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0年前,甲午战争的战火在朝鲜半岛被点燃,东亚历史在此转折。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的中心,也犹如一块大陆伸向海洋的跳板,历史上大陆势力与海洋势力多次在这里碰撞和较量,纪念甲午战争,有必要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与朝鲜的关系。
日本欲建亚洲新秩序
19世纪上半叶,西洋文明全面东渐,中日朝等国先后受到影响。由于东亚各国对于西洋文明之挑战的应战方式各不相同,所以东亚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中国的应战缓慢而又保守,国力走向衰落;日本的应战迅速有力,国力急速上升。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福泽谕吉于1885年发表《脱亚论》,主张中国“天下”已经崩溃,日本应转向西洋文明,领衔建立亚洲的新秩序。怎样建立新秩序,日本只有在朝鲜半岛寻找机会。
朝鲜东学党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由农民构成的组织,创始人是崔济愚,其口号是“惩办贪宫污吏”、“斥倭斥洋”等,抗拒工业化和对外开放。1894年是中国甲午年,也是朝鲜甲午年。中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朝鲜、日本、越南都曾采用。就在这个甲午年的1月,朝鲜古阜、泰仁两郡农民起义者,在全琫准的率领下揭竿而起,先后袭击古阜和泰仁两郡宫衙,取得胜利。5月31日,数千名起义军一举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使起义军声威大振,给各地人民以莫大鼓舞。于是,全罗、忠清、庆尚、京畿、江原、黄海等道接连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古阜农民起义就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农民战争。东学党起义在某些方面有点像中国的太平天国。
朝鲜国王恐慌,向北京告急。6月3日,朝鲜兵曹判书闵泳浚慌忙照会清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凯:“请烦贵总理,迅即电垦北洋大臣,酌遣数队,速来代剿。”日本政府早就蓄谋对华作战,一直在寻找时机。此时,日本当局觉得机会终于来了,为使清廷成为事件的主动者,日本政府密令驻朝使馆译员郑永邦会晤袁世凯,表示朝鲜农民暴乱有损日本和清国对朝鲜之商务,朝鲜政府不能平定暴乱,“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为坚定清廷出兵之念,他还保证说:“我政府必无他意”。
就在日本政府剑拔弩张策划对华作战时,清廷对日本之阴谋竟一无所知,相反,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烈,明争暗斗。袁世凯几次将日本劝清廷出兵,并保证日本不出兵之事电告李鸿章。同时,清驻日公使汪凤藻也致电李鸿章,说日本国内“官民的争执日益加剧”,“决没有对外生事之余力”。犹豫不决的李鸿童对日本之保证信以为真,决计派兵赴朝,遂中了日本所设之圈套。
6月4日,李鸿章饬令:“丁汝昌派海军济远、扬威二舰赴仁川、汉城护商,并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分坐招商轮船先后进发”,开往朝鲜牙山。6月6日,清驻日公使汪凤藻奉命就清兵赴朝照会日本外务省,声称“平安后即行撤兵,并不留防。”
事实上,日本政府在获悉朝鲜政府正式向清廷请援的当日,首相伊藤博文与外相陆奥宗光就决计乘清军赴朝之机,日军也立即行动赶赴朝鲜。6月7日,日本外务省复照汪凤藻,声称,日本按《天津条约》之规定,派日兵赴朝,同时强调:“帝国政府从未承认朝鲜为中国之属邦”。同日,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奉命照会清总理衙门。日驻天津领事也奉命会晤李鸿章,告知日已出兵,“保护使署、领事及商民”。6月9日,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率领400名陆军到达仁川,次日进入汉城。继之,叶志超率领清军2400名也到达朝鲜,驻于远离汉城150余里的牙山。丁汝昌则命扬威、超勇二舰从海上配合叶部,远离仁川,只有济远、平远二舰停留仁川。
清廷与李鸿章见日本出兵,十分震惊,赶忙阻止。日本自然不予理会,还继续欺骗清廷。为了阻止清廷增兵朝鲜,大鸟虚伪地对袁世凯说:“我二人约定,我除800人外尽阻之,尔亦电止华加兵。”袁信以为真,电告李鸿章。李也笃信无疑,停止增派清兵入朝。其实日本正在加速增兵,可见,清吏已迂腐之极。
朝鲜政府见日军源源而至,并进入京都汉城,害怕中日冲突,遂以全州收复为由,吁请清廷撤军,以促使日军撤出朝鲜。殊不知,日本意在挑起战争,根本无意撤军。清驻日公使汪凤藻电告李鸿章:“倭志在留兵,胁议善后”,建议“似宜厚集兵力,隐伐其谋”。同时,袁世凯也电告李鸿章说,大鸟关于撤军允诺已“食言”,还向汉城增兵。建议“先调南、北水师迅来严备,续留陆兵。”但李鸿童皆未采纳,反而认为“我多兵逼处易生事”,且“我再多调,倭也必添调,将作何收场。”由于李鸿章的退缩与求和,6月中旬以后,中日战云日益密布。
就在中日大战前夕,袁世凯见日军日益增兵,清军准备明显不足,深知大局不可挽回,遂请调回国。7月18日,袁世凯奉调回国,其职由唐绍仪署理,可见袁之狡猾。
1894年的7月23日凌晨,日大鸟公使亲自带着军队包围皇宫,强迫国王高宗将政权交由大院君掌握,迫使朝鲜政府宣布请求日本军队帮助朝鲜,驱逐中国军队。同日,朝鲜国王被迫宣布:“朝鲜从此为自主之国,不再朝贡。”所以中国和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自日本公使进入皇宫之后,事实上就终结了。
7月25日清晨7时20分,参与运兵到朝鲜的济远和广乙二舰离开朝鲜牙山返航时,在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三舰。日军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和广乙,甲午战争就此爆发。丰岛海战持续了大约7小时,期间又有运送清兵的高升号商船和运军械的操江舰先后卷入战斗,以清军大败、700余名官兵遇难告终。
7月29日,中日两军在朝鲜成欢展开激战,聂士成身先士卒,率领清军英勇抗击。但由于日军装备优良,人数众多,清军为日军所败,成欢被日军攻占。聂率余部奔赴公州,与叶志超部会合,叶认为公州也不可守,两人就率军北赴平壤,绕开日军,历时将近一个月,在平壤与左宝贵等部会合。
海洋势力取代大陆势力
日本发动朝鲜丰岛海战和成欢陆战之后,清廷被迫应战,8月1日,清廷正式对日宣战,并揭露日本蓄意发动侵略战争的种种挑衅事实。同日,日本也对清宣战,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正式爆发。中日两国宣战以后,双方在朝鲜还进行了一次规模更大的战役就是平壤战役。 截止到8月下旬,清军在平壤集结了四支部队共16000余人,8月25日,又任命叶志超统领平壤各军。当时日军主力还在赴朝途中,尚未到达朝鲜,如果清军抓住时机,直捣汉城,定能扭转战局。但是李鸿章不听劝告,消极应战,再次贻误战机,也再次留给日军以厚集兵力的时间。
9月12日,日军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四支部队兵临平壤城下,总人数达16000余人,可见,交战双方兵力相当。但由于叶志超贪生怕死,不做任何预案,被动挨打,威信扫地,诸将不服,各自为战,平壤之战实无统一指挥。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场面惨烈,伤亡惨重,左宝贵壮烈牺牲,叶志超弃城逃命。16日晨,日军占领平壤,以清军惨败,退出朝鲜而告终。此后,甲午战争的战火就引到中国本土继续燃烧。
1895年3月30日,中日双方宣布停战。4月17日,中国议和代表李鸿章与日本议和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十一款》即《马关条约》。该条约主要内容有:“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第二款: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予日本……;第四款:中国赔偿日军费库平银二亿两,分八次在七年内交清……。”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日本完全实现了当时的主要目标即从朝鲜半岛彻底驱逐中国势力,为日本完全占领朝鲜半岛和进一步地全面侵华奠定了基础。甲午战争成为彻底改写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水岭,传统的华夷秩序完全崩溃,从此海洋势力取代大陆势力主导或规制东亚的国际秩序。
地缘战略价值
我们纪念甲午战争,就是要反思这段历史,吸取它带给我们的教训。甲午战后围绕朝鲜半岛的较量还在继续,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战场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然后就是国人所熟知的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在近60年时间里,在朝鲜半岛或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爆发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这些战争本质上都是大陆势力与海洋势力的直接较量。在后60年,先是冷战和对峙,然后就是领土争端和历史争端等。朝鲜半岛至今还只是停战协定,意味着战争还未真正结束,不仅余波犹存,最近甚至有余波激荡之势。
历史证明,当大陆与半岛联盟即中朝联盟强大的时候,也是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最稳定的时期。历史也证明,自甲午战争至今120年间,由于海洋势力介入朝鲜半岛,直接导致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动荡不定,难以平息。笔者断言,只要有海洋势力存在,朝鲜半岛就不可能有真实的稳定与和平,朝鲜半岛统一和其它相关问题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这就是地缘政治规律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迪。
近些年来,不断有人质疑甚至否定朝鲜对中国的地缘战略价值,认为传统地缘政治观念已经过时,上述历史事实已经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演进,特别是经过实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国战略,终于使东亚秩序逐步向它的传统格局螺旋式回归,许多的中国人为此已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在这历史刚刚发生转折和中国正在崛起的节点上,国人切莫在地缘政治的认识上产生混乱。孙中山先生在谈到朝鲜半岛问题时曾说:“只有坚强的中国,才能保证韩国(当时是指朝鲜半岛——笔者注)独立,也只有自由的韩国,才能屏障中国的安全。”中山先生精辟地概括了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休戚与共的地缘政治关系,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重温中山先生的教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欲建亚洲新秩序
19世纪上半叶,西洋文明全面东渐,中日朝等国先后受到影响。由于东亚各国对于西洋文明之挑战的应战方式各不相同,所以东亚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中国的应战缓慢而又保守,国力走向衰落;日本的应战迅速有力,国力急速上升。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福泽谕吉于1885年发表《脱亚论》,主张中国“天下”已经崩溃,日本应转向西洋文明,领衔建立亚洲的新秩序。怎样建立新秩序,日本只有在朝鲜半岛寻找机会。
朝鲜东学党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由农民构成的组织,创始人是崔济愚,其口号是“惩办贪宫污吏”、“斥倭斥洋”等,抗拒工业化和对外开放。1894年是中国甲午年,也是朝鲜甲午年。中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朝鲜、日本、越南都曾采用。就在这个甲午年的1月,朝鲜古阜、泰仁两郡农民起义者,在全琫准的率领下揭竿而起,先后袭击古阜和泰仁两郡宫衙,取得胜利。5月31日,数千名起义军一举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使起义军声威大振,给各地人民以莫大鼓舞。于是,全罗、忠清、庆尚、京畿、江原、黄海等道接连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古阜农民起义就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农民战争。东学党起义在某些方面有点像中国的太平天国。
朝鲜国王恐慌,向北京告急。6月3日,朝鲜兵曹判书闵泳浚慌忙照会清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凯:“请烦贵总理,迅即电垦北洋大臣,酌遣数队,速来代剿。”日本政府早就蓄谋对华作战,一直在寻找时机。此时,日本当局觉得机会终于来了,为使清廷成为事件的主动者,日本政府密令驻朝使馆译员郑永邦会晤袁世凯,表示朝鲜农民暴乱有损日本和清国对朝鲜之商务,朝鲜政府不能平定暴乱,“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为坚定清廷出兵之念,他还保证说:“我政府必无他意”。
就在日本政府剑拔弩张策划对华作战时,清廷对日本之阴谋竟一无所知,相反,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烈,明争暗斗。袁世凯几次将日本劝清廷出兵,并保证日本不出兵之事电告李鸿章。同时,清驻日公使汪凤藻也致电李鸿章,说日本国内“官民的争执日益加剧”,“决没有对外生事之余力”。犹豫不决的李鸿童对日本之保证信以为真,决计派兵赴朝,遂中了日本所设之圈套。
6月4日,李鸿章饬令:“丁汝昌派海军济远、扬威二舰赴仁川、汉城护商,并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分坐招商轮船先后进发”,开往朝鲜牙山。6月6日,清驻日公使汪凤藻奉命就清兵赴朝照会日本外务省,声称“平安后即行撤兵,并不留防。”
事实上,日本政府在获悉朝鲜政府正式向清廷请援的当日,首相伊藤博文与外相陆奥宗光就决计乘清军赴朝之机,日军也立即行动赶赴朝鲜。6月7日,日本外务省复照汪凤藻,声称,日本按《天津条约》之规定,派日兵赴朝,同时强调:“帝国政府从未承认朝鲜为中国之属邦”。同日,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奉命照会清总理衙门。日驻天津领事也奉命会晤李鸿章,告知日已出兵,“保护使署、领事及商民”。6月9日,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率领400名陆军到达仁川,次日进入汉城。继之,叶志超率领清军2400名也到达朝鲜,驻于远离汉城150余里的牙山。丁汝昌则命扬威、超勇二舰从海上配合叶部,远离仁川,只有济远、平远二舰停留仁川。
清廷与李鸿章见日本出兵,十分震惊,赶忙阻止。日本自然不予理会,还继续欺骗清廷。为了阻止清廷增兵朝鲜,大鸟虚伪地对袁世凯说:“我二人约定,我除800人外尽阻之,尔亦电止华加兵。”袁信以为真,电告李鸿章。李也笃信无疑,停止增派清兵入朝。其实日本正在加速增兵,可见,清吏已迂腐之极。
朝鲜政府见日军源源而至,并进入京都汉城,害怕中日冲突,遂以全州收复为由,吁请清廷撤军,以促使日军撤出朝鲜。殊不知,日本意在挑起战争,根本无意撤军。清驻日公使汪凤藻电告李鸿章:“倭志在留兵,胁议善后”,建议“似宜厚集兵力,隐伐其谋”。同时,袁世凯也电告李鸿章说,大鸟关于撤军允诺已“食言”,还向汉城增兵。建议“先调南、北水师迅来严备,续留陆兵。”但李鸿童皆未采纳,反而认为“我多兵逼处易生事”,且“我再多调,倭也必添调,将作何收场。”由于李鸿章的退缩与求和,6月中旬以后,中日战云日益密布。
就在中日大战前夕,袁世凯见日军日益增兵,清军准备明显不足,深知大局不可挽回,遂请调回国。7月18日,袁世凯奉调回国,其职由唐绍仪署理,可见袁之狡猾。
1894年的7月23日凌晨,日大鸟公使亲自带着军队包围皇宫,强迫国王高宗将政权交由大院君掌握,迫使朝鲜政府宣布请求日本军队帮助朝鲜,驱逐中国军队。同日,朝鲜国王被迫宣布:“朝鲜从此为自主之国,不再朝贡。”所以中国和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自日本公使进入皇宫之后,事实上就终结了。
7月25日清晨7时20分,参与运兵到朝鲜的济远和广乙二舰离开朝鲜牙山返航时,在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三舰。日军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和广乙,甲午战争就此爆发。丰岛海战持续了大约7小时,期间又有运送清兵的高升号商船和运军械的操江舰先后卷入战斗,以清军大败、700余名官兵遇难告终。
7月29日,中日两军在朝鲜成欢展开激战,聂士成身先士卒,率领清军英勇抗击。但由于日军装备优良,人数众多,清军为日军所败,成欢被日军攻占。聂率余部奔赴公州,与叶志超部会合,叶认为公州也不可守,两人就率军北赴平壤,绕开日军,历时将近一个月,在平壤与左宝贵等部会合。
海洋势力取代大陆势力
日本发动朝鲜丰岛海战和成欢陆战之后,清廷被迫应战,8月1日,清廷正式对日宣战,并揭露日本蓄意发动侵略战争的种种挑衅事实。同日,日本也对清宣战,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正式爆发。中日两国宣战以后,双方在朝鲜还进行了一次规模更大的战役就是平壤战役。 截止到8月下旬,清军在平壤集结了四支部队共16000余人,8月25日,又任命叶志超统领平壤各军。当时日军主力还在赴朝途中,尚未到达朝鲜,如果清军抓住时机,直捣汉城,定能扭转战局。但是李鸿章不听劝告,消极应战,再次贻误战机,也再次留给日军以厚集兵力的时间。
9月12日,日军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四支部队兵临平壤城下,总人数达16000余人,可见,交战双方兵力相当。但由于叶志超贪生怕死,不做任何预案,被动挨打,威信扫地,诸将不服,各自为战,平壤之战实无统一指挥。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场面惨烈,伤亡惨重,左宝贵壮烈牺牲,叶志超弃城逃命。16日晨,日军占领平壤,以清军惨败,退出朝鲜而告终。此后,甲午战争的战火就引到中国本土继续燃烧。
1895年3月30日,中日双方宣布停战。4月17日,中国议和代表李鸿章与日本议和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十一款》即《马关条约》。该条约主要内容有:“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第二款: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予日本……;第四款:中国赔偿日军费库平银二亿两,分八次在七年内交清……。”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日本完全实现了当时的主要目标即从朝鲜半岛彻底驱逐中国势力,为日本完全占领朝鲜半岛和进一步地全面侵华奠定了基础。甲午战争成为彻底改写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水岭,传统的华夷秩序完全崩溃,从此海洋势力取代大陆势力主导或规制东亚的国际秩序。
地缘战略价值
我们纪念甲午战争,就是要反思这段历史,吸取它带给我们的教训。甲午战后围绕朝鲜半岛的较量还在继续,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战场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然后就是国人所熟知的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在近60年时间里,在朝鲜半岛或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爆发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这些战争本质上都是大陆势力与海洋势力的直接较量。在后60年,先是冷战和对峙,然后就是领土争端和历史争端等。朝鲜半岛至今还只是停战协定,意味着战争还未真正结束,不仅余波犹存,最近甚至有余波激荡之势。
历史证明,当大陆与半岛联盟即中朝联盟强大的时候,也是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最稳定的时期。历史也证明,自甲午战争至今120年间,由于海洋势力介入朝鲜半岛,直接导致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动荡不定,难以平息。笔者断言,只要有海洋势力存在,朝鲜半岛就不可能有真实的稳定与和平,朝鲜半岛统一和其它相关问题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这就是地缘政治规律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迪。
近些年来,不断有人质疑甚至否定朝鲜对中国的地缘战略价值,认为传统地缘政治观念已经过时,上述历史事实已经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演进,特别是经过实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国战略,终于使东亚秩序逐步向它的传统格局螺旋式回归,许多的中国人为此已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在这历史刚刚发生转折和中国正在崛起的节点上,国人切莫在地缘政治的认识上产生混乱。孙中山先生在谈到朝鲜半岛问题时曾说:“只有坚强的中国,才能保证韩国(当时是指朝鲜半岛——笔者注)独立,也只有自由的韩国,才能屏障中国的安全。”中山先生精辟地概括了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休戚与共的地缘政治关系,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重温中山先生的教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