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 不甘被掏空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受之 不甘被掏空
  王受之是个真正的世界人。从洛杉矶到广州,就像下班回家一样频繁和从容。
  但这些年,眼见他童年生活的城市越来越空,从楼宇、语言到食物,渐行渐远。
  为此,王受之抛开艺术设计师的本行,开始投身地产、主持、教育,为城市的文脉奔走。
  
  刚结束了美国教学任务的王受之回到广州,抽空走了十里路。从人民公园开始,直走到爱群大厦。连心路、中山路,是王受之童年成长的地方。路闻米市街一水儿的东北口音,王受之不禁暗自唏嘘,“这座城市最核心的部分已经被掏空了”。这些年,王受之一直为保存城市的“文脉”呐喊,却自称“不算公共知识分子”。
  
  王受之已近古稀之年,瘦,戴副眼镜。也许是常年当老师的原因,声音宏亮,语速很快,说话间有种闲絮家常的亲切感,连绵不绝。写起字也几乎和语速一样快,在他的博客里,每隔两天就会更新一篇长文,艺术、设计、电影、家庭、经济无所不谈。记忆力惊人,涉猎广泛。说来奇怪,每次回广州,王受之有很多地方不愿去,比如沙面、光孝寺,还有府前路和解放北路交叉处的一盏红绿灯下。因为很多年前,那盏红绿灯并不存在,彼处是他祖父建起的两栋木楼。他那时最喜欢木楼的天台,“视野最开阔, 能看见市政府好像宫殿一般的屋顶,在天棚上可以看到凤凰树托着中山纪念堂,壮丽得不得了”。
  
  而今被改变的不仅是记忆中的两栋木楼,还有他记忆中“榕树华盖,安静异常”的那处叫沙面的小岛,以及满地碎石子、月光下静卧着睡莲和菩提树的光孝寺。他不忍再去,皆因物非人也非,倒不如怀念存留在脑海中的昔日图景。“我们做城市的人,首先就是不愿城市被破坏。”这是王受之的深思。
  
  山寨级别的本事
  王受之成长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王仁宇长于晚清风雨飘摇时,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机械系,在黄花岗起义中侥幸逃生后,担任孙中山麾下兵工厂厂长。1946年,王受之出生时,祖父已是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校长。王受之是长孙,相传祖父在他出生后“傻笑”了一天。那年正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小长孙属于师字辈,祖父便给他取名王师凯,意为王师凯旋,后来又觉得太霸气,便改为王受之,意是日本投降、我方受之无愧。王受之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在暖暖的阳光下,他抱著一只美国克林牌奶粉罐子坐在祖父膝头,祖父翻着美国《Life》杂志,指点他看那些汽车、火车的图片。
  
  王受之父亲王义平是国内少数几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一生坎坷。早年因战乱从广州一路颠沛至重庆,建国后又经历各种政治运动,备受折磨,最后仅留下《貔貅舞曲》、《长江三峡素描》等数部作品。母亲早年加入重庆抗日演出队,身边一个个都是“历史性”文化名人,比如郭沫若夫妇。出生在音乐世家,王受之从小喜欢的却是涂鸦。父亲发现后欣喜地买来各种材料任由他画,且执意不请美术老师。“父亲觉得画画是个灵性的东西,不需要老师。”王受之回想起来,至今都为此感谢父亲。
  
  受之从小的梦想是长大了做个画家,高中毕业因为“文化大革命”下乡做了农民,在农田劳作四年,同学们陆续被城里来的工厂招走了,王受之却一直走不了,“那是1972年的春节,我和一只小黄狗一起过年,看着门外纷纷扬扬的雪花,觉得自己想通了,要安心务农,没想到却给招工到县城的一个工艺美术工厂去学工艺设计,反而操起了画笔。”也是在那年11月,二十多岁的王受之被湖北洪湖工艺美术厂招收做工艺师。工厂主要做仿古家具和仿古画,再将成品拿到广交会出口,“按现在的话,就是做山寨”。那六年间,王受之自嘲“学会了一套高级山寨的本事”。
  
  为了提高“仿古”水平,工厂还安排王受之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培训,逢此良机,王受之师从中国文物界鼎鼎大名的王世襄。“很多有名的人在那个时候都还是老百姓,说见就能见到。比如沈从文,在历史博物馆上班,想见他只要到单位传达室打个招呼,他就过来了。”
  
  还不如选择不斗了
  离开湖北后的王受之在武汉大学学美国史,毕业后去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再去美国最好的设计学院—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书。从事设计教育,又常常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王受之说自己“不能算是公共知识分子,因为真正的公知身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为民请命’”。而他自己只是在设计的世界里,为城市发声而已。
  
  王受之从来不是词锋犀利的人,甚至可称为随和,王澍获奖,他写了长长的文章分析他的作品,对于他来说,“赞赏别人是因为人家都有好的地方,有很好的成就,对于我来说,赞赏别人不难,难的是有机会批评其他的人,因为国内似乎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批评。”
  
  所以虽然他在各种地产讲座、论坛、讨论会上,呼吁“保存城市文脉”、“保存广府文化”,但甚少介入力所不逮的社会实践。在他看来,在中国要做“公共知识分子”,比在美国难太多。“巴勒斯坦的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才是真正的大知识分子,可以让美国最好的媒体《纽约时报》、《纽约客》等媒体花功夫用几万字的篇幅去报道;在哥伦比亚大学讲课,也会有几千人去听,并得到大家的公开表态和支持。而在中国,情况则完全不同。不管是城市还是公共生活,对于很多奇形怪状,“倒不是说我斗不过,只是这个会影响我的心情,耗费我很多的精力。与其选择和他们斗的话,我还不如选择不斗了。所以,我更多地是做一种文化传播。”
  
  王受之常年穿梭于世界各地。今天在德国看展览,明天在美国做设计,再过两天可能在汕头大学给中国学生上课。在美国,王受之还主持着一档普通话和一档广东话电台节目。每个礼拜四次,评析新闻。接受采访时,本该是录节目时间,因为等待香港选举的结果,才在广州见到了王受之。美国现在收听王受之节目的听众有数百万,播完节目后,王受之会经常上网去看听众评论,也会拿相同的新闻事件与《明报》、《东方日报》和《苹果日报》的观点做比较。观点差异越大,王受之觉得越有趣。
  
  66岁的王受之马不停蹄地活跃在海内外学术界、地产界和设计界。即便如此,忙于完成各种身份的工作,丝毫不影响做《记忆中国》素描展的热情。不少人惊诧展览上他描绘的建筑、民居图景,好奇之余,不免感叹一个老者为啥总要给自己增加压力。王受之却把艺术创作当作一个近乎休闲的活动,“好像一个人每天跑步、走路,怎么会觉得是压力?不把艺术创作看作了不得的大事,而是一种身体、精神的放松”。
  
  王受之刚接任了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国内很多设计学院的院长都是他的学生,这回,他与学生们成了同行。他打算引入自己海外设计名校核心教员的经验,改革中国式的传统艺术教育体系,“我要是认真做,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担任中国万科地产、北京鲁能地产、重庆龙湖地产等多间大型房地产公司的开发顾问,对中国房产与中国设计有着巨大的文化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也让不少人给王受之贴上了“地产商人”的标签。王受之反问,“归入‘房地产商’,必须要有商人的资本和能力,我一无资本,二无能力,仅仅是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希望我提供一些有关设计、规划、风格方面的学术意见和看法,你们说我算是‘房地产商’,还‘房地产设计顾问’?何况设计本身就是服务于商业,和琴棋书画不同,介入商业是必然之举。”城市人的心,对王受之来说,是云淡风轻地包容世界。
  
  对话王受之
  我知道保护不了
  
  记者:被归于“地产商人”,你认同这个标签吗?
  王受之:这些年来我相信的东西很多,我最相信对自己坚持到底的学习。很多人做到一半,就觉得这些事情时别人已经做过,自己的价值已经到了,尤其是做设计的人,年轻人多了,就认为自己该退休了。这是对自己在一个领域继续前进的怀疑。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挺好,这些年不管有多少年轻人,后浪推前浪,我还是很相信自己。在我这个领域里面我还是能做出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如做房地产顾问,做房地产设计。并且我很相信自己的精力还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可能就选择退休了。我现在六十多岁,才刚刚开始当院长,这院长就算当两任的话也得到七十多岁。
  
  记者:作为中国最早与商业结缘的设计师之一,你怎么看待财富?
  王受之:我始终不是个富人。对很多人来说,钱这个东西,赚得再多都不会觉得够。我接触过很多富豪,也有很多私人朋友。在我看来,财富给他们带来的感觉是头疼。比如不安全,总得有保镖。对我来说,财富不等于幸福。有地方住,健康,经常运动,不让自己老处于一个体系当中,这样会很少烦恼,感觉自由,心态就很健康。
  
  记者:身在世界,对于你呼吁保护的城市广州,最怀念的是什么?
  王受之:挺怀旧。怀旧不是每个人都能怀旧。我以前生活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的朋友圈子在音乐界、美术界和教育界。我母亲因为抗战时参加了抗日演出队,跟着周恩来和郭沫若一行到重庆,她身边多姿多彩的人也很多。所以我是在艺术学院的院子里长大的。虽然父亲在历次运动中被整,但是整体还是不错。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人生。怀旧还是跟我的生活形态有关。我这个人比较乐观,很多坏的东西被我放到一边,怀念的都是好的。
  
  记者:致力于城市文脉的保存,现状让你满意吗?
  王受之:做城市人,首先就是不愿城市被破坏。我在广州生活有两个阶段。前一段是从解放前到解放后。那时候的很多建筑被拆掉,让我很震惊,原来的城市感觉没有了。旧楼虽然破烂但蕴含其间的历史味道不存在了。我心里最冤的地方还是,讲白话(粤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没有排外,我只是说一个城市之所以成就了两千年历史,方言、文化、饮食都是缘由。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却在逐步地消失和瓦解。我在洛杉矶待了二十多年。洛杉矶的英语和纽约英语也不一样,这也是洛杉矶的一个标志。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把城市的核心居民真空化,边缘化。上海让我也很伤感,上海最中心部位的人基本都在讲英语。反倒是香港,满大街听到的还是小时候讲的话。我现在呼吁大家保护,但是我知道保护不了。
其他文献
把中医和瑜伽结合起来的元瑜伽,  并不仅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一种健康的活法。  纹理清晰的木质地板上,放置着几个蒲团,供人打坐之用。天花板上覆盖了一层乳青色的纱帘,一直垂落至窗边。风起,纱帘飘散,露出挂在墙上的牌匾—是北京一位书法家题写的“元和堂”三个大字。禅修室里,桌上的一张古琴很是显眼,而几盆绿色植物则悄然点缀着属于角落里的宁静。元和堂的主人迷罗每天都会在这里静坐—点一支自制药香,放上舒缓的
期刊
郭川说,人生是在寻找快乐。  当世人正被李安镜头下的派所深深打动时,  现实版的中国『派』郭川早已扬帆,起航逐梦。  2013年4月5日。48岁的郭川结束了138天、21600海里的海上航行,双脚再一次踏上了陆地。他是第一个完成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中国人,也是全世界首个成功以40英尺长的帆船完成环球航海的人。这场被称为“奥德赛之旅”的航行,是郭川心中“承载了很多”的一次出海,“这次我的目标足够清晰
期刊
建立公正社会是实现共同福祉的唯一途径。  通过经济政策,进行社会再分配是歧途,一定会陷入福利社会的泥沼。  没有任何迹象显示,罗纳德·哈里·科斯将会和中国有特殊的联系。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他从未踏足这片土地。这个世界上最顽固、最庞大、最严密的人情社会,和他所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看起来犹如地球的两极。  但是,2008年,科斯花了将近一半的诺贝尔奖奖金,支持大量中国人去芝加哥开会。为了那个会
期刊
他们不远万里去豪掷千金,跨境购房,税费和金钱回报只是他们需要考虑的很小一部分,  这些富豪们真正重视的是,拥有开放、国际化环境以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一种生活方式。  “亚洲人热爱物业。而且在未来的十年中,亚洲的高资产人士对海外物业会变得更加热衷。”莱坊,全球知名的私营房地产代理和顾问服务公司在其《2013年全球财富报告》中如是说到。  无独有偶。兴业银行与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3高净值人群另类
期刊
酒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它会持续演变,变得复杂,直到它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每一次打开,它的味道都有所不同,如果有幸能在陈酿数十个年月之后再次遇到成就它的大师,它就会醒过来,唱出潺潺的歌声。  1844年,年轻的医生克里斯·若桑·奔富从英国移民到澳大利亚。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跟其他的医生一样,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研究葡萄酒的药用价值。因此,他特意将当时法国南部的部分葡萄树藤带到了南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得,同时
期刊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死去的人会划船去往天堂,但他们的灵魂将幻化成萤火虫继续在人间飘荡,给黑暗的路人以光明和鼓舞。对于很多国人而言,萤火虫一直根植于父辈记忆和民族文化之中。  这是一间仅八平米的地下研究室,13年来,付新华都是在这里完成对萤火虫的培育、标本制作和实验。据悉,全球萤火虫约有2000种,我国有200多种,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尽管如此,中国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萤火虫分布图谱。这
期刊
在有着悠久智囊传统的中国,食客、幕僚、翰林,春秋以降,一路繁盛。在转型期中国,官方与民间的智囊不同程度地周旋于权力与利益之间,以形色各异的个体表现,彰显着迥异的学术品格。没有体制上的放权与改革,不营造可供辩论的公共意见市场,专业性与真话,恐將成为中国智库市场上的缺席者。
期刊
铁托与德约成为现在的塞尔维亚最重要的两个精神偶象,一个代表过去,另一个指向未来。      今年2月,总统塔迪奇授予德约科维奇国家最高荣誉勋章—Karadjordjeva 星勋章,理由是:他代表塞尔维亚取得了非常特殊的功绩。这很显然不仅仅是指他网球场上的成绩。“我亲眼目睹过德约科维奇在这个国家的影响力是如何远超那些政治人物。”前塞尔维亚驻法国大使普莱格拉格·西米奇说,“民众从他那里重新获得对国家的
期刊
“水烧开了,不怕没人喝。”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对于软科学的价值,做如许评价。在他看来,软科学工作者,无疑是烧水人,而决策者,正是喝水人。所谓“软科学不硬,社会也不能硬”。这些软科学研究者,以其前瞻性的研究,无疑担负起政府智囊的作用。    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建设和谐社会奉献力量,这是软科学研究的当下功能。打造一个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和标杆性的奖励平台,是发展中国软科学的重要条件。   
期刊
崇尚简约的邓达智,已在时尚圈浸淫多年。  如今的他,在看尽了奢华之后,  闲暇时更愿意当个背包客,看天,看云,看地球……  邓达智(William Tang)  著名时装设计师,专栏作家及旅行达人。  他从小喜欢美术,做了服装设计师后,也给电台、电视台做主持人,还是专栏作家和旅行家,出过十来本书。他不爱把自己跟时装圈捆绑在一起,但他无疑又是香港近二三十年来最有特色的服装设计师之一……出乎意料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