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但是要真正适应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只具备传统学校课堂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只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职业和岗位工作要求的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来的,而必须通过适应需要的专业设置、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企业环境的实训场地、满足要求的实训设备、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来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所有这些相应的工作,都必须由具备相应能力的教师来完成。于是,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继续学习能力、企业实践经历成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被称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当然,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是一个教师团队能力结构的概念,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必须全面具备这些能力。那么,为什么教师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培养如此迫在眉睫?职业学校又应该如何作为呢?
首先,是专业建设的要求。职业教育通过专业设置的纽带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传统产业快速升级、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特别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使职业教育专业不断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不适应需要的老专业,派生新专业,建设专业链和专业文化,实现专业建设滚动螺旋上升成为必然。人才培养方案将不断调整,课程也将不断更新变化,新知识、新技术将不断引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变化的敏感度。面对3G、光伏、LED(半导体发光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与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等新领域,要求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必须具有不断获取产业发展信息、了解产业发展趋势的能力,教师具有不断追踪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教师只满足于已有专业知识。吃过去的老本,不去研究产业发展的新情况,不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就要落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就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这样的职业教育最终将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教师也必将得不到自身的专业发展甚至被时代淘汰。
其次,是实训场地建设的要求。建设实训场地,一要加大经费投入,配置先进设备。二要积极运用企业资源为职业教育所用,实行学校场地与企业设备互相利用,开展生产性实习和产学研成果孵化或服务,或引进企业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经营实体等,实现校企双赢。三要通过立项攻关组织教师研发和改造升级实训设备,从而增强教师研发能力,提高实训设备对实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节约经费开支;现代服务业专业则要开发与实际服务领域对接的实训流程和实训项目,真正实现实训场地建设的良性发展,实现更高层面的实训场地建设模式。这些都要求教师了解生产经营过程中新技术和各种设备的运用和发展趋势、生产和管理过程等实际情况,具有设备的配置、流程的设计、环境的营造以及设备的改造、研制等方面的能力,否则,实训基地建设将是盲目的、无序的。
再次,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其专业课程要对应工作领域,而不是学科体系,并实行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开发任务式、项目化课程,实行工学结合、理实结合、学做一体。当然,这并不排除部分学科性课程的存在,而是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要求出发,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定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涉及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等各方面,从目前条件上讲,受到教师专业实践和课程开发能力、学生规模和专业设备等方面的制约,改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此,要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学校层面应建立课程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强化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在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改变教务部门以教学管理代替课程管理的状况。二是专业层面建立课程建设工作委员会,吸引行业企业和社会人士参加,将课程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将课程改革常态化,通过课题立项集体攻关,加强教研活动,改变教师单干独行的低效状况。三是完善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由于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开发整个过程,市场研究、工作分析、课程分析、课程设计等涉及大量原创性工作和文本编写,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激励和保障教师投身改革工作。
当然,我们可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基本做法。但是,根据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来源现状实际,从企业引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是引进渠道不是很畅通:二是引进数量不可能很多,少数几个能工巧匠改变不了教师队伍实际结构和能力状况;三是从企业引进的能工巧匠并不懂得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职业教育规律;四是引进的能工巧匠脱离了生产经营实际,也将逐步落后。所以,最可行的办法是立足现在这支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实践锻炼、加强培训、技能竞赛、产学研、企业挂职等途径,将他们培养锻炼成“能工巧匠”、“双师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首先,是专业建设的要求。职业教育通过专业设置的纽带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传统产业快速升级、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特别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使职业教育专业不断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不适应需要的老专业,派生新专业,建设专业链和专业文化,实现专业建设滚动螺旋上升成为必然。人才培养方案将不断调整,课程也将不断更新变化,新知识、新技术将不断引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变化的敏感度。面对3G、光伏、LED(半导体发光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与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等新领域,要求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必须具有不断获取产业发展信息、了解产业发展趋势的能力,教师具有不断追踪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教师只满足于已有专业知识。吃过去的老本,不去研究产业发展的新情况,不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就要落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就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这样的职业教育最终将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教师也必将得不到自身的专业发展甚至被时代淘汰。
其次,是实训场地建设的要求。建设实训场地,一要加大经费投入,配置先进设备。二要积极运用企业资源为职业教育所用,实行学校场地与企业设备互相利用,开展生产性实习和产学研成果孵化或服务,或引进企业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经营实体等,实现校企双赢。三要通过立项攻关组织教师研发和改造升级实训设备,从而增强教师研发能力,提高实训设备对实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节约经费开支;现代服务业专业则要开发与实际服务领域对接的实训流程和实训项目,真正实现实训场地建设的良性发展,实现更高层面的实训场地建设模式。这些都要求教师了解生产经营过程中新技术和各种设备的运用和发展趋势、生产和管理过程等实际情况,具有设备的配置、流程的设计、环境的营造以及设备的改造、研制等方面的能力,否则,实训基地建设将是盲目的、无序的。
再次,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其专业课程要对应工作领域,而不是学科体系,并实行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开发任务式、项目化课程,实行工学结合、理实结合、学做一体。当然,这并不排除部分学科性课程的存在,而是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要求出发,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定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涉及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等各方面,从目前条件上讲,受到教师专业实践和课程开发能力、学生规模和专业设备等方面的制约,改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此,要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学校层面应建立课程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强化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在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改变教务部门以教学管理代替课程管理的状况。二是专业层面建立课程建设工作委员会,吸引行业企业和社会人士参加,将课程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将课程改革常态化,通过课题立项集体攻关,加强教研活动,改变教师单干独行的低效状况。三是完善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由于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开发整个过程,市场研究、工作分析、课程分析、课程设计等涉及大量原创性工作和文本编写,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激励和保障教师投身改革工作。
当然,我们可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基本做法。但是,根据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来源现状实际,从企业引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是引进渠道不是很畅通:二是引进数量不可能很多,少数几个能工巧匠改变不了教师队伍实际结构和能力状况;三是从企业引进的能工巧匠并不懂得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职业教育规律;四是引进的能工巧匠脱离了生产经营实际,也将逐步落后。所以,最可行的办法是立足现在这支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实践锻炼、加强培训、技能竞赛、产学研、企业挂职等途径,将他们培养锻炼成“能工巧匠”、“双师型教师”、“专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