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号院”是余秋里、康世恩直接组织指挥气壮山河的大庆石油会战指挥所。几十年来,作为大庆油田的指挥中心,她见证了从亘古荒原一片,到建设成为自然、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都市的发展进程;她承载着无上的光荣,接待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大庆油田乃至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圣地,大庆人的精神祖宅。
关键词:家园;圣地;二号院;
中图分类号:G268.3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2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坐落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二号院”所在地。1960年初,当余秋里、康世恩等老一辈石油创业者,从老缝补厂旧址附近的牛棚,搬到萨尔图火车站对面这一圈干打垒时,人们也便把这里称作“二号院”。就在这“二号院”里,余、康两位老领导指挥了轰轰烈烈的大庆石油会战,拿下了中国最大的油田。把困扰中国近百年的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进而从大庆出发,又乘胜展开了辽河、华北、吉林、胜利等一场又一场石油大会战,一个接一个大油田被发现、被开发。使一个原来年产只有十二万吨原油、被称为“贫油国”的古老中国,一举跨入了年产原油一亿多吨的世界石油大国行列。
由此,“二号院”成为了大庆油田的代号,成了中国石油大会战的胜利象征,成了全国石油人的故乡。此后,新开发的几个大油田,有的也把自己领导机关所在地叫做“二号院”。在毛泽东主席号召“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中,其他战线新开发的建设工地领导机关,甚至有的城镇领导机关所在地也号称“二号院”。“二号院”简直成了中国石油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成了“两论起家”、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成了革命加拼命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胜利象征。有人说,是“二号院”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石油事业结合起来,培养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二号院”塑造了一代大庆人,也教育和培养了一代石油人。“二号院”堪称中国石油之魂,创业之魂。
一、二号院是会战时期别样的战场
二号院是会战时期别样的战场,是大会战的生命中枢。作为大庆石油大会战“总司令部”——“二号院”自1960年4月1日建立至10月20日搬迁,驻扎在安达县城半年时间内,作出了大庆会战起步、发展、定型等各项重大决策,粗略统计在这200多天里共召开大小重要会议64次,作各项决定26项,其中6月25日在安达“二号院”大礼堂召开的为期4天的油田“五级三结合”会议,正式参会人员达500多名,会议总结第一“战役”经验,表彰先进,揭矛盾找差距,布署第二“战役”任务。那时的大院內昼夜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收“情报”,发指令,上达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联各生产单位,是整个油田的信息集散中心。白天,二号院的生命在基层。当年,有一个干部下基层劳动的规定,叫“三定一顶”。即,定岗位、定时间、定职责、顶替定员。领导干部白天大都按照分工下基层抓第一手资料。夜晚来临时,二号院又进入了沸腾时刻。“碰头会”是二号院特有的语言。会议有时开到11点半,有时到凌晨一两点钟,余秋里、康世恩等会战领导们在这里运筹帷幄,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这就像战争时期行军打仗,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是仍然有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几万人涌到冰雪尚未消融的、荒无人烟的荒原,生活艰苦,资金不足,设备、材料缺乏;队伍技术素质低,缺乏开发大型油田的经验等等,但是大家通过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统一了认识:“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这困难,那困难,别人用石油卡我们的脖子是最大的困难。”从而在思想上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与困难,加快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的步伐。那时的二号院是石油工人幸福的港湾,同志们对它满怀信任之情,坚定执行从这里传达的各种决定,他们把感情融入到了石油会战当中,融入到了二号院当中。
二、二号院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作为新时期的石油人,我已经与二号院相伴了七年的时间,当然我没有赶上那千军万马的会战年代,而是在二号院建成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之后,我作为陈列馆的首批讲解员之一,在这个承载了太多故事的小院工作了七年的时间并且现在依然为之奋斗着,回首往事,感触良多。在2006年9月26日,在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的日子里,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开馆了,庄严的“二号院”犹如一个年长的老会战,承载着油田开发建设的沧桑与辉煌向我们走来。四十七年的风雨兼程,铸就了如今的辉煌,她同时也见证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
走入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我们可以看到一组组珍贵的照片,从会战时期的地窨子、帐篷、牛棚、干打垒,到现在高科技、现代化的工业城市,通过今昔对比的照片,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大庆这座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当我们走入自己家里那宽敞的楼房时,是否会想到过去的干打垒、地窨子?当我们漫步于优美的街心广场时,是否会想到六十年代人迹罕至的荒原?当我们在图书馆浏览众多的书籍时,是否会想到那时的篝火学“两论”……也许,有很多人会说:我们年轻,没有经历过石油大会战,当然不了解那段岁月了。不过没关系,当您来过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之后,就会对那艰苦的岁月有所了解,就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会为我们大庆油田所创造的巨大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里,你会目睹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它展示着大庆人用生命铸就的石油会战史诗,向时代见证着大庆油田发展的历程,彰显着大庆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革命精神。”
三、二号院是子孙后代研究大庆精神的圣地
把文化财富保存好、利用好,把大庆精神发扬光大,传播更远是展馆人共同的责任。陈列馆开馆以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方针,把传播和弘扬大庆精神、会战优良传统作为己任,唱响主旋律,服务主战场,圆满完成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待任务,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70余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三级馆等国家级奖项和国资委青年干部培训基地、黑龙江省文明单位等省部级奖项,在全国企业博物馆中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宣传好、展示好大庆油田和大庆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作为大庆精神和石油文化的宣传者,我们站在宣传阵地的前沿,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讲解大庆油田的历史和精神,我们深感使命重大、岗位光荣。为了更好地传播精神力量、传承油田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讲解员要有较高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加强学习,多读书,多积累,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大庆油田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与了解,做油田文化的研究型讲解员乃至研究学者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就像石油老前辈留给我们关于大庆油田历史的研究资料、书籍、老物件等等,为我们了解她光辉的过去提供了便利,同样我们也应该为子孙后代做点什么,使二号院的精神力量得以延续。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多总结些新时期平凡石油人的不平凡的事迹、多挖掘些展品文物背后的故事、多写写新时期二号院这个圣地发生的小故事等等,这些远比隔空畅想未来有意义得多。
1990年6月,在二号院工作生活过的原石油部长宋振明,选择二号院来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路,来最后看看二号院,18年春风秋雨酷暑严冬,随着二号院一同成长,一起前进,一同欢笑,一起忧伤。在二号院经历的一切,包括成就与辉煌,功过和遗憾,都深深地铭刻在心里。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七年前的我们满怀崇敬与激情来到陈列馆,见证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的取得,在这背后其实凝聚了所有陈列馆人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爱她如同爱自己的家一样,守护她、建设她,荣辱与共、无怨无悔,整个陈列馆呈现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情往一处汇的和谐进取的良好局面。
世界上难能有任何一个大企业,像二号院这样能如此深刻地展现创业的艰辛、守业的苦难、民族的气节、爱国的豪情、也难能像二号院这样有如此光辉的过去、壮丽的现在和无限美好的未来。承载守护使命需要勇气和才华,担当守护重任更需要磨砺和锻炼。为了二号院无限美好的未来,我们将一直努力为之奋斗。
一座寂静的小院,隐匿在拥挤的车流之中;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
参考文献:
[1]冀年勇,《讲那创业年代的故事》[M],2013
作者简介:张洪梅(1980——)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宣教部讲解员,助理政工师,从事宣教综合管理及大庆精神研究。
关键词:家园;圣地;二号院;
中图分类号:G268.3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2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坐落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二号院”所在地。1960年初,当余秋里、康世恩等老一辈石油创业者,从老缝补厂旧址附近的牛棚,搬到萨尔图火车站对面这一圈干打垒时,人们也便把这里称作“二号院”。就在这“二号院”里,余、康两位老领导指挥了轰轰烈烈的大庆石油会战,拿下了中国最大的油田。把困扰中国近百年的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进而从大庆出发,又乘胜展开了辽河、华北、吉林、胜利等一场又一场石油大会战,一个接一个大油田被发现、被开发。使一个原来年产只有十二万吨原油、被称为“贫油国”的古老中国,一举跨入了年产原油一亿多吨的世界石油大国行列。
由此,“二号院”成为了大庆油田的代号,成了中国石油大会战的胜利象征,成了全国石油人的故乡。此后,新开发的几个大油田,有的也把自己领导机关所在地叫做“二号院”。在毛泽东主席号召“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中,其他战线新开发的建设工地领导机关,甚至有的城镇领导机关所在地也号称“二号院”。“二号院”简直成了中国石油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成了“两论起家”、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成了革命加拼命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胜利象征。有人说,是“二号院”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石油事业结合起来,培养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二号院”塑造了一代大庆人,也教育和培养了一代石油人。“二号院”堪称中国石油之魂,创业之魂。
一、二号院是会战时期别样的战场
二号院是会战时期别样的战场,是大会战的生命中枢。作为大庆石油大会战“总司令部”——“二号院”自1960年4月1日建立至10月20日搬迁,驻扎在安达县城半年时间内,作出了大庆会战起步、发展、定型等各项重大决策,粗略统计在这200多天里共召开大小重要会议64次,作各项决定26项,其中6月25日在安达“二号院”大礼堂召开的为期4天的油田“五级三结合”会议,正式参会人员达500多名,会议总结第一“战役”经验,表彰先进,揭矛盾找差距,布署第二“战役”任务。那时的大院內昼夜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收“情报”,发指令,上达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联各生产单位,是整个油田的信息集散中心。白天,二号院的生命在基层。当年,有一个干部下基层劳动的规定,叫“三定一顶”。即,定岗位、定时间、定职责、顶替定员。领导干部白天大都按照分工下基层抓第一手资料。夜晚来临时,二号院又进入了沸腾时刻。“碰头会”是二号院特有的语言。会议有时开到11点半,有时到凌晨一两点钟,余秋里、康世恩等会战领导们在这里运筹帷幄,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这就像战争时期行军打仗,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是仍然有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几万人涌到冰雪尚未消融的、荒无人烟的荒原,生活艰苦,资金不足,设备、材料缺乏;队伍技术素质低,缺乏开发大型油田的经验等等,但是大家通过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统一了认识:“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这困难,那困难,别人用石油卡我们的脖子是最大的困难。”从而在思想上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与困难,加快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的步伐。那时的二号院是石油工人幸福的港湾,同志们对它满怀信任之情,坚定执行从这里传达的各种决定,他们把感情融入到了石油会战当中,融入到了二号院当中。
二、二号院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作为新时期的石油人,我已经与二号院相伴了七年的时间,当然我没有赶上那千军万马的会战年代,而是在二号院建成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之后,我作为陈列馆的首批讲解员之一,在这个承载了太多故事的小院工作了七年的时间并且现在依然为之奋斗着,回首往事,感触良多。在2006年9月26日,在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的日子里,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开馆了,庄严的“二号院”犹如一个年长的老会战,承载着油田开发建设的沧桑与辉煌向我们走来。四十七年的风雨兼程,铸就了如今的辉煌,她同时也见证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
走入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我们可以看到一组组珍贵的照片,从会战时期的地窨子、帐篷、牛棚、干打垒,到现在高科技、现代化的工业城市,通过今昔对比的照片,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大庆这座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当我们走入自己家里那宽敞的楼房时,是否会想到过去的干打垒、地窨子?当我们漫步于优美的街心广场时,是否会想到六十年代人迹罕至的荒原?当我们在图书馆浏览众多的书籍时,是否会想到那时的篝火学“两论”……也许,有很多人会说:我们年轻,没有经历过石油大会战,当然不了解那段岁月了。不过没关系,当您来过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之后,就会对那艰苦的岁月有所了解,就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会为我们大庆油田所创造的巨大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里,你会目睹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它展示着大庆人用生命铸就的石油会战史诗,向时代见证着大庆油田发展的历程,彰显着大庆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革命精神。”
三、二号院是子孙后代研究大庆精神的圣地
把文化财富保存好、利用好,把大庆精神发扬光大,传播更远是展馆人共同的责任。陈列馆开馆以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方针,把传播和弘扬大庆精神、会战优良传统作为己任,唱响主旋律,服务主战场,圆满完成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待任务,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70余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三级馆等国家级奖项和国资委青年干部培训基地、黑龙江省文明单位等省部级奖项,在全国企业博物馆中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宣传好、展示好大庆油田和大庆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作为大庆精神和石油文化的宣传者,我们站在宣传阵地的前沿,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讲解大庆油田的历史和精神,我们深感使命重大、岗位光荣。为了更好地传播精神力量、传承油田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讲解员要有较高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加强学习,多读书,多积累,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大庆油田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与了解,做油田文化的研究型讲解员乃至研究学者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就像石油老前辈留给我们关于大庆油田历史的研究资料、书籍、老物件等等,为我们了解她光辉的过去提供了便利,同样我们也应该为子孙后代做点什么,使二号院的精神力量得以延续。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多总结些新时期平凡石油人的不平凡的事迹、多挖掘些展品文物背后的故事、多写写新时期二号院这个圣地发生的小故事等等,这些远比隔空畅想未来有意义得多。
1990年6月,在二号院工作生活过的原石油部长宋振明,选择二号院来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路,来最后看看二号院,18年春风秋雨酷暑严冬,随着二号院一同成长,一起前进,一同欢笑,一起忧伤。在二号院经历的一切,包括成就与辉煌,功过和遗憾,都深深地铭刻在心里。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七年前的我们满怀崇敬与激情来到陈列馆,见证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的取得,在这背后其实凝聚了所有陈列馆人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爱她如同爱自己的家一样,守护她、建设她,荣辱与共、无怨无悔,整个陈列馆呈现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情往一处汇的和谐进取的良好局面。
世界上难能有任何一个大企业,像二号院这样能如此深刻地展现创业的艰辛、守业的苦难、民族的气节、爱国的豪情、也难能像二号院这样有如此光辉的过去、壮丽的现在和无限美好的未来。承载守护使命需要勇气和才华,担当守护重任更需要磨砺和锻炼。为了二号院无限美好的未来,我们将一直努力为之奋斗。
一座寂静的小院,隐匿在拥挤的车流之中;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
参考文献:
[1]冀年勇,《讲那创业年代的故事》[M],2013
作者简介:张洪梅(1980——)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宣教部讲解员,助理政工师,从事宣教综合管理及大庆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