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学上,想象是作家的一种创作方法和过程,作家对自己已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形成新的文学形象。而关于自身的想象是以自身为本体,参与到想象世界中去的想象。陶渊明关于自身的想象主要包括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对理想化自身的想象,想象中自己的死亡和理想中的伴侣。
关键词:陶渊明;理想化;界定
一般的文学作品都是要经过艺术想象的过程之后,才能被加工创作成为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想象界定范围更是难以判定的,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此句,陶渊明在创作时不一定真的实际见到了此景在眼前,但是他很有可能以前见过此景,如今才描写出来。也有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只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记述下完全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脑海中想象的这种情况。然而无论如何,这些语句都是经过陶渊明艺术想象的加工创作的,只是这种想象不能代表陶渊明对理想中虚构世界的向往。因为只是单纯的描绘一个在当时陶渊明所处社会可以经常看见的场景,这样是不能代表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期待的。在陶渊明的想象中,构建的社会中,也许会出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场景,但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出现在《归园田居》中更可能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客观描写。它不包含作者对理想化的期许。其次,理想化的想象是高于对现实的理想化或者美化的描写的。陶渊明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带有对现实的美化描写,这种美化的描写是对现实中的素材进行修饰过的产物,然而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而陶渊明对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则是彻底的虚构想象的结果,在现实中或许有其创作原型,但是其描写想象的世界己经完全超脱现实的束缚,不再是对现实的美化,而是充满了在现实中的不可能性,转而在想象中去满足陶渊明本人的理想与追求。由此可以得出研究陶渊明对自身理想化的想象材料限定的条件:研究对象的想象不是作家艺术创作手法,而是包含着陶渊明本身对现实的理想化期许,陶渊明对自身的理想化想象是彻底的理想化与虚构的,而不是带有美化的现实描写。
首先,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必须是想象的,高于现实的,且现实中不能实现或者不存在的。作为以一位山水田园诗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写景写实的地方,也有许多酬和与记事之作。这一类是陶渊明对于现实的描写,显然不属于陶渊明对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如《归园田居五首》描写的就是自己所见所感,并没有详细描写高于现实中自己所见所感的东西。但如《桃花源记并诗》与《五柳先生传》虽然在现实中有可能存在原型,但是明显的,这两篇作品中描述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己经超出了当时社会与人的正常范畴,己经上升到了理想境界,超脱了现实。陶渊明对现实中的某一种原型进行了加工描写,使他知道的,听闻的故事变成了符合他志趣追求的作品。
其次,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必须包含自身,与陶渊明本人有关。陶渊明本人必须包含在他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其中,如《形影神并序》,虽然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矛盾的经历过程,隐晦的表达了其自身观点,但是在诗中并没有陶渊明本人的显现,而且,《形影神并序》并没有体现陶渊明的理想化追求,只是道出了自身的矛盾,表明了自己现实中的志向追求。与自身的理想化无关。所以《形影神并序》虽然十分接近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但是却依然不属于陶渊明对自身理想化想象的范畴。
第三,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是陶渊明理想中追求的,认同的,或者明确表现出对其认同与向往感情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与《五柳先生传》中都在文章的最后明确的表明了对描写中的理想的社會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但是如《乞食》一篇,虽然详细的描写了乞讨事物的过程与心理,但是“乞食”并不是陶渊明理想的生活状态,陶渊明本人也并不想以乞讨为生。乞讨食物可能只是他想象出来的,《乞食》也只是他为打趣自己而作的游戏之作。多数学者认为陶渊明并没有真的到“乞食”的地步,且不论陶渊明是否真的“乞食”过,但是乞食肯定不是陶渊明的理想化追求,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乞食》一篇所描写的并不算是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的代表,因为乞讨并不是陶渊明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第四,对理想化的事物有细致的描述。诗歌作品代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的志向追求。而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必须要是具体的,详细的。只有对事物的具体描述才能构建出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世界。
综合以上四点,能符合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的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并诗》,首先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社会场景,高于陶渊明所处的现实。其次,在诗中陶渊明表明要和自己要“高举寻吾契”,自己也参与到了其中,说明这种“桃花源”正是自己所追求的。《五柳先生传》则是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化的人生。在文尾陶渊明感叹到:“无怀氏之民软?葛天氏之民软?”《自祭文》是陶渊明去世前想象自己死亡后的场景,体现了陶渊明对死亡的理想化想象。《闲情赋》则是陶渊明对理想化伴侣的想象。这四篇代表作中,都对具体的场景情况有具体的描写,都是陶渊明理想化想象的产物,是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的结果。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关键词:陶渊明;理想化;界定
一般的文学作品都是要经过艺术想象的过程之后,才能被加工创作成为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想象界定范围更是难以判定的,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此句,陶渊明在创作时不一定真的实际见到了此景在眼前,但是他很有可能以前见过此景,如今才描写出来。也有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只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记述下完全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脑海中想象的这种情况。然而无论如何,这些语句都是经过陶渊明艺术想象的加工创作的,只是这种想象不能代表陶渊明对理想中虚构世界的向往。因为只是单纯的描绘一个在当时陶渊明所处社会可以经常看见的场景,这样是不能代表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期待的。在陶渊明的想象中,构建的社会中,也许会出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场景,但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出现在《归园田居》中更可能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客观描写。它不包含作者对理想化的期许。其次,理想化的想象是高于对现实的理想化或者美化的描写的。陶渊明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带有对现实的美化描写,这种美化的描写是对现实中的素材进行修饰过的产物,然而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而陶渊明对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则是彻底的虚构想象的结果,在现实中或许有其创作原型,但是其描写想象的世界己经完全超脱现实的束缚,不再是对现实的美化,而是充满了在现实中的不可能性,转而在想象中去满足陶渊明本人的理想与追求。由此可以得出研究陶渊明对自身理想化的想象材料限定的条件:研究对象的想象不是作家艺术创作手法,而是包含着陶渊明本身对现实的理想化期许,陶渊明对自身的理想化想象是彻底的理想化与虚构的,而不是带有美化的现实描写。
首先,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必须是想象的,高于现实的,且现实中不能实现或者不存在的。作为以一位山水田园诗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写景写实的地方,也有许多酬和与记事之作。这一类是陶渊明对于现实的描写,显然不属于陶渊明对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如《归园田居五首》描写的就是自己所见所感,并没有详细描写高于现实中自己所见所感的东西。但如《桃花源记并诗》与《五柳先生传》虽然在现实中有可能存在原型,但是明显的,这两篇作品中描述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己经超出了当时社会与人的正常范畴,己经上升到了理想境界,超脱了现实。陶渊明对现实中的某一种原型进行了加工描写,使他知道的,听闻的故事变成了符合他志趣追求的作品。
其次,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必须包含自身,与陶渊明本人有关。陶渊明本人必须包含在他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其中,如《形影神并序》,虽然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矛盾的经历过程,隐晦的表达了其自身观点,但是在诗中并没有陶渊明本人的显现,而且,《形影神并序》并没有体现陶渊明的理想化追求,只是道出了自身的矛盾,表明了自己现实中的志向追求。与自身的理想化无关。所以《形影神并序》虽然十分接近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但是却依然不属于陶渊明对自身理想化想象的范畴。
第三,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是陶渊明理想中追求的,认同的,或者明确表现出对其认同与向往感情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与《五柳先生传》中都在文章的最后明确的表明了对描写中的理想的社會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但是如《乞食》一篇,虽然详细的描写了乞讨事物的过程与心理,但是“乞食”并不是陶渊明理想的生活状态,陶渊明本人也并不想以乞讨为生。乞讨食物可能只是他想象出来的,《乞食》也只是他为打趣自己而作的游戏之作。多数学者认为陶渊明并没有真的到“乞食”的地步,且不论陶渊明是否真的“乞食”过,但是乞食肯定不是陶渊明的理想化追求,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乞食》一篇所描写的并不算是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的代表,因为乞讨并不是陶渊明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第四,对理想化的事物有细致的描述。诗歌作品代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的志向追求。而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必须要是具体的,详细的。只有对事物的具体描述才能构建出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世界。
综合以上四点,能符合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的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并诗》,首先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社会场景,高于陶渊明所处的现实。其次,在诗中陶渊明表明要和自己要“高举寻吾契”,自己也参与到了其中,说明这种“桃花源”正是自己所追求的。《五柳先生传》则是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化的人生。在文尾陶渊明感叹到:“无怀氏之民软?葛天氏之民软?”《自祭文》是陶渊明去世前想象自己死亡后的场景,体现了陶渊明对死亡的理想化想象。《闲情赋》则是陶渊明对理想化伴侣的想象。这四篇代表作中,都对具体的场景情况有具体的描写,都是陶渊明理想化想象的产物,是陶渊明关于自身的理想化想象的结果。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