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坛主持人
王家龙 上海市宝山区宝虹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王 彤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校长
研讨嘉宾
李 明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校长
陈国荣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
张震雷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王国贤 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学外国语学校校长
韩树才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窄岭中学校长
张雪彬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校长
王培杰 山东省高密市夏庄中学校长
焦宗芳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校长
李明刚 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华雪珍 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对学校其他各项工作起着统领作用,一所内涵丰盈、品质优良的学校,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用文化来引领与熏陶的教育,会给学校及全体师生带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事实上,一些学校已经走上了以学校特色营造校园文化,进而提升学校品质,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然而也有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陷入误区,出现形式大于内容、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等问题,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方向走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何以文化引领学校办学方向?如何将文化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如何以文化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实践者们予以解读和回应。
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各校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探究如何以文化建设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议题一:寻根,如何以文化引领学校办学方向?
◎李明: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灵魂。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学校文化上。淮滨高中指向“认同自觉”的学校文化建设核心在于努力营造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受影响、被熏陶,学校文化逐渐成为维系全校师生的精神纽带。
价值引领,奠定根基,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是一种价值认同,指向“认同自觉”的学校文化建设要凝练学校办学思想,提炼学校文化主题,凝聚共同价值追求。
一、凝练学校办学思想。淮滨高中凝练了“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的办学思想,基于“追求生命自觉”的教育目标,确立了“培养具有生活幸福品质、生命精彩能力、使命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引领学校发展和师生生命成长。
二、提炼学校文化主题。淮滨高中的学校文化特色可由一个“润”字体现——“浸润、影响、化育”。“润”文化的形成源于校园环境与当地地理、人文环境的契合,淮滨高中所选择的徽派建筑风格与淮滨地域的水文化特征相契合,充分展示了“润”的自然风貌;淮滨高中以“润”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形成还基于学校“仁爱、奉献、坚守”的传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行为上解读了“润”的深刻含义;淮滨高中“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的办学思想倡导在教育教学中摒弃生硬的灌输,把教育当成一种浸润的过程,追求生命成长的水到渠成。
三、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凝聚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形成学校文化导向力,是学校文化认同的根本要素。淮滨高中凝聚“为生活幸福奠基,为生命精彩引航,为使命担当铸魂”的共同价值追求,笃定了在相互影响中追求生命自觉的教育目标,用教育思想和学校精神奠定生命根基,用文化浸润生命成长。
构建体系,多维发展,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坚定持久的文化自觉。指向认同自觉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构建学校文化体系建设,创新思路、多维发展,努力提升全体师生的文化自信。
浸润化育,传承担当,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体现文化的自我化育和传承担当。淮滨高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浸润化育功能,强调文化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培养全体师生的文化自觉。
◎张震雷: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传承中创新。金华五中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金华五中创办于1898年,至今已有123年的办学历史。五中的前身是美籍华人李福丽创办的“作新”学堂(其寓意是“今日新,明日新,日日新,作新民”)和“成美”女学堂(其寓意是“成人之美”)。“作新”“成美”这两个名字伴随五中走过了120多年历史,早已融进了金华五中的血液,是五中的根。基于这样的思索,经过反复酝酿,学校将“作新成美”确定为五中的新校训,把五中的办学理念提炼为“作教育之新,成师生之美”。“作教育之新”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即理念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教育教学的创新。“成师生之美”就是以人为本,成就教师,成功学生,让师生各美其美,最终达到美美与共。教育本就是一个“成美”——“成人之美”的过程。如今,“作教育之新,成师生之美”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灵魂。
学校在办学理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于2017年底着手凝练“五中精神”。学校先在全体师生、家长中广泛征求意见,继而组织部分教师进行充分研究,又请学校前几任领导严格把关,做到内容上凸显“百年名校”的文化神韵,词语把握上洗去铅华又不失厚重,最后提炼出了“五中精神”——匠心传承、日新日进的作新精神,启智弘德、美美与共的成美精神,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崇善精神。“五中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语:作新、成美、崇善,也可以凝练成三个字:新、美、善,“五中精神”广受社会各界赞誉。
“五中精神”是学校品格的凝练描述,也是对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的进一步解读,更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力量,引领着全体师生思维方式和工作学习态度的转变,并赋予了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成了五中群体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的“核动力”。 我认为,一所学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老牌学校,校长要努力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思想,挖掘学校文化积淀,无痕去除历史积弊,把学校打造成文化的殿堂、精神的家园和人才的摇篮。
◎韩树才: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校园文化的定位。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代表学校的文化底蕴,引领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教育,是享受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教育。窄岭中学在“修德启智, 奠定幸福人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幸福”文化引领办学方向,打造和谐校园、优质学园、幸福家园,力求办有质量、有分量的学校。管理有温度,教育有故事是窄岭中学发展的内在追求。
全力推进“和谐幸福校园”建设。“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让“和谐”与“幸福”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让“温度”与“故事”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内核;让学生们在学校和平共处,犹如兄弟姐妹;让师生之间和谐共生,犹如亲人,师以爱生为己任,生以尊师为光荣,一起学习,教学相长;让教师之间和睦相处,犹如家人。
精心打造校园环境文化,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首先是美化校园环境,打造溫馨的育人环境。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校进行精心的绿化美化,打造园林式文化校园。学校在走廊、楼梯、墙面等地方进行精心设计,力求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为全体师生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其次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构建班级环境文化。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班级的精神内涵,全力建设团结、奋进、活泼,具有浓厚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的优秀班集体,打造学生最温馨的精神家园。
以活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一是社团活动建设。学校开设各类学生社团26个,每周开设两节社团活动课程。二是家校共育建设。学校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家长与孩子共上一节课、共吃一顿饭。三是志愿者活动。学校以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为抓手开展志愿活动。四是游学活动。学校开展“励志前行,不负青春”系列游学活动,带学生走进天安门、水立方、航空博物馆、圆明园等知名景点。五是每年十月开展校园采摘节。六是高度重视体育艺术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服务,是带着爱心与责任服务。把学校做好,做出成绩,做出理念,做出文化,做出内涵,做出高度与深度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以文化为引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一位教育人的不懈追求。
◎张雪彬: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DNA”,是学校的灵魂和根。对怎样提炼和打造学校文化,使之有特色、有生命,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中”)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与探索。
确立“和美”文化办学定位。一中始建于1959年,位于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区阿勒腾席热镇,这里是草原丝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古城址,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的交汇、交融之地,也是“和”文化传承弘扬地。近年来,伊旗教体局大力推进校园环境建设,开启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新跨越。面对地区教育事业的再次腾飞,一中紧密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传承学校原有文化,紧抓地区教育发展先机,对学校文化进行了全新建构,提出了“和美教育”文化理念。“和”是一种方法和途径,“美”是一种境界和追求。学校从育和美学生、塑和美教师、创和美学校三个“切口”入手,通过环境创建、课程开发、教师培养、活动创新等方式,在环境内部、人与环境、教育资源等各个场域渗透“和美”文化因子。
践行“和美”文化引领的举措。“和美”文化面向全体,突出个体,贯穿于学生成长、教师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全链条之中,内化于机制、团队、行动等各个环节,已经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首先是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制定了“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内强外压,优质发展”的总体战略及“聚焦一个中心,强化四个层面”的工作思路,并先后出台了多部发展规划方案。其次是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尚美”主题广场、“和乐”“和润”等五育实践园、特色主题楼层文化、身心愉悦的开放式活动区域、石头文化、草坪文化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最后是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学校实施“忠、孝、雅、诚”学生核心素养文化教育,通过对忠心自觉、孝心自觉、雅心自觉、诚心自觉的培育和践行,引领当代中学生主流价值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设国画、篮球、器乐、素描、舞蹈等18个社团和“核心素养行为文化大讲堂”;创立“多元育人”德育精品校本课程体系;创办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作育人平台;创优“152”模块化教研活动和“1236”体育美育教学改革。
◎王培杰: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深埋在每位师生心中的传统文化种子,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它就会开花结果,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到每一所学校都认真研究学校发展的突破口,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引入校园,改变学校师生的精气神,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学校组建了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长教师参加的研究团队,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内心。学校组织教师从人生理想、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三个方面,对励志警句、诗篇和文章进行整理及编修,创编夏庄中学“优秀传统文化励志诗读本”,并开展“每周一句励志名言”“每周一首励志诗”经典诵读活动。同时,学校结合当地非遗项目,编写了“九五拳”“半印半画”“泥塑”“红纸对联”等非遗文化课程,结合镇域实际编写了“金夏庄”“东浦荷”等地方课程,构建了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为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科教学计划,学校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从目标、内容、过程和反馈四个方面提出实施办法与评价要素,将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为传统文化励志思政教育提供适合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自然接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内化为精神食粮,让课堂教学充盈励志的正能量。
组织优秀传统文化展演活动。一是把非遗文化“请”进校园。为培养乡土情怀,传承非遗文化,学校先后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印半画”年画、河西九五拳、李家村红纸对联、高密泥塑“请”进校园。立足地方特色,大唱地方戏,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提升自我,零距离接触地方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承办大型优秀传统文化观摩交流现场会。从田庄中学的“潍水之战古战场”到呼家庄小学的“高密炉包”再到夏庄中学的“顺兴齐记”木板年画、聂家庄泥塑、河西九五拳和高密剪纸等非物质遗产文化展演,交流现场会精彩不断。学校开设社团课程,邀请非物质文化传人走进校园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开展非遗文化实践探究活动,并掀起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热潮。学校先后召开过两次潍坊市传统文化推介会,多篇探究报告在省市级大赛中获奖,学校办学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议题二:务实,如何将文化理念融入课程体系?
◎陈国荣:文化是学校教育之魂,课程是学校教育之根,学校课程植根且生长于学校文化之中。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育人文化。基于学校的育人文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统筹设计、逐步优化“育·新”课程体系。
“育·新”课程包含三层次六领域。课程采用“一个底座”“两个传导器”“三个网盘”组成灵活多变的“云盘”结构。一个底座是核心价值观,三个网盘自下而上依次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发展课程。由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组成的核心素养作为云盘的两个传导器贯穿始终。“云盘”寓意着在互联网时代下,基础教育的新使命。“育·新”课程将在每一位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的云盘,在每一位学生的价值观中建立一个品格的云盘,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世界建立一个能量补给的云盘。
学校基于“大概念、大融合、大时空”理念逐步形成了贯通融合且富有特色的十二年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了课程整体育人的良好态势。
基于学生发展需求,推进国家课程创新性实施。比如:小學部在语数英三大学科中,分别研发了“优阅”课程、“优+”课程、“阅读+”课程。这些课程将国家课程培养目标具体细化、重新组织,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比如: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思维课堂”的探索。2013年起,学校启动思维型教学研究,依据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等基本原理,基于实践,提出了“五有五思一核心”的“551”思维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三级课程样态,构建六大系列一体化课程。一是“礼悟”育德一体化课程。通过“教育人类学”关于仪式与教育关系的上位分析,借助“儿童学”对于儿童发展影响维度的研究,解析不同场域中仪式对于儿童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二是科技创新一体化课程。学校建立了科学探究课程群、技术实践课程群、创新研究课程群,服务于小学科学启蒙、初中科学实践、高中科学创新。三是体育健康一体化课程。学校紧紧围绕知识、技能、体能、行为四个方面,设置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体育课程。四是艺术审美一体化课程。课程大主题覆盖所有教学内容,在“我”与城市、与国家、与世界、与地球之间建立经验与认知的有效联结中,实现自我探寻的哲学观照。各级课程均以单元主题式呈现,以大概念贯穿始终。五是学段衔接一体化课程。包括生命成长、环境体验、课堂体验和项目式学习。六是跨学科融合的年级主题课程。小学重在体验和感受,初中重在经历和感悟,高中重在考察与研究。
◎焦宗芳:现在的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科学人才。基于这样的思考,崇文中学形成了“目标导引的问题驱动课堂”。其核心是:在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导引”下,将“问题驱动”作为教学改进的创新点,通过 “新课堂文化”的实施浸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问题驱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把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用评价导航学生的学习活动,用富有挑战和充满意义的应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探究动力。驱动课堂的主问题,或是学生在自主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或是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社会热点创设的问题情境。
新课堂文化:崇文中学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大教学背景下,实施“目标导引下的问题驱动”课堂改进行动,通过问题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应用的问题课堂,激活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行为,以问题驱动课堂,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助教助学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让主动学习成为习惯,让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行为,首先要从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做起,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真正实现由“教什么”“怎样教”,向“为什么教”“教得怎么样”转变,让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其一,学校在教学设计、学案设计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充分考虑他们学习上的困难,遵循学生学习心理发生过程设计教学。小组学习、助教助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讨论式、探究式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其二,教师要在课前预习、课堂实施、课后弥补等环节的自我认知上,建构自己的课堂文化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带有教师鲜明特色的课堂文化。其三,从学校层面出发,研究出了“目标导引下的问题驱动课堂”在“目标叙写、评价任务设计与实施、学后反思及学后作业自主分层”的具体指导措施,以制度文化引领课堂文化,形成可操作实施的教学设计、学习学案,形成学校的教学文化,推动学校整体发展。此外,学校还研究出了小组学习、学生助教培养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办法,形成了“会学、乐学、笃学”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会学习。
◎李明刚:扬州市翠岗中学提出“健康·仁信·创新”的学生培养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做身心健康、仁爱诚信、具有创新力的人。结合学生意见,学校将校本课程命名为“Hi课程”,并设计了“Hi少年成长护照”,记录学生学习成长过程。“Hi课程”分为三大类——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学科课程、班团队活动课程和STEM课程。学校推进“锚点”探究教学法,构建助力学生自主行走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班团队活动课程强调常规、品德、法治、信仰和政治启蒙教育,每学年规定20个主题。学校将STEM课程排进课表,纳入正常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感兴趣的任务,进行跨学科学习。
拓展课程:拓展课程着眼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包括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五个一百工程”。文化活动包括主题月活动、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周等。其中,“主题月活动”包括健康节、快乐中考、职业体验等;“志愿服务”主要依托“小桔灯”志愿者协会开展各项活动;“校园文化周”每天一个主题:周一读书写字、周二采访校长、周三义工体验、周四特长展示、周五表扬感恩。社团活动分为健康、仁信和创新三大类,共32个社团。“五个一百工程”即阅读一百本名著、背诵一百篇名篇、了解一百位名人、欣赏一百首(幅)名曲(画)、观看一百部优秀影视剧。为此,学校推出“黉曦”阅读提升计划,编写实施手册和名著导读,编印“清泉流响”优秀作文选,组织读书交流等多项活动。 特需课程:特需课程是为满足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而开发的校本课程,分为高端课程和支持课程。高端课程主要面向在学科、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有天赋、有特长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支持课程主要面向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做到一人一课表、一人一方案。开设以来,近20名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体会到人性的尊严,取得长足进步。
“Hi课程”文理融通、结构均衡、选择多元、特色鲜明,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如果把它比作一棵大树,“基础课程”就是课程之“根”,应该“根深蒂固”;“拓展课程”就是课程之“枝”“叶”,应该“枝繁叶茂”;“特需课程”就是课程之“花”,应该“百花争艳”。
议题三:提质,如何以文化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王国贤:2018年3月,成都市西北中学外国语学校成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改实验学校,积极推进“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加强教师队伍培养,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的特点是“三段九环四单”。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有研究教材、研制教案、研读新课,“课中”有精准检测、精准释难、精准巩固练习,“课后”有认真作业、认真批改、认真订正。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有“两增两减一提高”的策略,即增加学生课前自学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自主时间,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减少学生课后作业时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导式教学还有“四单”即预学指导单、预学效果检测单、课堂效果巩固单、课后作业单。
专家引领:省教科院各学科教研员每月到校,开展听评课活动即“一月一指导”,帮助教师厘清概念,明确思路,找准方向;每学期末召开总结会即“一期一总结”,帮助学校分析优势与成长、问题与不足;每年专门组织全省实验学校开展集中研讨即“一年一研讨”,各实验学校充分交流,分享改革的做法与经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搭建平台: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的理念要落地,学校必须找到符合教学实际的工作“抓手”,让更多教师有交流展示、梳理总结、反思提炼的机会。我校确立的“抓手”是“三课两赛一会”。“三课”即干部推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两赛”即自导式课堂教学大赛和自导式论文大赛;“一会”即自导式教学年会。
构建机制:学校积极构建自导式教学整体推进保障机制,将教备组建设、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培训、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与自导式教学改革深度挂钩,让改革促进派受益,让改革不力者受损,从而激发教师教育改革的动力,推动自导式教学改革走深走实走远。
师生成长:改革前,教师们常常把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视为“烫手的山芋”,避之不及,改革后,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成了“香馍馍”,教师们争相参与;改革前,教师们在参加教研、交流、研讨时,常常“长话短说”甚至“闭嘴不说”,改革后,教师们讲话信心满满,头头是道,发言有水平、有质量、很洋气(四川省教科院院长刘涛评价);总结梳理、提炼写作也从以往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下笔有神”。
◎华雪珍:面对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設,解放路小学理性对待传统名校普遍面临的师资队伍老龄化、名校工作压力大、硬软件缺失等问题,依托学校文化的自信力、凝聚力,激发教师内驱力,唤醒教师从教新活力。
丰厚文化内涵,推动理念认同。要想增强学校文化对教师队伍的引领作用,就必须推动教师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厚对童乐教育文化内涵的认知。“童乐”教育是指引领自然的儿童走向长大的儿童,让他们拥有自主获取快乐的实力,奠定幸福人生基础。在具体践行中,要理解“童乐”既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也是全体教育人追求的目标。
彰显榜样力量,积淀教育情怀。学校注重发掘身边的榜样资源,树立守望平实、仰望星空的教师群像,塑造“童乐”教育文化践行榜样示范。同时,学校注重凸显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对教师的反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心灵深处的教育情感,用学生的成功提升教师育人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锻造同乐团队,助推自我发展。“童乐”教育文化的不断更迭提升,拓宽了学校教育改革及教师培训的视野。因势利导,因师而导,找寻个性成长密码,激发自我发展内驱力已经成为“童乐”校园助推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路径。首先是问道教学,激发活力。学校跳出以往多年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切入,从课程素养导入,从教与学的方式开始,系统培养学生的乐学高效的学习品质,唤醒教师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创新意识。其次是结伴发展,同乐共赢。学校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自我价值追求,采取个性化成长与团队成长相结合的措施,组建草根名师工作室、师说论坛、教师社团等或松散或紧密的教师组织,推动不同发展方向、不同特长教师间的多维融合式合作,凸显同乐结伴成长意识,增强集体归属感和价值感,锻造同乐教研团队。同时借助“导师制”“互助制”教师培养形式,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
赋能自我完善,提升从业品质。“童乐”教育评价体系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多元动态的结合方式,引领学生志学、会学、乐情、乐境,引导教师志教、会教、乐教、善教。学校定期举办童乐好教师、同乐好团队、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等活动。学校还致力于拓宽教师不同教育教学成果的表达与发布路径,赋能教师自我完善,从而增强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与课程建构能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促进专业品质形成。
通过优化教学环境设施与教学需求相适应,学校资源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学校发展与区域教育发展相呼应的“大系统”,最终让学校成为“以和育德,以美益心”的精神家园。教育的核心是服务,是带着爱心与责任服务。把学校做好,做出成绩,做出理念,做出文化,做出内涵,做出高度与深度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育·新’课 程将在每一位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的云盘,在每一位学生的价值观中建立一个品格的云盘,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世界建立一个能量补给的云盘。
王家龙 上海市宝山区宝虹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王 彤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校长
研讨嘉宾
李 明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校长
陈国荣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
张震雷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王国贤 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学外国语学校校长
韩树才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窄岭中学校长
张雪彬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校长
王培杰 山东省高密市夏庄中学校长
焦宗芳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校长
李明刚 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华雪珍 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对学校其他各项工作起着统领作用,一所内涵丰盈、品质优良的学校,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用文化来引领与熏陶的教育,会给学校及全体师生带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事实上,一些学校已经走上了以学校特色营造校园文化,进而提升学校品质,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然而也有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陷入误区,出现形式大于内容、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等问题,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方向走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何以文化引领学校办学方向?如何将文化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如何以文化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实践者们予以解读和回应。
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各校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探究如何以文化建设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议题一:寻根,如何以文化引领学校办学方向?
◎李明: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灵魂。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学校文化上。淮滨高中指向“认同自觉”的学校文化建设核心在于努力营造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受影响、被熏陶,学校文化逐渐成为维系全校师生的精神纽带。
价值引领,奠定根基,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是一种价值认同,指向“认同自觉”的学校文化建设要凝练学校办学思想,提炼学校文化主题,凝聚共同价值追求。
一、凝练学校办学思想。淮滨高中凝练了“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的办学思想,基于“追求生命自觉”的教育目标,确立了“培养具有生活幸福品质、生命精彩能力、使命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引领学校发展和师生生命成长。
二、提炼学校文化主题。淮滨高中的学校文化特色可由一个“润”字体现——“浸润、影响、化育”。“润”文化的形成源于校园环境与当地地理、人文环境的契合,淮滨高中所选择的徽派建筑风格与淮滨地域的水文化特征相契合,充分展示了“润”的自然风貌;淮滨高中以“润”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形成还基于学校“仁爱、奉献、坚守”的传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行为上解读了“润”的深刻含义;淮滨高中“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的办学思想倡导在教育教学中摒弃生硬的灌输,把教育当成一种浸润的过程,追求生命成长的水到渠成。
三、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凝聚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形成学校文化导向力,是学校文化认同的根本要素。淮滨高中凝聚“为生活幸福奠基,为生命精彩引航,为使命担当铸魂”的共同价值追求,笃定了在相互影响中追求生命自觉的教育目标,用教育思想和学校精神奠定生命根基,用文化浸润生命成长。
构建体系,多维发展,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坚定持久的文化自觉。指向认同自觉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构建学校文化体系建设,创新思路、多维发展,努力提升全体师生的文化自信。
浸润化育,传承担当,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体现文化的自我化育和传承担当。淮滨高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浸润化育功能,强调文化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培养全体师生的文化自觉。
◎张震雷: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传承中创新。金华五中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金华五中创办于1898年,至今已有123年的办学历史。五中的前身是美籍华人李福丽创办的“作新”学堂(其寓意是“今日新,明日新,日日新,作新民”)和“成美”女学堂(其寓意是“成人之美”)。“作新”“成美”这两个名字伴随五中走过了120多年历史,早已融进了金华五中的血液,是五中的根。基于这样的思索,经过反复酝酿,学校将“作新成美”确定为五中的新校训,把五中的办学理念提炼为“作教育之新,成师生之美”。“作教育之新”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即理念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教育教学的创新。“成师生之美”就是以人为本,成就教师,成功学生,让师生各美其美,最终达到美美与共。教育本就是一个“成美”——“成人之美”的过程。如今,“作教育之新,成师生之美”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灵魂。
学校在办学理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于2017年底着手凝练“五中精神”。学校先在全体师生、家长中广泛征求意见,继而组织部分教师进行充分研究,又请学校前几任领导严格把关,做到内容上凸显“百年名校”的文化神韵,词语把握上洗去铅华又不失厚重,最后提炼出了“五中精神”——匠心传承、日新日进的作新精神,启智弘德、美美与共的成美精神,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崇善精神。“五中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语:作新、成美、崇善,也可以凝练成三个字:新、美、善,“五中精神”广受社会各界赞誉。
“五中精神”是学校品格的凝练描述,也是对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的进一步解读,更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力量,引领着全体师生思维方式和工作学习态度的转变,并赋予了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成了五中群体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的“核动力”。 我认为,一所学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老牌学校,校长要努力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思想,挖掘学校文化积淀,无痕去除历史积弊,把学校打造成文化的殿堂、精神的家园和人才的摇篮。
◎韩树才: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校园文化的定位。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代表学校的文化底蕴,引领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教育,是享受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教育。窄岭中学在“修德启智, 奠定幸福人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幸福”文化引领办学方向,打造和谐校园、优质学园、幸福家园,力求办有质量、有分量的学校。管理有温度,教育有故事是窄岭中学发展的内在追求。
全力推进“和谐幸福校园”建设。“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让“和谐”与“幸福”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让“温度”与“故事”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内核;让学生们在学校和平共处,犹如兄弟姐妹;让师生之间和谐共生,犹如亲人,师以爱生为己任,生以尊师为光荣,一起学习,教学相长;让教师之间和睦相处,犹如家人。
精心打造校园环境文化,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首先是美化校园环境,打造溫馨的育人环境。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校进行精心的绿化美化,打造园林式文化校园。学校在走廊、楼梯、墙面等地方进行精心设计,力求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为全体师生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其次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构建班级环境文化。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班级的精神内涵,全力建设团结、奋进、活泼,具有浓厚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的优秀班集体,打造学生最温馨的精神家园。
以活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一是社团活动建设。学校开设各类学生社团26个,每周开设两节社团活动课程。二是家校共育建设。学校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家长与孩子共上一节课、共吃一顿饭。三是志愿者活动。学校以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为抓手开展志愿活动。四是游学活动。学校开展“励志前行,不负青春”系列游学活动,带学生走进天安门、水立方、航空博物馆、圆明园等知名景点。五是每年十月开展校园采摘节。六是高度重视体育艺术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服务,是带着爱心与责任服务。把学校做好,做出成绩,做出理念,做出文化,做出内涵,做出高度与深度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以文化为引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一位教育人的不懈追求。
◎张雪彬: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DNA”,是学校的灵魂和根。对怎样提炼和打造学校文化,使之有特色、有生命,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中”)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与探索。
确立“和美”文化办学定位。一中始建于1959年,位于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区阿勒腾席热镇,这里是草原丝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古城址,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的交汇、交融之地,也是“和”文化传承弘扬地。近年来,伊旗教体局大力推进校园环境建设,开启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新跨越。面对地区教育事业的再次腾飞,一中紧密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传承学校原有文化,紧抓地区教育发展先机,对学校文化进行了全新建构,提出了“和美教育”文化理念。“和”是一种方法和途径,“美”是一种境界和追求。学校从育和美学生、塑和美教师、创和美学校三个“切口”入手,通过环境创建、课程开发、教师培养、活动创新等方式,在环境内部、人与环境、教育资源等各个场域渗透“和美”文化因子。
践行“和美”文化引领的举措。“和美”文化面向全体,突出个体,贯穿于学生成长、教师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全链条之中,内化于机制、团队、行动等各个环节,已经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首先是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制定了“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内强外压,优质发展”的总体战略及“聚焦一个中心,强化四个层面”的工作思路,并先后出台了多部发展规划方案。其次是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尚美”主题广场、“和乐”“和润”等五育实践园、特色主题楼层文化、身心愉悦的开放式活动区域、石头文化、草坪文化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最后是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学校实施“忠、孝、雅、诚”学生核心素养文化教育,通过对忠心自觉、孝心自觉、雅心自觉、诚心自觉的培育和践行,引领当代中学生主流价值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设国画、篮球、器乐、素描、舞蹈等18个社团和“核心素养行为文化大讲堂”;创立“多元育人”德育精品校本课程体系;创办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作育人平台;创优“152”模块化教研活动和“1236”体育美育教学改革。
◎王培杰: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深埋在每位师生心中的传统文化种子,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它就会开花结果,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到每一所学校都认真研究学校发展的突破口,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引入校园,改变学校师生的精气神,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学校组建了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长教师参加的研究团队,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内心。学校组织教师从人生理想、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三个方面,对励志警句、诗篇和文章进行整理及编修,创编夏庄中学“优秀传统文化励志诗读本”,并开展“每周一句励志名言”“每周一首励志诗”经典诵读活动。同时,学校结合当地非遗项目,编写了“九五拳”“半印半画”“泥塑”“红纸对联”等非遗文化课程,结合镇域实际编写了“金夏庄”“东浦荷”等地方课程,构建了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为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科教学计划,学校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从目标、内容、过程和反馈四个方面提出实施办法与评价要素,将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为传统文化励志思政教育提供适合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自然接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内化为精神食粮,让课堂教学充盈励志的正能量。
组织优秀传统文化展演活动。一是把非遗文化“请”进校园。为培养乡土情怀,传承非遗文化,学校先后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印半画”年画、河西九五拳、李家村红纸对联、高密泥塑“请”进校园。立足地方特色,大唱地方戏,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提升自我,零距离接触地方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承办大型优秀传统文化观摩交流现场会。从田庄中学的“潍水之战古战场”到呼家庄小学的“高密炉包”再到夏庄中学的“顺兴齐记”木板年画、聂家庄泥塑、河西九五拳和高密剪纸等非物质遗产文化展演,交流现场会精彩不断。学校开设社团课程,邀请非物质文化传人走进校园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开展非遗文化实践探究活动,并掀起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热潮。学校先后召开过两次潍坊市传统文化推介会,多篇探究报告在省市级大赛中获奖,学校办学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议题二:务实,如何将文化理念融入课程体系?
◎陈国荣:文化是学校教育之魂,课程是学校教育之根,学校课程植根且生长于学校文化之中。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育人文化。基于学校的育人文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统筹设计、逐步优化“育·新”课程体系。
“育·新”课程包含三层次六领域。课程采用“一个底座”“两个传导器”“三个网盘”组成灵活多变的“云盘”结构。一个底座是核心价值观,三个网盘自下而上依次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发展课程。由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组成的核心素养作为云盘的两个传导器贯穿始终。“云盘”寓意着在互联网时代下,基础教育的新使命。“育·新”课程将在每一位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的云盘,在每一位学生的价值观中建立一个品格的云盘,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世界建立一个能量补给的云盘。
学校基于“大概念、大融合、大时空”理念逐步形成了贯通融合且富有特色的十二年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了课程整体育人的良好态势。
基于学生发展需求,推进国家课程创新性实施。比如:小學部在语数英三大学科中,分别研发了“优阅”课程、“优+”课程、“阅读+”课程。这些课程将国家课程培养目标具体细化、重新组织,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比如: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思维课堂”的探索。2013年起,学校启动思维型教学研究,依据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等基本原理,基于实践,提出了“五有五思一核心”的“551”思维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三级课程样态,构建六大系列一体化课程。一是“礼悟”育德一体化课程。通过“教育人类学”关于仪式与教育关系的上位分析,借助“儿童学”对于儿童发展影响维度的研究,解析不同场域中仪式对于儿童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二是科技创新一体化课程。学校建立了科学探究课程群、技术实践课程群、创新研究课程群,服务于小学科学启蒙、初中科学实践、高中科学创新。三是体育健康一体化课程。学校紧紧围绕知识、技能、体能、行为四个方面,设置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体育课程。四是艺术审美一体化课程。课程大主题覆盖所有教学内容,在“我”与城市、与国家、与世界、与地球之间建立经验与认知的有效联结中,实现自我探寻的哲学观照。各级课程均以单元主题式呈现,以大概念贯穿始终。五是学段衔接一体化课程。包括生命成长、环境体验、课堂体验和项目式学习。六是跨学科融合的年级主题课程。小学重在体验和感受,初中重在经历和感悟,高中重在考察与研究。
◎焦宗芳:现在的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科学人才。基于这样的思考,崇文中学形成了“目标导引的问题驱动课堂”。其核心是:在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导引”下,将“问题驱动”作为教学改进的创新点,通过 “新课堂文化”的实施浸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问题驱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把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用评价导航学生的学习活动,用富有挑战和充满意义的应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探究动力。驱动课堂的主问题,或是学生在自主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或是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社会热点创设的问题情境。
新课堂文化:崇文中学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大教学背景下,实施“目标导引下的问题驱动”课堂改进行动,通过问题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应用的问题课堂,激活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行为,以问题驱动课堂,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助教助学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让主动学习成为习惯,让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行为,首先要从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做起,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真正实现由“教什么”“怎样教”,向“为什么教”“教得怎么样”转变,让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其一,学校在教学设计、学案设计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充分考虑他们学习上的困难,遵循学生学习心理发生过程设计教学。小组学习、助教助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讨论式、探究式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其二,教师要在课前预习、课堂实施、课后弥补等环节的自我认知上,建构自己的课堂文化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带有教师鲜明特色的课堂文化。其三,从学校层面出发,研究出了“目标导引下的问题驱动课堂”在“目标叙写、评价任务设计与实施、学后反思及学后作业自主分层”的具体指导措施,以制度文化引领课堂文化,形成可操作实施的教学设计、学习学案,形成学校的教学文化,推动学校整体发展。此外,学校还研究出了小组学习、学生助教培养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办法,形成了“会学、乐学、笃学”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会学习。
◎李明刚:扬州市翠岗中学提出“健康·仁信·创新”的学生培养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做身心健康、仁爱诚信、具有创新力的人。结合学生意见,学校将校本课程命名为“Hi课程”,并设计了“Hi少年成长护照”,记录学生学习成长过程。“Hi课程”分为三大类——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学科课程、班团队活动课程和STEM课程。学校推进“锚点”探究教学法,构建助力学生自主行走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班团队活动课程强调常规、品德、法治、信仰和政治启蒙教育,每学年规定20个主题。学校将STEM课程排进课表,纳入正常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感兴趣的任务,进行跨学科学习。
拓展课程:拓展课程着眼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包括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五个一百工程”。文化活动包括主题月活动、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周等。其中,“主题月活动”包括健康节、快乐中考、职业体验等;“志愿服务”主要依托“小桔灯”志愿者协会开展各项活动;“校园文化周”每天一个主题:周一读书写字、周二采访校长、周三义工体验、周四特长展示、周五表扬感恩。社团活动分为健康、仁信和创新三大类,共32个社团。“五个一百工程”即阅读一百本名著、背诵一百篇名篇、了解一百位名人、欣赏一百首(幅)名曲(画)、观看一百部优秀影视剧。为此,学校推出“黉曦”阅读提升计划,编写实施手册和名著导读,编印“清泉流响”优秀作文选,组织读书交流等多项活动。 特需课程:特需课程是为满足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而开发的校本课程,分为高端课程和支持课程。高端课程主要面向在学科、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有天赋、有特长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支持课程主要面向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做到一人一课表、一人一方案。开设以来,近20名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体会到人性的尊严,取得长足进步。
“Hi课程”文理融通、结构均衡、选择多元、特色鲜明,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如果把它比作一棵大树,“基础课程”就是课程之“根”,应该“根深蒂固”;“拓展课程”就是课程之“枝”“叶”,应该“枝繁叶茂”;“特需课程”就是课程之“花”,应该“百花争艳”。
议题三:提质,如何以文化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王国贤:2018年3月,成都市西北中学外国语学校成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改实验学校,积极推进“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加强教师队伍培养,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的特点是“三段九环四单”。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有研究教材、研制教案、研读新课,“课中”有精准检测、精准释难、精准巩固练习,“课后”有认真作业、认真批改、认真订正。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有“两增两减一提高”的策略,即增加学生课前自学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自主时间,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减少学生课后作业时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导式教学还有“四单”即预学指导单、预学效果检测单、课堂效果巩固单、课后作业单。
专家引领:省教科院各学科教研员每月到校,开展听评课活动即“一月一指导”,帮助教师厘清概念,明确思路,找准方向;每学期末召开总结会即“一期一总结”,帮助学校分析优势与成长、问题与不足;每年专门组织全省实验学校开展集中研讨即“一年一研讨”,各实验学校充分交流,分享改革的做法与经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搭建平台:自导式教学结构改革的理念要落地,学校必须找到符合教学实际的工作“抓手”,让更多教师有交流展示、梳理总结、反思提炼的机会。我校确立的“抓手”是“三课两赛一会”。“三课”即干部推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两赛”即自导式课堂教学大赛和自导式论文大赛;“一会”即自导式教学年会。
构建机制:学校积极构建自导式教学整体推进保障机制,将教备组建设、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培训、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与自导式教学改革深度挂钩,让改革促进派受益,让改革不力者受损,从而激发教师教育改革的动力,推动自导式教学改革走深走实走远。
师生成长:改革前,教师们常常把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视为“烫手的山芋”,避之不及,改革后,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成了“香馍馍”,教师们争相参与;改革前,教师们在参加教研、交流、研讨时,常常“长话短说”甚至“闭嘴不说”,改革后,教师们讲话信心满满,头头是道,发言有水平、有质量、很洋气(四川省教科院院长刘涛评价);总结梳理、提炼写作也从以往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下笔有神”。
◎华雪珍:面对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設,解放路小学理性对待传统名校普遍面临的师资队伍老龄化、名校工作压力大、硬软件缺失等问题,依托学校文化的自信力、凝聚力,激发教师内驱力,唤醒教师从教新活力。
丰厚文化内涵,推动理念认同。要想增强学校文化对教师队伍的引领作用,就必须推动教师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厚对童乐教育文化内涵的认知。“童乐”教育是指引领自然的儿童走向长大的儿童,让他们拥有自主获取快乐的实力,奠定幸福人生基础。在具体践行中,要理解“童乐”既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也是全体教育人追求的目标。
彰显榜样力量,积淀教育情怀。学校注重发掘身边的榜样资源,树立守望平实、仰望星空的教师群像,塑造“童乐”教育文化践行榜样示范。同时,学校注重凸显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对教师的反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心灵深处的教育情感,用学生的成功提升教师育人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锻造同乐团队,助推自我发展。“童乐”教育文化的不断更迭提升,拓宽了学校教育改革及教师培训的视野。因势利导,因师而导,找寻个性成长密码,激发自我发展内驱力已经成为“童乐”校园助推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路径。首先是问道教学,激发活力。学校跳出以往多年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切入,从课程素养导入,从教与学的方式开始,系统培养学生的乐学高效的学习品质,唤醒教师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创新意识。其次是结伴发展,同乐共赢。学校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自我价值追求,采取个性化成长与团队成长相结合的措施,组建草根名师工作室、师说论坛、教师社团等或松散或紧密的教师组织,推动不同发展方向、不同特长教师间的多维融合式合作,凸显同乐结伴成长意识,增强集体归属感和价值感,锻造同乐教研团队。同时借助“导师制”“互助制”教师培养形式,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
赋能自我完善,提升从业品质。“童乐”教育评价体系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多元动态的结合方式,引领学生志学、会学、乐情、乐境,引导教师志教、会教、乐教、善教。学校定期举办童乐好教师、同乐好团队、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等活动。学校还致力于拓宽教师不同教育教学成果的表达与发布路径,赋能教师自我完善,从而增强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与课程建构能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促进专业品质形成。
通过优化教学环境设施与教学需求相适应,学校资源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学校发展与区域教育发展相呼应的“大系统”,最终让学校成为“以和育德,以美益心”的精神家园。教育的核心是服务,是带着爱心与责任服务。把学校做好,做出成绩,做出理念,做出文化,做出内涵,做出高度与深度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育·新’课 程将在每一位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的云盘,在每一位学生的价值观中建立一个品格的云盘,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世界建立一个能量补给的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