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韵味的花鼓戏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er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
  “胡大姐,我的妻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伴随着耳熟能详的唱段,爸爸眯缝着眼睛,跟着电视机边哼边在腿上打着拍子,一脸的陶醉。这再熟悉不过的曲调也勾起了我的兴趣,坐下来认真观看。
  记忆中,每到春节,一听到锣鼓梆子响,大人们就吆喝:“哦,来了打花鼓的!”小朋友们就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来了花鼓呢,看花鼓去!”“好呢,看花鼓去。快点走!”大伙就循着鼓声而去,几十个戏迷和好奇者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打地花鼓的人围了个水泄不通。小孩子们总是凭着块头小,像泥鳅一样从人群缝里挤到前面,我也不例外。有人实在挤不进,就搬条凳子站在凳上看,还有甚者抓着窗户栏杆看。打地花鼓的演员一般为一旦一丑两人,伴奏五人:一人敲锣,一人打鼓,一人吹唢呐,两人打钹。丑角头戴烂草帽或布帽,画着“三花脸”,黑白脸谱,鼻翼上有白色的“小”字或“m”形字母。滑稽的脸谱加挤眉弄眼、弯腰、甩棍等搞笑的动作常常惹得大伙笑声连连。旦角头戴花饰,涂着厚厚的白粉,两颊涂满腮红,一身粉红衣裙,手拿两把扇子,在锣、鼓、钹等的伴奏下,演员时而唱,时而念,时而转圈,时而甩辫梢,时而走碎步……人们看得如痴如醉,还有人模仿着哼唱。唱到诙谐处,大伙热情地鼓掌,小孩哈哈笑着起哄,新年的欢快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鼓戏里流淌、蔓延……
  时隔三十多年,不懂音律的我都能说出许多花鼓戏曲目,比如《讨学钱》《补锅》《打铜锣》《打铁》《小姑贤》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年轻一代大多喜欢摇滚、港台音乐等,乡里乡气的花鼓戏已不大受追捧。春节里,没有了极接地气的花鼓戏,不见了浩浩荡荡的追戏队伍,总觉得过年的味道淡了、少了……记忆里那有韵味的花鼓戏呀,已经深入了许多人的骨髓里,我愿花鼓戏艺人们不断推出好的作品,愿花鼓戏能再度繁荣,再度唱响山村的每个旮旯。
其他文献
有不少青年教师问我要“必读书目”,我一直觉得阅读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我一直反对“必读书目”的说法。   不过,现在并不是所有教师都热爱阅读,这令人担忧。除了课本、教参和一些辅导资料,其他什么都不读,怎么可能是合格的教育者?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征服学生的主要绝招,就是自己课外广博的阅读。   虽然我无法给出“必读书目”,但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想简单谈
期刊
这两年,人们除了喜欢看抖音外,也喜欢看喜剧脱口秀节目中明星们的“互怼”。据说,“吐槽”一词来源于日本,最早是指日本的“漫才”,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相声艺术。我最近也经常看“吐槽”类节目,倒觉得“吐槽”更类似于传统单口相声的“升级”版,无非是用娱乐的形式来“冒犯”事先打好招呼的明星朋友,假装说实话,随意揭老底。   但这个所谓的“吐槽”,本质上是一档节目,是征得被“吐槽”者同意后的“戏谑”表演。否则,在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李观飞)2月19日,嘉禾县教育局召开2021年教育工作务虚会。会上,与会人员聚焦质量核心、规范管理、高效履职,围绕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如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何推动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设想,讲对策、谈思路。   该县副县长李莉强调,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该县大力实施“践行新理念,建设新铸都”战略,奋力开启嘉禾“十四五”高
期刊
夜幕即将降临,黑黝黝的山间总有红红的灯光从屋角弥漫开来,星星点点,温暖着薄雪覆盖的枝丫。突然“咚”地一声,大锣打破了山村的寂静,敲开了新年的鐘声。  舞狮队来拜年了。小时候几乎年年都可以看到,不管多晚,不管什么天气,我们还跟着队伍看他们各处表演。队伍越来越壮大,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所持的马灯,照亮着蜿蜒的小路,宛如黑夜中一条欢快的龙。  舞狮的人通常会先送帖子,如果愿意接,这一行浩大的队伍才会来到主
期刊
“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謂之守岁”,围炉夜话言往事,家家户户喜团圆,是不少人心中难以忘怀的春节记忆。这个春节,本报联合新湖南·湘学频道共同推出《围炉夜话》栏目,湖湘教育人纷纷撰稿,讲述记忆中的年味,共享新时代下的团圆“新样子”。现辑录部分文稿,以飨读者。
期刊
也许在这个寒假,有一些孩子已经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所以,班主任在学生报到当天,除了发书、布置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外,还要做好学生手机的管理事宜,这对让学生从假期模式快速进入开学模式的作用不可小觑。   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希望各位家长能积极配合,协助学校建立起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长效机制,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对于家长怎么处理好手机问题,我们有这样一些建议:  感谢仪式,做好心理“斷奶”  建议每
期刊
为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2月21日,江永县第三小学利用寒假通过家校微信群,采取“小手拉大手”方式,组织全校2000多名学生家长和孩子一同观看《家风家教》视频动画片。用生动的生活小事深入浅出的阐明家风家训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培养孩子们勤奋好学,自立自强,孝亲敬老,乐群合作的优良品德。图为一家長与孩子一同看《家风家教》动画片。
期刊
把“牛”等12种动物跟纪年法匹配,始于汉代,有两千年历史了,可谓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牛”字也在发展演化中包孕了丰富而有趣的含义。   “牛”指人固执或执着。例如田汉话剧《关汉卿》中说:“他的牛脾气您还不知道。”其中的“牛脾气”指固执的性格。老舍的《骆驼祥子》里,虎妞对祥子说:“我真疼你,你也别不知好歹!跟我犯牛脖子,没你的好儿,告诉你!”这里的“牛脖子”也指固执。   “牛”表示执著时常见的说法
期刊
有人说,想要留住一个人的心,要先留住他的胃。大山深处的农村老家,留住我的,除了白发的父母、孩时的回忆,更有味蕾上那抹之不去原生态的各种美味。家乡的酸、家乡的辣、家乡的软糯棉甜……  其中,最记挂的莫过于母亲做的那一碗喷香的红薯粉粑粑。我坐在火坛边,父母各拾一条小凳坐在我身旁,笑眯眯看着我大快朵颐。  老家的自留山上,父母年年都会种好几块地的红薯,每到年关,勤劳的母亲会自制一些红薯淀粉,自家食用或招
期刊
“我跟你商量个事。”文哥说。  “什么事?”我从书里抬起头来。  “这不,快过年了,我打算带你一起去近毛家。”  我家和近毛的渊源得从二十年前说起。  那时,文哥还在教育局上班,经常下乡的原因,他结识了一班子乡下老哥们。近毛,是挂牌的贫困村里最贫困的一家。他出生時患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拐。父亲去世得早,他还有个残疾的大哥,全家住在村里一个废弃的破烂平房里。那年,文哥从汨罗进了批肉兔种,免费分发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