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微信已不再仅仅面向年轻群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用户的行列。微信必然能够在某些角度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契合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指导、以内容分析为手段、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老年群体对微信的使用需求、用户需求的满足情况,以及微信在满足老年用户需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老年群体;微信;需求层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024-03
一、研究缘起
随着互联网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每个角落,社会早已不可逆地迈入了信息时代。新媒体不断向移动终端迁移,使得互联网粘性更大。微信这一即时通讯软件在2011年推出之后,短时间内便吸纳了大量用户,在不知不觉中重塑社会的互动方式[1]。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2016年50岁以上网民占9.4%,比前一年的9.2%增加了0.2个百分点,互联网及相关应用进一步向老龄群体渗透[2]。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积极学习使用微信。这既与他们的老年生活幸福度密切联系,更关乎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研究意义
我国对于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研究起始于1998年左右,对于微信的研究起始于2013年。如今有一些媒体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与报道,但都仅仅停留在了描述现象的层面,学界目前也缺乏对老年人使用微信过程中存在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在中国知网中,对于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的研究论文仅有5篇,另有7篇为分析如何利用微信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好服务,而对于高校与微信的相关研究则多达2971篇。
該选题的理论意义在于,从传播学、社会学角度,对于老年人微信使用的行为与偏好、动机与满足进行分析,丰富和填充学界关于老年群体微信使用的研究。现实意义在于,重塑老年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角色和话语地位。同时,老年市场尚未被充分开发,正成为互联网及智能终端行业发展的蓝海,有关企业可抓住市场机遇发展做大,为老年网民提供更多便利。
三、理论视角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基于一定的动机即内在需要去使用媒介以期得到满足[3]。也有学者指出,受众仅是作为媒介的使用者,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信息提供者受众。不过,美国传播学者卡茨提到,受众对于媒介的利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媒介效果[4]。正如麦克卢汉曾预计到,受众在使用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的同时,实则也在使用媒介本身。在本文的讨论中,研究的对象有了延伸和拓展。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每个人的浅层次需求满足之后,会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四、研究方法及样本构成
(一)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研究采用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的方法。内容分析法,指的是对选取的文章样本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并加以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5]。
通过运用百度高级搜索收集所有与“老年人”、“微信”有关的互联网上呈现的新闻媒体或新闻网站的报道文本,观察媒体从哪些角度关注或分析老年人的微信使用情况。
(二)样本量的确定
为保证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所有内容研究对象均来源于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老年群体在互联网新技术方面的反应程度较低,属于创新扩散中的晚期追随者或滞后者,媒体对于老年人微信使用的关注和报道仅始于2013年。
此外,老年人并非微信用户中的主流群体,相关的广告投放和商业推广不多,媒体的报道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撰写之前的完整年份内的所有在互联网中出现的与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相关的报道内容为研究对象,对于完全相同的报道内容进行了筛选剔除,共选取得到2013至2016年的228篇与老年群体主动使用微信情况有密切关系的报道文本。
五、研究结果
(一)老年群体使用微信的报道情况
1.媒体报道数量
如表1所示,国内媒体2013年起开始关注老年群体的微信使用,2014年逐渐有更多的媒体加以报道,2015年起关注度明显提升,2016年继续保持关注热度。这一整体上递增的趋势表明,老年微信用户的使用情况愈发受到新闻媒介的重视,并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
2.媒体报道立场
如表2所示,国内媒体对老年微信用户的报道从总体上来说,展现的积极形象多于消极,中性则较少。积极形象报道比重为85.1%,报道中常出现“潮老人”“赶时尚”“跟潮流”“勇闯江湖”等字词,表明媒体对于老年群体使用微信总体持支持态度。不过通过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报道中的消极内容较前年明显增加,表明在老年微信用户群体不断扩大的同时,一些负面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
3.报道议题分布
通过2013-2016年国内媒体的228篇报道内容研究发现,关注老年群体使用微信的新闻事件报道主要分布在描述现状、分析老年群体使用微信原因、老人参加培训学习使用微信、微信用途、存在的负面现象方面。从表3可以看出,报道老人参加培训学习使用微信所占比例最大,为93篇,占据样本总量的接近半数。根本原因在于微信能够很大程度上丰富老年群体的退休生活,教授微信使用方法逐渐成为社会、单位、社区及子女的重要任务,许多地方报、社区网站将此作为政务服务新闻加以报道。
4.老年群体微信用途
如表4所示,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了解到,在微信的功能方面,老人通常会使用微信与他人文字或视频聊天、建立群聊、关注公众号、发布朋友圈和为他人朋友圈点赞、步数排行、分享位置定位、发红包,涉及微信中几乎所有的主要功能。在分享的内容中,老年人普遍会关注微信中的养生信息和心灵鸡汤,此外会有人通过微信为自己或帮助他人相亲、医院挂号、办理业务、分享心情等等,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二)老年群体使用微信的动机分析
基于上述老年群体微信使用情况的数据分析,下面将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老年群体的微信使用动机
1.生理需求
尽管社会对于老年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难以将这一需求与老年群体特征相匹配,但是从报道样本中可以窥见不少丧偶或独居的老者有着该需求,进而通过“附近的人”或通讯录匹配等方式添加异性好友并进一步交流、发展。从一些报道中可以看到,这一需求的满足却与负面事件相关,从媒体视角看来,老年群体这一微信使用动机不受推崇。
2.安全需求
如同手机能拨打报警电话一般,功能更为全面的微信成为了人们与亲友紧密联系的又一保护伞。微信存在于手机等便携设备之上,语音、定位、小视频、语音或视频聊天等功用帮助人们在紧急时刻将多媒体信息向外界传递,帮助当事人脱离困境。可以看到,微信所具有的安全功用是隐在的,本质是有着便携、精确匹配的特性,使得老年群体愿意成为微信稳定用户的原因之一。
3.归属需求
尽管微信所提供的是虚拟的交流场景,但是这一移动社交软件在时空上拉近了亲友间彼此的距离,突破了老年群体生理的限制,寻回缺位的真实陪伴,重新找到了归属感,获得了归属赋能。老人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长者,起着不可忽视地团结家庭成员的作用。他们最经常的就是分享养生信息或重要新闻给子女,希望对工作繁忙的子女有所帮助。
4.尊重需求
社交网络赋予了老年群体同等的社会地位和表达权利,每个用户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没有身份之差。退休后,落差感随之而来,他们需要找寻重新与社会接轨的途径与渠道,重新回归主流社会。此时,老年用户通过微信形成一个有其鲜明特征的群体,逐渐引起外部的关注和认同,最终无论是在虚拟空间还是在现实世界中话语权和认同度的提高,为自己赋权,赢得尊重。
卡茨称,人们对于大众传播的需求与满足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有着一定的社会情境[6]。微信代替性地满足了社交需要,形成依赖,最大限度地避免孤独与隔离感。
5.自我实现需求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正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学习使用微信,成为老年群体紧跟时代步伐、不落伍的表现,使其真正融入新媒体时代的生活之中,激发自我完善的潜能,追寻自我实现的需求,微信中的内容乃至这一应用本身都成为了他们获知社会新知的窗口。
(三)老年微信用户的需求满足情况
使用满足受使用动机、偏好及社会或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7]。在今天,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新事物出现使得年轻一代掌握了话语权,而老年人的知识和经验遇到“滑铁卢”而突然失去了传承价值。不过,仍然有一些老年人积极学习,他们大多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经济基础,时间、精力相对富余,追求精神慰藉,有获取信息、与人沟通的需要。面对互联网,面对智能应用,老年群體并非边缘群体。
由于老年群体自身学习能力、记忆力下降等自然的缺陷,使得快节奏生活的子女很难耐心教会老人们使用微信,于是有人提出年轻人们理应像父母抚养我们长大一般反哺老年群体,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之中还能感受到爱和关怀。父母长辈开始使用微信后,仍然会时常忘记如何操作,对于微信部分功能也应用不深,尤其是对于关注公众号等操作知之甚少。他们较少关注或被动接收公众号中的信息,微信的媒体属性较弱。不过,微信的语音及视频聊天功能为老年群体联系亲友提供了极大便利,易于接受和使用,老年群体逐渐成为黏性用户。
六、讨 论
经过研究发现,在老年群体微信使用热的背后,还存在种种负面问题,需加以重视。
(一)“网瘾老人”概念出现,老年微信用户上瘾依赖
一般情况下,老年生活往往单调、缺少陪伴。微信成为他们获知信息的窗口,加强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不过,有报道称,当人们还在谈怎么让老人和这新世界接轨时,有些儿女惊恐地发现,爸妈已经染上“网瘾”。
微信作为老年手机网民普遍使用的软件,依赖症的形成一方面使得一些老年群体成为“低头族”,而老人体质较弱,容易患上眼睛、颈椎甚至是心脑血管等疾病。另一方面,微信绝非现实交往的替代品,长期沉迷于通过微信收发信息,缺少面对面的真实交流,易陷入信息茧房,仅能获得虚幻的满足。
另外,根据卡茨等人划分的媒介接触五类需求中的纾解压力的需求可见,老年群体面对退休后的生活落差,有着转移压力逃避现实的需求,微信所提供的虚幻的满足可以令老人暂时忘却孤独感,因此更易上瘾依赖。
(二)谣言信息真假难辨,老年微信用户成传播者
由于微信文章需要标题来吸睛,激起兴趣以获得流量,标题耸人听闻。同理,为获得病毒式传播,许多真假难辨的养生文章、时政新闻诉诸恐惧,老人抱着“注意一下总归是好的”这一心理转发给好友子女。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回顾查找或是加以验证,一些谣言在朋友圈内闭环传播后较难得到澄清。长此以往,容易带来一种不安感,造成恐慌,影响正常的生活。
当问起父母长辈他们所转发的文章的来源是否可靠时,回答通常是“不知道哪里看来的”。第三人效果产生作用,人们普遍认为一则信息对于他人带来较大改变,却忽视了自己也受到一定影响。必要的辨别核实能力的缺乏,使得老年用户更易成为谣言“转发大户”。当子女加以提醒时,说服往往难于固有观念的强化,老人们频繁转发的“重大信息”有时刷屏成为信息干扰。
(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老年微信用户上当受骗
人到老年往往存有一定的积蓄,同时收入减少,生活较为节俭、精打细算。一些诈骗分子抓住了这些性格特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动机,进而以讯息去引发他们,借助人们求得一致的欲望,诉诸于社会群体的力量,进而实施欺诈行为。去年十月,一个诈骗团伙以“民族大业”为由,建立群聊,在群内每天升旗还发送各类未得到证实的红头文件,诱骗他们往指定银行账号内汇入大量钱款,许多人身陷骗局。 总结媒体报道内容可见,美人计、高额回报为诱饵、伪装为对方亲友、假借民族大业的重托等都成为犯罪分子的骗术。面对这些防不胜防的威胁,不仅需要老年群体提高警惕,更要求子女给予父母长辈更多的关怀和看护,避免财产的损失,营造更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
每一个新的媒介或者是应用的出现,都是对于人们通讯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新变革和新潮流。老年群体在享受着微信带来的即时通讯的便利的同时,微信也正悄然影响和改变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年群体作为微信这项热门应用的晚期追随者,针对老年用户所展开的研究较少,相关服务的提供也较为迟缓、滞后,他们的需求还需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在当前的老龄化社会中,老年群体对于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与满足,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田娣.微信的传播特性探究[D].吉林大学,2015.
[2] 《第39次中國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OL],2017http://www.cnnic.com.cn./gywm/xwzx/rdxw/
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4] (美)StevenW.Littlejohn.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殷洪艳.微信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郑州大学,2013.
[6] 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7] 贺翔宇,焦若薇.微信依赖成因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42.
[8] 韩晓宁,王军,张晗.内容依赖:作为媒体的微信使用与满足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4(4).
[9] 唐魁玉,刘冬.年轻人与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的对比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6).
[10] 陈佩.微信主流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1] 马玲杰.从微信看新媒体对中老年人生活产生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6(7).
[12] 张钰.微信依赖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J].科技传播,2014(11).
[13] 程瀛.老年人与数字鸿沟:背景、现状与影响——对“老年人与互联网”的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J].新媒体与社会,2012(3).
[14] 王潇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为及意图探讨[D].兰州大学,2013.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老年群体;微信;需求层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024-03
一、研究缘起
随着互联网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每个角落,社会早已不可逆地迈入了信息时代。新媒体不断向移动终端迁移,使得互联网粘性更大。微信这一即时通讯软件在2011年推出之后,短时间内便吸纳了大量用户,在不知不觉中重塑社会的互动方式[1]。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2016年50岁以上网民占9.4%,比前一年的9.2%增加了0.2个百分点,互联网及相关应用进一步向老龄群体渗透[2]。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积极学习使用微信。这既与他们的老年生活幸福度密切联系,更关乎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研究意义
我国对于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研究起始于1998年左右,对于微信的研究起始于2013年。如今有一些媒体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与报道,但都仅仅停留在了描述现象的层面,学界目前也缺乏对老年人使用微信过程中存在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在中国知网中,对于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的研究论文仅有5篇,另有7篇为分析如何利用微信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好服务,而对于高校与微信的相关研究则多达2971篇。
該选题的理论意义在于,从传播学、社会学角度,对于老年人微信使用的行为与偏好、动机与满足进行分析,丰富和填充学界关于老年群体微信使用的研究。现实意义在于,重塑老年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角色和话语地位。同时,老年市场尚未被充分开发,正成为互联网及智能终端行业发展的蓝海,有关企业可抓住市场机遇发展做大,为老年网民提供更多便利。
三、理论视角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基于一定的动机即内在需要去使用媒介以期得到满足[3]。也有学者指出,受众仅是作为媒介的使用者,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信息提供者受众。不过,美国传播学者卡茨提到,受众对于媒介的利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媒介效果[4]。正如麦克卢汉曾预计到,受众在使用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的同时,实则也在使用媒介本身。在本文的讨论中,研究的对象有了延伸和拓展。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每个人的浅层次需求满足之后,会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四、研究方法及样本构成
(一)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研究采用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的方法。内容分析法,指的是对选取的文章样本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并加以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5]。
通过运用百度高级搜索收集所有与“老年人”、“微信”有关的互联网上呈现的新闻媒体或新闻网站的报道文本,观察媒体从哪些角度关注或分析老年人的微信使用情况。
(二)样本量的确定
为保证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所有内容研究对象均来源于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老年群体在互联网新技术方面的反应程度较低,属于创新扩散中的晚期追随者或滞后者,媒体对于老年人微信使用的关注和报道仅始于2013年。
此外,老年人并非微信用户中的主流群体,相关的广告投放和商业推广不多,媒体的报道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撰写之前的完整年份内的所有在互联网中出现的与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相关的报道内容为研究对象,对于完全相同的报道内容进行了筛选剔除,共选取得到2013至2016年的228篇与老年群体主动使用微信情况有密切关系的报道文本。
五、研究结果
(一)老年群体使用微信的报道情况
1.媒体报道数量
如表1所示,国内媒体2013年起开始关注老年群体的微信使用,2014年逐渐有更多的媒体加以报道,2015年起关注度明显提升,2016年继续保持关注热度。这一整体上递增的趋势表明,老年微信用户的使用情况愈发受到新闻媒介的重视,并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
2.媒体报道立场
如表2所示,国内媒体对老年微信用户的报道从总体上来说,展现的积极形象多于消极,中性则较少。积极形象报道比重为85.1%,报道中常出现“潮老人”“赶时尚”“跟潮流”“勇闯江湖”等字词,表明媒体对于老年群体使用微信总体持支持态度。不过通过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报道中的消极内容较前年明显增加,表明在老年微信用户群体不断扩大的同时,一些负面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
3.报道议题分布
通过2013-2016年国内媒体的228篇报道内容研究发现,关注老年群体使用微信的新闻事件报道主要分布在描述现状、分析老年群体使用微信原因、老人参加培训学习使用微信、微信用途、存在的负面现象方面。从表3可以看出,报道老人参加培训学习使用微信所占比例最大,为93篇,占据样本总量的接近半数。根本原因在于微信能够很大程度上丰富老年群体的退休生活,教授微信使用方法逐渐成为社会、单位、社区及子女的重要任务,许多地方报、社区网站将此作为政务服务新闻加以报道。
4.老年群体微信用途
如表4所示,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了解到,在微信的功能方面,老人通常会使用微信与他人文字或视频聊天、建立群聊、关注公众号、发布朋友圈和为他人朋友圈点赞、步数排行、分享位置定位、发红包,涉及微信中几乎所有的主要功能。在分享的内容中,老年人普遍会关注微信中的养生信息和心灵鸡汤,此外会有人通过微信为自己或帮助他人相亲、医院挂号、办理业务、分享心情等等,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二)老年群体使用微信的动机分析
基于上述老年群体微信使用情况的数据分析,下面将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老年群体的微信使用动机
1.生理需求
尽管社会对于老年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难以将这一需求与老年群体特征相匹配,但是从报道样本中可以窥见不少丧偶或独居的老者有着该需求,进而通过“附近的人”或通讯录匹配等方式添加异性好友并进一步交流、发展。从一些报道中可以看到,这一需求的满足却与负面事件相关,从媒体视角看来,老年群体这一微信使用动机不受推崇。
2.安全需求
如同手机能拨打报警电话一般,功能更为全面的微信成为了人们与亲友紧密联系的又一保护伞。微信存在于手机等便携设备之上,语音、定位、小视频、语音或视频聊天等功用帮助人们在紧急时刻将多媒体信息向外界传递,帮助当事人脱离困境。可以看到,微信所具有的安全功用是隐在的,本质是有着便携、精确匹配的特性,使得老年群体愿意成为微信稳定用户的原因之一。
3.归属需求
尽管微信所提供的是虚拟的交流场景,但是这一移动社交软件在时空上拉近了亲友间彼此的距离,突破了老年群体生理的限制,寻回缺位的真实陪伴,重新找到了归属感,获得了归属赋能。老人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长者,起着不可忽视地团结家庭成员的作用。他们最经常的就是分享养生信息或重要新闻给子女,希望对工作繁忙的子女有所帮助。
4.尊重需求
社交网络赋予了老年群体同等的社会地位和表达权利,每个用户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没有身份之差。退休后,落差感随之而来,他们需要找寻重新与社会接轨的途径与渠道,重新回归主流社会。此时,老年用户通过微信形成一个有其鲜明特征的群体,逐渐引起外部的关注和认同,最终无论是在虚拟空间还是在现实世界中话语权和认同度的提高,为自己赋权,赢得尊重。
卡茨称,人们对于大众传播的需求与满足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有着一定的社会情境[6]。微信代替性地满足了社交需要,形成依赖,最大限度地避免孤独与隔离感。
5.自我实现需求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正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学习使用微信,成为老年群体紧跟时代步伐、不落伍的表现,使其真正融入新媒体时代的生活之中,激发自我完善的潜能,追寻自我实现的需求,微信中的内容乃至这一应用本身都成为了他们获知社会新知的窗口。
(三)老年微信用户的需求满足情况
使用满足受使用动机、偏好及社会或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7]。在今天,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新事物出现使得年轻一代掌握了话语权,而老年人的知识和经验遇到“滑铁卢”而突然失去了传承价值。不过,仍然有一些老年人积极学习,他们大多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经济基础,时间、精力相对富余,追求精神慰藉,有获取信息、与人沟通的需要。面对互联网,面对智能应用,老年群體并非边缘群体。
由于老年群体自身学习能力、记忆力下降等自然的缺陷,使得快节奏生活的子女很难耐心教会老人们使用微信,于是有人提出年轻人们理应像父母抚养我们长大一般反哺老年群体,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之中还能感受到爱和关怀。父母长辈开始使用微信后,仍然会时常忘记如何操作,对于微信部分功能也应用不深,尤其是对于关注公众号等操作知之甚少。他们较少关注或被动接收公众号中的信息,微信的媒体属性较弱。不过,微信的语音及视频聊天功能为老年群体联系亲友提供了极大便利,易于接受和使用,老年群体逐渐成为黏性用户。
六、讨 论
经过研究发现,在老年群体微信使用热的背后,还存在种种负面问题,需加以重视。
(一)“网瘾老人”概念出现,老年微信用户上瘾依赖
一般情况下,老年生活往往单调、缺少陪伴。微信成为他们获知信息的窗口,加强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不过,有报道称,当人们还在谈怎么让老人和这新世界接轨时,有些儿女惊恐地发现,爸妈已经染上“网瘾”。
微信作为老年手机网民普遍使用的软件,依赖症的形成一方面使得一些老年群体成为“低头族”,而老人体质较弱,容易患上眼睛、颈椎甚至是心脑血管等疾病。另一方面,微信绝非现实交往的替代品,长期沉迷于通过微信收发信息,缺少面对面的真实交流,易陷入信息茧房,仅能获得虚幻的满足。
另外,根据卡茨等人划分的媒介接触五类需求中的纾解压力的需求可见,老年群体面对退休后的生活落差,有着转移压力逃避现实的需求,微信所提供的虚幻的满足可以令老人暂时忘却孤独感,因此更易上瘾依赖。
(二)谣言信息真假难辨,老年微信用户成传播者
由于微信文章需要标题来吸睛,激起兴趣以获得流量,标题耸人听闻。同理,为获得病毒式传播,许多真假难辨的养生文章、时政新闻诉诸恐惧,老人抱着“注意一下总归是好的”这一心理转发给好友子女。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回顾查找或是加以验证,一些谣言在朋友圈内闭环传播后较难得到澄清。长此以往,容易带来一种不安感,造成恐慌,影响正常的生活。
当问起父母长辈他们所转发的文章的来源是否可靠时,回答通常是“不知道哪里看来的”。第三人效果产生作用,人们普遍认为一则信息对于他人带来较大改变,却忽视了自己也受到一定影响。必要的辨别核实能力的缺乏,使得老年用户更易成为谣言“转发大户”。当子女加以提醒时,说服往往难于固有观念的强化,老人们频繁转发的“重大信息”有时刷屏成为信息干扰。
(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老年微信用户上当受骗
人到老年往往存有一定的积蓄,同时收入减少,生活较为节俭、精打细算。一些诈骗分子抓住了这些性格特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动机,进而以讯息去引发他们,借助人们求得一致的欲望,诉诸于社会群体的力量,进而实施欺诈行为。去年十月,一个诈骗团伙以“民族大业”为由,建立群聊,在群内每天升旗还发送各类未得到证实的红头文件,诱骗他们往指定银行账号内汇入大量钱款,许多人身陷骗局。 总结媒体报道内容可见,美人计、高额回报为诱饵、伪装为对方亲友、假借民族大业的重托等都成为犯罪分子的骗术。面对这些防不胜防的威胁,不仅需要老年群体提高警惕,更要求子女给予父母长辈更多的关怀和看护,避免财产的损失,营造更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
每一个新的媒介或者是应用的出现,都是对于人们通讯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新变革和新潮流。老年群体在享受着微信带来的即时通讯的便利的同时,微信也正悄然影响和改变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年群体作为微信这项热门应用的晚期追随者,针对老年用户所展开的研究较少,相关服务的提供也较为迟缓、滞后,他们的需求还需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在当前的老龄化社会中,老年群体对于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与满足,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田娣.微信的传播特性探究[D].吉林大学,2015.
[2] 《第39次中國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OL],2017http://www.cnnic.com.cn./gywm/xwzx/rdxw/
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4] (美)StevenW.Littlejohn.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殷洪艳.微信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郑州大学,2013.
[6] 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7] 贺翔宇,焦若薇.微信依赖成因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42.
[8] 韩晓宁,王军,张晗.内容依赖:作为媒体的微信使用与满足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4(4).
[9] 唐魁玉,刘冬.年轻人与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的对比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6).
[10] 陈佩.微信主流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1] 马玲杰.从微信看新媒体对中老年人生活产生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6(7).
[12] 张钰.微信依赖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J].科技传播,2014(11).
[13] 程瀛.老年人与数字鸿沟:背景、现状与影响——对“老年人与互联网”的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J].新媒体与社会,2012(3).
[14] 王潇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为及意图探讨[D].兰州大学,2013.
[责任编辑:东方绪]