且苏南地区居民收入增速低于与经济的增速;更低于珠江三角主要省市的居民收入水平。
1、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减弱了苏南地区居民实际收入
近几年年,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苏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2.7%和12.9%,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但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后,实际增长了很少。只是2014年前三季度,苏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9%,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但物价上涨的太多,使居民收入停滞。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受物价因素影响而减弱。
2、恩格尔系数虽处于富裕状态初段,但有下降缓慢趋势
恩格尔系数即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一般地,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2003年以来,苏南地区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整体上呈现出螺旋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37.8%下降到2014年的36.8%,虽然一直处于恩格尔系数划分的富裕阶段(恩格尔系数30%-40%),但主要因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影响而使其下降较为缓慢。
3、平均消费率减弱,居民储蓄率持续增加
十年来苏南地区居民平均消费率下降明显。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538元,比上年增加2861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8654元,增长10.3%;人均消费性支出20371元,增长8.2%,其中食品支出占比为34.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3598元,比上年增加1396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11979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607元,增长11.0%,其中食品支出占比为36.3%。低于同期苏南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13.1%的增速,平均消费率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2003年的75.0%螺旋下跌至2013年的60%左右,下降明显。其结余的收入部分转为包括非消费性支出和金融资产在内的广义储蓄,使居民储蓄率不断增高,表明苏南地区城市居民消费潜力较大,需要进步一引导和提升。
4、职工平均工资相对低
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了六成左右,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分配,因此企业的分配效率和分配格局影响着工资性收入。年鉴显示,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数据中, 2014年,苏南地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57985元,2003年是15712元,十年涨了2.69倍。由于占在岗职工人数一半以上的其他单位平均工资较低,这也阻碍了整体工资水平的提升。
5、居民家庭就业负担系数上升
在城市80%以上的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就业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因此城镇居民就业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体收入是否能持续稳定增长。根据有关抽样调查资料,近年来苏南地区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的就业面只有50.3%,平均每一就业者的负担系数高达1.99人。从不同分组看,收入水平愈高,就业面愈高。高低收入组的就业面相差8.4個百分点。造成就业面下降、负担系数上升,与近几年的企业改制、改组、破产力度加大有密切的关系。城镇从业人数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了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负担系数的直线上升。
6、制度对收入的影响体现在分配的各个环节
首先,税收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缺陷。目前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限制条件多且形式单一,主要按照项目进行优惠,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优惠政策体系。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经历了覆盖面的扩大之后,保障水平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养老、医疗和住房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居民。第四,金融市场不发达,且缺乏有效的监管。金融机构理财服务内容单一,造成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并且金融业从业人员缺乏综合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外部的分业监管模式存在不透明,使得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探索苏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合理有序新格局
路径一: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创新政策
1、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市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决定我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创造就业岗位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
2、鼓励民间创业,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
政府要营造鼓励民众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政府可运用新闻媒体等手段进行宣传,倡导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居民自主创业意识,同时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培育出适宜的创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路径二:实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富民政策
1、加大对农业的融资力度,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通过增加对农村的金融投入,在提高的货币流量中肯定会有较大比例成为农村居民的生产性和劳务性收入。
2、以土地入股形式,保障农民的根基
按照“土地换保障”的总体思路,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工作。探索农村居民依托土地使用权,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新途径,支持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为出资物,作价入股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3、农民股份合作为发展村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新途径
建立股份合作组织后,集体收益、提留资金及土地征用补偿款不再分光吃净,而是转化为股权配置给农民参加分配。同时,股份合作组织还将集体和个人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入生产,既解决了发展经济资金短缺的困难,又增加了集体积累和农民股红分配。
路径三:实施缩小贫富差距的约束性政策
1、建立正常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推动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全面提升
工薪收入是影响我市城镇居民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省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广东、浙江的水平,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0元,分别增长11%和11.5%,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同经济发展同步。
2、促进收入分配均衡,逐步缩小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差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居民收入的全面提升。它既包括总量上人均收入水平的全面提高,也包括最大限度缩小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