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天的非洲故事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chiren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靠援助,说话不算数,吃饭靠大树,穿衣两块布。”联合国际组织(UIO)西非副主席郑智天一边悠闲地摆弄着功夫茶具,一边诙谐地形容起非洲许多国家的现状,然后话锋一转,“但是非洲这个市场对产品没有什么要求,我们有什么他们就买什么,只要企业加以引导,就能在这块土地上创造许多商机,就像那个在非洲卖鞋的故事所说的那样。”
  郑智天优雅地细斟着功夫茶,一句一句地娓娓道来他走进非洲的故事和心得。
  
  一波三折的开始
  
  郑智天说:“我们走到今天,经历了许多坎坷。”
  


  1998年,郑智天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廖建法先生开始涉足非洲,受当时非洲贝宁共和国通讯部部长的邀请到贝宁考察。在那次行程中,团队给贝宁前总统克雷库带去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深深地吸引了强烈希望在发展经济方面得到快速发展的克雷库总统,于是克雷库总统任命廖建法为贝宁总统特别顾问兼贝宁经济金融事务驻亚洲的特派员。从2002年起,郑智天在廖建法的引导下正式走进非洲。
  在2003年,郑智天在贝宁举办了高新产品展览会。在大家努力之下,共有40多家中国企业参加了展览,当时中国和其他20多个国家驻贝宁的使节和商务参赞应邀出席了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乎所有的展品销售一空。
  展会的成功,触发了郑智天对未来的更多设想:在非洲设立一个长期存在的双边合作机制,为中非间的双边贸易建立一个更好的平台。该平台将为商家提供代办签证、代理货物运输、代理清关手续、装卸和仓储管理、代办转口手续、结算服务等。商家只需在保税区的范围内专心做好生意,其他配套事情由保税区提供服务。在当时的西非还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的贸易保税区,用中国产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贸易保税区提供的便利条件,就能吸引其他国家的买家到贝宁来采购,这一崭新的概念无疑能帮助贝宁成为西非最重要的贸易集散地。该想法得到贝宁政府的大力支持,划拨了保税区要求的用地和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团队在中国国内也筹集了投资建设的资金,并在贝宁、中国香港、深圳三地设立公司,搭建保税区的公司运营框架。正待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中国内地SARS开始肆虐,并影响到大洋彼岸的贸易保税区的建设和中国国内的招商工作。期间工作又不能停,但又没有任何的进展,只能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在接近十个月的时间,团队为项目准备的资金在一天盼一天的希望中慢慢地消耗掉了。对所有的投资者和项目本身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郑智天在长期的压力下病倒了,他离开贝宁回到国内。而团队的人员还留在贝宁,开始从投资建设转型为贸易,利用非洲和中国两地的差异,将中国的二手手机翻新后以便宜的价格卖到非洲,同时从非洲买回资源性商品,将西非的木材引进了中国。
  
  走向联合国际组织
  
  回到中国的郑智天对以往的工作和经历进行总结,希望在中国的古老智慧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治疗自身疾病的良方,他造访了佛、道两家的多位老师,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和良师益友的引导,治好了自身的疾病,让狭隘的思想变得开阔起来,这也影响了后来他的商业思想:为个人谋取名利,得大的助力就少,抵抗风险的能力就弱;为大家谋取方便或利益,得到的助力就不可估量。在经历了商人、非洲政府服务人员的角色后,郑智天开始加入“世界华商联合总会”,并成为“世界华商联合总会”副秘书长,活跃在促进非洲发展的舞台上,不断地组织华商到非洲考察和进行友好往来,为多个非洲国家募集到大量的药品和教育设备,得到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充分肯定。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将联合国际组织西非地区事务委派给其负责。联合国际组织的成员多源自联合国的退休人员以及世界各地的社会活动家,为各国政府提供一个合作和交流的友好平台。从此,在这些老前辈打下的良好基础上,郑智天开始了更高层面的非政府组织服务工作,与各方一起共同促进西非经济的发展。
  在郑智天先生的倡导下,比利时华商陈秀锐、谭伟杰先生在刚果金共和国成立刚果中国友好合作中心,建立起与刚果金友好合作的工作平台,获得刚果金的国家森林开发、木材运输、出口的所有批文,成立了企业化的木材开发公司。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团队聚集大量人力、物力赞助刚果金共和国参加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奥运会邀请了一个国家的参与,体现了中国人的友善和慷慨。
  同时,在郑智天先生的倡导下,某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助养或助学非洲的小孩;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非洲,把中国的传统医学带到非洲。
  郑智天先生的工作体现了传统的和谐发展思想,在中非间的交往中,让非洲人民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人,为中国商人在非洲能得到非洲各国政府的支持不断地添砖加瓦。
  
  非洲带来的商业机会
  
  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了郑智天走进非洲的重要转机。在那次论坛上,40多位非洲政要与中国政要进行了深入和友好的交流。中国政府高层了解到非洲各国的现实需求,并据此制定了多项政策,在不同层面上支持非洲国家的发展,例如很多非洲国家商品进入中国不受配额限制、免税进入中国等优惠政策,同时设立一个50亿美元的非洲发展基金以支持非洲的发展。
  经过了上次贝宁贸易保税区的挫败之后,郑智天团队认为合适的契机已到,再次对非洲业务进行了努力。将中国的二手手机翻新后以便宜的价格卖到非洲,商品颇受非洲市场的欢迎。开始,他们的二手手机在非洲卖得非常好,但是卖得越多,手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越多。而他们却没能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郑智天说:“没有售后服务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做生意的最大弱点。”最后,二手手机业务迫于当地的压力而逐步地萎缩了,同期开始转向从非洲买入资源性产品。他将非洲的木材引进了中国,但当时的中国国内甚少人认识了解这些木材,一开始没有买家愿意购买。团队中的赵宏斌毅然决定亏本给客户试用,这一决定很快使得大家认识并接受了非洲木材,大江南北家具市场掀起了使用非洲木材的热潮。
  
  中非合作发展前景
  
  中国和非洲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一方面,拥有53个国家、8亿人口的非洲大陆市场不但广阔,而且充满机遇。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很大,其中轻工、家电、电子等产品是需求最大的产品,而这些领域恰恰是中国企业的强项所在。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在非洲大陆将成为畅销产品。机电产品仍将是未来中国对非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另一方面,非洲有丰富的资源,统计资料表明,全球最重要的50多种矿产中,非洲有17种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这对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国来说更具吸引力。以石油为例,目前非洲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中国从海外获得的份额油总量将达到每年5000万吨,其中尼日利亚、加蓬、苏丹、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友好的互信关系是中非贸易持续增长的保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友好合作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近年来,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2006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特别强调继续加强双边经贸合作。中国政府还明确指出,愿在条件成熟时与非洲国家或地区组织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并推动双方企业界成立“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有4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和48个与我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外交和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齐聚北京。这次峰会的召开,为中非经贸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双方合作向更为深入和务实的方向发展。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继续为此提供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并愿与非洲国家探讨促进投资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继续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引导,注重服务,提供便利;继续与非洲国家商签并落实《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非洲国家共同营造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保护双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走进非洲的几点建议
  
  身为联合国际组织(UIO) 西非副主席,又在非洲工作和生活多年,郑智天对这个市场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企业如何走进非洲,他提出了几项很实用的建议。
  郑智天说:“首先,在大方向上选择合适的非洲国家进行投资和发展。”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之前要做到三看:
  一看这个非洲国家的背景,是否有宗教的问题。如果这个国家因为宗教问题受到其他国家的制裁,中国企业在当地业务会受到牵连而难以开展。
  二看该国的政治体制是否有问题。如果该国是独裁国家,就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制裁,中国企业在当地业务也会受到牵连。
  三看该国是否有种族冲突。郑智天说,对这个问题要特别小心谨慎,因为种族冲突是很难调和的,对中国企业的业务开展和人员的安全将造成很大的威胁。
  “其次,在贸易方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展业务。”郑智天进一步补充道。
  第一,中国企业要明白,从非洲现有的状况来看,所有的政府、银行、企业的信用度普遍不高。“中国企业进行对非业务时,一定要采取现款结算的方式,千万不能允许非洲方面赊账,否则最终会钱货两空,以往众多中国企业或商人的惨痛经验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中国企业必须有专人在非洲当地把控好这个环节。”
  第二,为了进一步开拓非洲市场,中国企业必须在非洲设立售后服务办事处,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售后服务,并丰富和加强售后服务的内容。(郑智天在前面曾提及,没有售后服务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做生意的最大弱点。)
  第三,中国企业及商品要通过合法的途径进入非洲。郑智天透露,目前进入非洲的中国商品基本上都通过灰色通关进入。非洲各国都有相关法律规定进口商品要走合法的渠道,而目前很多中国企业出于高利润考虑宁愿选择非法的渠道。
  “这是因为中国商人在非洲进行肆无忌惮的低价竞争导致的。中国商人总体在外的心痛哀伤就是自相残杀。为了节省开支,让自己的商品在价格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获取很多的利润,大企业也被迫无奈地通过灰色通关进入非洲。”郑智天显得有些无奈。
  这种做法虽然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目前的选择,但为将来的发展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如果非洲方面追究起来,中国政府也帮不到企业。以往俄罗斯和尼日利亚的灰色清关事件就是惨痛的例子。企业用十年时间辛辛苦苦赚到的钱也许在一年之内损失殆尽。因此郑重忠告企业及商品要通过合法途径进入非洲,同时希望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第四,中国企业要找好项目走进非洲。“目前,中国企业大多通过申请出口信贷走进非洲。而往往是项目决定出口信贷申请成功的几率,想要获得银行的贷款担保,企业必须找好角度、找好项目。”
  他详细地介绍道,目前非洲的基础建设太弱,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往往发展不起来,这是因为当地没有相关的产业链对此进行支撑,企业投资建厂通常无配套设施,例如中国人在当地建服装厂,当地没有相应的纽扣厂、包装厂和吊牌厂生产相应的零配件来配套,什么都需要进口,成本非常高。基于这个原因,非洲当地很多招商项目都找不到商人投标。
  “因此,选择项目不能单纯从项目本身考虑,要从上下游配套开发的情况考虑。”他说,目前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以最简单的工业方式进入非洲,越简单越好,操作仅仅依靠当地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就能够发展起来的项目,如手工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