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是历代皇帝之中当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在此期间,康熙皇帝平息战乱,治理河运,使国力不断提升,加之康熙皇帝本人对汉文化非常重视,并善于引进西洋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使得康熙朝从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然制瓷业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清代制瓷业虽然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仍然时断时续的维持着瓷器生产,康熙初期可以说是处于承前启后的官窑生产的恢复期。
康熙十九年和四十四年,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藏应选、笔帖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臧应选督理陶务时期生产的御窑瓷器被称为“臧窑”瓷器,“臧窑”是康熙早期瓷器的代表;而郎廷极督理陶务时期生产的御窑瓷器则被习惯的称为“郎窑”瓷器,“郎窑”则代表了康熙晚期的制瓷水平。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为清代青花瓷之冠。处于清代瓷器发展高峰时期的康熙青花瓷,不仅发色艳丽,其古雅幽靓,层次分明的色调,为清代其他各朝产品所无法比拟,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青花绘出的纹饰可以分出深浅浓淡多层色阶,能够充分表现出纹饰的阴阳反侧面,富有浓厚的立体感。
由于康熙皇帝在位长达61年之久,青花瓷器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所以陶瓷界往往又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康熙早期青花一般是指康熙元年至十九年,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无论从造型、胎釉还是绘画风格上,都还有明末遗风。
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胎体厚重,粗糙,比顺治朝青花瓷器胎质稍微坚硬、细致。器物修胎多数规整,大型器物接痕明显,底足有的仍然能够看出浅显的跳刀痕,底部毛糙并粘有窑砂,露胎处有火石红斑点。
如:(图一)青花缠枝连纹梅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梅瓶自肩部往下满绘青花缠枝莲纹,枝叶丰满,花朵硕大,“青莲”谐音“清廉”,寓意“为官清廉”。
康熙早期青花瓷釉面肥润,色泽白中泛青,釉色深沉,釉面有棕眼,器口施黄色酱釉。厚胎器物口部则刷浆白釉。
如:(图二)青花双龙戏珠纹三足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香炉为康熙朝初年所制,因此尚有顺治朝遗风,如青花香炉涂施酱口,云纹呈斑片状等。
康熙早期青花瓷造型与顺治青花瓷相比,形制变化不大,常见器物有香炉、笔筒、将军罐、蒜头瓶、筒瓶、净水碗、花觚、尊和盘、碗等。
如:(图三)青花牡丹纹花觚(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花觚通体青花装饰,绘山石、四季花卉,并绘有飞舞的彩蝶。此种花觚一般多为器型高大,流行于顺治晚期至康熙初期。
康熙早期青花瓷所用青料仍以国产浙料为主,发色深沉,以灰蓝和黑蓝为主,色调中除迷混朦胧一类外,亦有较青翠的,釉面均呈青白色。
如:(图四)青花花鸟纹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碗青花绘山石、花卉、小鸟。造型古朴敦实,青花发色深沉,画风较为粗犷,为康熙早期的典型风格。
康熙早期青花瓷的纹饰风格仍保留顺治绘画的遗风,豪放粗犷,苍古浑朴与精细工丽并存,厚胎的瓶类或盘、碗,仍以平涂手法绘画,图案板滞。山水常用披麻皴法,山峰以浓笔或淡笔涂成块状,近山极浓,远山极淡。
如:(图五)青花山水人物图花觚(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觚通体分三层青花纹饰,颈及高足绘《山水行舟图》,腹部装饰折枝花卉三组,此造型的花觚为康熙早期的作品。花卉纹线条都较粗放,用色较重。
有的图案空间留白较少,通体满布深沉蓝黑的图案花纹。纹饰以云龙、花鸟鱼虫,山水、楼阁,人物和缠枝莲纹居多。出现“福”、“寿”字及吉祥图案。纹饰和题字往往结合在一起。
康熙早期青花瓷除明确写明康熙年制款外,主要多署干支纪年款,如“大清乙巳(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年制”或“大清丁未(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年制”。堂名款不太多,有款者多无圈框,如“世锦堂”、“中和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