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之一: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热议高教改革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zx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 大学的老师和完全的科研机构是不一样的,大学的科研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这样一个功能,不只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而且有利于营造一个创新的学术氛围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对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都是非常好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鼓励老师们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教学方面,即使做科学研究,也希望在科学研究中不仅仅是关注学术成果,还要关注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培养。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 大学应因校制宜,实施“大人才战略”。我们所理解的“大人才”有“横、纵”两方向。横向看,既有师资队伍,又要有管理干部队伍、员工队伍。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是人才,但是人人都应该努力地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纵向看,一所学校办的好不好,说到底就是师资水平高不高。大学除了大师外,我们还应该着眼于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未来青年教师的培养。未来,大学的竞争实力更在于今天的青年才俊,他们是未来竞争的主力。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如雨后春笋般从各地各部门冒出来,让人们应接不暇。在高端人才聚集的大学里,校长们都说不清究竟有多少个人才计划或人才工程,更难弄清每一个计划的异同和特点,真可谓“人才计划辈出”。建议各地各部门不仅要重视制定人才计划,还要重视人才培养。梳理现有各类人才计划,保留学术界认可和社会赞誉度较高的人才计划即可,做到少而精,真正发挥人才计划的引领作用。同时,通过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辈出,而不是人才计划辈出。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 引进海外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重眼前短期效果,轻潜在发展实力;重行政审批,轻市场引导;重人才项目申报与评比,轻人才资源的寻访追踪;重物质奖励,轻人文关怀等。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要研究制定人才工作条例,科学构建统一、有序、合理的人才分类体系,完善人才引进评估办法。加强对海外引才工作的指导,健全督促落实机制,推行人才工作重大项目目标责任机制。
  关键词:培养机制和模式改革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 高校应当有所作为,不能一味贪求大而全,要彰显比较优势,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注重培育学生的自主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精神;优化师资,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打破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深度合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带动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 高校应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勇挑重担。高校应该出去找问题,直接面对企业实际技术难题发挥创新员的作用,并且把科技成果转变成生产力造福社会。同时,高校应做好引进来,把国际优质人才和科技资源引进来。此外,高校还应该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要在机制方面有所创新,要让师生有社会责任感。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 本科生培养方案与研究生培养方案各成体系,缺乏交流与互动,难以彻底改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弱以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快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步伐,建议联手企业构建本硕连读模式。
  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 要对不同的学校的办学定位有不同的宏观指导,各个学校对不同的学科培养的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也要进行调整,使自己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办学模式的调整是“从有什么兵打什么仗,到打什么仗养什么兵”的跨越。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创新创业的主体是青年人才。在科研评价中应破除论资排辈思想,为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人才强国,要从创新创业人才抓起。”要从全球视野角度看待创新、看待人才,把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更多地关注非技术创新因素,特别是制度创新问题,尤其是政府的创新政策。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 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是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高校促进经济发展,关键是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过去几十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拔尖创新人才稀缺仍然制约着高端经济的发展。武汉大学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创造、创新、创业”为基本内容的“三创”教育,构建了具有武大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建立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加大研究生创新奖励力度,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学要真正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人才的源泉,就必须彻底摒弃功利化的办学趋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大学创新的根本要义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需要转变培养机制实现自主学习,需要改善评价体系。大学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必须进行深刻的教育变革,既要坚决大胆,又要潜心静气,切不可急功近利。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高校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可从五个方面着力:一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既具有广博知识、广泛兴趣等特质,又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精神的人才培养新内涵;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新局面;三是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体系;四是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五是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之问”,问的不是一般人才,而是杰出人才,尤其是大师级人才。环境和氛围对于大师级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形成团结协作的环境和氛围,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彰显批判精神,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 要在创新技术转移和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上有突破。要健全完善技术转移的体制机制,投入更多资源和力量去转化有价值的专利,不能为了追求数量,为了专利而申请专利,人为制造创新泡沫。要加快以解决复杂问题为导向的交叉学科研究,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知识分类,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合作。要培育有利于大学和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共同价值和文化。只有在大学引领行业发展的学术导向和企业面向竞争、提升创新能力的经济导向之间找到共同追求,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产学研才能真正融合发展。
  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 协同创新是通过外部驱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如何协同”和“怎样创新”是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两个核心问题。高等院校推进和做好协同创新,既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又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既要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又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要通过深入思考,搞清楚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创新基地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搞清楚高等学校及参与协同创新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链上的准确定位,搞清楚并切实解决协同创新实施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建立起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需要的高校可持续创新机制与体制。
  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 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比如出台科技创新投入抵税政策,设定合适比例予以税前扣除,来鼓励中小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出台自主创新鼓励政策,对发明专利新产品实行一定比例退税和政府优先采购;加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面和支持强度。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帮助中小企业建立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研发队伍,开展高水平技术研发;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集美大学校长苏文金 国家主管部门首先要作好顶层设计,明确现代职业教育所覆盖的范围和层次;加大对职业教育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投入,使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确保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大力宣传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合适的薪酬体系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不应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而应由行业来评估。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 必须优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样才能保障城镇化健康推进。应注重“顶层设计”,以人才开发为导向,探索以创新的思路建立具有多种层次与机制的有助于城镇化“转型”人员素质提高的教育平台。其中特别要强化的是普法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与架构中,唯有职业技术教育最为贴近城镇化发展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力需求。现在教育经费相对充盈,其投资结构应向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优化的方向倾斜。否则,仅靠现有的理论学术型导向的高等教育,很难产生大批应城镇化之需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董事长李光宇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多重发展困境,企业、社会的办学主体地位不鲜明,以技术和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不清晰,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评价标准、培养方式上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必须深刻改革、实现突围。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应实行分类考试、分类录取;确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思路,明确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位置与职责;切实开展以职业技能和技术为核心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实习、实训比重,切实培养企业欢迎、社会放心、群众满意的应用型、岗位型人才。
  相关链接:参加两会的高等院校领导名单
  陈吉宁:清华大学校长
  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郭大成: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怀进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胡凌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王喜斌:国防大学校长
  鄂义太: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张来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
  王次炤: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杨 桦:北京体育大学校长※
  杨学义: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尹伟伦: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校长
  张 雪: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龚 克:南开大学校长
  李家俊:天津大学校长
  刘建平: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志刚:河北农业大学校长
  杨庚宇:华北科技学院院长
  贾锁堂:山西大学校长
  傅永春:内蒙古民族大学校长
  邢永明:内蒙古工业大学校长
  王祖温:大连海事大学校长
  黄泰岩:辽宁大学校长
  丁烈云:东北大学校长※
  唐建武:大连医科大学校长※
  李元元:吉林大学校长
  刘益春: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张伯军:吉林师范大学校长※
  秦 和: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
  王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杨 震: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
  马立群:齐齐哈尔大学校长※
  朱之文: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陈 群: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周祖翼: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马德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许舒亚: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陈 骏:南京大学校长
  易 红:东南大学校长
  胡凌云: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沈 健: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宋永忠:南京师范大学校长※
  袁寿其:江苏大学校长
  杨 震:南京邮电大学校长
  杨 卫:浙江大学校长
  瞿 佳:温州医学院院长
  叶飞帆:绍兴文理学院院长
  许 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侯建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黄德宽:安徽大学党委书记※
  付贤智:福州大学校长
  苏文金:集美大学校长
  陈元仲:福建医科大学校长※
  周文斌:南昌大学校长
  徐显明:山东大学校长
  温孚江:山东农业大学校长
  何 友: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
  郑永扣: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关爱和: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娄源功:河南大学校长※
  张 琼: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李海燕: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韩 进: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李晓红:武汉大学校长
  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马 敏: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邓秀新: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吕忠梅:湖北经济学院院长
  钟志华:湖南大学校长※
  张尧学:中南大学校长※
  伍中信: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
  刘 晓: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吴正有: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许宁生:中山大学校长
  赵艳林:广西大学校长※
  刘慕仁:广西师范学院院长※
  赵艳林: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建保:海南大学校长
  林建华:重庆大学校长
  罗长坤:第三军医大学校长
  谢和平:四川大学校长
  郑 强:贵州大学校长
  方文信:德宏职业学院院长
  孙其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郑晓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赵铱民:第四军医大学校长※
  户思社: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
  徐德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
  赵季平:西安音乐学院院长
  任 芳:西京学院院长※
  赵 超: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校长
  周绪红:兰州大学校长
  何慧星: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
  刘遵义: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陈新滋:香港浸会大学校长※
  唐伟章: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李向玉:澳门理工学院院长※
  (注:标※者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余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其他文献
她,是全国第一家“中国一流管理的省级电力公司”,连续多年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创一流同业对标综合标杆单位。  她,继2011年荣获山东百强企业第一名后,2012年以16644642万元营业收入再次位居齐鲁大地百强榜首,助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她,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是多年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企”等一系列人才战略的丰硕成果。  她,2012年在国家电网公司竞赛调考中
期刊
国务院重组国家能源局  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启动,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现在的国家能源局、电监会的职责将进行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不再保留电监会,新的国家能源局继续由发改委管理。(人民日报)  
期刊
新时期切实加强和改进员工培训工作,对于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人才强企”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安徽省电力公司系统坚持以员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岗位培训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员工素质整体提升为目标,大力开展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专项人才培训和生产人员岗位动态培训;抓重点、分层次;抓理论、重技能的全方位、广角度的全员培训工作,使得供电企业员工素质,特别是生产技能人员的履职
期刊
本书集纳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央企“走出去”等当今我国能源领域最重要的13个热点话题,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人士以撰文方式参与交流和探讨,可谓是对我国能源领域政策与产业发展的一次全景扫描,也是一场为关心我国能源发展的读者提供的思想盛宴。从这本书里,读者不仅能了解2012年我国能源行业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还能看到我国能源经济的未来走向。
期刊
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源于原电力部部属高校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设置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学科(1996年-2000年),湖北省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现有专职教师7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1人,副教授33人,博士26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期刊
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电工程、有宏伟壮丽的葛洲坝水电枢纽工程以及湖北省最大的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地方水电、旅游建设如火如荼,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资源和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为开展教学、科研,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学校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水电特色鲜明、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十五”
期刊
对他和他的分布式能源事业早有耳闻。  他是令人多有猜测的高干子弟,未曾得到过父辈的荫蔽,却血脉传承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情怀;  在中国,他最早提出“智慧能源”理念,这在业界学者看来具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与先驱性,但也有更多人将之视为不可实现的“乌邦托”……  而他始终不计代价的苦苦坚守,以开创者的胸襟与胆识多方奔走呼吁;  哪怕在现实诸多体制困局牵绊下走的头破血流,也要以“星星之火”的决心与行动,建
期刊
孙才新,当年重庆市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中国电气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  对于电,他有着比别人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热爱科学,治学严谨,将一生献给了高电压事业,并在该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  他推进了外绝缘放电理论的发展,曾被国际大电网会议专家工作组作为制定标准的技术支持和国内标准引用,并为西电东送和电力重大装备研制、电网建设及安全运行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还是个言传身教的严师慈父和充
期刊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山东电力公司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资源。  该公司深入研究分析人才成长规律,形成明晰的四级四类人才职业发展通道。2012年4月,以检修公司一线员工高森的名字命名的“高森创新工作室”揭牌成立,成为全省第一批成立的4个创新工作室之一。6月12日,国网公司公布了“十大”专业领军人才评选结果,公司参加面试的40名员工中有36名
期刊
员工具有强大力量并不断获得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处在一个友好团结、目标一致的团队。本书从为何要做团队人、团队生存的误区、如何融入团队、如何作好团队执行、与团队共同成长等方面入手,意在培育团队精神,促进员工和团队一起发展壮大。本书通过测试、漫画、观点、故事、职场指路、语录、方案、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互动性的交流,使读者学会如何推动团队的进步,实现个人的成长。本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