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昔日在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大辛庄村,垃圾“三大堆”现象随处可见,湾塘边垃圾成山,夏天蚊蝇满天飞……而如今的大辛庄村平坦的村内大街干净整洁,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蓝色的垃圾桶竖立在路边,湾塘里的水清澈透明,健身广场器材齐全,村民纷纷走出家门,在健身广场上锻炼身体。
“以前经过垃圾成堆的湾塘都绕着走,现在几乎每天都到湾塘边上的小广场上活动一下,没想到咱老百姓也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这可多亏了市里搞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现在村里环境真美!”86岁的老人史玉卿乐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昌邑市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创新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围村”难题,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成为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助推器”。
探索新思路
破解“垃圾围村”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日渐累积的生活垃圾却成为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昌邑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过程中认识到,只有借助城市成熟的环卫工作经验,实施全新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模式,才能实现村容长期整洁。为此,昌邑市把破解“垃圾围村”作为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借助城市成熟的环卫工作经验,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昌邑市在全国创新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分“三步走”创新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了“破茧、化蝶、飞跃”三部曲。先是把镇街驻地全部委托给环卫部门统一管理,成功之后又把48个城中村纳入托管行列,最后才逐步在全市推开,由此破解了“垃圾围村”难题。昌邑市委书记马跃启说:“我们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建设天更蓝、水更清、路更洁的生态宜居新农村。”
创建新模式
实现农村环卫长效管理
昌邑市采取“委托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一竿子到底,把各镇街区及村(社区)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工作全部委托给市环卫部门统一管理,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环卫局在托管村中按每15至20户设立一个垃圾桶的标准,共放置垃圾桶2万多个,按每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对村庄道路进行全日保洁,并在各镇街成立了环卫所,建立了9处垃圾中转站,配备了40余辆侧挂式封闭垃圾清运车,对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清运、压缩、中转。
为提高垃圾清运效率和科学化管理水平,该市环卫局投资50余万元,创新建立了生活垃圾物联网管理系统,为该市20000余个垃圾桶安装上电子标签识别码,为垃圾运输车装备红外感应器、GPS卫星定位系统、激光无线扫描仪,通过信息交换,将垃圾桶清运时间、次数传输到数字化管理平台,由调度指挥中心对全市垃圾桶清运实施24小时职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和调度,形成了“一条龙”数字化管理链条,成为全国首家实现生活垃圾清运物联网管理的行业部门。
为避免二次污染,真正实现“无污染、零废弃”的目标,该市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BOT模式,投资1.08亿元兴建了一处日处理垃圾300吨的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所有垃圾经过处理后最终变成了沼气、燃料、建材等不同形态的资源,达到了农村生活垃圾由“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向“社会化、产业化、资源化”的转变。
为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持续健康发展,该市在“谁产生、谁负责、谁污染、谁买单”的原则下,农村道路保洁、垃圾收集和清运费由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解决,市、镇两级还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户进行补贴,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目前,该市98%的村庄实现了农村环卫托管,有效解决了“垃圾围村”问题。今年2月,昌邑市环卫局荣获2010年度“全国环卫行业优秀集体”称号,成为中环协常务理事单位中唯一一家县级单位。截至目前,省内外200多个地市、县级考察团到该市学习参观城乡环卫一体化。今年5月,该市还承办了全国城乡环卫一体化暨生活垃圾利用技术培训研讨会,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建、城管、市政、环卫等单位的参会者,对昌邑先进经验做法普遍给予了好评。
呈现新气象
引领乡村文明再上新台阶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施,解决了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围村”难题和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生活环境洁净优美了,村民们的心情也舒畅了。该市石埠经济发展区东刘村56岁的刘绪江对此感触颇深:“原先,有些人随便倒垃圾,苍蝇到处乱飞。现在好了,人们都把垃圾自觉地倒进垃圾桶里,村里干净了,空气也格外新鲜,走在路上心里格外舒坦。”
环境改变人,随着村容越来越整洁,群众的思想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很多村民改变了以前晚上足不出户的生活习惯,现在经常聚在一起休闲、娱乐。昌邑市柳疃镇院头村的晚上热闹非凡,村民们在村文化大院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现在村里干净了,也建起了文化广场,晚上俺一有空就到广场上扭扭秧歌,跳跳舞,过得真恣。”该村45岁的孙淑杰满脸洋溢着幸福和快乐。据统计,昌邑已建成农家书屋340多个,大多数村庄自发组建了秧歌队和锣鼓队等文化活动群体。奎聚街道辛一社区的星光剧团还代表中国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假面艺术节。目前,该市涌现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镇、社区10个。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鼓足了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劲头,也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该市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91家,加入合作社的成员总数1.8万多人,带动农户4.3万余户,占总农户数的1/4。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34.3万亩,拥有“金昌”大姜、“九龙屯”大蒜等29个品牌产品,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今年前三季度,该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2.87万元,比年初增加了2700多元。
“以前经过垃圾成堆的湾塘都绕着走,现在几乎每天都到湾塘边上的小广场上活动一下,没想到咱老百姓也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这可多亏了市里搞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现在村里环境真美!”86岁的老人史玉卿乐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昌邑市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创新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围村”难题,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成为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助推器”。
探索新思路
破解“垃圾围村”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日渐累积的生活垃圾却成为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昌邑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过程中认识到,只有借助城市成熟的环卫工作经验,实施全新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模式,才能实现村容长期整洁。为此,昌邑市把破解“垃圾围村”作为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借助城市成熟的环卫工作经验,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昌邑市在全国创新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分“三步走”创新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了“破茧、化蝶、飞跃”三部曲。先是把镇街驻地全部委托给环卫部门统一管理,成功之后又把48个城中村纳入托管行列,最后才逐步在全市推开,由此破解了“垃圾围村”难题。昌邑市委书记马跃启说:“我们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建设天更蓝、水更清、路更洁的生态宜居新农村。”
创建新模式
实现农村环卫长效管理
昌邑市采取“委托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一竿子到底,把各镇街区及村(社区)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工作全部委托给市环卫部门统一管理,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环卫局在托管村中按每15至20户设立一个垃圾桶的标准,共放置垃圾桶2万多个,按每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对村庄道路进行全日保洁,并在各镇街成立了环卫所,建立了9处垃圾中转站,配备了40余辆侧挂式封闭垃圾清运车,对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清运、压缩、中转。
为提高垃圾清运效率和科学化管理水平,该市环卫局投资50余万元,创新建立了生活垃圾物联网管理系统,为该市20000余个垃圾桶安装上电子标签识别码,为垃圾运输车装备红外感应器、GPS卫星定位系统、激光无线扫描仪,通过信息交换,将垃圾桶清运时间、次数传输到数字化管理平台,由调度指挥中心对全市垃圾桶清运实施24小时职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和调度,形成了“一条龙”数字化管理链条,成为全国首家实现生活垃圾清运物联网管理的行业部门。
为避免二次污染,真正实现“无污染、零废弃”的目标,该市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BOT模式,投资1.08亿元兴建了一处日处理垃圾300吨的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所有垃圾经过处理后最终变成了沼气、燃料、建材等不同形态的资源,达到了农村生活垃圾由“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向“社会化、产业化、资源化”的转变。
为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持续健康发展,该市在“谁产生、谁负责、谁污染、谁买单”的原则下,农村道路保洁、垃圾收集和清运费由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解决,市、镇两级还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户进行补贴,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目前,该市98%的村庄实现了农村环卫托管,有效解决了“垃圾围村”问题。今年2月,昌邑市环卫局荣获2010年度“全国环卫行业优秀集体”称号,成为中环协常务理事单位中唯一一家县级单位。截至目前,省内外200多个地市、县级考察团到该市学习参观城乡环卫一体化。今年5月,该市还承办了全国城乡环卫一体化暨生活垃圾利用技术培训研讨会,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建、城管、市政、环卫等单位的参会者,对昌邑先进经验做法普遍给予了好评。
呈现新气象
引领乡村文明再上新台阶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施,解决了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围村”难题和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生活环境洁净优美了,村民们的心情也舒畅了。该市石埠经济发展区东刘村56岁的刘绪江对此感触颇深:“原先,有些人随便倒垃圾,苍蝇到处乱飞。现在好了,人们都把垃圾自觉地倒进垃圾桶里,村里干净了,空气也格外新鲜,走在路上心里格外舒坦。”
环境改变人,随着村容越来越整洁,群众的思想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很多村民改变了以前晚上足不出户的生活习惯,现在经常聚在一起休闲、娱乐。昌邑市柳疃镇院头村的晚上热闹非凡,村民们在村文化大院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现在村里干净了,也建起了文化广场,晚上俺一有空就到广场上扭扭秧歌,跳跳舞,过得真恣。”该村45岁的孙淑杰满脸洋溢着幸福和快乐。据统计,昌邑已建成农家书屋340多个,大多数村庄自发组建了秧歌队和锣鼓队等文化活动群体。奎聚街道辛一社区的星光剧团还代表中国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假面艺术节。目前,该市涌现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镇、社区10个。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鼓足了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劲头,也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该市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91家,加入合作社的成员总数1.8万多人,带动农户4.3万余户,占总农户数的1/4。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34.3万亩,拥有“金昌”大姜、“九龙屯”大蒜等29个品牌产品,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今年前三季度,该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2.87万元,比年初增加了27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