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
“胡大姐,我的妻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伴随着耳熟能详的唱段,爸爸眯缝着眼睛,跟着电视机边哼边在腿上打着拍子,一脸的陶醉。这再熟悉不过的曲调也勾起了我的兴趣,坐下来认真观看。
记忆中,每到春节,一听到锣鼓梆子响,大人们就吆喝:“哦,来了打花鼓的!”小朋友们就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来了花鼓呢,看花鼓去!”“好呢,看花鼓去。快点走!”大伙就循着鼓声而去,几十个戏迷和好奇者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打地花鼓的人围了个水泄不通。小孩子们总是凭着块头小,像泥鳅一样从人群缝里挤到前面,我也不例外。有人实在挤不进,就搬条凳子站在凳上看,还有甚者抓着窗户栏杆看。打地花鼓的演员一般为一旦一丑两人,伴奏五人:一人敲锣,一人打鼓,一人吹唢呐,两人打钹。丑角头戴烂草帽或布帽,画着“三花脸”,黑白脸谱,鼻翼上有白色的“小”字或“m”形字母。滑稽的脸谱加挤眉弄眼、弯腰、甩棍等搞笑的动作常常惹得大伙笑声连连。旦角头戴花饰,涂着厚厚的白粉,两颊涂满腮红,一身粉红衣裙,手拿两把扇子,在锣、鼓、钹等的伴奏下,演员时而唱,时而念,时而转圈,时而甩辫梢,时而走碎步……人们看得如痴如醉,还有人模仿着哼唱。唱到诙谐处,大伙热情地鼓掌,小孩哈哈笑着起哄,新年的欢快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鼓戏里流淌、蔓延……
时隔三十多年,不懂音律的我都能说出许多花鼓戏曲目,比如《讨学钱》《补锅》《打铜锣》《打铁》《小姑贤》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年轻一代大多喜欢摇滚、港台音乐等,乡里乡气的花鼓戏已不大受追捧。春节里,没有了极接地气的花鼓戏,不见了浩浩荡荡的追戏队伍,总觉得过年的味道淡了、少了……记忆里那有韵味的花鼓戏呀,已经深入了许多人的骨髓里,我愿花鼓戏艺人们不断推出好的作品,愿花鼓戏能再度繁荣,再度唱响山村的每个旮旯。
“胡大姐,我的妻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伴随着耳熟能详的唱段,爸爸眯缝着眼睛,跟着电视机边哼边在腿上打着拍子,一脸的陶醉。这再熟悉不过的曲调也勾起了我的兴趣,坐下来认真观看。
记忆中,每到春节,一听到锣鼓梆子响,大人们就吆喝:“哦,来了打花鼓的!”小朋友们就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来了花鼓呢,看花鼓去!”“好呢,看花鼓去。快点走!”大伙就循着鼓声而去,几十个戏迷和好奇者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打地花鼓的人围了个水泄不通。小孩子们总是凭着块头小,像泥鳅一样从人群缝里挤到前面,我也不例外。有人实在挤不进,就搬条凳子站在凳上看,还有甚者抓着窗户栏杆看。打地花鼓的演员一般为一旦一丑两人,伴奏五人:一人敲锣,一人打鼓,一人吹唢呐,两人打钹。丑角头戴烂草帽或布帽,画着“三花脸”,黑白脸谱,鼻翼上有白色的“小”字或“m”形字母。滑稽的脸谱加挤眉弄眼、弯腰、甩棍等搞笑的动作常常惹得大伙笑声连连。旦角头戴花饰,涂着厚厚的白粉,两颊涂满腮红,一身粉红衣裙,手拿两把扇子,在锣、鼓、钹等的伴奏下,演员时而唱,时而念,时而转圈,时而甩辫梢,时而走碎步……人们看得如痴如醉,还有人模仿着哼唱。唱到诙谐处,大伙热情地鼓掌,小孩哈哈笑着起哄,新年的欢快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鼓戏里流淌、蔓延……
时隔三十多年,不懂音律的我都能说出许多花鼓戏曲目,比如《讨学钱》《补锅》《打铜锣》《打铁》《小姑贤》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年轻一代大多喜欢摇滚、港台音乐等,乡里乡气的花鼓戏已不大受追捧。春节里,没有了极接地气的花鼓戏,不见了浩浩荡荡的追戏队伍,总觉得过年的味道淡了、少了……记忆里那有韵味的花鼓戏呀,已经深入了许多人的骨髓里,我愿花鼓戏艺人们不断推出好的作品,愿花鼓戏能再度繁荣,再度唱响山村的每个旮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